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浴血奮戰,犧牲奉獻。「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軍歌始終嘹亮,振奮人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迎來建軍90周年之際,本報推出「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系列報導,回顧在年輕一代眼裡有些「陌生」的司號兵、探照燈兵、鐵道兵、工程基建兵、騎兵、汽車兵兵種,向我們最可愛的人致敬!
青藏線、襄渝線、成昆線、包蘭線,這些鐵道線路的名稱我們時常聽到,但卻少有人了解它們的建造者——鐵道兵。從大小興安嶺到雲貴高原,從天山山麓到東海之濱,他們為祖國和人民默默地奉獻了35年。翻山越嶺、不畏艱險,鐵道兵們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搭建起了貫穿祖國東西南北的「生命之線」。
講述 搶挖臨巴隧道 碎石埋到了胸口
丁原臣1949年9月出生,從小懷揣著參軍夢的他在1969年報名入伍。當年3月「珍寶島事件」爆發。「當時全國都處在戰備的大環境中,三線建設是重中之重,我們的戰略物資需要向後方轉移,時間非常急迫。」丁原臣說,他入伍後參加的首個工程項目是襄渝鐵路。這條從湖北襄陽到重慶的鐵路,基本都處在大山溝裡,工程任務艱巨,施工條件差且物資缺乏。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資主要靠肩挑背扛。在搶挖臨巴隧道作業期間,丁原臣被任命為風槍班班長。這條隧道雖然不長,但隧道位於山峰的錯落體上覆蓋層很薄,因此施工需要特別小心。一天清晨,丁原臣像往常一樣6點鐘到指定地點接班,剛進入隧道他就察覺到了異常。「我發現此前的爆破藥量有些大,頭頂的石頭有些鬆動,我和安全員先清理了頭頂那些鬆動的石頭,可掉落的碎石越來越多,我心想壞了。果然不出所料,不一會兒石頭就譁啦啦地塌了下來。」待他反應過來後,碎石已經埋到了他的胸口,安全帽也被砸碎,「幸虧當時連長有經驗,第一時間叫戰友們來扒開了我胸口的碎石,我這才撿了條命」。
1979年襄渝線全線通車,這條橫貫鄂、陝、川三省的鐵路,東與漢丹、焦枝兩線銜接,中與陽安、寶成鐵路相通,西與成渝、川黔兩線相連,是聯絡中國中原和西南地區交通大動脈,對發展經濟,加強國防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青藏鐵路 飲水成了大問題
20世紀美國旅行家保羅·泰魯在《遊歷中國》中曾寫道:「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可想而知在世界屋脊上修建鐵路的難度何等之大。1973年毛澤東會見尼泊爾國王后,青藏鐵路的建設問題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誰能堪當修建大任?答案只有鐵道兵。
1973年,鐵道兵十師首先被投入到青藏線建設中。1975年7月,丁原臣所在的七師各團陸續開赴青藏,「哪裡最艱苦,鐵道兵就要到哪裡去」。
丁原臣回憶道,七師33團的管區範圍有120餘公裡,部隊開進前團部組織先遣組要負責組織安置部隊宿營。「那是在荒無人煙的柴達木盆地,後勤處處長在盆地裡足足跑了三天四夜才在錫鐵山的北麓找到一條暗河,下面有泉水。那個地方沒有人煙更沒有地名,我們就取名叫『泉吉』。就是靠著這一汪水,33團才安營紮寨在了這裡。」沒有想到的是,泉吉的水質存在問題。經上級批准,他們啟用了距離團部駐地30餘公裡的一處戰備井,解決全團指戰員的飲水問題。
丁原臣說,他們團中離水源最遠的是遠在120多公裡外的四連。打出來的水,只能靠著汽車運送過去,但汽車受到高寒缺氧影響,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含氧量只有平原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本來載重量4噸,到了高原只能勉勉強強拉3噸半。「水送到連隊後,先要滿足夥房保證戰士飲食,剩下的分到每個排,戰士早晨的洗臉水留住不能倒,中午回來還要接著洗臉,晚上洗過腳的水還不能亂倒,要倒進一個大鐵桶裡,用洗腳水打煤餅子烤火用。」
與嚴寒缺氧作戰
除了水資源的嚴重匱乏外,嚴寒和高原反應則是戰士們的另兩大「敵人」。丁原臣說,戰士們描繪當時的惡劣環境,編了一句順口溜。「白天兵看冰,晚上看星星;風颳石頭滾,晝夜似秋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溫環境中施工,不少戰士的腿和腳都被不同程度地凍傷。
丁原臣還舉了個例子形容當時的情形。在工作之餘,團裡會定期組織戰士在搭建的簡易禮堂看電影。「放一部電影還好,如果一次放兩部電影,指揮員就會在放映間隙叫大家起來跺一跺腳,要不大家的腿都會凍僵了。」
曾任中鐵20局(鐵10師)華北片區書記的丁守全前後四上青藏線,他也對高原的惡劣氣候記憶猶新。他回憶說,當年的卡車非常簡陋,駕駛室四面灌風,一到冬天特別冷。有個負責運輸食物的給養員,從西寧拉著貨物返回師部後,因為著急搓了搓凍僵的耳朵,結果直接把耳朵搓了下來。
更加嚴重的是高原反應,不少戰士甚至因此犧牲。「在青藏線一期工程期間,很多都是來自雲南、河南、陝西和遼寧等地的戰士,對於高原氣候很難適應,工作又很繁重,不少人都病倒在工地上。加之當時醫療條件差,不少戰士犧牲了。」丁守全說。
北京晨報記者 黃曉宇/文
感悟
鐵道兵是一種團隊精神
在丁守全看來,鐵道兵的精神就是一種團隊精神,從解放戰爭到和平時期,直到現在,鐵建人也一直傳承著鐵道兵的精神。正如葉劍英元帥在為鐵道兵題詞時寫到:「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
1984年,全長814公裡的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西格段)艱難建成,格爾木至拉薩段(格拉段)於2001年6月29日全面開工建設,2005年10月12日全線鐵軌貫通,次年7月1日全長1956公裡的青藏鐵路全線開通運營。
青藏鐵路西格段為二期的格拉段的工程,不僅在技術儲備、物資儲備,也在精神儲備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協助克服了千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難題,真正發揚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