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創建大動脈

2020-12-19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90年,浴血奮戰,犧牲奉獻。「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軍歌始終嘹亮,振奮人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建軍90周年之際,本報推出「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系列報導,回顧在年輕一代眼裡有些「陌生」的司號兵、探照燈兵、鐵道兵、工程基建兵、騎兵、汽車兵兵種,向我們最可愛的人致敬!

青藏線、襄渝線、成昆線、包蘭線,這些鐵道線路的名稱我們時常聽到,但卻少有人了解它們的建造者——鐵道兵。從大小興安嶺到雲貴高原,從天山山麓到東海之濱,他們為祖國和人民默默地奉獻了35年。翻山越嶺、不畏艱險,鐵道兵們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搭建起了貫穿祖國東西南北的「生命之線」。

講述 搶挖臨巴隧道 碎石埋到了胸口

丁原臣1949年9月出生,從小懷揣著參軍夢的他在1969年報名入伍。當年3月「珍寶島事件」爆發。「當時全國都處在戰備的大環境中,三線建設是重中之重,我們的戰略物資需要向後方轉移,時間非常急迫。」丁原臣說,他入伍後參加的首個工程項目是襄渝鐵路。這條從湖北襄陽到重慶的鐵路,基本都處在大山溝裡,工程任務艱巨,施工條件差且物資缺乏。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資主要靠肩挑背扛。在搶挖臨巴隧道作業期間,丁原臣被任命為風槍班班長。這條隧道雖然不長,但隧道位於山峰的錯落體上覆蓋層很薄,因此施工需要特別小心。一天清晨,丁原臣像往常一樣6點鐘到指定地點接班,剛進入隧道他就察覺到了異常。「我發現此前的爆破藥量有些大,頭頂的石頭有些鬆動,我和安全員先清理了頭頂那些鬆動的石頭,可掉落的碎石越來越多,我心想壞了。果然不出所料,不一會兒石頭就譁啦啦地塌了下來。」待他反應過來後,碎石已經埋到了他的胸口,安全帽也被砸碎,「幸虧當時連長有經驗,第一時間叫戰友們來扒開了我胸口的碎石,我這才撿了條命」。

1979年襄渝線全線通車,這條橫貫鄂、陝、川三省的鐵路,東與漢丹、焦枝兩線銜接,中與陽安、寶成鐵路相通,西與成渝、川黔兩線相連,是聯絡中國中原和西南地區交通大動脈,對發展經濟,加強國防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青藏鐵路 飲水成了大問題

20世紀美國旅行家保羅·泰魯在《遊歷中國》中曾寫道:「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可想而知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鐵路的難度何等之大。1973年毛澤東會見尼泊爾國王后,青藏鐵路的建設問題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誰能堪當修建大任?答案只有鐵道兵。

1973年,鐵道兵十師首先被投入到青藏線建設中。1975年7月,丁原臣所在的七師各團陸續開赴青藏,「哪裡最艱苦,鐵道兵就要到哪裡去」。

丁原臣回憶道,七師33團的管區範圍有120餘公裡,部隊開進前團部組織先遣組要負責組織安置部隊宿營。「那是在荒無人煙的柴達木盆地,後勤處處長在盆地裡足足跑了三天四夜才在錫鐵山的北麓找到一條暗河,下面有泉水。那個地方沒有人煙更沒有地名,我們就取名叫『泉吉』。就是靠著這一汪水,33團才安營紮寨在了這裡。」沒有想到的是,泉吉的水質存在問題。經上級批准,他們啟用了距離團部駐地30餘公裡的一處戰備井,解決全團指戰員的飲水問題。

丁原臣說,他們團中離水源最遠的是遠在120多公裡外的四連。打出來的水,只能靠著汽車運送過去,但汽車受到高寒缺氧影響,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含氧量只有平原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本來載重量4噸,到了高原只能勉勉強強拉3噸半。「水送到連隊後,先要滿足夥房保證戰士飲食,剩下的分到每個排,戰士早晨的洗臉水留住不能倒,中午回來還要接著洗臉,晚上洗過腳的水還不能亂倒,要倒進一個大鐵桶裡,用洗腳水打煤餅子烤火用。」

