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2020-12-24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劉子安老人正在栽樹

  一叢40釐米高的檸條,根部卻可達五六米,可以固土23立方米還能截流雨水34%。在榆中縣北山,檸條被廣泛種植,漫山遍野的檸條枝蔓貼地叢生,黃土內根系交織如網,昔日草木不生、四望黃沙的榆中北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他們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造林人最看重檸條的『性格』,生命力頑強,抗旱耐寒,特別能保持水土、防風固沙。」74歲的曾恆貴說。

  曾恆貴是榆中縣北山地區貢井林場最早的一批造林人。這些造林人和他們所喜愛的檸條一樣,紮根大山,用一輩子的時間將荒山變成了「綠洲」。2017年,榆中縣北部山區已完成造林面積51000畝、41個生態小康村建設等6項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北山生態修復、南山生態屏障、中部特色經濟林建設……榆中縣在大力實施生態綠化造林工程中,讓座座荒山成了「綠洲」。目前,全縣完成各類工程造林面積78.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5.34%。

  「六七十年代的北山流傳著『荒山禿嶺和尚頭,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難度人外流』的民謠。」73歲的劉子安老人說。榆中北山,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氣溫6℃,降水量300毫米。這個曾被稱為「旱源」的地方,貧與旱曾是這裡的代名詞。為了讓荒山變綠,生態變好,1959年榆中縣貢井林場成立,林場先後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發動周邊群眾積極參與造林綠化。

  「早上4點多就起床,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湯麵條,背上一壺水,帶上兩三個饅頭,在天還麻麻亮時就摸索著上山,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能挖上百個樹坑。」劉子安說。和曾恆貴一樣,劉子安也是北山地區「老一輩」的造林人。

  「哪天不種樹了反而覺得渾身不舒服」

  今年入冬以來,天氣寒冷。11月23日,北山地區氣溫在零下5攝氏度左右,正在進行冬季栽樹的劉子安穿著棉大衣卻敞著懷,汗水從他鬢角慢慢滲出。「冬天種樹,不容易受凍害,等到開春以後,樹會長得更快更旺。」劉子安告訴記者,北山地區十年九旱,造林用的水是從幾十裡外的地方用車拉來的,他們澆灌到一窩窩樹坑裡,太陡的地方,需要挑著一桶桶水去澆灌。

  「每天都習慣了,要是哪天不種樹了反而還渾身不舒服。」劉子安笑著說。如今,幾代人的綠色夢逐步成為現實。針對北部山區不同的立地條件及造林地類型,榆中縣把人工更新、退耕還林、三北四期、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有機結合起來,按照每個造林點集中連片面積最小在1000畝以上,實行「逢地退耕,逢山治山,逢溝治溝,不留死角,整體推進」。

  今年截至目前,榆中縣北部山區已完成造林面積51000畝。造林範圍從夏官營鎮的太平堡、郝家營,到小康營鄉的孫家灣、紅亮營,再到貢井鎮的雞冠梁、杏樹灣等地,正在逐步形成連片造林規模。同時,還完成城關鎮朱家灣村等41個生態小康村建設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在榆中北山地區,沿著國道前行,兩側的大山上有成千上萬個「魚鱗坑」,檸條、側柏、山杏、山毛桃、榆樹……這些樹種一棵棵整齊地排列在坑內。放眼望去,在更遠的大山深處,飛播造林技術共飛播榆樹、檸條、紫穗槐、側柏、紅柳、苜蓿等籽種52075公斤,飛播造林面積100351畝。「今年,我們有了再造一個『秀美興隆山的大膽構想。在榆中縣川區發展以梨、文冠果、長柄扁桃、油用牡丹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在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嘗試發展經濟林,以增加退耕農戶的收入,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榆中縣兩山指揮部總指揮李學榮說。

  據悉,榆中縣將以持續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增強全縣生態屏障功能為核心,全面推行生態建設補助扶貧、退耕還林補償扶貧、重點公益林保護補償扶貧、發展林業產業扶貧等重點工作,大力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扶貧工程,使生態扶貧貢獻率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基本形成功能強大的森林生態體系,確保生態扶貧工程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記者 楊昕 文/圖

