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縣貢井林場58年艱苦造林紀實

2020-12-23 中國·甘肅

造林人打造的幸福林(資料照片)。

  汽車沿著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在綿延不斷的濯濯童山之間行進。峰迴路轉,荒涼漸褪,綠色漸濃。冬日,一座座山梁煥發出勃勃生機,令人震撼。

  這裡是蘭州市榆中縣北部山區,緊挨著定西、白銀市,昔日千溝萬壑,旱渴荒涼。

  「隴中苦瘠甲天下。」100多年前,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的那聲嘆息,迴蕩在歷史的長空。

  40多年前,聯合國專家來此考察,給出的曾是絕望的評價:「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

  然而,就在今年6月,國家林業局邀請外國駐華使節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環境規劃署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組織等國際代表,專程來到這裡,考察「三北」防護林工程和荒漠化防治。這裡的一抹抹綠意,讓不少人讚嘆不已:「偉大的中國人民了不起!」

  繪就這一切的,是榆中縣貢井林場的幹部職工們。

  三代人,58年。

  貢井林場以大地為紙、青松為筆、汗水為墨,一棵接一棵地把林木牢牢地釘在貧瘠的土壤之中,在榆中縣北部山區造林12.9萬畝。

  就像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持續造林護林,讓荒原沙地變成綠水青山,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一樣,貢井林場在隴中山區堅持不懈人工造林,矢志不渝堅守奉獻,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持之以恆的釘釘子精神、百折不撓的鬥志激情,築起了一座永恆的綠色豐碑。

  一棵接著一棵栽,一代接著一代幹,為了綠色夢想,貢井林場人以超乎想像的犧牲和意志苦幹實幹,書寫出一段綠色傳奇

  佔榆中縣面積三分之二的北部山區,涉及全縣20個鄉鎮中的13個鄉鎮、77個村,海拔在2200米以上,與縣城南部的「隴右第一名山」——興隆山遙遙相對。

  歷史上,榆中北山一帶與興隆山一樣美麗,草木葳蕤,鳥獸繁多。

  雖然自秦漢以後,已有大批移民開始毀林開荒,但在明代,榆中北山一帶還多為森林和草地。如今的哈峴鄉、中連川鄉的韃靼窯村、園子岔鄉的絆馬岔村……這些名字,皆是元朝時遊牧民族遷居放牧遺留下來的。

  在園子岔鄉柏木溝村,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出土過直徑比水桶口還粗的柏木殘留物。

  明末,榆中北山命運遭遇逆轉。那時,當地居民發生糾紛械鬥,放火焚燒山林。

  經歷戰爭劫亂、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至清初,榆中北部山區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到處荒山禿嶺、慘不忍睹,遊牧民族被迫遷移他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藐視自然,違背規律,大自然的報復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襲來。

  到新中國成立時,榆中北部山區年降水量僅為28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560毫米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高達2000毫米。

  肆虐的旱魃,使得這裡「春種一坡,秋收一甕;除去籽種,吃上一頓」。一曲「荒山禿嶺和尚頭,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難度人外流」的民謠,唱盡了當地人無盡的心酸。

  由於生態遭到破壞,天上飛的喜鵲、地裡跑的野雞沒了蹤影。

  來過這裡的人都感嘆:北山真窮、真苦、真荒涼!生態惡化,警鐘驟響!造林綠化,勢在必行!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國土綠化。1959年,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國家仍咬緊牙關,在榆中縣貢井鎮、夏官營鎮、清水驛鄉、韋營鄉的四鄉鎮交界處,建起了國有貢井林場,恢復北山植被。

  那時的貢井林場,方圓十公裡沒有人煙,也沒有一棵樹,僅有一些稀疏的蒿草。

  嚴酷的自然條件,擋不住建設者們的萬丈豪情。

  是年國慶節,來自榆中縣北山各鄉鎮的第一支建設大軍吹響了集結號,聚集到林場附近的雞冠梁一帶,開始整起了水平臺,挖起了樹坑。

  聽說家鄉要變綠,周圍群眾的積極性特別高,一下子有近300人報名。今年86歲的林場老職工金民俊清楚地記得,僅他們韋營鄉,當時就來了100多人。

  然而,建場之初,林場生活條件非常差。沒有房屋可居住,就挖幾孔窯洞。沒有床鋪可休憩,就在地上鋪幾把麥草。沒有電,照明用的是馬燈。沒有自來水,就靠天上下雨時集流的窖水。