與嚴寒缺氧作戰

除了水資源的嚴重匱乏外,嚴寒和高原反應則是戰士們的另兩大「敵人」。丁原臣說,戰士們描繪當時的惡劣環境,編了一句順口溜。「白天兵看冰,晚上看星星;風颳石頭滾,晝夜似秋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環境中施工,不少戰士的腿和腳都被不同程度地凍傷。

丁原臣還舉了個例子形容當時的情形。在工作之餘,團裡會定期組織戰士在搭建的簡易禮堂看電影。「放一部電影還好,如果一次放兩部電影,指揮員就會在放映間隙叫大家起來跺一跺腳,要不大家的腿都會凍僵了。」

曾任中鐵20局(鐵10師)華北片區書記的丁守全前後四上青藏線,他也對高原的惡劣氣候記憶猶新。他回憶說,當年的卡車非常簡陋,駕駛室四面灌風,一到冬天特別冷。有個負責運輸食物的給養員,從西寧拉著貨物返回師部後,因為著急搓了搓凍僵的耳朵,結果直接把耳朵搓了下來。

更加嚴重的是高原反應,不少戰士甚至因此犧牲。「在青藏線一期工程期間,很多都是來自雲南、河南、陝西和遼寧等地的戰士,對於高原氣候很難適應,工作又很繁重,不少人都病倒在工地上。加之當時醫療條件差,不少戰士犧牲了。」丁守全說。

北京晨報記者 黃曉宇/文

感悟

鐵道兵是一種團隊精神

在丁守全看來,鐵道兵的精神就是一種團隊精神,從解放戰爭到和平時期,直到現在,鐵建人也一直傳承著鐵道兵的精神。正如葉劍英元帥在為鐵道兵題詞時寫到:「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

