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死後慈禧做的這件事,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有的大臣當場暈倒

2020-12-25 可愛的小萱萱58

作為清末政權的實際掌權者,慈禧雖然多次試圖打破束縛,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他通過幕府聽政,拉攏朝臣來控制政權,而同治和光緒卻無法做到政出多門。在慈禧一生中,前半生其實和其他後宮嬪妃差不多:爭寵——升官——生孩子——掌權。又因清末內憂外患的特殊性,接踵而至的少年皇帝無法親政,使慈禧成為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對她的指責,罵名,質疑,以及許多意想不到的故事,都是今天的事情,引用自《翁同龢日記》。

慈禧十七歲入宮,與鹹豐皇帝結婚,賜姓蘭貴人;四年後,生下皇長子,升為妃;次年,升為妃。鹹豐在1861年駕崩,由慈禧的兒子繼承皇位,即後來的同治皇帝。

提到「同治」二字,還有一個寓意在後面:同治繼位時已年邁,還不能親政,於是便由母親垂簾聽政。但慈禧並不是鹹豐的皇后,皇后還有另外一個人——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當鹹豐死後,這鈕祜祿氏仍然健在,新皇即位,便同時尊慈禧和慈安為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同治年號的意思是:東太后與西太后共治天下。

同治皇帝十九歲時不幸逝世,此時,朝中上下便面臨一個難題:同治在世時,沒有皇子,那時新皇帝立誰,大家都猶豫。這時,慈禧做了個決定,讓文武百官敢怒而不敢言,而大臣們都當場被嚇暈:

當時,朝臣中有個聲音很大,就是為同治立嗣。同治本人是「載」字輩,則應從「溥」字輩的後輩中繼承一個給同治做兒子。呼喊最多的是道光長子之孫溥倫,因為這樣,慈禧雖是太皇太后,地位雖高,但與皇帝疏遠,更不能垂簾聽政,進而維持手中的權力。因此,慈禧在其他大臣們幾乎毫無戒備之時宣布:以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繼位,即光緒。

這樣的做法,有著多方面的寓意:第一,愛新覺羅·載湉是載字輩,同治同輩,這樣,就不可能成為同治立子,只能尊崇慈禧為母親,這樣,慈禧可以再次在太后面前垂簾聽政;第二,光緒的生母,作為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一向與慈禧親厚,這層親緣關係的保障讓慈禧更加放心;最後,光緒才四歲,就更加順從了。實際上在同一代分中,載氏也是一樣的符合世系,不過那時他已到十七歲,不可能再聽任母親的安排了。

應該說,按照滿清的傳統,死後無嗣者,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皇帝繼位為王。因此慈禧這一舉動,招致朝廷大臣的不滿。

更加荒謬的是,慈禧當著朝臣的面宣布愛新覺羅·載湉為新皇帝時,光緒生父被嚇暈了,頭也不抬。在群臣中共同談論未來皇帝的人選時,他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即不是溥字輩分,也不是最合適的載字輩分,最終會成為唯一的答案。也從側面說明,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沒有任何準備。

對愛新覺羅一家人來說,皇位的突然降臨並沒有給他們增加一份幸福,反而帶來了種種煩惱。由於光緒在位期間,處處受太后掣肘,連自己心愛的嬪妃都保護不好,珍妃被殺,又不能親自主持變法活動,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皇帝本人被軟禁。最後,光緒也英年早逝,有些人說他已經死了,但是謠言把幕後主使推到了慈禧身上。

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溥儀再一次來到了慈禧身邊,命運似乎在輪迴,溥儀走出了光緒。青春期的孩子,還很幼稚,卻已經失去了和父母承歡膝下的機會。父親只好以「臣子」的身份在他身邊磕頭下跪,連嚴厲的指責也沒有。還有天子之上,慈禧的侄女隆裕,扮演著垂簾聽政的幕後指揮…