  食物更是嚴重短缺,本來北山產的糧就少,一大堆人聚集在一起,經常得挖野菜充飢。烤幾個土豆、喝點麵糊糊,已是難得的美味。

  快過年了,民工們都撤了。林場僅剩下包括金民俊在內的18名年輕的幹部職工。

  不畏艱難,墾荒植樹。他們「先治坡、後置窩,先生產、後生活」,用青春和熱血在這片荒山禿嶺上開始書寫動人的傳奇故事。

  從3月初至10月末的造林期,再到11月初至來年5月末的防火期,他們幾乎整年守望著山林。每天早上四五點鐘,他們就起床了。背上一壺開水,帶上點乾糧,在天還麻麻亮時便摸索著上山,一幹就是一整天。

  雖說有一份工作,但一聽是常年吃住在大山裡的「種樹人」,他們娶媳婦很難。已經成家的,也是常年顧不上家,被家人埋怨心裡只有樹沒有家。

  直到2008年,這裡的生活條件依然艱苦。一年四季也吃不上什麼新鮮蔬菜,鹹菜是當家菜餚。盛夏時糧食存放不住,造林人得將從家裡帶來的饅頭等乾糧曬乾,以防發黴。吃的時候,先用小錘子敲碎,再泡到開水裡,便是一餐。

  北山一帶交通條件極其不便。最初,只有一條蜿蜒的土路,塵土飛揚。去趟縣城南部的興隆山苗圃拉苗子,得走50公裡山路。剛開始,人背畜馱,有時要走整整一天的時間。後來,有了一輛馬車。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才添了一輛小敞篷卡車。

  再難,樹,都得一棵棵種出來。

  北山一帶,十年九旱。沒辦法澆水,種樹就等著春秋季節雨水多時再種。

  不畏艱難,愈挫愈勇。在榆中北山,一代代務林人頑強地紮下根來,種下一棵棵幼苗,種下恢復綠水青山的理想和信念。

  憑著超常的恆心和意志,到2008年,貢井林場造林3.26萬畝。

  黨的十八大以來,貢井林場以科學嚴謹的求實態度,擼起袖子加油幹,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開啟了新的徵程

  2008年,當李學榮擔任新一任貢井林場場長時,林場當時種下的3.26萬畝苗木,將林場所轄面積全栽完了。這意味著,林場只剩下護林的任務了。

  是躺在前人的功勞簿上睡大覺,還是繼續向前?

  李學榮選擇了後者。結合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範建設項目、「三北」防護林工程等,貢井林場開始跳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讓綠色向整個北山地區延伸。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地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開啟新的徵程。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視察作出「八個著力」重要指示,希望甘肅努力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他強調,甘肅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指引的方向前進,2015年底,新一屆榆中縣委縣政府提出了「生態榆中」的全新目標——在全縣尤其是北山地區「整山系整流域推進、集中連片綜合治理」,新增綠化造林面積100萬畝,再造一個秀美的興隆山!

  作為榆中北山一帶唯一的林場,貢井林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他們的綠色夢想,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進發。

  在實踐中,貢井林場的造林技術不斷進步。長期以來,貢井林場栽的苗木當年成活率不到一半。

  1960年的春天,激情滿懷的第一代林場人,沒有一點造林經驗,一上馬就種了2000畝杏樹、核桃樹、油松等苗木。

  現實是殘酷的。當年秋天,他們就被澆了一瓢冷水:榆中北山黃土高原,剁開一塊土、兩半都喊渴,加上土質涵不住養分,辛辛苦苦種下的幼苗,一半以上都旱死了。像當年種的300多畝油松,時至今日,僅剩43株;2000株核桃樹,只餘兩棵。

  在許多地方,種樹就是挖個坑、種棵苗,容易極了。

  但在北山種樹,太難,太苦!栽活一棵樹,比養大一個孩子還難!

