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家電市場,以前一直由歐美、日韓等品牌主導。不過在幾十年發展下來,我們也擁有了格力、海爾、美的等頭部家電品牌。不僅在國內穩紮穩打,還把生意做到全球。可以說國產家電品牌打了個翻身仗,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使得歐美日韓等家電企業紛紛敗走。
如果從很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國產家電的科技感十足,但是質量還是差點意思。以小家電為例,十幾年前買的飛利浦剃鬚刀等,到今天依舊在用。過程中也從未出現過什麼毛病,想換新的都不給機會。
很多國產品牌生產的產品,用起來也不錯,但使用壽命卻沒有這麼長。由此可見,現在的家電市場更多注重商業利潤,而非傳統匠人精神。主流上大家更願意支持國貨,但如果質量不足,也會讓消費者心寒,迫不得已還是會選擇國外品牌。
近幾年來,很多國外家電品牌在中國盈利變得艱難,因此不斷撤出中國市場。而前不久,據傳飛利浦計劃40億美元出售在華的家電業務。有媒體報導,國內的格力電器、九陽股份、海爾集團、美的集團都有可能參與飛利浦家電業務的競購。不過這些消息並沒有被證實,各大企業對此事沒有太多表示。雖然如此,飛利浦想要賣掉中國市場上的家電業務,並非空穴來風。
飛利浦是荷蘭的一家企業,早期以生產燈泡為主。19世紀的時候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燈泡生產商,之後不斷向各個領域進行研究創新,一系列發明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求。所以在今天,大家可以發現飛利浦在很多領域都有涉及,並且做得非常好,不愧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牌企業。一家企業涉及的領域非常廣,但不代表每個領域都要堅持做下去。要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所以飛利浦想要撤出在中國的家電業務,都是有跡可循的。
1、偏離未來的發展方向
過去家電業務確實是飛利浦業績增長的主力,不過早在多年前飛利浦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脫離了彩電、手機、音響等多個業務的自主經營。之後也不斷剝離照明、黑電等業務,發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醫療健康領域。從2010年開始,不斷併購醫療相關資產,可以看出飛利浦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家電業務過早過遲都將會被剝離。
2、業績可以說明一切
飛利浦的財務報告,很明確地指出營收主要來自於診斷與醫療、互聯關護、健康生活這三個領域。2019年飛利浦營收195億歐元,其中家居護理和廚房電器等家電業務雖然是盈利的,但是增速卻比較慢,對於整體業績沒有幫助到太多。可以認為飛利浦的家電業務已經淪為邊緣業務。
3、考慮成本
家電業務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人力成本因素會考慮更多。可以發現,早期家電在歐美崛起,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轉移到日韓地區,最後又到中國市場。哪裡的人力成本更低,家電企業就會把產業轉移到這些國家。但是隨著中國逐漸崛起,人力成本也開始上升,利潤不斷下降,並且面對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把這些業務直接轉讓給當地市場,也許會更好。
事實上國外家電品牌把在中國的業務賣給當地企業,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包括美的收購東芝,海爾智家收購通用電氣、日本三洋的白電業務。這些案例足夠說明飛利浦把家電業務轉讓給國內的頭部家電企業,並不是不可能。又一國外家電巨頭「撤出」中國?並非敵不過國產品牌。
事實上,由於我國自主品牌強勢崛起,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產能過剩。假設飛利浦真的撤出中國的家電業務,對於國內的家電品牌而言,不失為一次發展的機會。能夠加速打造高科技、高端的產品體驗,提升國內品牌的價值。以國內高端家電市場為踏板,向全球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