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前廣東江門五邑僑鄉,1.2萬華工用血肉建設橫貫美國的鐵路

2020-12-14 小周周有話說

1869年由1.2萬名華工參與近6年的修建,他們用血肉之軀在美國建設第一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在運輸成本大量降低下,美國經濟得以快速增長,華工們對這條戰略大通道的建成通車所做的歷史性巨大貢獻,這些人群主要來自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最主要的人群就是臺山、開平、新會、恩平的華工。當年受鐵路公司委託回到中國廣東來招募鐵路華工的代理人,主要來自這個地區。

在那個信息不流通的比較封閉的農耕文明時代,要招募勞工遠渡重洋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去發展,招募者和應聘者之間需要一個基本的了解和信任。回自己家鄉招募鄉親,在那個年代是比較現實可行的做法。因此,到美國參加鐵路建設的華工之所以主要來自這裡,就可想而知了。而一江之隔的中山等地去美國的鐵路華工較少,則反證了在傳統社會條件下,勞工信息傳遞、勞工招募機制、勞工招募效果的規律性。

近代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因為國際移民的影響形成了四大著名僑鄉,即: 廣東的潮(洲) 汕(頭) 僑鄉、五邑( 臺山、開平、新會、恩平、鶴山) 僑鄉、梅州僑鄉和福建的泉(州) 漳(州) 廈(門) 僑鄉。歷史上,廣東五邑僑鄉的華僑華人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其他三個著名僑鄉的華僑華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五邑僑鄉比較鮮明的歐美文化色彩,是美國鐵路華工對家鄉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的重要見證

一、鐵路華工為什麼遠赴美國

清朝後期,五邑僑鄉的土地佔有狀況是:佔總戶數5%的地主佔有60%到70%的田地,而佔總戶數60%的貧僱農只佔有9%的田地。開平縣塘口鎮潭溪鄉山塘村有29戶人家,世代佃耕地主田地,每年收割上繳佃租和捐稅後所剩無幾。其中經濟條件稍好的五戶人家每天也只能靠稀粥和米飯摻雜度日,另外 24 戶人家則全部靠雜糧野菜和稀粥勉強維持生計

清朝鹹豐至同治年間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 1851-1864 年) 波及到五邑僑鄉,同期疊加在五邑僑鄉的是持續12 年( 1855-1867 年) 的土客械鬥,臺山、開平、新會、恩平、鶴山全境爆發了客家人與當地人之間的激烈衝突,稱之為「客匪」。

19 世紀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陸續發現金礦,對五邑僑鄉期待出洋的男人和他們的家庭來講,在內生動力依然強勁的同時,外部的拉力變得強勁,大到了讓當地的男人們願意放棄傳統的東南亞移民方向,冒橫渡太平洋之險,去自然環境、族群、文化、宗教、生活習俗都很不相同的陌生國度打拼。

美國遍地是黃金,具有更多發財致富機會所產生的誘惑,形成了強勁的外來拉力,促使五邑僑鄉希望出洋打拼的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太平洋東岸,集體轉向,登上了奔向美國的輪船。「家裡貧窮去亞灣(古巴哈瓦那) ,為求出路走金山」,從此成為五邑鄉村的口頭禪

19 世紀 50 年代中期之後,五邑僑鄉移民的主流轉向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傳統的東南亞方向被稱為「窮州府」,美國、加拿大則成為他們心目中的「金山」

二、鐵路華工的收入狀況

在中國,勞動力的價格是每天壹角,而在美國則每天至少 1 美元,這對中國勞工來講是一個經常存在而且十分有力的誘惑,會把他們大批吸引到這裡。

修建橫貫大陸鐵路的華工每月所得是 35 美元。根據美國學者陳匡民 1950 年出版的《加州華人百年史》一書的記載,鐵路華工每月的工資只有 30 美元。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建成後,華工修建美國西部南北太平洋鐵路每月的工資只有 20 美元,華人工頭是 40 美元

有華工的家庭不僅過年有新衣,有豐盛的年夜飯,日常生活也發生了改變,比其他的人家更寬裕。五邑僑鄉將在美國打拼的華工稱為「金山伯」「金山客」「金山佬」,他們的妻子稱為「金山婆」,兒子女兒分別叫「金山少」「金山女」,這些稱謂都以「金」命名,可以想像在僑鄉,富裕是金山伯及其家人的符號,所以臺山民歌唱道: 金山佬,金山少,滿屋金銀綾羅綢。