  如何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分析查找原因,新一代林場人認識到,在北山一帶造林,最大的制約因素是缺水。而長時間,林場職工每次栽的樹總是太密。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貢井林場栽了一片佔地七八十畝的沙棘林,每畝都在300株到500株左右。

  沙棘,耐旱,按理長勢應該很好。可長了十多年以後,大樹、小樹爭搶「喝水」,結果誰的營養都趕不上,好不容易長大的林子沒了。

  多年心血,毀於一旦。慘重的損失讓新一代林場職工認識到,栽樹,心再急,也「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

  總結經驗教訓,林場創造出了「微創式」造林全新模式。

  以前,一畝地,林場造林時挖222個魚鱗坑。雖說種的樹多,可坑小,每個坑長50釐米、寬30釐米、深30釐米,裝不住水。

  這幾年,林場人將一畝地的魚鱗坑減了一半,只挖110個,而且全改成了大坑,每個長1.2米、寬70釐米、深30釐米。這樣一來,一個魚鱗坑能裝100斤水,一畝地能裝1萬斤水。

  看起來栽的樹少了,可只要天一下透雨,就能保水保土,苗木的水分得到了充足的保證。

  種苗的選擇也改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林場引進了一批樣子很漂亮的河南黃榆幼苗,種了200畝。3年以後,這些樹都長到鐵鍬把粗了,但全死了。

  外來的苗木水土不服,抗旱性太弱。在北山種樹成功,必須得用適應當地土質和環境生長的苗木。耐旱的河北楊、榆樹、樟子松、榆樹等鄉土樹種成了林場人的選擇。

  從2013年開始,林場引進了容器苗木栽植技術。結合北山特點,他們將容器苗木提前一個月拉到林場「煉苗」,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

  建場之初,林場人不愛種灌木。總覺得喬木才能長成木材,可喬木成活率太低。1975年開始,他們將樹種從以喬木為主,變為以檸條、紅柳、沙棘、山杏等耐旱的灌木為主。為了進一步提高成活率,林場現在選擇了喬灌混植。這樣一來,耐旱樹種的抗耐旱性不僅可以得以提高,也不容易再遭病蟲害侵襲。

  隨著苗木種植技術的改進,側柏這一抗旱、耐瘠薄的樹種也在北山落戶了。

  早些年,貢井林場也種過側柏,可那會都是裸根種植,裸根苗吸收不到水分,成活率很低。

  現在,隨著帶土球技術的引進,柏樹栽一棵,活一棵,一年就能造一片林子。

  樹草結合、以草護林,人工栽樹與自然修復也開始緊密結合。以前,栽樹時,林場都要挖3米寬的水平臺。現在,林場人意識到,這對草地的破壞面積太大了。在北山這樣的乾旱地區,長一株蒿草都很不容易,倘若地皮破壞了,草木二三十年都恢復不起來。如今,水平臺被摒棄了。

  一系列技術的革新,使貢井林場如今苗木成活率提升到了90%以上。

  搶墒造林,這一林場的創造,如今得到了大規模的推廣。

  對於植樹,很多人想到的是春秋兩季栽植,但在榆中北部山區這一荒山禿嶺,貢井林場如今卻是「三季植樹」。

  北山天旱,如果按照傳統的春季造林,成活率太低。

  前些年,貢井林場在種植檸條時,探索出了搶墒造林的辦法。繼續實踐,新一代林場人摸索出,即使在七八月份,只要下一場透雨,第二天就趕緊種樹,不僅省時省力,還能大大提高成活率。

  種上一周,墒情不行了。林場人又繼續挖樹窩,等待下一場降雨的來臨。

  這樣一來,現在,在榆中北山,種樹一直能種到冬季封凍前。

  北山許多山坡地勢較陡,白虎山一帶坡度甚至在60度以上,人上去站都站不穩,這樣的地方,以前林場人只能望山興嘆。

  新一代林場人發現,只要下一場雨,地皮一溼,人就能順勢爬上去,靠一把鐵鍬兩隻手,挖出樹坑來。

  其實,最難的還不是挖樹窩,而是搬運苗木上山。坡度陡,連路都沒有,騾子無法走,只能靠人背。最遠的地方,得翻兩座山頭,背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因為是定額栽樹,一個人最少得背300株小樹苗。

  克服了一個個困難,闖過了一道道難關。2009年以後,貢井林場植樹造林步伐大大加快。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成為貢井林場造林史上力度最大、進度最快的一年。從2013年到今年,貢井林場造林面積達9.4萬畝,相當於前50年時間種植面積總和的2倍。

  榆中北山生態建設也隨之進入到改革奮進的快速發展期。去年到今年短短兩年時間,榆中縣委縣政府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飛播造林等重點工程建設,以貢井林場為主力造林隊伍,在北山地區完成各類造林面積35.1萬畝。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傳承、種樹不止,對綠色永恆不變的追求,不斷傳遞與延伸

