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的建立與撤銷

2020-12-13 搜狐網

【來源:黨史博覽】

  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梁、建築、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它擔負著工程保障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家鐵路建設。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共和國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人難以忘懷。

  解放戰爭——鐵道兵橫空出世

  鐵道兵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而當初的護路軍「頭領」蘇進卻是個「光杆司令」。

  「1946年5月25日,國民黨軍隊沿中長鐵路北犯。我奉命率領回民支隊和松江軍區工兵排炸毀松花江大橋,阻止敵人過江。完成任務後,我們乘專列返回哈爾濱車站。一下車就看到車站貴賓室大門側邊牆壁上貼有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的布告,任命我為東北民主聯軍鐵道司令,負責指揮、調度軍事運輸事宜和維護鐵路安全秩序。如有不聽從鐵道司令指揮、調度,阻礙鐵路正常運行,造成重大事故者,準予從嚴懲處,希望各部隊切實遵照執行。這突如其來的任命,使我這個光杆司令倉促地投入戰鬥。」後來擔任軍委炮兵副司令員的蘇進說。

  鐵道司令部成立後,蘇進手下開始只有幾名參謀人員和從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警衛團抽調的一個連,負責執行糾察任務。

  1946年下半年,為加強鐵道司令部的建設,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將有鐵道遊擊隊之稱的回民支隊調屬鐵道司令部,接著又相繼成立了護路軍第一團,駐綏化;第二團,駐牡丹江;第三團,駐哈爾濱。各團以營連為單位分布在鐵路沿線的車站、橋梁、隧道等重要地區,防範土匪、特務的破壞活動,保障列車暢通無阻,並配合鐵路員工參加搶修鐵路、橋梁的任務。

  為加強鐵路沿線警衛巡邏任務,不久又成立了裝甲列車大隊,下轄兩個中隊。每列裝甲車上配有火炮1門,機槍6挺,高射機槍3挺,探照燈2部。他們巡邏在漫長的鐵路線上,有力地保障了鐵路沿線的安全。

  1946年12月,鐵道司令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司令部,蘇進任書記,駐地在哈爾濱。下轄東滿護路軍司令部、西滿護路軍司令部,共有7個步兵團、1個回民支隊、1個裝甲列車大隊。後來又成立了中部護路軍司令部、南滿護路軍司令部,總兵力達8599人,分布在東、西、南、北滿的鐵路線上,維護鐵路安全。

  鐵道司令部成立後,組織搶修了陶賴昭松花江鐵路大橋,將中長鐵路和哈長鐵路段的雙軌連接起來,發揮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作用。同時,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和土匪對鐵路的破壞及搶劫物資等行為,起到了鐵道衛士的作用。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決定,以護路軍為基礎,吸收東北各鐵路局1200名鐵路員工為技術骨幹,並補入二線兵團8500人,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亦稱鐵路修復工程局),黃逸峰為局長,蘇進為第一副局長兼參謀長。縱隊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衛生部、供給部、材料部和廠務部。縱隊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計官兵17104人。

  鐵道縱隊成立後,全力搶修東北、華北地區的鐵路,支援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

  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受軍委鐵道部部長直接領導。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鐵道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副部長呂正操兼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和1個裝甲列車縱隊。後來整編為3個師、1個直屬橋梁團、1個直屬汽車團,兵力擴大到30517人。

  「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成為鐵道部隊的口號。從1948年夏到1949年底,鐵道部隊廣大官兵與鐵路員工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勝利地完成了搶修任務,全國遭國民黨軍隊破壞的幾條主要鐵路幹線均已通車。據統計,這期間共修複線路1629公裡,橋梁976座,車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覆信號232站,為解放軍渡江南下,進軍西北,解放全中國提供了鐵路保障。為戰後全國經濟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建國初期——鐵道兵司令部誕生

  1953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9月9日,中央軍委命令:「志願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與鐵道兵團現有的4個師、1個獨立團,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

  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即將出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並親筆為《鐵道兵》報題寫了「鐵道兵」三個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為《鐵道兵》報題詞:「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鐵道兵而奮鬥!」

  1954年2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籤發命令,任命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3月5日,鐵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後勤部、幹部管理部和計劃處、軍法處、財務處。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時,編制10個師、1個獨立團、1所學校、2所文化速成中學,兵力10萬人。鐵道兵後來發展到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2所院校,總兵力達到40餘萬。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後,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和鐵路修建的任務,中央軍委又多次對鐵道兵進行了擴編和縮編。