相關焦點

  • 蘭州榆中將重塑黃土高原森林風情 發展全域旅遊
    蘭州榆中縣將在未來五年運用企業+農戶模式,嘗試在興隆山前山種植杏花、後山種植油菜花、魯冰花,城關鎮鳳凰山及興隆山大道兩側種植薰衣草、馬鞭草,青城鎮種植櫻花,新營鎮種植藜麥,打造萬畝七彩花海旅遊產業。
  • ——榆中縣貢井林場58年艱苦造林紀實
    在榆中北山,一代代務林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的理想和信念。  憑著超常的恆心和意志,到2008年,貢井林場造林3.26萬畝。從2013年到今年,貢井林場造林面積達9.4萬畝,相當於前50年時間種植面積總和的2倍。  榆中北山生態建設也隨之進入到改革奮進的快速發展期。去年到今年短短兩年時間,榆中縣委縣政府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飛播造林等重點工程建設,以貢井林場為主力造林隊伍,在北山地區完成各類造林面積35.1萬畝。
  • 三十多年前我徒步翻越榆中北山
    30多年前我徒步翻越榆中北山 作者 王新文 榆中縣北山雞冠子梁三十多年未走過了,想起來影響深刻呀!榆中縣北山地區是黃土高塬上很高的連綿山梁,海拔在1950………2050米左右。它和白銀市會寧縣,寧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在同一緯度上,並且互相連接著,號稱………「苦甲天下」的乾旱區。
  • 西北往事:30多年前,我徒步翻越榆中北山
    榆中縣北山雞冠子梁三十多年未走過了,想起來影響深刻呀!榆中縣北山地區是黃土高塬上很高的連綿山梁,海拔在1950………2050米左右。 一九八四年夏天黃河發大水,在榆中一中只能乘座北山方向公共汽車回老家,翻越雞冠子梁。從榆中北山直接回青城,這樣就不用再到蘭州白銀,跨越黃河了。
  • 徐州賈汪區荒山造林工程掃描:石上種茂林 荒山披「綠衣」
    賈汪全境原有283座裸露荒山,植被生存環境極差,大洞山是裸露荒山最集中、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賈汪積極向荒山進軍,硬是在石頭縫裡繡出綠色森林,建成大洞山省級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石灰質山體綠化造林的樣板工程。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南: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
    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河南省防治荒漠化的新探索 濟源克井鎮閆營村的山坡上,林木茂盛,綠意盎然,而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圖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
  • 【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榆中北山旱地山區群眾依託中藥材拓寬...
    中國甘肅網5月19日訊(本網記者 宋芳科 文/圖)在榆中北山旱作農業區,有一味中藥材深受當地百姓喜歡,大家表示這種藥材只要能出苗就曬不死,恰好適應北山嚴苛的自然環境。這種藥材就是甘草,已成功帶動當地群眾在藥材種植產業鏈上務工實現增收。
  • 莒南縣坪上鎮雨季造林荒山添新綠
    進入7月份以來,莒南縣坪上鎮緊緊抓住汛期雨量充沛、苗木成活率高的有利時機,積極組織實施北部山體雨季造林工程,全面擂響雨季造林戰鼓,堅決打贏荒山綠化攻堅戰。  在坪上鎮山底村西的大山上,綠化專業隊正冒著高溫在環山西路及山南的礦坑修復處栽植黑松,兩人一組、三人一夥掄鎬揮掀,刨坑、置苗、踩實、壘穴、培土……一道道工序下來,汗水早已溼透了衣服。
  • 造林綠化丨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右玉精神」讓生態底色更濃
    造林綠化丨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右玉精神」讓生態底色更濃 2020-08-31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州榆中首個水上樂園開門迎客
    原標題:榆中首個水上樂園開門迎客  中國甘肅網7月31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首席記者 楊貴智)「從7月29日開始,為期10天讓你嗨個夠!」
  • 嵐山區甲子山冬季直播造林5000畝 加速荒山綠化進程
    活動現場200餘人參加了啟動儀式 在荒山處開展直播造林 在儀式過後,出席活動的領導嘉賓與甲子山茶業的職工共同參與到直播造林中來。挖穴、點播、培土、踩實,按照種植野山茶的技術要領,200餘人在斜坡上、樹林下、荒山處開展直播造林,一片火熱的勞動場面。
