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文化也是先人留給現代人的一種文化瑰寶,即便是在如今的這個科技社會,很多地方依然保留著眾多的寺廟,而這些寺廟雖然在一些動蕩的年代有所損壞,但是在政府的幫助下,逐降修復成功然後對外開放,這些寺廟大多數都成為旅遊景點,無數遊客在參觀之餘還能在寺廟中祈福,不過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有一座寺廟卻是一個另類。
香港是國內遊客經常去的一個地方,雖然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而成的國際大都市,但是也有佛教的身影,在香港新界附近的洞梓就有一座寺廟,它佔地4.7公頃,但是卻從不大規模對外開放,每天只接待400人。
這座寺廟就是慈山寺,它並不是遺留下來的古代寺廟,而是在2003年由香港李嘉誠基金工捐款建立的,其中光家族面積就達到5000平,花費了12年的光影,才於2015年開始對外開放,而在這12年間,李嘉誠基金會先後耗資15億,當然如今這個捐款數字已經達到30億。
這座寺廟的主體材料是來自非洲的木材,而建築風格則是仿照唐宋時期的佛家寺廟,而且為了感謝李嘉誠的捐贈,在寺廟中海油一間專門為他而建造的私人禪修室,而在寺廟的邊上,還有一座被稱為世界第二高的觀音像,而雕像所使用的白色油漆非常昂貴,據說能夠不沾灰塵,只要下雨就能將觀音像上的灰塵衝洗的一乾二淨,當時負責設計雕像的設計師還誇下海口:200年內,觀音像都不用整修。
慈山寺和其他寺廟最大的不同就是參拜觀音的方式,在其他地方的寺廟,參拜的時候都是以上香為主,但是在慈山寺,參拜觀音是禁止上香的,而是採有「供水」參拜的方式,而寺廟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護寺廟的整潔,維持這個寺廟的清幽環境。
關鍵是寺廟的開放程度,雖然是全面開放,但是卻有著非常大的限制,每天只接待400人,這個人數放在國內的一些大寺廟,估計連一天的百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見這座寺廟的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景區,不然不會設定這個門檻,但是即便是這樣,每天一大早都有無數人來排隊進秒參觀,當然他們也非常聰明,只要發現前面已經有400人,那麼其他的人就不會再排。
可能正是因為參觀的人數較少,慈山寺廟內的環境非常好,雖然看似人氣少了,但是卻真正擁有了古廟所帶有的通幽風氣,讓進來參觀的人可以感受到唐宋時期寺廟的氣息,當然如果大陸的遊客能夠有機會去這座寺廟中參觀,那麼那一次的旅遊絕對是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