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10師從抗美援朝戰場歸建後走向戈壁大漠...

2020-12-10 雲南網

原標題: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10師從抗美援朝戰場歸建後走向戈壁大漠,為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修建鐵路大動脈——「通天的彩虹」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一條「鋼鐵長龍」蜿蜒曲折貫穿其中,它是連通發射中心與外界的「生命線」。清綠鐵路作為全國軍管鐵路,記錄著一代代鐵道兵忠於職守、艱苦奮鬥的傳奇故事。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決定秘密修建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為「兩彈一星」研製工作開路。

開路需先鋒,建設一條軍管鐵路成為當務之急。歷史重擔再次落到鐵道兵身上,鐵道兵第10師光榮赴命。

鐵道兵第10師曾於1953年入朝,擔負戰時部分鐵路搶修搶建任務。面對敵機狂轟濫炸,鐵道兵官兵用鮮血和生命築起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寫下光輝的歷史。

走下抗美援朝戰場,挺進戈壁大漠腹地。1958年2月,鐵道兵6300名官兵義無反顧,秘密開進茫茫戈壁,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開展聲勢浩大的鐵路會戰。這樣的抉擇,正如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中所唱:「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為了拿出正確的勘測設計方案,時任鐵道兵司令員李壽軒在對預定線路進行空中偵察後,又騎上駱駝對沿線重點沙害地段實地勘測。經過權衡比較,最終選定鐵路走向。

5月23日,清綠鐵路全線開工。任務重、工期短,官兵決定採取「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方法,加快施工進度。200多公裡施工線,白天人聲鼎沸,夜晚燈火不熄。扛枕木、抬鋼軌、掄大錘、打道釘……官兵們手上磨出老繭,腳上打起水皰,從清水站開始,一米一米向著大漠深處推進。

負責挑石碴的吉傳賢老兵回憶說,他們一天最少挑28立方米的石碴:「為了儘快將這條鐵路修通,官兵們用生命與時間賽跑。」

除了超強度作業,惡劣環境也是一大考驗。大漠裡常刮「黑旋風」,將帳篷連根拔起,吹得無影無蹤;吃飯一張嘴一口沙,官兵們只好擠在一起,用手撩起衣服擋著風;水更是稀缺,每人每天只有一盆水,從早用到晚,常常是2個月才洗一次澡。

那時候,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夥食供應不足,官兵們常常用駱駝刺充飢,不少人患上了浮腫病、夜盲症。

即便條件艱苦,但官兵意志如磐。沙場如戰場,第10師官兵秉承抗美援朝精神,鑽地窩、睡帳篷,戰風沙、鬥寒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他們還借鑑朝鮮地名的取名方式,特意為標誌性地段加上「裡」字作站名,如大樹裡、河東裡等,以志願軍將士一往直前的戰鬥精神激勵自己。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清綠鐵路建設過程中,許多犧牲的官兵被安葬在沿線的戈壁灘上,只有一座簡單的墳塋,一塊寫著名字的木牌。一陣狂風過後,便與戈壁大漠融為一體。因為保密要求,不少人到生命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參與建設的是通往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的鐵路大動脈。

1959年4月,清綠鐵路全線通車。直到1999年,這條秘密修建的鐵路才標註在中國地圖上,鐵道兵第10師官兵的故事才逐漸被世人知曉。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清綠鐵路又擁有了一個美麗的別稱——「通天的彩虹」。

上圖:鐵道兵官兵鋪設鐵軌。

資料照片(■雷 柱 高德政 鄭偉傑)