1984年,全長814公裡的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西格段)艱難建成,格爾木至拉薩段(格拉段)於2001年6月29日全面開工建設,2005年10月12日全線鐵軌貫通,次年7月1日全長1956公裡的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青藏鐵路西格段為二期的格拉段的工程,不僅在技術儲備、物資儲備,也在精神儲備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協助克服了千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難題,真正發揚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10師從抗美援朝戰場歸建後走向戈壁大漠...
    原標題: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10師從抗美援朝戰場歸建後走向戈壁大漠,為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修建鐵路大動脈——「通天的彩虹」清綠鐵路作為全國軍管鐵路,記錄著一代代鐵道兵忠於職守、艱苦奮鬥的傳奇故事。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決定秘密修建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為「兩彈一星」研製工作開路。開路需先鋒,建設一條軍管鐵路成為當務之急。歷史重擔再次落到鐵道兵身上,鐵道兵第10師光榮赴命。鐵道兵第10師曾於1953年入朝,擔負戰時部分鐵路搶修搶建任務。
  • 《我為鐵道兵驕傲》徵文 兩次上國外戰場的女兵
    H-461# 原創 作者:王立英 鐵道兵文化 2020.05.19《我為鐵道兵驕傲》徵文 兩次上國外戰場的女兵遼瀋戰役之後, 東北全境解放。因這一線是朝鮮的交通大動脈, 山多橋梁多, 成為敵機轟炸的重災區。敵機白天炸, 鐵道兵夜晚修,鐵路搶通之後馬上就通車,把各種物資和兵員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部隊上現場搶修,我們就跟進保障,輕傷者給予包紮,重傷員送到戰地醫院。有一天晚上,敵機又來轟炸,一個戰士下肢炸傷骨折,我及時給予止血、包紮、固定。
  • 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的建立與撤銷
    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即將出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並親筆為《鐵道兵》報題寫了「鐵道兵」三個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為《鐵道兵》報題詞:「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鐵道兵而奮鬥!」  1954年2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籤發命令,任命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難忘鐵道兵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誌記者王開忠同志深入調查採寫了《難忘鐵道兵精神》一文,發表在2017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上。此文飽含深情地謳歌了鐵道兵官兵及其改工後幹部職工身上蘊藏的「兩不怕」精神和「志在四方、攻堅克難」 精神,這也正是今天我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需要的。2018年第1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誌轉載了《難忘鐵道兵精神》。
  • 鐵道兵文化之花染香我人生的晚秋
    在終於安享晚年了,退休以後我加入了連隊群,加入了鐵道兵的網、平臺、群,我用文字回憶軍旅生活,我用文字歌頌偉大的鐵道兵精神,我愛上了鐵道兵文化,鐵道兵文化之花染香了我人生的晚秋。 二年多來,我在新華網客戶端、人民網人民號、搜狐網、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中國法證網、鐵道兵戰友網、鐵道兵公眾號、鐵道兵老兵原創之家、鐵道兵「白浪情」平臺、鐵道兵「相約紅棗樹」公眾號,發表文章近80篇。
  • 滕代遠報告毛澤東請求保留鐵道兵
    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梁、建築、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擔負著工程保障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家鐵路建設。「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成為鐵道兵部隊的口號。
  • 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登陸央視
    截至1984年鐵道兵退出現役的35年間,先後有8000餘名官兵為修築鐵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馬海燕 攝    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今日在京舉行首映式。回憶起當年火熱的鐵道兵歲月,著名歌唱家劉炳義激動不已。
  • 鐵道兵的足跡,永遠是我們心中難忘的歲月
    ;廣東省戰友會副會長、鐵道兵一師戰友郭培遊。開營儀式由南昌市鐵道兵退役軍人文化聯誼會執行會長、鐵道兵光大文化旅遊發展中心副主任、原鐵道兵第十二師戰友封百華主持。活動從鷹潭開始,沿著當年鐵道兵修建的鷹廈鐵路,尋覓鐵道兵前輩足跡,觀賞鐵道兵逢山築路、遇水架橋的壯景,講述鐵道兵故事,弘揚鐵道兵精神,傳承軍旅文化,展示中國鐵建人的風採。本次活動將在福建莆田結束,歷時五天。