相關焦點

  • 有人說同治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呢?
    至於說因為此事導致慈禧與同治母子失和,讓慈禧對自己唯一的兒子下毒手,應該是不可信的,在後宮中「母以子貴、子以母貴」都是相輔相成的,慈禧受鹹豐恩寵,這也與她生下鹹豐唯一存活的兒子有關,雖然她已經貴為皇太后,但如果在同治死後,一位強勢的皇帝上位,對慈禧絕對不是利好。
  • 孫殿英盜慈禧墓後,清東陵又迎來神秘盜墓人,看到同治老婆像活人
    因為貪婪,恨不得把生前所有的好東西全都帶到墓坑裡,慈禧死後棺內葬有大量價值連城的隨葬品,結果引發了孫殿英盜掘洗劫。雖然溥儀派人將其重殮,但清東陵卻由此迎來了一場盜陵災難。王張二人的第一目標是清惠陵,即同治與其皇后的陵墓。同治是鹹豐的長子,慈禧是他的生母,鹹豐去世後,6歲的同治即位,慈禧慈禧勾結奕訢發動北京政變,操控權勢、垂簾聽政的日子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同治在位13年,但他只活了19歲,他當然不會想到他那個貪婪的母親會在死後也能為他招來賊。王張二人對同治一點兒也不客氣,讓大家能挖的就挖、能炸的就炸,讓這個「睡」了幾十年的小皇帝沒有一星半點的脾氣。
  • 得知慈禧去世,日本皇宮做了一件讓人意外的事,集體戴孝21天
    要知道,皇帝喪禮要比皇后喪禮規模宏大很多,而慈禧畢竟還不是皇帝,她的身份其實還是一位皇后。慈禧恐怕沒想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帝王夢,居然在她死後由她的侄女給實現了。隆裕太后之所以如此辦理慈禧喪事,不僅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姑姑的孝心,更為重要的是,慈禧臨死前留下一道遺囑,據《清宮詞》記載:「孝欽訓政四十餘年,遺命在皇極殿治喪。」本來,按照清朝規制,太后死後要停靈在慈寧宮,皇帝則在乾清宮。
  • 慈禧死後,李蓮英經歷了什麼!隆裕做了一件事,讓他三年衣食無憂
    李蓮英和慈禧這對主僕之間有很多故事,比如在《晚清宮廷見聞》中就有這樣的故事記載:每逢早晚和一日三餐,慈禧和李蓮英都會互派太監問候「進得好?吃得香?」 還有慈禧在頤和園小住的時候,也總會帶上李蓮英,閒來無事的慈禧會常常到李蓮英住處去尋他。此情此景慈禧嘴裡會冒出這樣一句話:「蓮英啊,咱們遛彎去呀」!
  • 慈禧柄權長達47年之久,她一生所為,做過什麼荒唐事?
    慈禧柄權之後,所做之事無一件不荒唐。她柄權之後的所作所為其實從來不是為了大清,而是為了她的一己私慾。她之所以貪權,既是為了享受能夠掌控一切以及所有人命運的快感,也是為了滿足她的貪圖享受。1861年鹹豐駕崩了之後,年僅五歲的同治登基。五歲天子怎麼治天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鹹豐就任命了顧命八大臣輔佐年幼的同治,同時又安排了慈禧和慈安掣肘顧命八大臣。
  • 慈禧機關算盡 卻始終鬥不過一個女人 至死也無法與之比肩
    慈安本想與慈禧一起搞好國家,順利把小皇帝扶上馬,但是她把慈禧當親妹妹,慈禧可沒拿她當親姐姐,而她們之間的心結還得從承德之行說起。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鹹豐帝帶著慈安,慈禧及其他后妃,皇子和一幫王公大臣來到承德避難,次年死在了承德。臨終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立六歲的載淳為皇太子,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 鹹豐的「顧命八大臣」為什麼鬥不贏一個慈禧