  時間,悄無聲息地流逝。綠色,始終是貢井林場人永恆不變的追求。

  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在張成寶的生命中,只做了一件事情:植綠護綠。

  退休好幾年了,66歲的張成寶依然挺立在播綠第一線。

  汽車鑽進重山緊鎖的北山地區。在夏官營鎮郝家山造林點臨時搭建的一間彩鋼房裡,迎出了張成寶。黝黑的皮膚,粗糙的雙手,苦和累早早化作皺紋,爬上了老人的面龐。

  1970年,張成寶到北山林場開始植樹造林,這一幹,到今年已是47年。

  我們眼前的這座場部,已經是他退休後轉戰的第三個造林點了。

  山上這間臨時的彩鋼房裡,只有一張桌椅,一張床鋪,一臺用來解悶的電視機。房中央那個火爐子「嚯嚯」地燃著,蒸的是一大鍋土豆。平日,除了麵條外,這就是百吃不厭的主食。

  這裡還沒通水。門前,有個集雨的小水池。今年春天,才安了太陽能光伏電板。

  山下縣城裡,是張成寶溫暖的樓房,貼心的家人。6年前他已經退休了,可他沒有從「戰場」上退下來,而是接受返聘,一年四季在山上住著。

  凌晨四五時,天還沒亮,他就起床準備幹活了。植樹季節,他和小夥子一樣拼。「現在,上歲數了,幹不動了,今年一天才挖了200個樹窩,前幾年每天還能挖300個呢。」老人感慨地說道。

  到了11月1日,進入管護季節,他的任務就是巡山。每天最少得花四五個小時,跑四五十裡山路,查看需不需要防火,查看有無放牧毀林現象。

  不要說平常的日子了,退休以來的這6年,除夕夜,張成寶和家人才團聚了三回。就這,大年初二他便返回到了護林點。

  他說,離不開是因為他的「娃」——造林點栽下的那一株株樹。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朋友,甚至親人。

  生活條件艱苦,對他來說,不算啥。比這更難以忍受的,是孤獨和寂寞。晚上7時30分電視裡的《新聞聯播》一結束,太陽能光伏板裡的電也就沒了。周圍,無邊的黑夜伸手不見五指。連說話都沒個人,聽會收音機也沒意思,索性一個人早早睡覺。

  簡單重複的工作,堅持一天都讓人心生煩躁,更何況是47年。

  苦不苦?這位林場的第二代人說,「守住這片綠色,是職責所在」。更何況,比起第一代造林人來說,現在的條件已經好多了。

  張成寶一字一句地說著,聽的人心裡滿是敬意。

  寂寞守望,孤獨堅守——這就是貢井林場人的生活。

  「先顧樹、後顧家」。時至今日,儘管生產生活條件已與建場之初大為改善,但貢井林場人的工作時間表仍然滿是辛勞與付出。

  為了植下新綠,每年3月到10月底,造林員需要連續作業,整月整月地吃住在山上,幹20天最多休息3天;

  這些年,每年「五一」「國慶」「中秋」三個節假日,全國人民都放假了,可貢井林場卻是北山造林的「黃金」時間,職工集體不休息,全在山上造林;

  ……

  那一處處曾經拒絕綠色的荒山禿嶺上,造林人的印跡,化為抹不去的生命標記。

  9年前,今年52歲的崖頭嶺村村民白富堂,拉了一車側柏,從林場場部前往造林點時發生了車禍。他的媳婦眼睛受傷了。他呢,不僅腰、腿摔壞了,而且沒了左腳,安上了假肢。

  但白富堂還是放不下樹木。休息了兩三個月,他又跑到林場去,幫忙吆喝著讓其他村民造林。

  種不成樹,就護林。2016年,他被林場聘任為瞭望臺上的護林員。每天,他都沿著山路,拄個拐杖,走一二裡山路。交通方便的公路沿線,他還要騎個摩託車去瞅瞅。白富堂心甘情願地為這片綠色付出一切。

  「恨樹嗎?」

  「哪會!」他回答得非常乾脆。自小就在北山地區生活的白富堂,對樹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北山從此綠起來,是他一直的夢想。