  • 空軍軍政委、鐵道兵學院政委、鐵道兵工程學院政委「李慶柳」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空軍軍政委、鐵道兵學院政委、鐵道兵工程學院政委等職,為中國空軍和院校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貢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2001年4月10日,在石家莊市病逝,享年86歲。
  • 鐵道兵博物館7月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30日,記者從樂山市金口河區獲悉,位於金口河大峽谷成昆鐵路旁的鐵道兵博物館已經建成試運營。據悉,該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座以鐵道兵為紀念主題的博物館,大門上,是原鐵道兵政委、已故開國上將呂正操親筆題寫的館名。
  • 最美大峽谷 建有中國唯一的鐵道兵博物館
    在四川大渡河峽谷關村壩火車站旁有一個山洞,穿過長長的隧道,在兩山之間出現一個村莊,鐵道兵博物館就建在村頭。,曾經用過的生活物品、工作日記、工具、榮譽獎章及鐵道兵建制等,展現了鐵道兵在修建鐵路過程中的艱苦生活,熱情積極的工作精神。
  • 懷念鐵道兵一師一團「楊連弟連」海雲生指導員
    ▲海雲生指導員簡介:海雲生,1930年1月出生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48年12月入伍,服役於鐵道兵一師政治部文工團。在入朝期間,他曾經在鐵道兵一師二團八連任文化教員、二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組織幹事,五團政治處秘書,鐵道兵一師政治部青年幹事,1958年調入一團「楊連弟連」任政治指導員、四營教導員、政治處副主任。1979年10月份轉業到襄樊鐵路分局任中學校長、襄樊鐵路分局長江埠工務段黨委書記、襄樊鐵路分局人武部部長。2008年9月30號因病醫治無效離世,終年79歲。
  • 「鐵道兵戰友之家」揭牌儀式在昆舉行
    中新網雲南新聞8月1日電(孫寧萌)8月1日,伴隨著一曲嘹亮的《鐵道兵志在四方》,簡約而又熱烈的「鐵道兵戰友之家」揭牌儀式在中鐵二十局五公司雅都商務酒店正式拉開帷幕。
  • 鐵路榜樣黃喜勝讓鐵道兵精神永放光芒
    黃喜勝是鐵道兵的後代,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永遠牢記「鐵道兵精神」奮勇直前。黃喜勝是「鐵二代」,羨慕父輩鐵道兵能上戰場、立戰功的年代。憶往昔崢嶸歲月,葉劍英元帥為鐵道兵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真實再現了鐵道兵戰鬥和生活歷程。
  • 我愛你,文字;我愛你,鐵道兵文化
    《「高寒禁區」的由來與鐵道兵「三榮」思想的形成》,使我想起了《「地火龍」的故事》,在這個故事的啟發下,我寫下了《大興安嶺,鐵道兵歷史功勳的永恆豐碑!》《八一,我又聽到軍號響……》想起了我在部隊的《家》就是《一頂帳篷,天蓋地鋪》,走過的《路》就是《走小路修大路,鐵道兵為祖國錦繡河山修建幸福路!》
  • 從湯原寄出的志願軍鐵道兵第九師軍郵封
    頭一條目即「湯原農場」:「湯原農場,是1956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8507部隊及8509部隊於湯原縣建立的軍墾農場,命名為「國營八五九農場」,隸屬密山鐵道兵農墾局。1958年,改名為「湯原農場」,劃歸合江農墾局領導。」這就給了我一個線索,8509部隊是鐵道兵!
  • 全國首部全面反映鐵道兵歷史紀錄片來石拍攝
    圖片均由石家莊鐵道大學提供   長城網5月21日訊(陳家玉 趙豔斌)15日—17日,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攝製組執行總編導劉衛陽、製片人王世光等一行四人來到石家莊鐵道大學拍攝。  《永遠的鐵道兵》由多次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的中央電視臺著名編導沈芳擔任總編導、紀錄片《故宮》攝影李建明任攝影指導。
  • 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12月5日登陸央視
    中央電視臺新影製作中心、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建」)等單位聯合攝製的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是國內首部全面反映共和國鐵道兵光榮歷史和優秀文化、以及鐵道兵「傳人」中國鐵建改革發展歷程的紅色大型文獻紀錄片,也是一部融合了軍事和歷史重大題材的口述歷史紀錄片。
  • 遊覽大渡河大狹谷,參觀鐵道兵博物館
    遊覽完大渡河狹谷,沿大渡河邊往上走幾公裡,就到了鐵道兵博物館的入口的指路牌博物館建在大山的半山腰,「鐵道兵博物館」由鐵道兵政委呂正操題寫。鐵道兵部隊是一隻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從最初的護路隊開始,先後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為搶修、搶建鐵路,保障鋼鐵運輸線暢通無阻,立下了豐功偉績。解放後先後參加了成昆、貴昆、襄渝、青藏等鐵路的建設。1984年鐵道兵集體轉入鐵道部,是我國鐵路建設的主力軍。
  • 遊覽大渡河大峽谷,參觀鐵道兵博物館
    遊覽完大渡河峽谷,沿大渡河邊往上走幾公裡,就到了鐵道兵博物館的入口的指路牌博物館建在大山的半山腰,「鐵道兵博物館」由鐵道兵政委呂正操題寫。鐵道兵部隊是一隻具有光榮傳統的部隊,從最初的護路隊開始,先後參加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為搶修、搶建鐵路,保障鋼鐵運輸線暢通無阻,立下了豐功偉績。解放後先後參加了成昆、貴昆、襄渝、青藏等鐵路的建設。1984年鐵道兵集體轉入鐵道部,是我國鐵路建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