  1956年1月下旬,鐵道兵司令員王震與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籤訂了《鐵道兵執行國家15年鐵路建設遠景計劃》協議書。按照這個計劃,鐵道兵將新建鐵路63條,總長為23313公裡,佔全國新建鐵路的42%;修復鐵路7條,總長為965公裡。

  8月24日,國防部批覆鐵道兵成立兩個軍,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軍、第二軍。據此,1956年9月1日鐵道兵第一軍正式組建,解放軍鐵道兵從此有了軍的建制。當年11月23日,鐵道兵第二軍開始組建。在籌建過程中,1957年4月6日,國防部又發布命令撤銷了鐵道兵第二軍的番號。為此,鐵道兵第二軍停止了組建工作。

  1959年初,國家開始縮減基本建設規模,許多鐵路建設工程縮減規模,有的停建。6月20日,總參謀部批准鐵道兵進行整編,定額為12萬人,下轄11個師、2所學校。鐵道兵領導機關總稱「鐵道兵兵部」。

  1962年5月,國家把修建森林鐵路、公路的任務交給鐵道兵,於是鐵道兵又進行了擴編。

  1962年11月11日,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召開會議,對鐵道兵的性質、編制體制等問題做了重要指示。周恩來說,鐵道兵9000人的師,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這樣怎麼行呢?軍隊搞建設也要為國家積累,要從性質、編制上徹底加以改革。鐵道兵要按修鐵路的工程部隊性質確定編制、工作制度。

  會上,周恩來傳達了毛澤東對鐵道兵的意見:「鐵道兵是工程部隊性質,無論平時、戰時,都是執行工程任務,是工程部隊,不是戰鬥部隊。」周恩來針對鐵道兵官多兵少、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時間佔用多,施工時間短等問題指出,鐵道兵軍官比例應該是10%,新兵訓練3個月,與作戰部隊應有區別,每年施工220天,還應該再多一些。

  12月20日,中央軍委為鐵道兵增補10萬新兵。4個鐵道師各組建一個線路隧道團。鐵道兵參加的林業工程主要在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三省區。此時,鐵道兵的總兵員達20.4萬人。

  1964年5月30日,鐵道兵司令部向周恩來報告鐵道兵擴編10萬人修建林業鐵路的情況和體會。報告說,鐵道兵經過精簡整編,軍官比例由22.1%降到9.95%,生產人員比例由72%上升到81.4%,年施工可達240天。看了報告,周恩來非常滿意,並做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員長提議使用鐵道兵修。」三個多月後,鐵道兵又迎來了大擴編。

  1964年9月18日,為加速國防工程和西南地區鐵路建設,中央軍委批准鐵道兵擴編14.4萬人,總兵員達到37.2萬人,共有13個師、60個師屬團,3個獨立團。其中5個師擔負成昆鐵路建設。

  後來,根據建設北京地鐵、援越抗美鐵路修建等任務,又組建了鐵道兵第十四師、第十五師,為出國的鐵道兵部隊配備了高炮團。到1974年底,鐵道兵共有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3所學校、3所野戰醫院、1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總員額達到43萬人,是鐵道兵歷史上人數最多的時期。

  1976年1月,擔負北京地鐵施工任務的鐵道兵第十二師、第十五師和倉庫、機修廠等8個單位的5.3萬人改為基建工程兵,脫離鐵道兵建制。

  從1980年開始,鐵道兵開始縮編。當年4月8日,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鐵道兵撤銷了9個團。當年8月28日,總參謀部通知鐵道兵,根據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鐵道兵按現行編制37萬人縮減去17萬人,保留約20萬人。

  到1981年4月,鐵道兵完成了縮編任務。13個鐵道師縮編合併成10個師,鐵道兵機關減少人員30%,3個獨立團合併成2個,3所院校保留了2所,保留兵員總數為20萬。

  抗美援朝——鐵道兵建功沙場

  1950年11月,鐵道兵團開赴朝鮮戰場,擔負工程保障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軍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滕代遠兼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陳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員,呂正操兼副司令員,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員。此外,還成立了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賀晉年兼任司令員,張明遠任政治委員,志願軍有3個鐵道師、2個鐵道團約2萬人參戰,後又有6個鐵道師參戰。

