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19時,由瀋陽市委宣傳部與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決勝全面小康,共享美好生活」第六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來自草原的問候》專場音樂會在盛京大劇院舉行,這也是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繼雲颺閣演出後,帶來的第二場演出。演出落幕時,音樂廳被掌聲「淹沒」,而美麗的笑容中更藏著感動的淚水。
民族與世界樂曲的演奏令觀眾如痴如醉
「低沉悠揚的馬頭琴聲徐徐響起,仿佛從遙遠的天邊飄來……」,在《第一馬頭琴協奏曲》中,馬頭琴演奏家蘇爾格身穿蒙古族民族服裝亮相,立刻引來陣陣掌聲。
2014年5月,蘇爾格參加蒙古國國際馬頭琴那達慕獲得了《和平之星》獎、特別貢獻獎,她還多次赴國內外參加文化交流演出。昨日的演出現場,她精湛的拋弓技法令現場觀眾拍手叫絕;演奏的樂曲時而婉轉低訴,時而高亢激昂,把現場觀眾的心帶到了駿馬飛馳的遼闊草原。
除了本土民族音樂,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還為觀眾帶來了世界級的經典。2020年正值貝多芬誕辰250周年,樂團精選了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傳世之作《萊奧諾拉第二序曲》《A大調第七交響曲》。《A大調第七交響曲》又被稱為「舞蹈性交響曲」,它著重描寫人民的凱旋和歡樂,貫穿著一種舞蹈的特性,給人一種宏偉壯麗、精力充沛的感覺。在極富難度的樂章中,樂團收放自如,飽滿的演奏令觀眾如痴如醉。
喜愛與重視彰顯瀋陽國際化城市氣質
對於此次演出,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的演員們都很興奮,副團長杜敏透露,樂團剛到瀋陽那天,從機場去賓館的路上路過盛京大劇院,所有的團員對著這顆「大鑽石」不停拍照,「大鑽石是瀋陽的文化地標,大家都很期待在這裡演出!」
參加第六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交響樂團在瀋陽室內、室外各演出一場,這也成了他們難忘的回憶。
樂團常任指揮柴昊夫曾獲多個國際獎項,在國內外指揮過近四百場不同類型的音樂會。在柴昊夫看來,交響樂是一種世界語言,一座城市對交響樂的重視和喜愛程度,一定意義上可以折射出這座城市的國際化程度。瀋陽優美的音樂環境、完備的專業設施、極高的觀眾素質,都令他讚不絕口,「雲颺閣是室外演出,我們起先以為現場會很嘈雜,但真正演出開始時,臺下很安靜。盛京大劇院音樂廳的聲效一流,我們演奏起來也很過癮。經過多年的培育,瀋陽市民的欣賞水平以及個人的藝術素質也特別高。這些都與瀋陽時尚、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氣質完美契合。」
震撼與感動幸福美好生活重新「返場」
整場交響樂演奏完畢後,臺下被掌聲「淹沒」,還有感性的觀眾流下了眼淚。
觀眾張炎炎哽咽地說,除了演出給她帶來的震撼,幸福美好生活重新「返場」也觸動了她的內心,「在國家的有效防控下,我們奪取了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穩定轉好,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無論是劇院,還是音樂節,再度迎來了豐富多彩的演出。能夠在和平、安全、穩定的環境中,享受高雅藝術之美,讓我們感恩今天的生活,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十足的信心,讓我們更加期待美好的未來!」
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蘇州交響樂團團長陳光憲稱,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第六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如約開啟,對於交響樂行業甚至是中國音樂界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瀋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營造了優質的藝術環境,觀眾欣賞水平和素質也非常高,這才使渾河岸交響音樂節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音樂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我們也期待著,與渾河岸交響音樂節一道,將其打造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王秒、李浩
【來源:瀋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