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Apple M1 晶片的Mac mini確實讓我興奮了幾天,因為這是除了ipad mini3之後我的第二臺蘋果設備。新版Mac mini無論是外觀還是性能暫時沒有什麼槽點可挖,除此之外讓人比較不好接受的就是它的內存以及硬碟不能自己動手升級。
其實解決硬碟不夠用的方法很簡單,一塊外置的移動存儲設備就輕鬆搞定了。最常見的移動存儲設備就是U盤,它的優點就是體積小巧,便於攜帶,發熱量低。不過缺點同樣很明顯,容量一般很難做大,讀寫速度也相當的慢。
為了照顧容量小的Mac mini,方便在其他設備之間傳輸文件,必須要解決移動存儲的問題。雖然我手裡有一隻256GB的U盤,但是U盤的讀寫速度真的是沒法看。上圖是我256GBU盤(左側)的讀寫速度和一塊500GB NVMe固態硬碟(右側)的速度對比,二者的差距用一天一地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速度單位不同,注意換算)。
我現在手裡還有三塊閒置的NVMe固態硬碟,本著不浪費資源的原則把它們利用起來。兼顧容量和速度的最好方案就是自己動手DIY一隻移動硬碟,而且是有著NVMe核心的超快速的移動硬碟。
固態硬碟是現成的,在選擇移動硬碟盒的時候考慮到要在不同主機之間使用,不能在硬碟盒速度上產生瓶頸,所以就選擇了ORICO奧睿科速度為20Gbps的移動硬碟盒。在USB4.0技術還沒有普及之前,目前USB接口速度最快的也就是USB3.2 Gen2×2規格,速度為20Gbps。不過現在除了部分高端筆記本上有這種規格的USB口外,絕大部分的筆記本/臺式機的USB口速度最高只有10Gbps。為了充分發揮NVMe固態硬碟的速度,我同時選擇了一塊ORICO奧睿科的PCIE轉Type-C接口擴展卡,支持USB3.2 Gen2×2規格,這樣移動硬碟盒與轉接卡之間的速度就互相匹配了。
跳過沒有太大意義的開箱直接來看產品。奧睿科的這款移動硬碟盒做工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內部結構相比普通的移動硬碟盒要複雜一些。因為它內置了散熱片以及主動散熱風扇,在所有的民用硬碟中固態硬碟的發熱量屬於比較高的,所以要有強勁的手段來給硬碟進行散熱,避免高溫堆積造成硬碟降速。除了硬碟盒本體之外還附送了矽膠導熱片、備用的散熱片固定卡扣、硬碟固定卡扣和一把梅花形的螺絲刀。
為了適應不同的接口,還附送了一條typeA-C和Type C-C的數據線。線材很粗壯結實,就是長度太短了,畢竟擴展卡是裝在機箱後面的,太短的數據線在插拔移動硬碟的時候會很麻煩。後續我計劃再入手一條較長的數據線,把線材接到桌面上,這樣用起來就會方便多了。
移動硬碟盒使用一枚梅花螺絲固定,常用的十字螺絲刀此處無能為力,所以建議保存好廠商送的螺絲刀。擰開螺絲後可以直接拿掉頂部的金屬散熱片。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散熱頂蓋上做了圓形的鏤空,這是為風扇通風準備的。盒子內部就是安裝NVMe固態硬碟的PCB板了,從這一面看板子上的元器件並不是很多,比較明顯的是M.2的硬碟接口、2個風扇電源接口。
PCB板的背面就是複雜的電路和元器件了,這款移動硬碟盒的主控採用的是祥碩研發的ASM2364,支持PCIe 3.0×4,硬碟盒的傳輸速度最高可以支持到2000MB/s。
這款硬碟盒最大支持2TB容量的硬碟,所以我目前手裡500GB和1TB的硬碟都能和它愉快地相處。
安裝好固態硬碟後發現硬碟和PCB板之間還有很大的空間,這可以很好的兼容雙面顆粒的硬碟。這麼大的空間也便於空氣流通,在風扇的作用下可以更好地進行散熱。
給固態硬碟貼上矽膠導熱貼,讓硬碟可以間接地與散熱片進行接觸,加快熱量傳導。
散熱片通過四角的四顆塑料卡扣與PCB板進行固定,接好風扇的電源線就可以裝進盒子裡了。
再來看一下PCIE轉Type-C擴展卡,除了全尺寸的檔板外還額外附送了一塊半高達到檔板,適合小機箱進行安裝。除此之外就是2顆檔板固定螺絲和一把十字螺絲刀。
相比移動硬碟盒這塊擴展卡的電路要複雜得多,元器件密密麻麻的布滿一面PCB板。這款擴展卡使用了ASM3242主控,同樣是祥碩的解決方案。擴展卡可以提供20Gbps的傳輸速度,不奧睿科官方在產品介紹頁宣稱的讀取速度為1777MB/s,寫入速度為1517MB/s,不過在我後續的測速中發現這組數據還是比較保守的。
擴展卡只有一個Type C接口,目前擁有20Gbps讀寫速度的USB設備還不多,一個接口暫且夠用了。其他低速的設備可以選擇使用機箱的其他USB接口。
擴展卡支持PCIe插槽,也就幾十我們常見的顯卡插槽。目前不是所有的插槽都具備20Gbps的帶寬速率,建議在入手前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主板是不是支持。PCIe×4 至少要3.0版本,PCIe×8至少要2.0版,而PCIe×16需要1.0版才能提供所需的速度。擴展卡需要接入外接供電才能正常工作,使用了和硬碟通用的SATA電源接口。
在硬體都準備好以後讓我們來看看自己DIY的固態移動硬碟到底有多厲害。上圖是使用鎧俠(原東芝)RC500固態硬碟搭建的硬碟盒的測速結果。額,這樣的速度貌似沒有廠商宣傳的美麗啊。我特地跑到了這款硬碟的產品頁面看了一下參數,1700MB/s的順序讀取速度,1600MB/s的順序寫入速度,原來是這款硬碟本身不夠強大,才讓跑分那麼低。
在更換了一塊純國產的固態硬碟---光威弈Pro 之後跑分終於上來了。將近1800MB/s的順序讀取速度和1947MB/s的順序寫入速度已經超過了擴展卡宣傳的讀寫速度,算是給了一顆小小的彩蛋。
為了考察DIY的移動硬碟在日常使用中的讀寫速度,我選擇把34.5GB的文件從C盤複製到移動硬碟,然後再複製回C盤的方式測試實際的讀寫速度。在固態硬碟的緩存沒有用完之前複製的速度基本維持在1GB/s左右,當緩存耗盡之後速度基本穩定在540MB/s,在複製體積較大的文件時雖然因為硬碟本身的原因不能全程保持滿速,但是這樣的結果已經讓我很滿意了。
有了自己DIY的固態移動硬碟,在PC上能享受到20Gbps級別的傳輸速度,以後再拷貝大量的文件再也不用等那麼長時間了,在PC主機和Mac mini之間互相交換文件也變得更加輕鬆。現在唯一遺憾的就是Mac mini的USB口最高只支持10Gbps的速度,雷電3接口的速度雖然能跑到40Gbps,但是那需要更加高端的支持雷電3的移動硬碟盒才能實現,相信有一天我會回來跟大家分享DIY雷電3移動硬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