  抗美援朝初期,鐵道兵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當時志願軍沒有航空兵參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佔有絕對的空中優勢。美軍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不需戰鬥機護航,肆意低空追射道路上的朝鮮車輛和行人。志願軍入朝時,共有汽車1300輛,20天內被美軍飛機炸毀600餘輛,志願軍後勤供應陷入嚴重困境。韓戰中,美軍始終把破壞志願軍鐵路補給線作為實現其整個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轟炸與反轟炸、破壞與搶修的長期反覆,構成了這場戰爭在鐵路線上的主要鬥爭特點。

  原鐵道兵副政委崔田民提供了兩組數字,充分反映出美軍的野蠻、瘋狂和志願軍鐵道兵的英勇、頑強:

  「自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停戰的33個月中,敵人集中侵朝空軍70%左右的兵力,對我鐵路交通線進行狂轟濫炸,共出動飛機58967架次,對鐵路線投彈達19萬枚,即在通車的鐵路線上平均每7米落彈一枚,相當於二戰期間德國投在英國本土炸彈的1.5倍。累計破壞橋梁1607座次,線路15564處次,給水165處次,通信線路2952條公裡,隧道89座次。1951年夏,朝鮮又遇數十年未有的洪水泛濫。敵機的轟炸和洪水災害給鐵路造成了嚴重破壞。

  「志願軍鐵道兵發揚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共計搶修、搶建、復舊正橋2294座次,延長129公裡;便線便橋128公裡;線路14691處次,延長1003公裡;隧道122座次;車站3648座次,延長161公裡;通信線路20994條公裡;並新建鐵路213公裡,取得了反轟炸和抗洪鬥爭的勝利。鐵路通車裡程由戰爭初期的107公裡增加到停戰前的1382公裡,創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韓戰期間,志願軍鐵道兵搶修、搶建鐵路、橋梁,使鐵路運力比戰爭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鋼鐵運輸線」的暢通無阻。鐵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犧牲,2881名官兵負傷,湧現了楊連弟等一大批英模,1.21萬人立功。

  美國空軍發言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其他盟國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產黨的運輸系統,但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駛。」「坦率地講,我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

  援越抗美——鐵道兵血灑鄰邦

  援越抗美戰爭,是解放軍鐵道兵第二次與美軍交鋒,為越南人民的解放戰爭搶修、搶建鐵路、公路,立下了新的豐功偉績。

  根據越南政府的請求,中越兩國政府於1965年4月27日籤訂了《關於修建鐵路和提供運輸設備器材的議定書》。根據議定書,總參謀部於l965年4月18日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工程隊」入越執行上述任務。鐵道兵奉命以第二師、第十三師為主先後組成了援越工程部隊第一支隊和第六支隊,分別稱為「中國人民志願工程隊」和「中國交通部修路工程隊」,後來兩個支隊統稱「中國後勤部隊」,並配屬了高炮團。後來又組建了援越鐵道兵第十團、鐵道兵第十二師五十八團並相繼赴越。

  中國鐵道兵冒著美軍的野蠻轟炸,視死如歸。在越池大橋的搶修中,第一支隊300多名官兵突然遭到美軍幾十架飛機的轟炸掃射,30多人負傷、犧牲,但官兵仍堅持搶修,直至大橋通車。在保衛諒山鐵路咽喉的搶修任務中,排長高守成在拆除定時炸彈時光榮犧牲,班長王登高繼續完成拆彈任務,經過14個小時冒死奮戰,終於排除了所有定時炸彈,保證了施工安全。

  正是憑著這種英勇獻身的精神,在持續兩年多的反轟炸搶修鬥爭中,中國鐵道兵先後完成搶修橋梁181座次,車站379站次,線路690處次。從1965年12月起到勝利回國止,全線通車596天,佔總日天數的70.1%,主要幹線的北線全線通車813天,佔總日天數的86.3%。此外,配屬鐵道兵第一支隊的高射機槍分隊對空作戰668次,擊落擊傷美軍飛機254架,其中擊落119架,擊傷135架,俘虜美軍飛行員8名。

