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10師從抗美援朝戰場歸建後走向戈壁大漠,為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修建鐵路大動脈——「通天的彩虹」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一條「鋼鐵長龍」蜿蜒曲折貫穿其中,它是連通發射中心與外界的「生命線」。清綠鐵路作為全國軍管鐵路,記錄著一代代鐵道兵忠於職守、艱苦奮鬥的傳奇故事。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決定秘密修建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為「兩彈一星」研製工作開路。
開路需先鋒,建設一條軍管鐵路成為當務之急。歷史重擔再次落到鐵道兵身上,鐵道兵第10師光榮赴命。
鐵道兵第10師曾於1953年入朝,擔負戰時部分鐵路搶修搶建任務。面對敵機狂轟濫炸,鐵道兵官兵用鮮血和生命築起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寫下光輝的歷史。
走下抗美援朝戰場,挺進戈壁大漠腹地。1958年2月,鐵道兵6300名官兵義無反顧,秘密開進茫茫戈壁,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開展聲勢浩大的鐵路會戰。這樣的抉擇,正如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中所唱:「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為了拿出正確的勘測設計方案,時任鐵道兵司令員李壽軒在對預定線路進行空中偵察後,又騎上駱駝對沿線重點沙害地段實地勘測。經過權衡比較,最終選定鐵路走向。
5月23日,清綠鐵路全線開工。任務重、工期短,官兵決定採取「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方法,加快施工進度。200多公裡施工線,白天人聲鼎沸,夜晚燈火不熄。扛枕木、抬鋼軌、掄大錘、打道釘……官兵們手上磨出老繭,腳上打起水皰,從清水站開始,一米一米向著大漠深處推進。
負責挑石碴的吉傳賢老兵回憶說,他們一天最少挑28立方米的石碴:「為了儘快將這條鐵路修通,官兵們用生命與時間賽跑。」
除了超強度作業,惡劣環境也是一大考驗。大漠裡常刮「黑旋風」,將帳篷連根拔起,吹得無影無蹤;吃飯一張嘴一口沙,官兵們只好擠在一起,用手撩起衣服擋著風;水更是稀缺,每人每天只有一盆水,從早用到晚,常常是2個月才洗一次澡。
那時候,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夥食供應不足,官兵們常常用駱駝刺充飢,不少人患上了浮腫病、夜盲症。
即便條件艱苦,但官兵意志如磐。沙場如戰場,第10師官兵秉承抗美援朝精神,鑽地窩、睡帳篷,戰風沙、鬥寒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他們還借鑑朝鮮地名的取名方式,特意為標誌性地段加上「裡」字作站名,如大樹裡、河東裡等,以志願軍將士一往直前的戰鬥精神激勵自己。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清綠鐵路建設過程中,許多犧牲的官兵被安葬在沿線的戈壁灘上,只有一座簡單的墳塋,一塊寫著名字的木牌。一陣狂風過後,便與戈壁大漠融為一體。因為保密要求,不少人到生命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參與建設的是通往我國首個綜合性飛彈試驗靶場的鐵路大動脈。
1959年4月,清綠鐵路全線通車。直到1999年,這條秘密修建的鐵路才標註在中國地圖上,鐵道兵第10師官兵的故事才逐漸被世人知曉。
隨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清綠鐵路又擁有了一個美麗的別稱——「通天的彩虹」。
上圖:鐵道兵官兵鋪設鐵軌。
資料照片(■雷 柱 高德政 鄭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