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末政權的實際掌權者,慈禧雖然多次試圖打破束縛,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因為他通過幕府聽政,拉攏朝臣來控制政權,而同治和光緒卻無法做到政出多門。在慈禧一生中,前半生其實和其他後宮嬪妃差不多:爭寵——升官——生孩子——掌權。又因清末內憂外患的特殊性,接踵而至的少年皇帝無法親政,使慈禧成為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對她的指責,罵名,質疑,以及許多意想不到的故事,都是今天的事情,引用自《翁同龢日記》。
慈禧十七歲入宮,與鹹豐皇帝結婚,賜姓蘭貴人;四年後,生下皇長子,升為妃;次年,升為妃。鹹豐在1861年駕崩,由慈禧的兒子繼承皇位,即後來的同治皇帝。
提到「同治」二字,還有一個寓意在後面:同治繼位時已年邁,還不能親政,於是便由母親垂簾聽政。但慈禧並不是鹹豐的皇后,皇后還有另外一個人——鈕祜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當鹹豐死後,這鈕祜祿氏仍然健在,新皇即位,便同時尊慈禧和慈安為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同治年號的意思是:東太后與西太后共治天下。
同治皇帝十九歲時不幸逝世,此時,朝中上下便面臨一個難題:同治在世時,沒有皇子,那時新皇帝立誰,大家都猶豫。這時,慈禧做了個決定,讓文武百官敢怒而不敢言,而大臣們都當場被嚇暈:
當時,朝臣中有個聲音很大,就是為同治立嗣。同治本人是「載」字輩,則應從「溥」字輩的後輩中繼承一個給同治做兒子。呼喊最多的是道光長子之孫溥倫,因為這樣,慈禧雖是太皇太后,地位雖高,但與皇帝疏遠,更不能垂簾聽政,進而維持手中的權力。因此,慈禧在其他大臣們幾乎毫無戒備之時宣布:以四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繼位,即光緒。
這樣的做法,有著多方面的寓意:第一,愛新覺羅·載湉是載字輩,同治同輩,這樣,就不可能成為同治立子,只能尊崇慈禧為母親,這樣,慈禧可以再次在太后面前垂簾聽政;第二,光緒的生母,作為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一向與慈禧親厚,這層親緣關係的保障讓慈禧更加放心;最後,光緒才四歲,就更加順從了。實際上在同一代分中,載氏也是一樣的符合世系,不過那時他已到十七歲,不可能再聽任母親的安排了。
應該說,按照滿清的傳統,死後無嗣者,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皇帝繼位為王。因此慈禧這一舉動,招致朝廷大臣的不滿。
更加荒謬的是,慈禧當著朝臣的面宣布愛新覺羅·載湉為新皇帝時,光緒生父被嚇暈了,頭也不抬。在群臣中共同談論未來皇帝的人選時,他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即不是溥字輩分,也不是最合適的載字輩分,最終會成為唯一的答案。也從側面說明,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沒有任何準備。
對愛新覺羅一家人來說,皇位的突然降臨並沒有給他們增加一份幸福,反而帶來了種種煩惱。由於光緒在位期間,處處受太后掣肘,連自己心愛的嬪妃都保護不好,珍妃被殺,又不能親自主持變法活動,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皇帝本人被軟禁。最後,光緒也英年早逝,有些人說他已經死了,但是謠言把幕後主使推到了慈禧身上。
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溥儀再一次來到了慈禧身邊,命運似乎在輪迴,溥儀走出了光緒。青春期的孩子,還很幼稚,卻已經失去了和父母承歡膝下的機會。父親只好以「臣子」的身份在他身邊磕頭下跪,連嚴厲的指責也沒有。還有天子之上,慈禧的侄女隆裕,扮演著垂簾聽政的幕後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