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在朋友圈中刷屏,男男女女都養起了青蛙。
牆內開花牆外香,《旅行青蛙》的設計者可能沒有想到,該款遊戲在中國區會如此受寵,帶來了「到處聽取蛙聲一片」的火爆。玩家恐怕也沒有想到,操作簡單、節奏緩慢的本款遊戲,居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讓人產生欲罷不能的感覺。
《旅行青蛙》的玩法極為簡單,使用相應數目的三葉草換購睡袋、食物、筆記本、碗、燈籠等物品,給隨時準備出門的青蛙準備好裝備,青蛙就可以開始自己旅行之路。在途中,青蛙會給玩家「寄來」明信片,回家後還會帶回旅行地的土特產。猛然感覺,青蛙就像自己的孩子或者贍養中的至親者,讓人無比牽掛又無限期待,讓人歡喜讓人憂。
這款遊戲,讓人曾想到了無比火爆的「QQ開心農場遊戲」,種菜、摘菜和偷菜讓人無比痴迷,過程的體驗與收穫的快感無比特別。還有「QQ寵物」的小遊戲,虛擬與現實結合,加上賣萌與討巧的設計,總能讓人愛心井噴,責任感得到了無限放大。《旅行青蛙》的遊戲設計與這些遊戲並無實質性的差別,只是場景、主角與畫風發生了改變而已。
統歸來看,《開心農場》也好,《旅行青蛙》也罷,火熱之後必然落寂,過程與結果必然殊途同歸。喜熱厭舊是人的本性,更何況商業的誘導會讓玩家最初的意願表達落空。其實真正值得玩味之處在於,一款並不出彩的遊戲能大獲垂青,恰是滿足了公眾情感寄託與表達需求。抓住了玩家最需要的內心空虛與填充意願,才實現了「非最好但卻最適合」的逆襲。
「佛系青年」也好,「道系青年」也罷,人總得有情感的寄託和感情的寄放之處。現代人忙忙碌碌,用心靈雞湯和成功學不斷給自己注入強心劑,沒有一點閒暇的時間去關心自己,更遑論關注別人。一旦停下匆匆的腳步,結果才發現自己如此孤單與無助。「越來越喜歡忙忙碌碌,讓很多事情充斥著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怕空閒的感覺,因為一旦閒下來,便會發現生活竟是如此的空虛,不充實。」這是無數「空巢者」共同的感受,用責任、愛心讓自己變得忙碌起來,用一隻虛擬的寵物讓自己充實、有愛心、有責任,正是遊戲的討巧之處,也是其成功的秘訣。
只有自己成為父母,才會體會到作父母的感覺,只有養了寵物的人,才會有親人般的依賴與眷戀。越是忙碌越會有情感的饑渴與紓解的衝動,玩家就是家長,當你關心、呵護和養育自己孩子的同時,會收穫到同樣的情感回饋,更會有難得的情感寄託。人一旦有了牽掛、寄寓與責任,就會充滿希望、願意和力量。歸於本源,回歸自然,崇尚溫暖,依然是人最本樸的追求,也是情感變現的路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青蛙」的寄託,那其實是基於責任的表達與家庭的依戀。在這個越來越無欲望的社會裡,有期望與希冀,才能避免墮落與自戕的風險。從《旅行青蛙》的遊戲場景和過程來看,越是受寵越令人欣慰與鼓舞。在無欲泛濫的當下,依然還有如此多的人持以高度的責任,還有如此強烈的情感寄託,亦足以證明傳統倫理與責任有著強大的基礎。虛擬的「青蛙們」若是換作活生生的人,那呈現出來的人性與人倫,是價值正確與情感正常的源泉。
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化,讓現代人變得越來越孤獨與忙碌,但堅持最本色的情感需求與責任表達,亦是社會文明延續的註腳。虛擬越是佛系,現實越有希望。(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