  但中國鐵道兵也付出了生命和流血的代價,392名官兵獻出了寶貴生命,長眠在越南國土上;1862名官兵光榮負傷,許多人終身殘疾。越南領袖胡志明曾深情地對中國鐵道兵說:「你們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援助越南人民打美帝,我代表越南人民感謝你們,感謝毛主席!」越南政府評價中國鐵道兵:「你們以排山倒海的徹底革命精神,衝破一切困難,給我們開出了一條勝利的道路。」

  開山築路——鐵道兵功勳卓著

  新中國成立後的鐵路建設,幾乎都有鐵道兵官兵灑下的汗水甚至獻出的生命。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鐵道兵興建的第一條鐵路是鷹廈線,這是為解決臺灣問題而興建的一條重要鐵路線。從朝鮮戰場歸國後,尚未洗去徵塵的志願軍鐵道兵受命開赴廈門。

  當時,中央軍委和政務院決定,鐵道兵團和6個志願軍鐵道工程師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92年5月,當年的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回憶說:「鷹廈鐵路起自江西鷹潭,穿越武夷山、戴雲山兩大山脈,沿富屯溪、沙溪、九龍江3條大河流,直達海防前哨廈門,全長697公裡。」

  「修建這條鐵路,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有重要意義。福建人民盼望這條鐵路盼了整整50年。早在1906年清光緒末年,福建就曾成立官商合辦的『鐵路公司』,發行『鐵路股票』,向海外僑胞大量募捐修路,但終因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加上鐵路工程浩大,說說容易,修起來難。閩贛鐵路公司花了4年時間修了一條28公裡的鐵路,名義上叫『漳廈鐵路』,但『東不到海,西不到江(九江)』,而且路基質量很差,火車慢得像牛車,沒人願坐,不久連這條小鐵路也停辦了,軌也拆了,路基也毀了,所以直到解放時福建還不通鐵路。這種情況對於面對臺灣、地處前線的福建是不利的。周恩來曾在一次會議上說,解決美國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以及臺灣問題,要看『二王』:一個是王炳南在華沙和美國談判;一個是王震率領10萬大軍修建鷹廈鐵路。」

  「修建鷹廈線關鍵是填海問題。」王震將軍回憶說。

  廈門離臺灣很近,站在日光巖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門島和大擔、二擔島。300年前,鄭成功就是以此基地收復臺灣的。但廈門本身是一孤島,與大陸隔著一條廈門海峽,鐵路要真正通到廈門,必須填海。這在當時難度很大。

  為做好填海工程,由鐵道兵第七師和廈門市共同組成海堤工程指揮部,動員3000名民工,近百條船隻,並調集高炮部隊在兩岸掩護,從近海的小島上開山採石,裝成石籠,運到海上填海築堤。

  鐵道兵和船工、民工任憑風大浪急,敵機騷擾,駕著載石帆船,喊著號子,乘風破浪,迎著潮水浪尖拋石填海。海上百舸爭流,潮起石落,水柱沖天,頗為壯觀。一年多時間,就填起了一條火車、汽車並行的長5公裡、寬19米的海上長堤。

  1956年12月9日,鋪軌隊通過海堤到達廈門,僅用了22個月時間就提前修通了這條近700公裡的鷹廈鐵路。
在鷹廈鐵路完工後,鐵道兵先後為祖國修建了許多鐵路,可圈可點的有七大工程:成昆鐵路、貴昆鐵路、襄渝鐵路、東北林區鐵路、新疆南疆鐵路、青藏鐵路和北京地鐵工程。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在戰爭條件下,共搶修鐵路3600多公裡,搶建鐵路690多公裡、戰備公路430多公裡;在和平建設時期,共新建鐵路幹、支線12590公裡,佔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總數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為鐵路建設獻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戰爭中犧牲的392人。

  兵種撤銷——共和國不會忘記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圍繞鐵道兵是否在解放軍序列中保留的問題,經過許多爭論和曲折,最終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才決定鐵道兵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

  1975年,中央軍委初步擬定鐵道兵只保留14萬人,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其人員不計入軍隊定額,全部經費由國家工程費支付。工程技術業務受鐵道部指導,工程計劃、機械裝備、材料、財務等均由鐵道部統一歸口。但鐵道兵黨委在討論這一方案時,絕大多數同志不同意歸口鐵道部,最終這一方案沒有實行。