  縱使時光再艱難地前行,每個造林人,都是綠色夢的追逐者。貢井林場第三代人給出了同樣響亮的回答。

  2003年春天,31歲的火彥君第一次到貢井林場上班時,年輕的他在路上就傻眼了。

  對於老家在榆中縣和平鎮、騎自行車一刻鐘就能到蘭州的火彥君來說,山彎越轉越多,心越走越涼。周圍的山,幾乎沒有綠色。

  到了杏樹灣的老場部,綠色是有了。可十幾間舊平房裡,牛皮紙糊的頂棚破破爛爛,土牆上貼著報紙,燻得黑魆魆的。吃的還是窖水。

  但他還是深深愛上了這裡,一頭扎了進來。為了多添一道綠,十年前,火彥君和林場的老場長,第一次在場部附近,嘗試種起了帶土球的側柏。

  先是拉苗子時一個一個地驗收,土球小於30釐米的,堅決不要。

  路上,又害怕把土球顛破。栽的時候,更加小心翼翼。將帶土球的側柏栽進去以後,踏實,扶正,又忍不住多澆幾回水。

  350畝地,整整種了15天。

  到了秋天,經過焦急和不安的等待,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苗木都活了,他和其他林場職工在汗水與淚水交織中歡呼雀躍。

  「小火,把這一片林搞成了,你確實不容易。」聽著老職工的紛紛讚揚,他欣慰極了。

  不過,對於家人,如今已是貢井林場新一任場長的火彥君還是覺得虧欠很多。

  都說父女親,可今年他的姑娘都上高三了,還是和他不親。

  剛到林場時,孩子才4歲。造林季節,他經常回不了家,偶爾回去一趟,到家時,女兒都睡著了。而常常在女兒沒醒的時候他就出門。「有一次,孩子抱怨說,老爸,幾個月沒見你了。其實,我見過她,她沒見過我。」他說。

  樹離不開人,人離不了樹。數十年義無反顧,不離不棄,貢井林場人用骨子裡的堅韌與堅持,讓他們和樹木的生命融為一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變發展方式,將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寫就新時代造林富民新華章

  父母曾經是村裡的飼養員,自己也放了40多年羊,榆中縣清水驛鄉峴坪村貧困戶韓志雄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自己能放下羊鞭。

  2012年,貢井林場的幹部職工來到村裡,三番五次給他做工作,勸他將羊賣掉,加入造林護林的大軍。韓志雄打心眼裡轉不過這個彎。

  一家5口人的生計,多少年來全靠韓志雄每年養的100多隻羊,一年下來,能掙1萬多元。

  是的,有上百畝地,可全是北山一帶的山地。一年下來,從春到秋,犁地、播種……苦沒少下,廣種薄收,連個籽種錢都收不回來。

  不放羊了,生活咋辦?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韓志雄分到了700畝荒山,這些荒山上造的林,所有權都歸他。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讓他有了底氣。

  更為關鍵的是,參加造林後,政府還發放生態專項補助。

  參與生態治理還有收益?當年3月,半信半疑的韓志雄和媳婦一邊養羊,一邊加入造林隊伍。早上四五時爬起來奔到造林點,幹到9時,媳婦又趕回去放羊。

  沒想到,那個月他們兩口子靠挖樹窩掙了1萬元,相當於一年賣羊的錢。兩個月後,他主動聯繫了個羊販子,將羊連賣帶送地處理掉了。

  放下牧鞭、保護生態。現在,韓志雄由「種地農民」轉變成了「造林工人」。

  北山一帶,每年四五月,檸條黃色的小花都開了,草還沒長出來。以前,韓志雄就趕羊進了樹林。為了放牧,他不知和貢井林場的幹部職工吵過多少回,捉過多少次「迷藏」。深夜,碰上護林員時,他乾脆就打遊擊。如今,昔日怒目相向的「對手」變成了並肩作戰的戰友。

  韓志雄告訴我們:「剛開始參加護林時,對面山上的村民還養了上千隻羊,他們想的鬼點子,哪個以前我沒想過?」除了監督他們外,他也像林場職工當年一樣,勸說他們放棄養羊。

  現在,梁建福、黃宗山、代餘學、王秋先等二三十名貢井林場周邊以前的「羊倌」,和韓志雄一樣,加入到造林護林隊伍中來了。

  這些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一年三季造林有收入,而且還被縣裡聘為生態護林員,參與林場的日常護林,每人每年可收入8000元。除了這些,他們還能享受到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的相關補助。