在廣東五邑僑鄉,「金山伯」是財富的象徵,成為當地人追捧的對象,有女兒的人家都以能夠和金山伯攀親為榮。

買地、建房、娶老婆,是所有鐵路華工的三大願望; 落葉歸根,傳宗接代,這樣的觀念在華工心裡根深蒂固,他們頭上「發財」的光環讓很多人有了自己的田地、新房,有了自己的家。

三、去美國後生活方式的改變

去美國後華工們的習俗、禮節、居處、方言、器用的演變都與華工直接相關。19 世紀 60 年代開始,華工結伴在家鄉建新房,他們依然遵循同族相聚的傳統,大多在家族舊村旁邊共同集資買地,設立新村,新房的布局和造型既基於傳統,也有新的改造。

新村房屋的規劃布局依然遵循了僑鄉的風水理念,講究背山面水,講究後排的房屋比前排高,一排一排由低到高,象徵家族興旺。隨著外國水泥、鋼筋等近代建築材料和混泥土技術的引進,僑鄉在傳統的三間兩廊低矮民居的基礎上出現了樓房——「廬」(別墅) ,這些樓房的造型和裝飾大量吸收了歐美的建築文化,洋氣十足,成為新的僑鄉景觀和標誌性建築

他們參股修公路,建工廠,興教育,辦醫院,最突出的是曾經參與橫貫大陸鐵路和北太平洋鐵路建設的陳宜禧先生 60 高齡返回廣東五邑僑鄉,發起並親自主持修建了 130 多公裡長,連接新會、開平、臺山的新寧鐵路。這條鐵路從 1906 年開工,分三期建設,到 1920 年完成,修建鐵路的資金有 69% 來自美國的華僑。

四、那些生活困苦的華工

有人說美國西部的鐵路,每根枕木下面都埋葬者華工的屍骨

鐵路華工中有很多人靠省吃儉用過著最低標準的生活,積攢下血汗錢寄回家,改變一家老小的生活,很多人寄出血汗錢後沒有積蓄,身無分文,只有繼續拼命地掙錢,積攢下一次的僑匯,實現他們對家庭的承諾。還有的華工根本就掙不到錢,養活自己都困難,更無力償還債務,無顏回鄉。到最後客死異鄉,連姓名都不為人知,只有依靠僑團和慈善組織將他們的骨骸送回。新會保留的華僑義塚,就是這些華工的血淚見證。1992 年新會縣黃坑發現了一處華僑義塚,共387個墳墓

五、鐵路華工的妻子們

在廣東五邑僑鄉,華工的妻子頭上頂著「金山婆」的名號,有的穿著綾羅綢緞,用著進口的化妝品,鑲著金牙,戴著金戒指,也有的依然過著窮苦的生活。不論貧富,她們都在代替丈夫照料老小,操持家庭,有的還要下地耕田。人前光鮮,人後對燭獨自悽涼,身體、精神上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最悲慘的還要數那些連丈夫的面都沒有見過的金山婆們。在五邑僑鄉有一種民俗,就是一些無法回家的華工,為了傳宗接代,由他們的父母代他們找媳婦,讓媳婦抱著公雞結婚拜堂,走進家門。這樣的金山婆對丈夫的印象就是一張照片,有的可能連照片都沒有,只知道丈夫是金山客。為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她們一般會買個兒子,成立一個完整的家,母子倆相依為命,終老一生。僑鄉將這些金山婆稱為「活寡」。可以說,廣東五邑僑鄉的金山婆同樣為實現家庭的夢想付出了青春,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為淘金華工、鐵路華工追夢與圓夢抹上了又一道沉重的色彩。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相關焦點