  1978年10月,為了減輕軍費負擔,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鐵道兵「全部費用在軍隊總定額外單獨計算,從國家鐵路工程費開支,但仍屬軍隊序列」。根據這一決定,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總後勤部決定,從1979年起,鐵道兵的經費同國防費分開,所需經費從國家鐵路工程費中開支。於是,鐵道兵在國家下達的鐵路修建任務「吃不飽」時,主動承擔國家鐵路計劃外的建設任務,努力實現鐵道兵軍費自給。1979年鐵道兵經費自給率為78.4%,到1981年實現了全部自給,並略有結餘。從此,軍費開支不再包括鐵道兵,為軍隊減輕了經費負擔。

  1980年下半年,根據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方案,鐵道兵裁減兵員17萬人,撤銷了3個軍級指揮部,減少了3個師的建制,每個師也由5個團改為4個團,各級機關也相應進行了壓縮。這是鐵道兵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縮減。

  1981年10月30日,楊尚昆在駐京部隊軍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了鄧小平關於部隊大量精簡的指示,要求各大單位組織討論。鐵道兵軍以上幹部在討論中一致認為,根據鐵道兵戰時和平時擔負的任務,鐵道兵應予保留,但要減人。同時,提出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合併的方案。兩支隊伍合併後,仍稱軍委鐵道兵,屬於軍隊系列,但不佔定額,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不吃軍費。執行軍隊條令條例和供應標準,軍需供給、幹部任免、徵兵退伍等仍按原方式不變,對口實行。各工程局的職工待遇不變,幹部按原規定或委託鐵道兵任免,鐵道兵執行工程任務接受鐵道部領導,其費用由鐵道建設費開支,國家計劃列鐵道兵一個戶頭。

  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怎麼合?是兵改工,還是工改兵?尚未最後解決。

  鐵道兵最後一任司令員陳再道1992年7月回憶說:

  1982年1月31日,我前往楊得志同志住地。當走進他的辦公室後,我直截了當地問他:「大家都傳鐵道兵這回要脫軍裝,和軍隊脫鉤,有沒有這回事?」

  楊得志若有所思,略頓片刻,點了點頭說:「是的。」接著,他簡單給我講了一個情況。聽完他講的情況後,我內心很不平靜。

  1982年2月4日上午,我在鐵道兵常委會上對大家說:「小平同志已經拍板,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與軍隊脫鉤,脫軍裝。基建工程兵撤銷,鐵道兵併入鐵道部。」

  會議經過一天的發言討論,最後大家表示:黨中央、軍委正式決定了我們就堅決執行。但大家一致建議保留鐵道兵,以鐵道兵黨委集體意見,呈報軍委鄧主席。

  陳再道將軍接著回憶說:

  1982年2月16日,我接到通知,說明天張震副總參謀長約我談話。我建議呂正操、曠伏兆兩位政委也參加。第二天上午,張震代表軍委、總部向我們傳達了關於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我們匯報了鐵道兵黨委討論的意見,並將以司令員、政委名義寫給鄧主席的報告交他轉呈。張震同志表示,一定把你們的意見和報告轉達到。

  1982年3月25日,軍委秘書長楊尚昆召集我和兩位政委以及鐵道部劉建章、劉林祥同志開會,傳達了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楊尚昆同志說,撤銷鐵道兵的建制,已經決定了。鐵道兵脫離軍委,脫軍裝,合到鐵道部。我們把你們的意見向軍委鄧主席作了匯報。說到要求保留鐵道兵時,鄧主席說,撤銷鐵道兵已經定了,這沒有二話可講。當匯報到打起仗來還需要鐵道兵時,鄧主席說,打起仗來,鐵道部都是鐵道兵。當匯報到鐵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負盈虧,不增加國家負擔時,鄧主席說,基建工程兵、鐵道兵實行徵兵制,增加農民負擔。

  至此,鐵道兵併入鐵道部大局最後敲定。

  1982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通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鐵道兵建制,把鐵道兵併入鐵道部。」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關於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

  1983年2月1日,鐵道兵黨委、機關併入鐵道部黨委、機關。至此,鐵道兵黨委、機關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鐵道兵指揮部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鐵道兵各師分別改稱鐵道部各工程局。從此,鐵道兵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但鐵道兵的功績,卻永遠留在解放軍的史冊上。