  • 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造林成活率達99%
    石質陽坡植新綠 生態建設再出發  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造林成活率達99%  塞罕壩人倍受鼓舞、備感振奮,也開啟了生態建設再出發的徵程。2018年5月,面對石質陽坡造林的世界級難題,儘管再造一畝林要倒貼500元,塞罕壩人向最後的1萬多畝石質荒山發起了總攻。  石質荒山種樹,難度有多大?彭志傑伸出布滿老繭的手比劃說,山上挖樹坑其實就是鑿石頭,震得手疼。最難的是搬運樹苗,山上無法澆水,上山前容器苗要澆透,一棵苗能達七八斤重。
  • 築起金城綠色屏障?蘭州南北兩山綠化調查
    築起金城綠色屏障——蘭州南北兩山綠化調查蘭州九州臺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雲祥「兩山夾一河」,這是人們對蘭州地貌的初步認識。位於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猶如一條巨龍,圍繞蘭州城區東西蜿蜒伸展,與北面的白塔山形成相對之勢。奔騰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形成了蘭州市獨特的地理優勢。
  • 蘭州新區與榆中再爆利好,你看好哪一個?
    蘭州新區和榆中片區的發展是蘭州城市空間「東擴」和「北拓」的有機聯動,位於河谷地區的蘭州,一方面大力發展一馬平川的秦王川地區,一方面大力推動榆中片區疏解主城區的人口壓力。這讓很多剛需購房群體,在選擇榆中和新區兩個區域購房時猶豫不決。
  • 榆中全力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看看你們家有沒有被開發!
    全力打造紅色旅遊景點  深入挖掘榆中紅色旅遊資源,著力打造張一悟紀念館、興隆山烈士陵園、蘭州戰役彭總指揮所和蘭州戰役遺址遺蹟等紅色旅遊景點,充分展現榆中人民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跡,使紅色旅遊景點成為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紅色旅遊景點成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課堂
  • 為了北山那一抹綠
    「在這裡,為了造成一片林,山上沒水,就背水上山;石頭地帶要種樹,就背土填埋;鹽鹼荒山,就運土改良。一片地要改質至少3-4年才能適宜小樹苗的生長。」王寧軍一次次進行試驗。「雨水存不住,溼潤的樹坑不到三天就又幹又硬,還會泛出白硝,若不及時澆水治硝,新栽的小樹苗極有可能還沒來得及紮根就已經死了。」
  • 淅川藉助雨季飛播造林 2.1萬斤種子坐飛機灑向荒山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慧 通訊員 周桃龍  6月6-7日,一架裝滿臭椿、黃連木、鹽膚木、南欒等林木種子的美國貝爾-206直升機,藉助機翼高速旋轉的力量多次從淅川縣丹江大觀苑直升飛機停機坪,緩緩升起,來回穿梭在馬蹬鎮、大石橋鄉等地偏高偏遠荒山的上空
  • 幫農民荒山造林 日本老專家情系中國貧困山區
    更新時間:2002-8-24 10:50:54 幫農民荒山造林作為森林防護專業的專家,這已經是他第二次來到中國西部省份青海 的偏遠山鄉化隆縣,因為日本幫助中國貧困地區農民自立的「荒山造林項目」第二階段的工作就要開始了。   小久江弘之先生第一次到中國來,是在今年的五、六月份,當時他與青海省化隆縣沙連堡鄉其後昂村的農民們一起勞動了整整兩個月。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看蘭州」榆中:旱地甘草成了農民的致富寶
    自從發現甘草適合北山旱作農業區種植,魏常明流轉3萬餘畝山地種植甘草等中藥材,吸引當地800多名群眾常年在合作社務工,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1.25萬元,這也成為榆中北山群眾應對艱苦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產業的一個縮影。
  • 蘭州南北兩山數十載播綠 人工森林生態體系漸形成(圖)
    :殷偉豪     蘭州北山上的國學館牡丹園松柏蒼翠,落葉樹木吐綠,一派生機勃勃。   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供圖  蘭州「兩山夾一河」的地理特徵,呈現出南北群山環抱,東西黃河穿城的景象。時至暮春時節,蘭州城邊的山上松柏蒼翠,落葉樹木吐綠,時令花木鮮花怒放,一派生機勃勃。  但在新中國成立前,蘭州黃水照荒山,南北兩山因為降雨稀少,蒸發量大,氣候乾旱,立地條件差,生態環境十分惡劣,長期以來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綿延橫亙的濯濯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