  • 百餘年前曾有超1.2萬華工遠赴美國修鐵路(圖)
    在合龍儀式上,首先倡議招募築路華工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E. B. 克羅克曾經說了一句在華人看來還算「有良心」的話:「我希望提醒諸位,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早日完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貧窮而受鄙視的中國勞動階級——歸功於他們表現出來的忠誠和勤勞。」  據記載,有超過1.2萬華工遠赴美國修鐵路,其中九成來自廣東當時的四邑一帶。100多年過去了,當年這支築路大軍是如何組建而成的?
  • 中國大陸首部全景展示美國鐵路華工歷史著作在廣東出版
    27日在廣東江門舉行的《金釘》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廣東等地的專家、學者對該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作品對於紀念近150年前美國鐵路華工這一「傳奇而悲情式」群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在江門五邑大學舉行的此次研討會,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和《廣東華僑史》編委會聯合舉辦。
  • 品味僑鄉暢遊五邑 廣東江門美食之旅活動啟動
    品味僑鄉暢遊五邑 廣東江門美食之旅活動啟動 2014年04月30日 11:41 來源:江門日報
  • 魅力僑鄉 禮儀百邦 世界華裔小姐大賽落戶江門五邑僑鄉
    2018年3月31日下午以「禮儀百邦魅力僑鄉」為主題的2018世界華裔小姐大賽五邑賽區新聞發布會在江門聖龍酒家隆重舉行並獲得圓滿成功!>江門華美美容整形醫院江門賽區協辦單位江門市歸國華僑聯合會江門僑界青年聯合會海外華人互助中心聖龍酒樓美國威信集團布加迪酒吧·江門店/臺山店/鶴山店匯悅城鉑爵KTV法蘭堡酒業江門縱橫峰巢傳媒有限公司漁仔記江門民上科技
  • 根在五邑: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再現華僑百年歷史滄桑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是當天江門之行的第二站,在參觀了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後,馬上導航到博物館。江門是「中國僑都」,要想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當地的博物館。江門五邑,指的是江門市下轄的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只有恩平我還沒去到過。
  • 鐵路華工展在京舉辦
    第一部分是「異域尋夢」,講述鴉片戰爭以後,包括廣東江門五邑地區在內的各地掀起的華人移民高潮;第二部分是「無聲道釘」,通過廣大華工參與美國太平洋鐵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等多條國外重要鐵路修建的故事,再現了華工為所在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第三部分是「僑鄉笛鳴」,展示了華僑克服萬難在祖國進行鐵路交通建設;第四部分是「夢圓家園」,展現了僑鄉民眾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以及僑鄉鐵路建設取得飛速發展的現況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香港食神梁文韜攜康泰美食團暢享 江門美景美食—五邑僑鄉美食深受遊客青睞
    7月26日,由江門市旅遊局、江門電視臺、香港康泰旅行社、《美食導報》、江門五邑旅遊協會、江門五邑餐飲行業協會和珠海海天國際旅行社精心組織策劃的「
  • 江門啟動「廣東人遊江門 江門人遊五邑」促旅遊復甦
    臨近「五一」小長假,4月22日,廣東省江門市出臺《江門市促進文旅產業復甦和發展的若干措施》,並啟動「廣東人遊江門、江門人遊五邑」活動。《文旅若干措施》提出,「文旅企業幫扶行動、文旅供給側建設行動、文旅品牌營銷行動、新業態促消費行動、產業振興保障行動」五大行動,涉及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大城市文旅品牌推介、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加快僑鄉文化大傳承等共30項具體工作措施。另外,江門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還與馬蜂窩、攜程、巨量引擎等大型OTA平臺籤約。據悉,江門今年還將推出約300個文化旅遊體育活動。
  • 讓銀信走出深閨,講好新時代僑鄉故事!江門這場「頭腦風暴」很有料!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五邑銀信(僑批)保護活化,進一步發掘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豐富江門僑鄉文化內涵,昨日,市委宣傳部召開江門五邑銀信(僑批)保護活化工作研討會。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出席。
  • 江門《炎黃天地》雜誌創刊100期——中國新聞網·廣東
