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起源新猜想:地球巖漿飛天的產物!

2020-12-15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

很多科學家相信幾十億年前地球曾被一顆火星大小的巨型巖石撞擊,撞擊產生的碎片不斷積聚,最終形成月球。這種理論被稱之為「大碰撞假說」。此次碰撞事故發生在大約45億年前,肇事者被稱之為「忒伊亞」,以古希臘泰坦女神的名字命名。一項新研究指出遭受撞擊時地球剛誕生不久,表面被巖漿覆蓋,月球正是巖漿飛天的產物。

行星對撞藝術概念圖。科學家認為類似的撞擊孕育了月球根據一項新研究,被巖漿覆蓋的新生地球曾被一顆火星大小的巨型巖石撞擊,月球可能在撞擊後形成。地球的年齡在45億歲左右,月球稍年輕一些。「大碰撞假說」是過去30年比較流行的月球起源假說。該理論認為月球是兩顆原行星或者「胚胎行星」對撞的產物,其中一顆是剛出生不久的地球,另一顆是火星大小的「忒伊亞」,以古希臘泰坦女神的名字命名。忒伊亞是月女神的母親。撞擊產生的碎片不斷積聚,最終形成月球。

很多科學家相信月球在幾十億年前地球被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後形成。這種理論被稱之為「大碰撞假說」大碰撞假說似乎能夠解釋地球和月球的很多細節,例如月球和地球的相對體積和它們的旋速。過去15年,科學家不斷發現證據,挑戰這一理論,同時提出了其它可能性。根據大碰撞假說的電腦模型,應該有超過60%的月球物質來自於忒伊亞。問題是,太陽系的大部分天體都擁有獨特的化學構成、地球、忒伊亞和月球也應該如此。但從月球採集的巖石樣本顯示,在各種版本的同位素方面,月球的化學構成與地球更為接近,而不是電腦模型的預測。(一種元素的同位素擁有不同數量的中子。)

根據科學家提出的一項新理論,月球由蒸發地巖雲形成,母體像個甜甜圈為了破解這個謎團,科學家在最近提出了一個月球形成模型。模型認為月球可能是早期地球遭受一次猛烈撞擊的產物。這一次的撞擊威力巨大,蒸發掉地球的大量物質,形成一個好似甜甜圈的蒸發巖環。隨著這個宇宙版甜甜圈的冷卻,在外緣形成的熔巖雨不斷積聚,最終形成了月球。形象地說,蒸發地球巖環就像是一個搖籃,月球就在這個搖籃內出生。

在另一個模型中,快速旋轉的原始地球遭受撞擊。研究論文主執筆人、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的行星學家細野夏木(Natsuki Hosono)表示這些模型存在一個缺陷,所提出的設想需要極端到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撞擊環境。為了揭開這個謎題,細野夏木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假設:如果在遭受猛烈撞擊時,地球已經部分熔化,撞擊會導致大量地球物質飛入軌道,進而幫助孕育月球。

年輕時的地球曾被一顆行星撞擊,撞擊產生的碎片不斷積聚,最終形成月球研究小組創建了電腦模型,模擬被巖漿海覆蓋的地球。絕大多數地球形成模型認為,地球在誕生後不久被巖漿覆蓋。隨後,他們讓一顆火星大小的太空巖石(質量是地球的十分之一左右)撞擊熔化的原始地球,而後分析整個撞擊過程和撞擊造成的後果。科學家發現即使遭受忒伊亞的側擊,形成月球的碎片中也有超過70%來自於地球的巖漿海,因為熔化的巖石比固態巖石更容易被撞上天。這些研究發現有助於科學家解釋月球和地球的構成為何擁有驚人的相似度,同時也能解釋旋轉速度等細節。

行星對撞藝術概念圖。45億年前,地球曾與一顆行星發生撞車事故,最終孕育了月球細野夏木在接受太空網採訪時表示:「此前有關月球形成的研究基本上忽視了巖漿海的影響。我們的研究發現巖漿海在造月大撞擊過程中扮演了一個最為重要的角色。」新模型顯示撞擊剝離掉的熔化版地球的物質數量與當前的月球質量具有可比性。細野夏木指出此前的研究認為,為了形成月球,猛烈的撞擊所要產生的碎片數量相當於月球質量的3到4倍。未來的研究可能提高忒伊亞的質量,同時將原始地球的旋轉考慮在內,以確定能否產生足夠的碎片,最終孕育出月球。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 查爾斯·崔轉自: 漫步宇宙/qqtaikong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時空和引力最終必然來自於其他東西?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突破,能否替代矽並大規模安裝?

尋找危險的小行星,科學家是這樣做的!