    死前他召集八大臣,讓他們做顧命大臣,也記載叫做贊襄政務大臣。這八個人分別是:和碩怡親王,時任宗人府宗令、領侍衛內大臣愛新覺羅·載垣;和碩鄭親王,時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步軍統領、御前大臣愛新覺羅·端華;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理藩院事愛新覺羅·肅順(鄭親王之弟);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時任領侍衛內大臣富察·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託和絡·穆蔭;軍機大臣、吏部侍郎匡源;鹹豐皇帝老師杜受田之子,任軍機大臣、工部侍郎杜翰;軍機處學習行走大臣
  • 同治19歲親政,一年後駕崩,不是死於梅毒,而是死於兩婦人之手
    同治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他十八歲親政,只一年便病逝,期間在政治也沒有什麼建樹,而這一切都跟他的強勢母后慈禧太后有關。要知道鹹豐皇帝死後,六歲的同治皇帝便繼位當了皇帝,但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聯合奕欣發動宮廷政變,將鹹豐帝臨終所欽點的八大顧命大臣一網打盡,隨後朝中大權盡入慈禧太后的手中。直到同治十二年,已年滿十八歲的同治皇帝終於迎來了親政的時機,慈禧太后也信誓旦旦地公開表示「退居二線」。
  • 光緒叫慈禧「親爸爸」,那他該稱呼他親爹什麼,這倆字真恰當
    慈禧和鹹豐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死後,由於沒有子嗣,當時僅三歲多的(光緒)被確立為了清朝的第十一皇帝。從之後光緒皇帝的遭遇來說,由宗室變天子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不幸?光緒雖輩分上跟同治皇帝是平輩,但他繼承卻不是同治的皇位。簡單說光緒能成為皇帝,不是宋太祖和宋太宗那樣的「兄終弟及」,而依舊是清朝歷來的「父死子繼」。
  • 史上死狀最慘的君王:因縱慾過度客死異鄉,死後被做成了『帝羓』
    唐太宗李世民花柳病纏身潰爛而死的同治清穆宗載淳,鹹豐與慈禧之子,其統治期間算是清朝末期的一段好時光,史稱同治中興。載淳雖有後宮佳麗三千,還經常流連於花街柳巷,慈禧越是嚴加管教,同治出入的就越頻繁,後不幸染上花柳病。慈禧為了維護皇家尊嚴,命令太醫將其花柳病當做天花來治,最後同治全身潰爛,不治身亡,享年19歲!
  • 垂簾聽政的太后,不止慈禧,還有鹹豐帝的正皇后慈安
    鹹豐死後,東西二宮垂簾聽政。從此之後,這大清國的各種奏章都是由輔政大臣來起草,然後要同時蓋上這兩枚印章才能夠生效。從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鹹豐的一片苦心,也是怕同治即位後,母憑子貴,慈安沒有安身之地。從這我們知道鹹豐帝對於慈安是更愛護的。
  • 同治早逝之謎
    太醫不敢言明,其實他們早已明白,這是比天花更可怕的病——梅毒。慈禧下令施以治天花的藥物,氣急敗壞的同治帝對著母親吼道:「朕根本沒得天花,你存心置朕於死地!」御醫們滿腹狐疑,卻不敢多言,只是照慈禧之命行事。  皇宮不會把這種讓大清國蒙羞的事公諸於眾,兩宮太后對外宣稱同治帝得了天花,皇宮忙著送痘神娘娘。慈禧命令將痘神娘娘迎到養心殿,宮內鋪上紅地毯、貼上紅對聯,營造出一片喜氣。
  • 「兩宮垂簾」時,跋扈的慈禧是否壓制了正統太后慈安?
    顯然,這種局面絕非清代皇室愛新覺羅氏願意看到的,當年鹹豐病逝的時候,做出的安排是制衡式的,鹹豐給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安排了以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輔政,掌握軍政實權;然後賜給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兩人各一枚印章。賜給慈安太后的稱為「御賞」,慈禧太后的則稱為「同道堂」,所有的旨意先由顧命八大臣擬定後,再交由兩宮太后審查後蓋上鹹豐皇帝所賜的御印後,即可正式生效。