    12月16日,江門(五邑)炎黃文化研究會舉辦《炎黃天地》雜誌創刊100期暨《炎黃天地》電子雜誌及「江門炎黃文化微信公眾號」開通誌慶儀式。「江門炎黃文化微信公眾號」開通誌慶儀式。李健群 攝  據介紹,《炎黃天地》創刊於1997年,2008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廣東省正式僑刊。23年來,《炎黃天地》立足五邑大地,情系海內外鄉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江門五邑僑鄉文化中,與時俱進,緊貼時代,開拓創新,反映僑情,敘說鄉音,溝通僑胞,服務社會,助力發展。
  • 觸摸江門海洋歷史脈絡,品鑑僑鄉悠長文化韻味
    江門,還有著「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400多萬祖籍江門五邑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分布在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歷來有海內外「兩個江門」的人緣優勢。近年來,江門市深挖僑鄉海洋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海洋歷史故事為世人熟知,僑鄉文化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 江門:邁向珠西增長極 打造江海門戶
    江門城區新貌。南方日報記者 楊興樂 攝  9月7日17時15分,廣東臺山核電2號機組順利完成168小時示範運行,這意味著其已具備商業運行條件。到了2008年底,江門相繼建成了江中高速、江珠高速、濱江大道等重大項目,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逼近一萬公裡,每百平方公裡公路密度達到106.9公裡。  近年來,江門打響「交通大會戰」,全市交通建設日新月異。2011年1月7日,廣珠城軌江門支線鐵路正式通車,打破了五邑地區沒有軌道交通的空白。
  • 首批150餘名成都遊客打卡廣東江門
    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 實習生 鄒阿江8月4日,成都和廣東江門共同籤訂旅遊交流合作協議,雙方約定互為旅遊出發地和目的地,共同開闢文化旅遊路線、開拓文化旅遊市場、開發文旅旅遊市場,組團提振文旅消費信心。半個月之後,首批150餘名成都遊客來到廣東江門,開啟為期五天的僑鄉濱海度假溫泉養生之旅。根據行程,首批成都遊客將遊玩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下川島、梅家大院、立園、自力村、古兜溫泉、新會陳皮村等景區(點), 品嘗到特色海鮮盛宴和陳皮宴。
  • 廣東江門建成祖籍五邑明星的「星光公園」
    新華網廣州11月6日電(記者魏蒙)6日下午,一個為表彰和傳揚祖籍五邑歌影視明星藝術成就、奮鬥精神的主題公園在廣東省江門市落成,首期入園的明星有127位,其中濃墨重彩地展示了包括劉德華、梁朝偉、曾志偉等明星的寫實具象雕塑(圓雕)、浮雕、手印等。
  • 五邑僑鄉2天1晚!魂穿200年前南宋皇裔居所,夏末親水嗨玩
    有一個地方藏著歷史的痕跡它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寄託著後人深深的思念五邑接霞莊 接霞莊也叫趙家莊有著「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南宋皇裔莊園無夜宵不江門說到江門離不開的就是美食《人間風味》紀錄片就曾出了一輯江門美食特輯只看得小鐵驢哈喇子直流
  • 20餘家主流媒體走進江門,追尋僑鄉抗戰印記
    8月26日至27日,江門市委網信辦、江門市委黨史研究室組織「熱血五邑人,可敬僑鄉魂」追尋江門抗戰印記主題活動,邀請20餘家主流媒體走進江門市,尋訪「飛虎隊」抗戰史跡,探訪參與諾曼第登陸的華僑老兵故居,參觀開平南樓,在歷史印記中挖掘紅色基因,講述僑鄉抗戰故事。
  • 江門首部五邑非遺文化作品元旦上映,詳情看進來!
    《僑都記憶》表演節目單一、序幕1.情景表演《長堤晚風》西江下遊的商業小鎮江門被清政府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自此,這裡商船如織,百業興旺。連接西江的蓬江河邊的長堤路,更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看大戲》這首粵曲聯唱重現當年孩子們聚在村頭看大戲的情景,既展現了僑鄉粵劇的魅力,又真實地喚起了大家回憶中的「紅船粵韻」。5.舞蹈《少年強》  我們是白沙先生家鄉人,自然知道先生冷水泡腳求學問的故事。
  • 廣東江門,中國僑都!
    總面積為9541平方公裡,人口412萬多人。其中,江門市區面積為1818平方公裡,市區戶藉人口為133萬人。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為203平方公裡,核心城區建成區為139平方公裡。江門五邑被稱為「中國第一僑鄉」。江門市是珠江三角洲土地、海洋資源極為富饒的地區。陸地面積約佔珠三角面積的1/4。全市耕地面積21.38萬公頃,可供開發利用的荒山荒地0.82萬公頃。
  • 2013江門僑鄉美食節舉辦時間、地點等詳情一覽
    美食節開幕 200大廚競技  摘要:10月26日本周六,2013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開幕,海外嘉賓邀請工作接近尾聲,目前已按計劃邀請到約800名海外嘉賓與會,而作為嘉年華活動之一的美食博覽會(亦稱「美食節」)定在今日上午開幕,觀眾可在東湖廣場目擊200大廚參與的全國烹飪技能競賽廣東賽區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