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工為去美國謀生借款買船票的契約。
1869年5月10日,美國太平洋大鐵路東、西兩段鐵路合龍,這條被稱為「19世紀世界鐵路建築奇蹟」的交通大動脈宣告竣工。在合龍儀式上,首先倡議招募築路華工的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E. B. 克羅克曾經說了一句在華人看來還算「有良心」的話:「我希望提醒諸位,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早日完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貧窮而受鄙視的中國勞動階級——歸功於他們表現出來的忠誠和勤勞。」
據記載,有超過1.2萬華工遠赴美國修鐵路,其中九成來自廣東當時的四邑一帶。100多年過去了,當年這支築路大軍是如何組建而成的?為什麼四邑華人會遠渡重洋到異國他鄉修建鐵路?
故事得從一位叫李天沛的臺山人說起。100多年前,他和他的同族兄弟鼓動不少同胞漂洋過海,加入築路大軍。日前,南方日報記者深入走訪僑鄉江門,從起點探尋那段艱難他鄉路。
鐵路公司不得不僱傭華工
江門臺山,位於廣東珠三角西南部,素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美譽。自古以來,臺山與新會、開平、恩平三縣並稱「四邑」。這個景色秀麗的地方,就是當年「華人招工代理」李天沛的故鄉,也是後來大多數華工的故鄉。
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五邑大學副教授梅偉強曾對李天沛其人進行了考證。他介紹說,李天沛出生在臺山大江鎮水樓村。「估計青壯年的李天沛應該是在美國淘金潮期間(1848—1860年),與自己的同族兄弟離開家鄉。」
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修建橫貫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大鐵路。這條旨在加快美國西部開發的鐵路分為東西兩段,分別由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承包修建。
其中,東部地區地勢平緩,鐵路建設工程進展順利。與之相反,西部地區不僅要跨越崇山峻岭,還要穿過沙漠和沼澤地,條件和環境惡劣。西段鐵路的承包商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巨頭」們十分頭痛。由於工程太艱巨,原先所僱傭的白人勞工畏難怠工,甚至紛紛逃跑。動工兩年,西段鐵路才修了40多英裡。
1864年1月開始,一些原先從事其他行業的華人,在華人工頭的帶領下加入建設。工程承包商之一克羅克看到效果不錯,就建議大規模招募華工。但在當時的排華背景下,這樣的建議引來很多質疑。克羅克提出:「能夠建造萬裡長城的民族,也一定能夠建築鐵路。」於是,把「修鐵路」比作「修長城」的鐵路公司「巨頭」們權衡利弊,開始大規模僱用華工,來修建這段最為艱險、難以推進的鐵路。華人與鐵路的血淚糾葛就此開始。
一張張用中文寫就的招工廣告,散播到了唐人街的各個角落。很快,鐵路公司就在加州招到了3000多名華工,但這個數量遠遠不夠。
於是,鐵路公司讓在美華人回國招工。而挖了幾年金礦有了一點積蓄的李天沛,正在唐人埠做小生意。他在同胞中頗有威信,白人業主就委託他招募華工。
就這樣,李天沛踏上了返鄉的徵程。
越洋路途艱辛超出想像
如何說服年輕的鄉親們背井離鄉,去美國修鐵路?