  現在,韓志雄他們和林場的20名幹部職工,以及北山一帶的老百姓,組成了200多人的造林隊伍,從2013年開始,常年堅持不懈地造林護林。

  前不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來到榆中北山。當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稱讚道,退耕還林享受政策補貼,帶動務工就業,既是生態工程又是扶貧工程。他勉勵大家,要繼續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把北山生態建設好保護好,用勤勞的雙手再造秀美山川,用不懈努力徹底拔掉窮根。

  周邊的群眾,也開始從這片綠意中長久收益。

  如今,緊挨林場的貢井鎮崖頭嶺村村民李豔流轉了一座山頭,在林下養起了「溜達雞」。

  記者來到她的養殖場時,只聽一聲哨響,成群結隊的「蘆花」雞便漫山遍野地飛跑開來,到樹林中開始捉蟲啄草。

  「去年養了2.4萬隻雞,今年,家裡出了點事,只養了1.2萬隻,掙了2萬多元。放養的雞品質好,雞的銷路不愁,不光蘭州、白銀的市場認可,通過網絡,最遠還銷到北京、天津。」提及林下養雞的收益,李豔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城裡人也特別愛吃『土雞蛋』,我們這的雞蛋都論個賣,一個賣1元5角,都供不應求呢。」

  林下經濟,開啟了興林富民的「希望之門」。收益多了,李豔還成立了榆中欣源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30多戶農戶加入合作社,一起養雞致富。

  綠水青山帶來真金白銀,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在持續推進生態公益、造林綠化的同時,這兩年,貢井林場還開始試種一些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經濟林。2014年,他們探索在紅柳樹下種了20畝肉蓯蓉,還試種了750畝文冠果;2015年,種了1000畝長柄扁桃;2016年,種了8850棵杜仲。

  「種這些經濟林,就是想嘗試著化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為北山農民脫貧致富闖出一條新路子。」李學榮說。

  守住綠水青山,貢井林場創造了價值難以估量的金山銀山——

  與建場初期相比,林場周邊20公裡區域的小氣候明顯改善,年降水量現在達到了320毫米左右,增加了40毫米。

  在北山一帶,改革開放初期不足10隻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巖羊,如今成群結隊地出現了,現已增加到了450隻以上。北山一帶又重新成為甘肅中部僅存的巖羊原生地和棲息地。

  不僅僅是巖羊,如今,榆中北山一帶生物多樣性得以逐漸修復。錦雞兒、駝絨藜、醉魚草、麻黃等天然灌木植被數量增加。野雞、喜鵲重現蹤跡,時不時地映入人們的眼帘。

  更大的綠色奇蹟,還在路上——

  榆中北山一帶現在還有70多萬畝宜林地。去年,新一屆榆中縣委縣政府決定,以貢井林場為造林主力隊伍,「十三五」期間將這些荒山全部造成林。到2020年,榆中縣北部山區造林面積將達到113萬畝,相當於如今河北塞罕壩林場的面積。這必將為榆中縣乃至蘭州市構建一道更為堅實的綠色生態屏障。

  每種一棵樹,都是在靠近美麗中國的夢想。艱苦奮鬥,頑強拼搏,久久為功,追逐夢想。一代接一代的貢井林場人,贏得了光明的今天,暢想更美好的未來。(記者宋振峰 侯若志)

