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 香港新界的殖民血淚

2021-02-13 亞洲週刊

一八九八年七月一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正式生效。英國向清政府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以及附近二百三十個離島,為期九十九年,稱作新界。

這條約使原居於新安縣的鄉民面臨殖民地管治帶來的巨變,也是連串血淚史的起點。

殖民管治的特點是基於經濟利益考慮的發展模式。一八四二年,英國佔據香港島建立「貿易居停」,方便西來商船補給後沿珠江逆流而上前往廣州貿易。在海上貿易利潤豐厚的年代,地理位置是開發貿易港的主要條件。

隨著殖民地沿維多利亞港兩岸持續發展,人口膨脹使殖民地政府放眼界限街以北的廣闊土地。英人擴張殖民地「腹地」的原因有二:

第一,軍事防衛的考慮;

第二,以天然資源供應殖民地所需,天然資源尤以土地和水源為要。

二戰前的香港殖民地政府,使用武力的情況遠少於其他殖民地,但新界鄉民卻在英人租借新界後隨即受到英軍鎮壓。

一八九九年三月,新界鄉民開始組織抗拒英人管治的行動。至四月,時任港督卜力(Henry Blake)認為鄉民因誤會引起騷動和不滿,只須向他們澄清便能使其迷途知返。然而,卜力並不知道在半世紀前割讓香港島之初,這些新界鄉民已受過殖民管治的剝削和不公平對待。

《香港等處稅畝總呈》收錄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至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年)錦田鄧氏狀告香港島佃農抗租的司法文書紀錄。案情大意是承租香港島土地的佃農,在清政府割讓香港島後向英人自稱土地擁有人,奪取鄧氏資產。殖民地的普通法以就地習慣為依,故訴訟結果是錦田鄧氏被佃農侵吞資產,清政府援引番禺修建炮臺的案例,豁免錦田鄧氏向清政府繳納的地稅,佃農頓時成為土地的新擁有人,隨即以「守法良民」自居向殖民地政府請求寬減地稅。

故此,鄉民聞見英人租借新界自然變得敏感。反抗英軍的戰事持續六天並以失敗告終,造成鄉民大量傷亡,其中被殺的鄉民數目一直成疑,由數十至數百不等。

六日戰爭後新界士紳向英國官員下跪

然而,卜力在卸任港督一職時卻肯定新界鄉民的英勇抵抗:

他們(新界鄉民)為了捍衛自己的風俗和家園,膽敢與實力曠世無匹的強國(英國)全面開戰,我不能不對他們給予應有的同情,眼前有兩條路:鎮壓或合作,我選擇了後者。

新界鄉民抗英戰事完結後,殖民地政府隨即開拓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土地。一九零二年開始深水埗區規劃,並在一九零三年使用《收回土地條例》以舉辦公益為由大舉向深水埗村的新界鄉民徵收土地,使原本住有一千五百人的客家村落和文化遭受滅頂之災。

隨後的深水埗區填海計劃的成功鼓勵殖民地政府進一步開發新界。殖民地政府以「新九龍」為名劃定界限街以北、飛鵝山以南的地區作城市化發展。各種收地、拆遷和填海工程將原本新界鄉村的經濟活動完全粉碎,使鄉民生計不保。

時間回到《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籤署時。專條內容明確寫出:

在所展界內,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產業入官,若因修建衙署、築造炮臺等,官工需用地段,皆應從公給價。

《收回土地條例》正是迫令新界居民遷移之舉。在專條籤定後不足五年,煌煌承諾,天語猶新,殖民地政府便以城市化規劃毀滅了新界鄉民的生計和文化傳承。

至一九九一年,城市規劃條例導入新界地區,從規劃層面侵犯新界鄉民的私人資產,將私人物業和土地劃入保育地帶,被新界人認為與強奪私產無異。

以現今當代人語言來說,自租借新界後,新界鄉民一直飽受殖民管治下「被規劃」、被迫遷,以及生計被毀之苦,更可怕的是九龍十三鄉的新界鄉民從此失去了基於《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下原居民身份所受到的應有合法保障。

在租借新界前,殖民地的飲用水源只有地下水和山邊溪澗,供應既不穩定亦易受汙染,儲水庫則建於香港島上。為應付九龍半島居民和開發新九龍所需,殖民地政府在一九零六年便建成九龍水庫,並在一九三七年建成當時英國本土和海外殖民地最大的水庫城門水塘,抽調新界水資源供應市區。

各水庫旁的集水區將水源匯聚集中,破壞原有地貌和自然生態,使附近以農業維生的鄉民缺乏耕作用水,剝奪生計。不少鄉民為求謀生而離鄉別井,幸運的一群會在香港另謀出路,不幸的一群則出洋工作。

在英國殖民地的跨境網絡下,戰前有為數不少的新界鄉民前往其他位於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當苦力(Coolie),為殖民地開發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

