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肉為什麼又幹又柴?這是很多新手做滷菜經常問我的問題,尤其是瘦肉較為明顯。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總體來說,滷肉又幹又柴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滷肉本身缺少水份;第二滷肉本身缺少油脂。關於第一點,一般是火候沒控制好造成的。在滷肉的時候,尤其是不含油脂或者油脂含量低的菜品,如排骨,牛肉,雞肉等。在滷製這類菜品的時候,如果火力大了,食材脫水太多,滷出的肉就會發乾、發柴。在夏天,由於氣溫高,滷肉在售賣過程中還會揮發水份,滷肉除了發乾,發柴,還會發硬,如牛肉。所以在滷製這類食材時,火候一定要控制好,在食材下鍋之後,中火燒開後立即轉小火滷製,這樣可以可以讓食材儘量少的脫水。只要保持一定的水份,滷肉吃起來就不會幹而柴。
第二點,滷肉缺乏油脂。油脂能讓滷肉吃起來更加滋潤,而且,油脂是不容易揮發的。所以在滷製不含油脂類的食材時,滷水裡的滷油要充足。最少在滷水表面要保持5釐米以上厚度的滷油,再控制好火候,讓滷油慢慢浸入肉裡,這樣滷出的肉才不會發乾、發柴,而且滷香濃鬱,油潤鮮香。滷肉裡面浸入了油脂,吃起來就滋潤了。
最後一步就是浸泡,在滷肉滷製到9分熟後,關火浸泡,一是讓滷肉浸泡入味,使鹽味充分融進肉裡,二是讓肉充分吸收水份,保持一定的溼潤度,這樣也是保持滷肉不幹、不柴的一種方法。有些滷友總是認為火越大肉就熟得越快,其實這是個誤區,不管你多大的火,水的溫度始終高不過100度,理論上說,肉的熟化時間就和小火是一樣的了,但是火大了卻對滷肉口感有太大的影響。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滷肉在售賣過程中,記得經常在表面刷一層熟菜油,防止表面發乾,也能減少水份的揮發速度,一舉兩得。
我們經營滷菜店近30年,分享的都是自己在經營過程中的經驗和心得,關於滷菜的一些操作方法和技術難點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有分享,喜歡滷菜的朋友可以加我關注並翻閱做參考。
分享,只是源於對美食的愛好!所以,不喜但也勿噴。
還是老規矩,附上家庭版滷菜通用配方,以供大家參考以一鍋熬好的老湯20斤(單斤)計算:八角:20克,桂皮15克,草果10克,山奈10克,丁香2克,小茴香20克,白芷10克,白扣15克,草寇15克,陳皮15克,甘草10克,香果20克,當歸10,香葉10克,良姜10克,另加幹香菇20克,花椒20克,這個量在幹雜店不好稱重配比,朋友們可以增加倍數,然後拿回去自己分均,或者讓老闆幫你打碎拌勻(注意不是打細,只是打成大顆粒即可),根據滷水比例秤重使用,比如起10斤滷水,香料減半即可。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對你有用,請動動手指點讚+關注+轉發。如果有更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看到的時候我都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