相關焦點

  • 蘭州榆中北山造林人紮根荒山築綠洲
    在榆中縣北山,檸條被廣泛種植,漫山遍野的檸條枝蔓貼地叢生,黃土內根系交織如網,昔日草木不生、四望黃沙的榆中北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他們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造林人最看重檸條的『性格』,生命力頑強,抗旱耐寒,特別能保持水土、防風固沙。」74歲的曾恆貴說。  曾恆貴是榆中縣北山地區貢井林場最早的一批造林人。
  • 河北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幾代人52年艱苦造林紀實
    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之前在承德市區工作。接到調令,他二話不說,毅然帶領一家人上山,不給自己留任何後路。 然而,第一年造林失敗,成活率不足兩成。 「不是樹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在這片土地上打過遊擊的王尚海不信邪,重新搬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第二年4月,率領精兵強將,在一個叫馬蹄坑的地方連續奮戰3天。
  • 《尋找英雄》:馬鞍山林場的「移動防火牆」
    1962年,為改變現狀,國家決定在這些地區建設林場,植樹造林,防風固沙,馬鞍山林場就是其中之一。就這樣,一棵又一棵落葉松、白樺、白楊、五角楓、蒙古櫟等樹種,在馬鞍山林場落地生根。像王欽義這些老一輩造林人,靠著執著的勁頭,不計得失、不求報酬,把全部心血鋪在造林上。如今,他們在林場栽下的樹苗綿延數百裡,綠樹成蔭,變成了茫茫林海。而他們為改變家鄉和生態環境的種樹精神也不斷影響著林場的後來人。
  • 「時代楷模」——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
    38年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風餐露宿、戰天鬥地,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栽植各類沙生植物3040多萬株、栽植稻草1.2萬噸、播撒草籽5萬多公斤,使荒漠變為綠色屏障,確保了過境公路鐵路和西氣東輸、西油東送、西電東送等國家能源建設大動脈暢通。
  • 安福縣坳上林場加快推進造林整地工作
    為加快全面完成2021年的2500畝春季造林任務,連日來,安福縣坳上林場採取細化任務分解、明確質量標準、強化造林整地跟班、加強質量跟蹤督查等措施,積極加快推進造林整地工作。首先注重抓好春季造林計劃落實工作,提前下達了《安福縣坳上林場關於下達2021年春季造林計劃的通知》,將2021年春季造林任務細化分解到分場、工區,並具體落實了山場面積。再就是,規定了各造林山場造林栽植樹種、造林密度,明確了造林整地各工序的質量標準和完成時間。三是,該場還要求分場將每塊山場的施工任務落實到施工員,責任到人,加強跟班作業。
  • 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造林成活率達99%
    石質陽坡植新綠 生態建設再出發  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造林成活率達99%  日前,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陰河林場三道溝東坡,陰河林場副場長彭志傑(右一)和同事們對樟子松樹苗進行鼠害調查 記者史晟全攝  塞罕壩三道溝東坡,是一道坡度接近30°的石質山陽坡,曾被專家斷定種樹難活。
  • 塞罕壩機械林場: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然而,地處中國河北省的塞罕壩,卻成功種植人工林112萬畝,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成功將風沙源改造成華北生態屏障。為探尋高寒荒漠生態修復秘訣,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前夕,《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採訪。
  • 圍場塞罕壩林場人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
    圍場塞罕壩林場三代人52載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核心提示:從茫茫荒漠到百萬畝人工林海。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一行,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高寒,在人跡罕至的塞罕壩苦苦搜尋著森林生存的痕跡。「看,那有一棵樹!——是落葉松!」北曼甸上,迎風卓立的「一棵松」,成為松樹能在高寒壩上成活的科學見證。
  • 沿海造林不容易 大豐萬畝新林場植樹110萬株
    為將高低不平的荒灘鹽土整理為一馬平川的田園,沿海林場科學實施以水系提升為重點的林地改造,推動電力設施、水利閘站、河道水系、配套道路等基礎工程建設,達到墒墒通溝、溝溝通河、河河相連的要求,提升降鹽去鹼效果。加上造林建設,先後共投入資金2900餘萬元。
  • ——記江西信豐縣金盆山林場林業人艱苦創業的故事
    一代一代林業人的堅守  20世紀50年代,為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綠化祖國」號召,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林場的高潮,1957年12月金盆山林場成立,在這個在偏僻邊遠的山區一場轟轟烈烈的造林運動開始了。  剛滿18歲的龔令安從學校畢業出來,心懷夢想、奮力追夢,通過招工來到金盆山林場,開始在這偏遠山區清山整地、植樹造林,成了林場的第一代務林人。
  • 2019年全國十佳林場,寧夏中寧縣林場上榜