相關焦點

  • 從湯原寄出的志願軍鐵道兵第九師軍郵封
    按照我對中國軍郵8字頭日戳的理解,知道志願軍各軍軍郵支局使用「82」字頭日戳,駐湯原的8509部隊應當是志願軍回國部隊,於是,我就翻閱資料查對1955年以前回國後留駐東北的各野戰軍,如1953年7月回國的第38軍、1953年5月回國的第39軍、1953年7月回國的第40軍,1955年4月回國的第50軍,還包括稍晚一點1953年10月回國的第46軍,但這幾個軍的駐地都不在黑龍江省湯原縣。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採訪鐵道兵一師抗美援朝六位老兵
    前期我分別採訪了原鐵道兵一師參加抗美援朝的老首長及家人,他們分別是:原老紅軍李萬華師長,原老紅軍二團團長;十師李興弟師長,原新四軍、曾在鐵道兵一師二團;十師家屬基地主任許萍老前輩(離休後享受師職待遇,是李興弟老師長老伴);原新四軍抗戰老兵一師張萬和政委夫婦;原八路軍、鐵道兵一師崔宗傑副政委夫婦;原鐵道兵一師石銀才副師長,原鐵道一師副師長;七師徐成山副師長;原鐵道兵一師凌松柏副師長;原鐵道兵一師政治部副主任
  • 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的建立與撤銷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共和國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人難以忘懷。  解放戰爭——鐵道兵橫空出世  鐵道兵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而當初的護路軍「頭領」蘇進卻是個「光杆司令」。
  • 永遠的豐碑,永遠的鐵道兵部隊!如今中鐵各工程局的前世今生
    整編事宜俟復舊工程完成,部隊歸國後進行。1953年10月10日,中央軍委電示鐵道兵團,鐵道兵團返國後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部,整編結束後即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番號。1953年10 月16日,鐵道兵團機關自朝鮮駐地蘭田出發回國,1953年10月18日進駐中國北京。
  • 從哈爾濱極樂寺誕生走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1950年,哈爾濱市政府關於極樂寺登記備案檔案摘要複印件兩頁(極樂寺供圖)依據中國鐵建公司收集的歷史資料和哈爾濱市政府保存的極樂寺檔案資料記載,以及極樂寺圓寂老和尚回憶,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是在哈爾濱極樂寺誕生的的
  • 《我為鐵道兵驕傲》徵文 兩次上國外戰場的女兵
    1949年1月, 鐵道縱隊(當年5月改編為鐵道兵團)在哈爾濱創辦衛生學校, 後遷到天津。懷著對人民解放軍的無比崇敬之情,我積極報名參加學習, 並得到了父母親的同意和支持,從此, 我成了一名光榮的鐵道兵戰士。
  • 從哈爾濱極樂寺誕生走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1950年,哈爾濱市政府關於極樂寺登記備案檔案摘要複印件兩頁(極樂寺供圖)依據中國鐵建公司收集的歷史資料和哈爾濱市政府保存的極樂寺檔案資料記載,以及極樂寺圓寂老和尚回憶,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是在哈爾濱極樂寺誕生的的
  • 滕代遠報告毛澤東請求保留鐵道兵
    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梁、建築、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擔負著工程保障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家鐵路建設。「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成為鐵道兵部隊的口號。
  •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部隊禮縣籍戰友入伍五十周年
    經過嚴格的體檢和政審,穿上嶄新的軍裝,告別家鄉和父老鄉親,帶著各種各樣美妙的遐想,走進軍人的行列,加入英雄的鐵道兵部隊。鐵道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編成序列中的鐵道工程技術兵種。1945年8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東北組建的一支護路隊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
  • 揭秘:解放軍序列中再也沒有出現的幾個兵種
    同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北京軍區司令員兼京津衛戍區司令員的楊成武兼任司令員,成鈞、譚家述任副司令員,谷景生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成鈞兼任參謀長。在防空軍成立的同時,還組建了防空軍第1軍,接著又組建了3個防空師。
  •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部隊禮縣籍戰友入伍五十周年
    經過嚴格的體檢和政審,穿上嶄新的軍裝,告別家鄉和父老鄉親,帶著各種各樣美妙的遐想,走進軍人的行列,加入英雄的鐵道兵部隊。鐵道兵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編成序列中的鐵道工程技術兵種。1945年8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東北組建的一支護路隊伍,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
  • 懷念鐵道兵一師一團「楊連弟連」海雲生指導員