據梅偉強介紹:「李天沛對鄉親們描述美國是個富裕的國家,似乎黃金滿地都是。你幹個一兩年,回來就發達了。」
想像著廣告勾勒的藍圖,鄉親們心動了;加之看到李天沛成了一名西裝革履的有錢人,很多年輕人燃起了發財養家的渴望。
然而,要奔向圓夢之地,也得付得起船票。「當時絕大多數人根本買不起最便宜的船票。李天沛就提出路費可以先欠著,之後分期連本帶利歸還。他們還承諾說,華工在美國可以隨時給家裡寄錢、寫信。要是意外身亡了,同鄉會也會負責將他們的遺骨送回家鄉。」梅偉強說。
很快,李天沛就招募到了預期數量的築路華工。1865年的夏天,一艘艘滿載著築路華工的船隻向美國駛去。
但旅途之艱險超出想像。美國歷史學家格瑞斯華爾德說,這些華工擠在底艙,有的還被迫全程待在甲板上。他們還要忍受暈船的煎熬,更別提途中可能遭受颱風的襲擊。同時有得傳染病的危險。有的就病死在途中。
到達美國的華工,成為了建造西段鐵路的主力軍。隨著一批批華工的加入,華工的人數佔到了整個築路大軍勞工總數的90%。他們吃苦耐勞,且會動腦筋解決難題。
李天沛帶出大批美加鐵路華工
在華工赴美修路100多年後,梅偉強對水樓村的「李文莊公家乘46卷族譜」等資料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李天沛、李天寬等人的名字,並綜合前期研究證實他們與招工有關,其中李天沛招的很多,「水樓的龍慶裡、龍安裡的好多鄉親,甚至整個西岐村的人都是李天沛帶出去的。他們不僅修建了美國鐵路,還修建了加拿大鐵路。」
然而今天,在李天沛的家鄉問及這段歷史,許多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不過,李天沛和兄弟們還是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梅偉強在大江鎮水樓村調研時,年過八旬的老人李沃泉告訴他,村裡一直流傳這樣一句俗語:「打個乞熾,沛吉利惠。」
「『打個乞熾』是土語,就是『打個噴嚏』。根據這些線索,『沛吉利惠』的沛很可能就是李天沛,吉、利、惠都是他的同族兄弟。他們四個人把村裡很多兄弟都帶去了美國、加拿大打工,很可能村裡人覺得他們有本事,就留傳了這句俗語。」梅偉強說。
水樓村78歲的老人李灼豪告訴記者,常聽長輩說,當年好多青年男人出了遠門。他們到了適婚年齡未回歸,家裡就幫他們找個媳婦,讓女人和公雞拜堂結婚,如果男人沒回來,可能素未謀面的妻子,就會抱養一個兒子延續香火。我阿爺就是這樣被抱養的。
■面孔
鐵路華工陳宜禧:
不收洋股不借洋款 返鄉築起民營鐵路
臺山人對「金山箱」一詞一定不會陌生。在過去,他們把美洲華僑稱為「金山客」,把金山客攜帶的大鐵箱稱作「金山箱」。帶回金山箱的華僑可謂衣錦還鄉,能蓋屋買田。
然而,在成千上萬去美國修築鐵路的華工當中,能抬著「金山箱」返回故鄉的人其實是鳳毛麟角,臺山人陳宜禧就是其中一員。
據梅偉強介紹,在15歲那年,陳宜禧到美國謀生。中央太平洋鐵路開工後,他成為一名華工,後來負責招募華工並提升為工程師助手,不僅幫了很多初來乍到的華工,也積累了不少築路經驗。
《新視聽》雜誌中的文章《從一副中國對聯看一個中國人和一條中國鐵路》講述了陳宜禧的故事:1904年,已到花甲之年的陳宜禧回到故土。當時,外國列強正在搶佔中國鐵路的路權。曾是築路工人的陳宜禧坐不住了,他對人說:「我們辛辛苦苦在外替洋人築路,洋人大受其益;今天我們請洋人在中國築路,又是洋人大受其益,這實在太不公平。」
這個「公平」,他打算討回來。陳宜禧呼籲,要築路,築一條民營鐵路!他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僱洋工」為號召,激發起旅美華僑和築路員工的愛國熱情。
這條民營鐵路修得十分艱辛。當時的臺山,連公路也沒有,返鄉的華僑即使到了附近的江門,也還得步行或坐轎子走上三五天。自然條件差,封建勢力又百般阻撓,但陳宜禧意志堅定、事必躬親。從1906年到1920年,分三期築成了長約133公裡的新寧鐵路。
這條鐵路,以臺山縣城為中心,南到鬥山,西至白沙,北達江門的北街,每一寸都凝結著這位從美國築路回來的華工的心血。
■縱深
對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理事、五邑大學副教授梅偉強:
從缺失族譜
「打撈」出李天沛
南方日報:為什麼會萌生研究修築美國跨州鐵路華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