相關焦點

  • 新研究表明月球主要由古地球巖漿構成
    美媒稱,沒有人真的知道月球是如何形成的,最流行的理論「大碰撞說」似乎與現代觀測到的月球化學成分並不相符。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4月30日報導,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日本和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在假說中加入巖漿海的概念來解決這一有關月球形成過程的矛盾。
  • 地球曾或被巖漿海洋覆蓋,月球是行星撞擊地球一部分巖漿形成的?
    根據科學報告顯示,似乎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月球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在一個名叫LA-VA LAND 的研究中聲稱,一個曾經覆蓋我們地球的巨大巖漿海洋,它可能在月球的誕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激動人心的研究表明,地球曾被熔巖海洋覆蓋,它看起來與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2年發現的系外行星UCF-1.01類似。
  • 當地球的巖漿爆炸進入太空時,月亮可能已經形成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月亮可能是在一塊巨大的火星大小的巖石撞擊被巖漿覆蓋的新生地球之後形成的。地球大約在45億年前匯聚在一起,以前的研究表明,月亮是在不久之後出現的。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對月球起源的普遍解釋是,月球是由兩個原行星或胚胎世界的碰撞造成的。其中一個是新生的地球,另一個是火星大小的巖石,名為Theia,以希臘神話中的月亮之母命名。然後,月亮從碎片上聚結。這個「巨型撞擊假說」似乎解釋了許多有關地球和月球的細節,例如與地球相比,月球的尺寸更大,以及兩個物體的自轉速率。
  • 月球的起源&月球的未解之謎&登月計劃的目的
    原本想聊聊關於探測器在計劃過程中的登陸、取樣、保存、月球起飛這些過程,但覺得這些東西太過硬核,而且目前還沒有進行到那一步,無圖無真相,但我還是想聊點啥,那我就聊聊月球吧。月球的起源現在最主流的月球起源理論是大碰撞理論,大碰撞理論的主角叫做忒伊亞,現在推測當初就是他撞在了地球上,那忒伊亞是從哪來的?
  • 45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有助於形成熔融巖漿海洋!
    博科園:本文為地球科學類早期地球是一個地獄般的地方:炎熱、躁動、快速旋轉並受到太空碎片的撞擊,其中包括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它的撞擊造就了月球。同樣的撞擊也把新形成的地球整個表面變成了熔巖海洋。現在,新研究發現,地球的快速自轉可能已經影響了這片熔融海洋的冷卻方式。新研究發現,地球自轉速度可能影響了矽酸鹽礦物在巖漿海洋凝固時結晶和沉澱的位置。
  • 地球上的火山噴發和月球有什麼關係?
    古時候,人們就注意到了月球與地球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緊密的聯繫,例如,月球能引起潮漲潮落。後來,科學家才用萬有引力解釋了月球為何能引起地球上的潮汐變化。潮汐,是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形成的,由於太陽的引力基本上變化不大,而月球圍著地球轉,在不同的角度,其引力會對地球產生不同的影響力。在農曆初一、十五時,太陽和月球的潮汐力迭加,此時潮汐潮差達到最大,稱為大潮。
  • 美國人用月樣搞清楚了月球的起源,我們取回的月樣能幹啥?
    很多人都為我國的月球探測器能夠採樣返回而興奮,但是卻不知道採回來的月球樣本所代表的真正意義。一、研究月球演化月球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很久,不少科學家提出諸如地球俘獲說(地球引力俘獲路過的小行星)、地球分裂說(地球自轉過程中甩出一部分成為月球)等等多種說法。
  • 月球的身世與「忒伊亞」有關?大小媲美火星的它曾撞上地球
    引言:月球距離地球很近,她是地球的鄰居。面對這位溫柔而美麗的鄰居,人類一直充滿困惑,尤其是她的起源與身世,到底哪種才更符合現實情況?對於前段時間被提出的巨大天體撞擊理論,你怎麼看?在科技尚不發達的時代,很多人認為月球是地球的一份子,以為月球就在地球之中,畢竟它每天都出現在地球上空。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原來月球並不屬於地球,它其實坐落在地球旁邊,長年與地球為伴,不離不棄。我們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空看到月球,是因為月球距地球較近,月球的亮度也在肉眼可見範圍內。
  • 月球誕生新說:由地球蒸發巖形成,母體像個甜甜圈?
    博科園-科學科普長久以來,科學家便試圖揭示月球的形成之謎。阿波羅任務發現月球的化學構成與地球非常接近,這讓科學家十分困惑。根據一項新理論,月球在蒸發的地球巖環內形成。根據科學家提出的新理論,月球由蒸發地巖雲形成,母體像個甜甜圈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月球誕生的新假說,有助於我們解答長久以來與月球化學構成有關的疑問,同時也能解釋月球為何在很多方面與地球類似。阿波羅任務之前,科學家一度認為月球主要由幾十億年前撞擊年輕地球的天體碎片構成。