    在入朝期間,他曾經在鐵道兵一師二團八連任文化教員、二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組織幹事,五團政治處秘書,鐵道兵一師政治部青年幹事,1958年調入一團「楊連弟連」任政治指導員、四營教導員、政治處副主任。1979年10月份轉業到襄樊鐵路分局任中學校長、襄樊鐵路分局長江埠工務段黨委書記、襄樊鐵路分局人武部部長。2008年9月30號因病醫治無效離世,終年79歲。
  • 鐵道兵一師史記,移山詩不盡,填海句無邊
    鐵道兵一師史記鐵道兵一師演義哲學上有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回答這個問題的難度,因人而異。中鐵十一局集團須臾不曾忘記,從炮火中走來,自己曾是一個兵,如今和將來仍是祖國經濟建設的一支尖兵。
  • 經濟日報解放軍報發表李東東《鐵道兵賦》
    1日,組建於194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成建制集體轉業併入前鐵道部;2014年1月1日,紀念鐵道兵組建65周年、兵改工30周年的鐵道兵紀念館在京西玉泉路中國鐵建大廈落成。李東東撰寫《鐵道兵賦》,謳歌鐵道兵的光輝歷史和偉大貢獻,祝願中國鐵建在新時期繼續拼搏進取,再創輝煌;盧中南對之進行了書法再創作。經濟日報、解放軍報發表了《鐵道兵賦》和書法作品。
  • 抗美援朝的利刃之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鐵建前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時稱鐵道兵團),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兌現了「志願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豪言壯語,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力保障了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徹底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 ...老戰士老同志獲頒「抗美援朝 70周年紀念章」 | 奮鬥之歌【第8...
    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1951年入朝後,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某部醫生。回國後在解放軍第17軍醫院衛生所工作,1957年轉業後調入鐵四局工作,1986年在局醫院副院長任上離休。入朝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炮兵第七師運輸連司機。抗美援朝爆發後,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第四十一團運輸連擔任班長。回國後,轉業至鐵道部新建鐵路工程總局第三工程局,先後參與集二鐵路、豐沙鐵路、通讓鐵路、2208鐵路線、皖贛鐵路、淮南鐵路複線等工程建設,1986年,在鐵四局四處離休。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簡史(二)
    在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第13旅37團7連1班和第10旅28團5連分別榮獲「洛陽英雄班」 和「洛陽英雄連」光榮稱號。淮海戰役中,第13旅38團1營被授予「鋼鐵營」光榮稱號,並湧現出張英才等全國戰鬥英雄。1949年2月,第4縱隊在河南郾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歸第4兵團指揮。第10、第13旅分別改稱第37、第38師,另以豫西軍區部隊組成第39師。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簡史
    1949年10月1日第1軍軍部奉命兼青海軍區領導機關,在解放戰爭期間,第1軍共殲敵104227人,解放縣以上城市51座。 1952年6月第1軍與第3軍合編為重裝軍,番號仍為第1軍,第1、第3師合編為第1師,第2、第8師合編為第2師,第7、9師合編為第7師。軍長為黃新廷。整編後第1軍於1952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停戰後留守朝鮮,直至1958年才撤軍回國,駐防河南開封,屬武漢軍區。
  • 文獻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12月5日登陸央視
    圍繞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軍事歷史大題材,紀錄片《永遠的鐵道兵》立足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等國家命運大視野,敘述了鐵道兵這個特殊兵種3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和這支隊伍脫下軍裝、走向市場三十年來改革發展的艱難歷程。它以鷹廈鐵路、嫩林鐵路、成昆鐵路、襄渝鐵路、青藏鐵路、南疆鐵路、引灤入津水利工程等為敘事依託,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書寫了共和國歷史一個不可或缺的側面。
  • 中鐵建:鐵道兵前無困難
    1 中鐵&中鐵建 傻傻分不清楚 中國鐵建成立於1948年7月,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戰時,鐵道兵作為工程技術兵種,擔負著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家鐵路建設。從1948年我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共和國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中國鐵建最開始其實是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後來慢慢發展成鐵道兵團、鐵道部工程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