    京西林場2017年1月12日正式成立,林場前身屬京煤集團林場。婺源縣生態林場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營造「脂材藥」高效速豐林1.6萬畝、香榧珍稀經濟林4200畝;實施森林撫育7.38萬畝、大材培育1200畝、科技示範林1020畝、特色景觀林2020畝;在江西省首家採用截根輕基質容器苗上山大面積造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8%以上,此項造林技術在江西省全面推廣。
  • 湖北省最大村辦林場——八一林場
    1966年3月,當時八一大隊社員金仲生、劉興亮、楊建橋、王佛勝、金忠武5人,自搭茅棚,自帶工具,靠給供銷社挑貨掙來的9.83元錢起家,在村裡開荒造林。起初,他們是創辦葉山茶場,後因茶山面積受局限,他們又改到該村泉坑造林,可開挖了不到20畝時,又被告知與國營林場的規劃相衝突,因而不得不終止。恰逢那時,該村位於三界尖主峰芭茅叢生的長嶺埂突發一場山火,林木全部損毀。
  • 2019年全國十佳林場
    京西林場自交接以來,建立健全40多項制度,對林區內的生產生活設施進行多項維修改造,編制了《京西林場生態建設與發展規劃(2017-2030)》和《京西林場森林經營方案》,完成4.1萬畝的森林撫育、封山育林3萬畝、新造林2.52萬畝,啟動森林經營樣板林成效樣地16個,加強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和宣傳,建設完成了17套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和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實現85%的監控覆蓋,確保了森林資源安全。
  • 臨湘市2018年林業改革發展資金造林補助工作方案
    為做好我市2018年林業改革發展資金造林補助工作,提高群眾造林積極性,實現林農增收、生態持續健康發展,根據湖南省林業廳《關於做好2018年林業改革發展資金造林補助工作的通知》(湘林造〔2018〕2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 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地球衛士獎」
    塞罕壩的「功勳樹」今年58歲的於瑞林坐在塞罕壩北曼甸林場四道溝營林區宿舍的玻璃窗前,凝望著對面山坡上那些冬日裡變成菸灰色的樹木,感慨萬千。還有不到兩年他就要退休了,對那些和自己工齡一樣長的樹,他真的是難捨難分。這片正值壯年的林子有好看的雲杉,有挺拔的落葉松,也有部分是樟子松。他清楚地記得,這些樹是1978年栽植的,那是他成為塞罕壩林場正式員工的第二個年頭。
  • 趙慶豐委員:對國有林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工作補貼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張倩 範文傑)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站長趙慶豐第三年參加全國兩會,每年她都會提交國有林場的提案和建議。今年她提交了《關於對國有林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工作補貼》的提案。這個建議,去年她就提出過,今年又提出。
  • 武威八步沙治沙造林群體獲評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武威八步沙治沙造林群體獲評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1981年春,飽受風沙之苦的古浪縣土門鎮6位年逾半百的老人,捲起鋪蓋挺進八步沙,風餐露宿,治沙造林。38年來,6位老人及其後人在這裡矢志不渝、頑強拼搏,讓亙古荒漠變成了一片綠洲,用「愚公精神」創造了令人震撼的綠色奇蹟。  近年,「八步沙」群體又承包了甘肅和內蒙古交界的麻黃塘治理任務,管護面積15.7萬畝。
  • 昔日舉目荒山 今朝藥香滿園 榆中縣貢井鎮呂家峴村中藥材種植走向...
    年平均氣溫4.5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360毫米,無霜期70至110天。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314戶1193人。全村以種植甘草、黃芩、黃芪、柴胡等中藥材為主導產業。近年來,隨著政策幫扶、梯田改造、產業進村的深度推進,如今的北山竟成了藥草飄香、滿眼生綠的「聚寶盆」。
  • 鹽城大豐發揮生態和資源優勢 推進造林綠化工作
    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新造成片林2.14萬畝,改造提升2.27萬畝,四旁植樹58.4萬株,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4.68萬畝,2個森林小鎮新增綠地面積21.2公頃,14個森林村莊新栽各類苗木16.6萬株。沿海集團已栽植水杉等2700畝,其中沿海林場已栽植櫸樹、榆樹等1700畝;華豐林場已栽植水杉等1200畝,港北林場已栽植中山杉等1000畝;大豐林場已栽植水杉、薄殼山核桃等1300畝;鹽通高鐵綠色通道背景林已栽植中山杉等2500畝;草廟鎮麋鹿路綠色通道940畝水杉已全部栽植結束;小海鎮小海河兩側規模造林已栽植櫸樹、欒樹、水杉等900畝;萬盈鎮352縣道綠色通道已栽植櫸樹、欒樹、落羽杉等800畝。
  • 2019年全國十佳林場(二)
    界首市國有林場始建於1958年10月,原名「中保友誼葡萄場」,是在周總理親切關懷下,由省財政廳投資,省林業廳負責興建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現有土地面積3700畝。通過國儲林、「百場興百業、百場帶百村」、場外造林等項目建設,聘請71名貧困人員為生態護林員,帶動2000餘貧困人員勞務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