相關焦點

  • 永遠的豐碑,永遠的鐵道兵部隊!如今中鐵各工程局的前世今生
    1948年7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決定,以原東北人民自治軍護路軍為基礎,另補入部分二線部隊及鐵路技術幹部和鐵路職工,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又名東北鐵路工程局),下轄第一、二、三、四支隊,接受東北軍區總部和東北交通委員會雙重領導。
  •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部隊禮縣籍戰友入伍五十周年
    經過嚴格的體檢和政審,穿上嶄新的軍裝,告別家鄉和父老鄉親,帶著各種各樣美妙的遐想,走進軍人的行列,加入英雄的鐵道兵部隊。鐵道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編成序列中的鐵道工程技術兵種。1945年8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東北組建的一支護路隊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
  • 揭秘:解放軍序列中再也沒有出現的幾個兵種
    8月31日,中央軍委根據羅瑞卿的建議,發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直屬公安部領導,以保障中共中央和北平市(今北京市)的安全。9月29日,新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統一的軍隊,即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受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統率,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
  • 從湯原寄出的志願軍鐵道兵第九師軍郵封
    所以,使用中國軍郵82115號日戳的8509部隊到底是哪一支部隊,一直有些神秘。近期得閒,在電腦上百度搜索上嵌入「湯原 8509」這兩個關鍵詞,不想竟有意外收穫。頭一條目即「湯原農場」:「湯原農場,是1956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8507部隊及8509部隊於湯原縣建立的軍墾農場,命名為「國營八五九農場」,隸屬密山鐵道兵農墾局。1958年,改名為「湯原農場」,劃歸合江農墾局領導。」
  • 從哈爾濱極樂寺誕生走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1950年,哈爾濱市政府關於極樂寺登記備案檔案摘要複印件兩頁(極樂寺供圖)依據中國鐵建公司收集的歷史資料和哈爾濱市政府保存的極樂寺檔案資料記載,以及極樂寺圓寂老和尚回憶,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是在哈爾濱極樂寺誕生的的
  • 空軍軍政委、鐵道兵學院政委、鐵道兵工程學院政委「李慶柳」簡介
    [1] [8-16]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英文: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 滕代遠報告毛澤東請求保留鐵道兵
    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梁、建築、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擔負著工程保障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家鐵路建設。「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成為鐵道兵部隊的口號。
  • 解放軍陸軍撤銷18個集團軍番號,新建的13個番號,為什麼從71開始
    17年4月,外交部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本,調整建立13個集團軍,番號各自為:中國解放軍陸軍第71、72、73、74、75、76、77、78、79、80、81、82和83集團軍。調節建立新的集團軍,是對陸軍機動性戰鬥部隊的全面性重構,是基本建設強勁的智能化新式陸軍邁開的重要一步,針對促進中國軍隊由總數規模型向品質效能型變化具備關鍵實際意義。
  • 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登陸央視
    截至1984年鐵道兵退出現役的35年間,先後有8000餘名官兵為修築鐵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馬海燕 攝    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今日在京舉行首映式。回憶起當年火熱的鐵道兵歲月,著名歌唱家劉炳義激動不已。
  • 原鐵道兵司令部參謀長龍桂林逝世,曾任葉劍英隨從參謀
    原鐵道兵司令部參謀長龍桂林逝世,曾任葉劍英隨從參謀 中國鐵道建築報 2016-04-03 10:01 來源:澎湃新聞
  • 懷念鐵道兵一師一團「楊連弟連」海雲生指導員
    ▲海雲生寫的回憶錄《一份沒有寫完的回憶彔》文/海雲生我是1948年入伍,1979年10月轉業到襄樊鐵路分局,一生中都離不開「鐵」字,我見證了從鐵道兵成立到撤銷這一段歷史。鐵道兵從1948年誕生到1984年撤銷歷經了35年的風風雨雨。從戰爭年代的英勇頑強,前赴後繼,不怕流血犧牲,創建了一支鐵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艱苦奮鬥,血汗灑遍了神州大地,在人民解放軍的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些經歷都是我們的精神財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仍在發揚光大。
  • 《鐵軍雄風一一鐵道兵援越抗美紀實》序