然而,我們所見的,更多是妻離子散或客死異鄉的悲慘故事。

香港自九七回歸後,其實不少學者和文化人一直都在反思香港殖民地管治的經歷和留存。在全球的殖民地歷史發展脈絡上,香港的故事並不止於現代化帶來的生活質素改善,也有一群人默默承受著殖民管治的痛苦。而新界和新界原居民的故事是獨特的,但也不是世界上唯一的特例。

相關焦點

  • 港島、九龍、新界-香港是怎麼組成的?
    作為曾經的「東方之珠」,香港的繁華是歷史的饋贈,但與它卓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分不開的。每天的天氣預報讓我們知道三者的大概關係,但具體的地形變化總是不那麼真切。
  • 港島、九龍、新界---香港是怎麼組成的?
    作為曾經的「東方之珠」,香港的繁華是歷史的饋贈大家可能會混淆幾個概念:港島、九龍、新界,這是香港的三大區域。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中租借給香港的,租期99年。鱗次櫛比的高樓是香港最大的特色,橫梗中央的維多利亞灣也是優良的港口。1997年回歸之時,查爾斯王子就是在維港乘船離開,結束了「大英帝國」在香港罪惡的殖民統治。
  • 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就這樣,英國佔領了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於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嶼昂船洲。這使英國所取得的香港這一侵華基地得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英國侵佔九龍半島南部後,不久又圖謀佔領整個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籤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
  • 香港新界社團抨擊李登輝為「靖國神社」招魂
    中新社香港八月十二日電李登輝日前表示支持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還說什麼參拜「靖國神社」是日本的事,「其他國家的人不要出嘴幹涉」云云。李登輝這一崇日媚日言論,激起香港新界社團聯會的憤怒,抨擊李登輝公然為日本軍國主義亡靈招魂。
  • ...談香港問題:中印是殖民廢墟上走出的難兄難弟,殖民歷史決不能美化
    據外交部網站8月4日消息,2020年8月4日,駐孟買總領事唐國才在印中西部媒體《自由新聞日報》發表題為《殖民歷史與香港問題》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近來,一些西方政客除就新冠疫情「甩鍋」中國外,又有了新的炒作話題——香港國安法。他們企圖美化殖民歷史,蓄意阻撓破壞中國對香港的主權。相信同樣遭受過殖民迫害的印度人民對此感同身受。
  • 【大家】1980年代的香港新界期望
    更重要的是,提出他們對香港回歸後新政府在處理新界問題上的期望。佔香港全境面接九成以上,租借而非割讓的新界,由於特殊的歷史,此時要處理的問題,或許比港島和九龍更為複雜得多。《維護香港安定和繁榮之具體意見書》的結構非常有趣。首先,鄉議局寫了自己的歷史。「新界鄉議局」是1926年,由新界當地鄉紳發起的,據其自述「主要職責乃調解鄉民的糾紛及促進地方福利與建設」。
  • 亮眼數據與血淚——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經濟狀況
    客觀上的發展日本殖民時期朝鮮半島的經濟確實取得了發展。農田的開墾使得耕地面積稍微有所增長,1912年在半島各地還設立了規劃和實施農業新技術的機構,在殖民時期半島的農業實現了現代化。半島的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吞併時半島的工廠僅有151間,到殖民末期已達7142間,尤其是在「九·一八事變」後,半島的工業化進程加速,以更好地為日本的侵略服務。該時期半島還大興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看,殖民時期半島的GDP增長迅速,國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獲得增加,這些都是日本殖民時期半島取得的經濟建設的成果,在客觀上要予以承認。
  • 香港在宋朝已經很繁榮,並不是一個小漁村,新界五大族多為江西籍
    香港是國際大都市,世界最繁華地區之一,被稱為「東方之珠」。1842年因清政府無能被英國強佔,因為離開祖國的懷抱長達一百五十多年,很多人就不知不覺的認為香港的崛起靠的是英國的殖民統治。這完全是錯誤的,翻開香港的歷史,其實早在宋朝香港已經很繁榮,而並非是傳言中的一個小漁村。香港地區分為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面積約1106.34平方公裡。香港自古便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中華兒女已在這裡繁衍生息。
  • 香港開發新界為何這麼難?(香港在線)
    (資料照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6月17日表示,為增加住宅單位,香港新界的村子「不可能不拆」。上周五,抗議新界拆遷的示威者在香港立法會上演了史無前例的暴力衝擊事件。新界發展計劃在上屆特區政府手中通過,近來,這一計劃遭遇巨大阻力。
  • 香港繁華背後的屈辱血淚《歲月神偷》再現頑強不屈的港人精神!
    香港電影懷舊 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是什麼樣的?颱風一來會隨時掀翻房頂,被白人警察欺壓收保護費,醫院看病還要看護士臉色收小費,全家人吃不上一盒完整的月餅,生活真是太難了!這是60年代生活在香港貧民區的一家人故事。導演把童年的生活搬上了電影,細膩而真實的呈現了一段香港曾經的歷史與人生。
  • 香港新界訪古洞區-中新網
    香港新界訪古洞區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香港新界西北青山公路古洞段古洞鄉薄有名氣,從名字追溯,有稱洞者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慣稱,而古洞區亦雜居著客家人、圍頭人及潮汕人士
