日本古代文化取得的進步與發展,多依賴於對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攝取與消化。其中影響最深的是中國式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藝術審美的發展。
與日本駐華大使陳永華合影
作為佛教文化的偉大倡導者、支持者的聖德太子(574—622)在其攝政期間,發出興隆佛教的詔書,修建法隆寺以研究佛學,營造四天王寺詣開展各種慈善事業。並在604年,欽定《十七條憲法》,其第二條就明文規定「篤敬三寶」。聖德太子還身體力行親自書寫《法華義疏》草稿,成為日本最早的名人墨跡。
同友人鄒濤一塊
佛教寺院,它不僅僅是作為守護佛界、鎮護國家的作用,同時也肩負著政治外交的中樞和接受外來先進文化的使命。在奈良建立的法隆寺,以東院伽藍和法隆寺一起形成了以飛鳥文化為中心的斑鳩宮,供奉著與聖德太子等身的本尊救世觀音像最負盛名,人們由此寄託對太子篤信的佛教精神的深切緬懷和崇高的敬意。
另外,法隆寺大寶藏殿所藏的寶物最值得誇耀,即「法隆寺獻納寶物」,現為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分管。法隆寺有許多與書法相關的資料。著名的墨跡有《法隆寺獻物帳》,金文銘文有《法隆寺金堂釋迦像光背銘》《法隆寺金堂四天王像廣目天光背銘》《法隆寺金堂四天王像多聞天光背銘》《法隆寺金堂藥師像光背銘》《法隆寺藏僧德聰等造像記銅板銘》《法隆寺戊子釋迦小像光背銘》等,這些銘文與中國北魏書風相類似,堪稱日本金石銘文的寶庫。
韓天雍 大篆鬥方 68cm×68cm 紙本水墨 2017年
韓天雍 大篆鬥方 68cm×68cm 紙本水墨 2008年
天平十五年(743),聖武天皇「盡國銅以鑄象,削大山以構金堂」。決意在奈良興建東大寺,築金堂(大佛殿)以安置盧舍那大佛。聖武天皇和光明皇后寄託大佛與宇宙中心融為一體,構築理想的佛教國家精神。東大寺的大伽藍和盧舍那大佛,成為平城京最大的寺院,與當時的法華堂(三月堂)、轉害門、正倉院寶庫一併構成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群。天平時代的雕刻寶庫,堂內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氛圍,徹底地釋放出古典的靜謐之美和詮釋出天平時代寫實性雕刻的真髓。
日本天平勝寶八年(756)五月二十日,聖武天皇御崩,在其「七七祭」的六月二十一日,光明皇后將其遺愛品獻納給東大寺盧舍那佛,以求冥福,國泰民安。這些獻納品做成目錄五卷,書有《東大寺獻物帳》的題籤。《國家獻物帳》即是其一。在《國家獻物帳》裡邊,有光明皇后書寫的《樂毅論》《杜家立成雜書要略》各一卷,王羲之書法二十卷。文書中押有489顆「天皇御璽」。據說現存的《喪亂帖》(日本宮內廳藏)及《孔侍中帖》(日本前田育德會藏)可能就是嵯峨天皇時期佚出東大寺正倉院二十卷中的斷簡(雙鉤填墨本)。題箋上署有《大小王真跡帳》一卷文物,根據《唐大和上東徵傳》載,即是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帶去的。
韓天雍 枯木逢春 68cm×136cm 紙本水墨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