    同年7月18日,由鐵道兵13師師長孫林泉率領先遣勘察組,在越方官員參與下,對中越邊境板南貢到越老邊境西莊間公路線路進行了勘察。此舉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援越抗美的序幕。不久,中央軍委命令:以鐵道兵加強第2師和第13師為主,組建援越抗美部隊第一、六支隊。為了保密,初期分別稱"中國志願援越工程隊第一支隊工程指揮部"。"中國交通部築路工程隊第六支隊"。
  • 這支解放軍的王牌軍,曾兩次被撤銷番號,首任軍長為四野第一悲將
    一、東北野戰軍五大主力之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主要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挺進東北的部隊組成。379團是解放軍的老祖宗,團史比軍史還長的葉挺獨立團。380團是紅1師第2團,1連在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建立了我軍第一個連隊黨支部,開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東北軍區評價:「該部隊在我軍歷史上參加戰鬥最多,經驗豐富,戰鬥作風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犧牲。裝備好,行軍能力強,能打硬拼仗。有朝氣,雷厲風行,但也存在簡單化、對新戰術研究與掌握不夠。是東北各野戰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 難忘鐵道兵精神
    這可是官兵們天天高唱的歌曲啊,可那一刻,一千多名官兵都沒能將滾瓜爛熟的第一句「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唱完…… 我當時在鐵道兵宣傳部工作。那天到團裡辦事,見證了這場特殊的儀式。這個場景永世難忘。後來得知,這種情況為數不少。鐵道兵部隊多時四十餘萬,幾經精減之後,當時尚存十七萬。
  • 建國以來解放軍歷次體制編制調整改革
    第一階段:1949年10月至1952年,確立國家軍事領導體制和人民解放軍進行精簡整編,經歷了兩次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  整編方針:縮減陸軍,尤其是步兵員額,加強空軍、海軍及各特種兵部隊員額。  從1954年2月全面開始至1955年底結束,是落實1953年12月7日—1954年1月26 日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精神對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總方針總任務的回應。全軍總兵力共精簡了21.2%,總員額減到350萬人。其中陸軍部隊裁減比例最大,特種兵得到加強,極大地推進了人民解放軍合成化建設。軍費開支由1953年佔國家財政總支出的34.2%下降到24.1%。
  • 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首映 12月5日央視開播
    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首映  12月1日,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與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十集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是一支從戰火中誕生、修路中成長的鐵道工程技術部隊。1948年7月,鐵道縱隊組建。1953年9月9日,政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志願軍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系統,與鐵道兵團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高峰期,鐵道兵的總兵力達40餘萬人。
  • 《我為鐵道兵驕傲》徵文 兩次上國外戰場的女兵
    懷著對人民解放軍的無比崇敬之情,我積極報名參加學習, 並得到了父母親的同意和支持,從此, 我成了一名光榮的鐵道兵戰士。王立英軍裝照朝鮮戰場救護傷員1950年8月15日, 鐵道兵團2師成立了技術營, 組織上派我到技術營當醫助。
  • 全國首部全面反映鐵道兵歷史紀錄片來石拍攝
    這也是首部全面反映鐵道兵歷史的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擬定於今年8月鐵道兵改工30周年播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誕生於1948年。  《永遠的鐵道兵》攝製組先後訪談了該校鐵道兵出身的校領導王嶽森、杜彥良、陳進傑,以及國防交通研究所總工程師劉嘉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參加汶川地震搶險救災的隧道專家朱永全和參加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的王福堂、嶽祖潤、李東旭等親歷者。
  • 解放軍歷史上消失的52個軍番號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內戰事減少,解放軍開始逐步進行大規模地裁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團建制全部取消,軍一級單位直接隸屬大軍區領導。後來,由於韓戰、越南戰爭、中印戰爭、中蘇關係、臺海關係等因素,又有部分軍恢復了番號。  從建國前夕至2003年最後一次裁軍,人民解放軍先後進行了10次大裁軍,成建制裁減了52個軍的建制。
  • 鐵道兵創建大動脈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建軍90周年之際,本報推出「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系列報導,回顧在年輕一代眼裡有些「陌生」的司號兵、探照燈兵、鐵道兵、工程基建兵、騎兵、汽車兵兵種,向我們最可愛的人致敬!青藏線、襄渝線、成昆線、包蘭線,這些鐵道線路的名稱我們時常聽到,但卻少有人了解它們的建造者——鐵道兵。從大小興安嶺到雲貴高原,從天山山麓到東海之濱,他們為祖國和人民默默地奉獻了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