  • 香港新界教師天津行:引導學生走出香港 開闊視野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天津12月25日電參加「香港新界教師天津行」第一期活動的香港新界校長會一行69人25日離津返港。在津期間,參訪團參觀了梁啓超紀念館等地,並赴南開大學等三所高校訪問,與南開中學師生開展互動交流。
  • 歷史建築探秘 | 香港新界首座警署的新使命
    活化後內裡環境優美,密封的遊廊得以重見天日(香港文匯報)因此,在活化過程中,還原歷史痕跡和保留殖民建築特色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英方在新界建的首座警局 鑑於大埔位處新界南北和東西交匯點,為了方便管理新界地區,故港府特意選擇大埔作為行政中心,故當年的大埔警署亦作為新界總部。舊大埔警署則建於1899年,是英方在新界興建的首座警局,也是自英方接管新界以來,在當地興建的首座永久的政府建築物。警署充滿殖民地建築的特色,包括為了「遮風擋雨」而建的遊廊及百葉窗,也有雙筒雙瓦的屋頂。
  • 「香港新界教師天津行」第一期活動圓滿結束
    新華社天津12月25日電(記者宋瑞、慄雅婷)由香港新界60餘位學校校長、教師參加的「香港新界教師天津行」第一期活動24日晚圓滿結束。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冀國強與參訪團召開座談會,進行深入交流。冀國強說,大家的發言情真意切,充分表達了對祖國和香港的熱愛,對香港教育、學生成長的關切。希望大家秉持愛國愛港精神,堅決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堅決支持特首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旗幟鮮明支持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歷史文化教育,強化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法治觀念,共同努力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 香港進入「港鐵」時代|鐵路 香港地鐵 新界_網易新聞
    九廣鐵路和香港地鐵昨日合併  香港進入「港鐵」時代  本報訊(記者張國棟)千呼萬喚的九廣鐵路和香港地鐵合併昨日終於成為定局,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作為主禮嘉賓在地鐵南昌站舉行慶典,宣布自即日起「兩鐵合併」。
  • 港報正告勿忘英國殖民恥辱史:「我們都是中國人!」
    參考消息網10月18日報導香港《星島日報》10月17日發表署名為「一名見證香港歷史的中國人」的文章《寫給出賣香港利益的人》。文章警醒香港人勿忘英國殖民恥辱史,應向全世界再次宣告:「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國南方小漁村香港為何從淪為英國殖民統治地區、直至發展成今天的亞洲金融中心,並享有東方之珠的美譽?這風光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有淚有恥,還有中國人奮鬥的歷史。大家不要忘記殖民大國的貪婪和暴力。當年,英商經香港走私鴉片到中國日益猖狂,每年達3萬箱之多,對中國國民毒害極深。中國人被稱做「東亞病夫」,亦是因鴉片毒害而起。
  • 香港的桃源??新界元朗
    寧靜中行走,目不暇接   如果每次去香港,都獨沽一味「購物」,旅程未免有點膩。不如悠閒地走走,看看以往遺落在匆忙路上的風景。翻開新界地圖,看到的最廣闊的平原一帶,就是元朗——我們這次要去的地方。鄧氏家族和文氏家族最早落籍元朗,丁財漸旺,直到現在不少祠堂、天后廟都是鄧氏後人的私家地方,用鐵網重重圍住,非族人不得入內。丁屋(香港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後人,即「丁」被獲準興建的房屋,屬小型屋宇)間羊腸小徑,藏著多少故事?不但我們感興趣,「元朗一日遊」線路的捧場客不少還是元朗以外的香港人。
  • 香港的殖民色彩建築
    總面積約有1,000平方公裡的香港,全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3年6月26日,英國利用《南京條約》換文生效的時機宣布香港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派璞鼎查為首屆香港總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這正如香港民間所說的:"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滙豐和港督府。"英國的殖民統治,使整個香港充滿著殖民主義的色彩。中國人的傳統,西方的文化,加上百多年的殖民歷史,令香港流露出獨一無二的世紀風華。
  • 香港新界訪古洞區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香港新界西北青山公路古洞段古洞鄉薄有名氣,從名字追溯,有稱洞者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慣稱,而古洞區亦雜居著客家人、圍頭人及潮汕人士,散布在小平原中,多以農為生,部分優者營商於元朗及上水石湖墟。
  • 香港新界盆菜宴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香港3月4日電 題:香港新界盆菜宴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丁梓懿盆菜是香港特色菜餚之一,一盆菜裡薈萃了百菜百味,香港人喜歡逢年過節時吃盆菜,賦予盆菜喜慶團聚的意義。記者近日走訪了盆菜習俗興盛之地——香港新界大埔頭村,發掘盆菜背後的故事。農曆正月十六一大早,大埔頭村鄧氏家族的人們便忙活起來,祠堂外一片熱鬧景象。有的人支起桌子,放上案板,開始洗菜、切菜;有的人搭起灶臺,放上大鐵鍋,準備燒水、炒菜;有的人拿起勺子,不斷攪拌鍋中正在熬製的高湯,熱滾滾,香噴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