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論顯示,中國人群胃癌發病與吸菸飲酒情況、家族史、疾病史和飲食習慣等均有關。
全文1632字,閱讀約需3分鐘
近日,有第三方公布數據稱全國超1.02億人未能按時吃飯,其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長期不按時吃飯近750萬人。那中國人的胃還好嗎?
答案是,很不好。
━━━━━
胃病大國
無論是重慶火鍋、街邊燒烤,還是深夜食堂,中國人的「胃」就像一個任勞任怨的「勞模」,不知疲憊,有求必應,為你消化各類中國美食。
而談到胃炎、糜爛、潰瘍......這些胃病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位「勞模」已經有多累了。
不過,要是搬出「胃癌」這樣重量級的麻煩時,你就知道中國人的胃所承受的負擔有多重。已有多項研究數據顯示,中國胃癌的發病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2017)的數據顯示,年齡標準化的胃癌最高發病率出現在高收入的亞太地區,特別是在日本和韓國以及中國。
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今年6月曾發表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34個省份(包括港澳臺)居民的死亡原因,2017年,胃癌在中國人282類致死原因中排名第七。
而在《2014年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研究中,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胃癌發病41萬例,發病率、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為中、東、西部地區。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太行山脈和甘肅等地是胃癌高發區,中部地區胃癌發病、死亡率較高,這與胃癌高發區的分布有一定關係。
━━━━━
全是不好好吃飯的「鍋」?
作為消化系統腫瘤,飲食在胃部病變發展過程中有多大影響呢?
國內有研究收集了1998年1月-2015年12月公開發表的關於中國人群胃癌發病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進行meta分析(一種用來收集和整合有關一個研究問題的所有相關研究證據的科學方法),最終納入39篇中文文獻,累計病例組患者8979例,對照組人群11593人分析結果。
研究結論顯示,中國人群胃癌發病與吸菸飲酒情況、家族史、疾病史和飲食習慣等均有關。
該項研究最後建議,在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合理營養、安全進食,並防治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從而減少胃癌的發生。
但現實是,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工作節奏中,飲食速度快,常吃油膩辛辣食物以及飲食不規律等並不鮮見,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加重人們的胃部負擔,引發疾病甚至病變,不好好吃飯當然得「背鍋」。
━━━━━
吃不好,不只是對胃在「犯錯」
不健康飲食不只是會讓胃「罷工」。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估計,2017年,全球死亡人口中約有22%,也就是1100萬人與不良飲食有關,這一數據遠高於吸菸、喝酒造成的健康影響。
哪些不健康的飲食造成的損失最大呢?該研究分析了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居民的飲食,估計約有一半不健康飲食習慣有關死亡情況與三大因素有關:高鹽攝入、低全麥食品攝入和低水果攝入。
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高鹽飲食是首要的飲食風險因素。浸鹽食物、醃魚、煙燻食物......這些高鹽食品不僅會增加國人患胃癌的危險,還會導致高血壓,增加心腦血管等疾病的風險。
2017年,中國每10萬人中就約有350人的死亡與不健康飲食有關,在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140位(排名越靠前,與不健康飲食相關死亡風險越低)。
飲食習慣真的關乎生死。
數據新聞編輯 湯子帥 設計 甲晨晨 校對 陳荻雁
參考資料:
GBD2017-Database:http://ghdx.healthdata.org/
陳萬青,孫可欣,鄭榮壽,etal.2014年中國分地區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J].中國腫瘤,2018,27(1):1-14.
程時磊[1,2],張發斌[1],李斌[1].中國人群胃癌發病影響因素meta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7(33):1780.
GBD2017DietCollaborators. Health effects of dietary risks in 195 count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2017[J].Lancet.April03,2019.
MaigengZhou,HaidongWang,XinyingZeng,etal.Mortality,morbidity,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2017[J]. Lancet.June24,2019.
夏上. 行為因素在胃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胃癌預防管理[J]. 世界華人消化雜誌, 2011(32):56-59.
左婷婷, 鄭榮壽, 曾紅梅, et al. 中國胃癌流行病學現狀[J]. 中國腫瘤臨床, 2017(1).
值班編輯李二號 吾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