  • 月球的形成時間和地質構成,為什麼關係到地球誕生和人類未來?
    月球的形成時間-地月系統中任何一顆星球的起源,都與對方息息相關不同於太陽系中的眾多其他行星擁有多顆衛星,我們的地球就只有月球這一顆天然衛星,並且,地球做自轉運動的方向,同樣也和月球公轉方向高度一致。事實上,關於月球的形成也存在多種假說,從分裂說、俘獲說到同源說和碰撞說,它們涵蓋了人類對月球起源的認知,隨著探月深入而逐步發生的變化。但即便這個問題尚未有確切的定論,但作為地月系統另一個組成部分的地球,兩顆星球的誕生註定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月球的形成時間便是解開這個疑團的關鍵之一。
  • 月球對人類意義不在探索太陽系起源,也不是氦三,難道是去玩的?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從文人墨客的詩篇中,還是現代科學意義上對於地球的重要影響,它都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天體,但人類為什麼要花那麼大力氣去月球上,特別是地球上到處都在戰爭,好多地區都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把錢花在虛無縹緲的月球上,到底是為了那些冠冕堂皇理由掩飾下的一己私利,還是具有真正偉大的意義
  • 超級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4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向地球
    令人振奮的是我們模擬中的一些結果中,軌道物質聚合的產物體積比月球略小,那麼再結合地球被撞擊後產生的環繞在地球一圈的額外物質,有助於聚合物體積隨著時間增大。「我不會說這團聚合物就是月球,但這絕對是值得繼續探尋下去的有趣課題。」杜倫大學的科學家們與格拉斯哥大學合作,在DiRAC高性能計算設施上運行了他們的超級計算模擬。
  • 揭示斑巖銅礦巖漿的起源與成因
    斑巖銅礦的成礦流體為巖漿流體,銅礦床和蝕變帶與含礦斑巖密切的時空關係顯示成礦流體源於成礦斑巖。一般認為,富銅巖漿的形成對斑巖銅礦的形成起制約作用。然而,是否存在富銅斑巖巖漿仍缺乏巖石學證據,富銅斑巖巖漿的形成機制也暫不清楚。
  • 人類最熟悉的月球,來歷卻成迷,科學家也無可奈何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人類除地球外最熟悉的星球,上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下到一知半解的孩童,都知道天上的月亮。按道理,人類對月球這麼熟悉了,而科學家上知宇宙的起源,下知人類的來歷,應該對月球的來歷是一清二楚的,但對於月球的來歷,科學家卻無可奈何。
  • 月亮的起源在哪?達爾文認為地月本是一體,為何卻逐漸遠離地球?
    一般認為這也就是太陽系和地球的年齡。月球起源的諸多觀點把上面兩位老大哥說完,我們可以回來談月亮了,關於月亮的起源還是眾說紛紜的,目今還流行的可以歸納做四個。一是逃離說,二是捕獲說,三是孿生說,還有一個是大碰撞起源說。
  • 如果月球的重量減半,地球會怎麼樣?
    如果月球變輕了,就會更靠近地球,因為原本把月球繞地軌道慢慢拉寬的潮汐力減小了,這對於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都會有很顯著的影響。月球的實際軌道平均距離地球約38萬3990公裡,不過每年會向外移約4公分。那是為什麼呢?
  • 月球好忙 藍色起源2024年要將首位女性送上月球表面
    【TechWeb】12月6日消息,繼迎接中國「美女」嫦娥五號落月採土後,現在,月球可能要在2024年迎接藍色起源送來的首位女性。據外媒報導,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表示,其太空公司藍色起源要於2024年將首位女性送上月球表面。
  • 地球起源是什麼?宇宙中十大未解之謎大全 能解開都是神人?
    地球起源或被破解,地球的起源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主流的說法有三種,一種是來自於爆炸碎片說,一種是宇宙垃圾說,還有一種是碎片聚合說,但最近在芝加哥大學的專家們對月球表面研究後發現地月有同數量的鈦元素,地球起源或被破解,還有宇宙中經常也會發生一些離奇的事件,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宇宙中的十大未解之謎。
  • 為什麼月球上的隕石坑比地球多?
    此後十年,雖然飽受爭議,但人們還是在地球上發現了大約50個疑似隕石坑。阿波羅計劃帶回的月球表面照片,也讓人們逐漸認識到,撞擊坑是月球、地球及其他類地行星表面常見的地質現象。隨後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與幾乎被隕石坑覆蓋的月球表面相比,面積更大的地球上,隕石坑的數量反而很少呢?總的來說,地球處在動態中,而月球處於非活動狀態。
  • 人類月球日|登月50餘載三大謎團仍待解:起源、磁場、地月距離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嫦娥四號月球低頻射電探測儀中方首席專家平勁松表示,目前關於月球起源主要有4種假說,即分裂說、同源說、俘獲說和大撞擊起源說。「這4個假說在地月成分與自轉速度的差異、氧及其他同位素組成的相似性等方面,仍存在許多難以自圓其說的缺點。」他表示。其中,大撞擊起源假說面對的質疑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