  • 慈禧西逃後,一老頭進宮偷出一物,慈禧接連給了李蓮英兩耳光
    不僅是在民間,在朝廷也同樣適用這句話。如果大臣能在統治者患難時挺身而出,那日後等待他的,必定是榮華富貴。而晚清大臣王文韶便是這樣一個「有眼色」的人。 於鹹豐二年中進士,後來受左宗棠、李鴻章的舉薦,於同治六年被提拔為湖北按察使。之後,他一路青雲直上,歷任湖南巡撫、兵部侍郎、雲貴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等職。可以說,李鴻章做過的官,他基本都做過。但他做過的官,李鴻章努力了一生都沒能做上。因為王文韶憑藉左右逢源的本事,在光緒二十四年入了軍機處,成為軍機總理衙門三大臣之一。
  • 慈禧為何親手砍了同胞妹妹墓上的銀杏樹並用石灰水灌之?
    同治「崩駕」後,應由「浦」字輩的下一代來繼承皇位,但是,同治沒有親生的兒子,按照大清二百餘年來「以子傳子」的祖宗家法,應該過繼一位「浦」字輩的下一代作為同治的兒子,然後來繼承皇位,如此變通,同治的這一支才算有了延續。但是,作為母親的慈禧,為了自己的權欲,沒有按照大清「祖宗家法」去辦,而是選擇了4歲的載湉來繼承皇位,這在當時看來是相當於讓同治斷了香火。
  • 同治皇帝什麼事情都沒幹 憑什麼創造了同治中興?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同治年間,竟然出現了一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小高峰,人稱「同治中興」。 同治中興,始於1862年,終於1874年,前後共13年。這一時期,清朝平定了曾經席捲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了縱橫北方平原的捻軍,讓社會逐步安定下來,隨後又啟動了洋務運動,開始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 十九歲的同治皇帝死於花柳病,他到底經歷了啥?原因竟在於慈禧
    六歲登基的同治帝,他的父皇鹹豐皇帝在駕崩之前(1861年)就年新皇年幼,命八位顧命大臣扶持年幼的載淳把持國政。但是,一直崇尚並為之追逐一生權力的慈禧太后不允許皇家權力被八個顧命大臣把持。於是,野心勃勃的慈禧運用計謀聯合慈安太后發動了辛酉政變將權力從自己的親兒子手中強奪過來。自此,清王朝變成了慈禧垂簾聽政作為實際掌權人,幼年同治皇帝成了一名傀儡皇帝。
  • 為鞏固自己的政權,醇親王的墓前的這棵白果樹,被慈禧親手砍掉!
    眾所周知,光緒並不是慈禧生的親生兒子。慈禧最寶貝的唯一的兒子是同治,19歲就不幸去世了。慈禧為了保留住「太后」的寶位,無奈選了同治的堂弟——醇親王奕譞的嫡長子載湉——繼位,名為光緒。但是光緒一直與慈禧不和睦。尤其是戊戌之後,母子二人幾乎水火不容。
  • 現實版韋小寶,擺宴娶妻的太監,慈禧身邊的紅人,出宮5天就被殺
    雖然李蓮英在21歲的時候經受大總管,但是當時他並不是慈禧身邊最受寵的,安德海才是。安德海九歲淨身進宮,一開始就在鹹豐帝身邊當差,因為辦事機靈,富有機謀,很快得到鹹豐和慈禧的喜愛。1861年,在承德行宮,鹹豐病逝,遺詔遵循立大皇子載淳繼位,同時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用於輔佐。
  • 慈禧太后死後,為何房間密室藏滿珍寶
    呂雉、武則天、慈禧,這三個女人在歷史上可以說都畫下了濃重的一筆,而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就是武則天了,畢竟是真正走上皇帝寶座的人。呂后也算不錯,差點把劉邦打來的江山改了性別。而慈禧太后相比較就有點遜色了,雖然也曾獨掌大權,但是到了最後卻把大清江山攪了個七零八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