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各國陸續推出促進復工復產的計劃,短期驟升的失業率成為各國政府面對的首要問題...
英國作為這場疫情中受影響最大的發達經濟體,失業問題尤為突出,在疫情嚴重的4月,其失業率已經從疫情前的3.5%飆升至6.3%。
以零售和航空為主要代表的英國企業在需求驟減時紛紛選擇了斷臂求生。
英國最大的航空公司易捷航空727名飛行員面臨著被解僱風險;英國石油公司超7萬員工有1萬人面臨離職;連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都未能倖免於難。
不光離職的員工急了,就連那些在裁員中「倖免於難」的員工,也要面臨大規模的大幅減薪與強制休假。
這對於生活成本十分高昂的英國來說,進一步造成了消費需求的下跌,形成了「企業裁員—需求下降—進一步裁員」的惡性循環。
大公司員工尚且如此,那些從事更底層工作的員工基本上失去了收入來源。要知道,英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儲蓄觀念,大多數人連1000英鎊的存款都很難拿出來。
這時候,如果政府不出手穩定民眾情緒,全國性恐慌在所難免。
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近日宣布總額最高達300億英鎊的財政計劃。蘇納克表示,這些舉措的目標主要是「支持、保護和創造就業」,防止疫情對英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同英國相比,日本的情況似乎要好很多。如果單單看失業率數據,日本完全失業率5月為2.9%,屬全球之最。但是,日本低失業率是由老齡化社會造成的,終身僱傭、兼職和老年人正是日本低失業率的「三大法寶」。
如果觀察疫情對日本失業的影響,更為可靠的是觀察失業率變化。日本失業率3個月連續上升,因疫情而直接導致的失業超過了200萬。
日本老齡化的社會結構,使得老年人成為失業潮來襲時首當其衝的一批人。日本很多便利店、餐飲店的服務人員,商場的清潔人員,乘坐的計程車司機都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在經營壓力大的情況下,他們是最先失去工作的人。
都說老有所依,可在日本,這樣的訴求卻成為了奢侈。
而在中國,我們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但率先復工復產的中國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韌勁。
地攤經濟、小店經濟紛至沓來,憑藉發達的網絡開啟的「直播帶貨」更是成為了這個夏天最火的經濟詞彙。
超市、影院用不了的員工跑到夜市擺攤,一晚上賺個上千塊都不在話下;田間地頭的農民,憑藉一部手機就能把水果賣到千裡之外。
|
|
在中國,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卻在疫情期間逆勢爆發,在拓寬就業渠道、提升辦公效率、提升勞動力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對衝失業影響,緩解就業壓力提供了新的方向。
|
就像今年5月,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主辦的「數字平臺經濟促就業助脫貧行動」正式啟動後,數字經濟企業參與其中。
京東作為國內民營企業的代表,全面參與了該行動,表示將向貧困地區開放7萬個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
趁著直播帶貨的火熱,京東還利用旗下京東生鮮和京喜平臺,為52個未脫帽貧困縣提供了針對性幫扶,在618期間推出「百大縣長直播」活動,打通農產品上行入口,全面升級「京心助農」,真正做到讓農民不出家門,動動手指便可以賣光果蔬。
為何中國這麼淡定?中國經濟變現出來的強大韌勁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再加上像京東這樣有強大吸收就業能力的公司,勇敢站出來,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我們有這樣的國家和這樣的中國企業,中國人就有淡定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