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由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業委員會主辦,科普融媒體中心-《腫瘤好醫生》欄目承辦的中國抗癌協會原發性肝癌患者指南系列解讀(第一期)-基礎及診斷篇圓滿落幕。本期主講專家是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兼肝臟外科主任周儉教授。
周儉教授正在直播
解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原發性肝癌基礎知識和診斷方法,以下為主要內容總結:
周儉教授正在直播
基礎知識篇
第一部分,周儉教授就肝臟功能、肝癌定義、發病情況、肝癌病因、預防措施等五方面對原發性肝癌的基礎知識進行解讀: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腺體,也是人體內最大的實質性器官,位於身體右側肋骨下,功能十分複雜。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原發性肝癌是在肝組織內形成的癌症,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常見、最具有危害性的惡性腫瘤之一。
引起肝癌發生最常見的病因為B肝病毒感染,在我國85%的肝癌患者有B肝感染史。除B肝外,C肝、肥胖、飲酒、代謝症候群也是引起肝癌的病因。
肝損傷過程圖
預防和治療B肝、C肝感染是最重要的預防肝癌發生的手段,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健康習慣,戒酒、減肥、不吃黴變食物,這些都可以減少肝癌發生。
診斷方法篇
第二部分,周儉教授就原發性肝癌早、中晚期臨床表現和診斷方法等三方面進行解讀:
肝癌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多數患者表現為上腹部隱痛、食欲不振,臨床症狀明顯的肝癌患者病情大多已進入中晚期。
中晚期臨床表現
切忌不要當作胃炎自行服藥以免耽誤治療,應到正規醫院行腹部B超和CT檢查以明確。有B肝、C肝感染的病人,應行抗病毒治療,並且定期檢查肝臟B超或CT,同時行血液AFP檢查,尤其是突然出現上腹痛、體重下降等症狀時應儘快去醫院就診。
解讀總結
預防肝癌,不僅要改善生活方式(如飲食習慣、社會心理健康等),避免和減少相關危險因素,還應該針對性地接受腫瘤篩查,在疾病早期就及時發現,降低肝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希望在專家的宣講和指導下,廣大患者能夠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