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劉子安老人正在栽樹
一叢40釐米高的檸條,根部卻可達五六米,可以固土23立方米還能截流雨水34%。在榆中縣北山,檸條被廣泛種植,漫山遍野的檸條枝蔓貼地叢生,黃土內根系交織如網,昔日草木不生、四望黃沙的榆中北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他們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造林人最看重檸條的『性格』,生命力頑強,抗旱耐寒,特別能保持水土、防風固沙。」74歲的曾恆貴說。
曾恆貴是榆中縣北山地區貢井林場最早的一批造林人。這些造林人和他們所喜愛的檸條一樣,紮根大山,用一輩子的時間將荒山變成了「綠洲」。2017年,榆中縣北部山區已完成造林面積51000畝、41個生態小康村建設等6項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北山生態修復、南山生態屏障、中部特色經濟林建設……榆中縣在大力實施生態綠化造林工程中,讓座座荒山成了「綠洲」。目前,全縣完成各類工程造林面積78.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5.34%。
「六七十年代的北山流傳著『荒山禿嶺和尚頭,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難度人外流』的民謠。」73歲的劉子安老人說。榆中北山,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氣溫6℃,降水量300毫米。這個曾被稱為「旱源」的地方,貧與旱曾是這裡的代名詞。為了讓荒山變綠,生態變好,1959年榆中縣貢井林場成立,林場先後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發動周邊群眾積極參與造林綠化。
「早上4點多就起床,吃上一碗熱乎乎的湯麵條,背上一壺水,帶上兩三個饅頭,在天還麻麻亮時就摸索著上山,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能挖上百個樹坑。」劉子安說。和曾恆貴一樣,劉子安也是北山地區「老一輩」的造林人。
「哪天不種樹了反而覺得渾身不舒服」
今年入冬以來,天氣寒冷。11月23日,北山地區氣溫在零下5攝氏度左右,正在進行冬季栽樹的劉子安穿著棉大衣卻敞著懷,汗水從他鬢角慢慢滲出。「冬天種樹,不容易受凍害,等到開春以後,樹會長得更快更旺。」劉子安告訴記者,北山地區十年九旱,造林用的水是從幾十裡外的地方用車拉來的,他們澆灌到一窩窩樹坑裡,太陡的地方,需要挑著一桶桶水去澆灌。
「每天都習慣了,要是哪天不種樹了反而還渾身不舒服。」劉子安笑著說。如今,幾代人的綠色夢逐步成為現實。針對北部山區不同的立地條件及造林地類型,榆中縣把人工更新、退耕還林、三北四期、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有機結合起來,按照每個造林點集中連片面積最小在1000畝以上,實行「逢地退耕,逢山治山,逢溝治溝,不留死角,整體推進」。
今年截至目前,榆中縣北部山區已完成造林面積51000畝。造林範圍從夏官營鎮的太平堡、郝家營,到小康營鄉的孫家灣、紅亮營,再到貢井鎮的雞冠梁、杏樹灣等地,正在逐步形成連片造林規模。同時,還完成城關鎮朱家灣村等41個生態小康村建設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在榆中北山地區,沿著國道前行,兩側的大山上有成千上萬個「魚鱗坑」,檸條、側柏、山杏、山毛桃、榆樹……這些樹種一棵棵整齊地排列在坑內。放眼望去,在更遠的大山深處,飛播造林技術共飛播榆樹、檸條、紫穗槐、側柏、紅柳、苜蓿等籽種52075公斤,飛播造林面積100351畝。「今年,我們有了再造一個『秀美興隆山的大膽構想。在榆中縣川區發展以梨、文冠果、長柄扁桃、油用牡丹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在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嘗試發展經濟林,以增加退耕農戶的收入,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榆中縣兩山指揮部總指揮李學榮說。
據悉,榆中縣將以持續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增強全縣生態屏障功能為核心,全面推行生態建設補助扶貧、退耕還林補償扶貧、重點公益林保護補償扶貧、發展林業產業扶貧等重點工作,大力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扶貧工程,使生態扶貧貢獻率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基本形成功能強大的森林生態體系,確保生態扶貧工程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記者 楊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