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貧困遇「貴人」 脫貧迎幸福丨劍河縣磻溪鎮磻溪...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楊庭洲,今年24歲,是劍河縣磻溪鎮磻溪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朝聰之子。一家6口人,家裡有80多歲的奶奶和年過五旬的父母,妻子與我同年,女兒一周歲。

一直以來我母親患有糖尿病長年藥不離身,無勞動能力,之前家中的大小活路都由父親一個人扛,生活極為艱難,2010年父親關節炎病情加重,家裡生活陷入低谷。

我勉強讀完初中,回家來學幹農活,撐起家庭的重任;不當家不知油鹽柴米貴,常年田間地頭轉,抗旱防洪又防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拼盡全力,一年的收入僅只是夠開銷,沒有多餘的存款。

2014年我家被列入貧困戶,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得到政府的一些困難補助,但由於家裡人單力薄,收入甚微,生活還是很困難。

幫扶幹部歐秀華給楊庭洲家人送衣物

直到2019年3月的一天下午,村支書帶著一個年齡與我父親相仿的幹部到我家來,他叫歐秀華,是我家的幫扶幹部。

那天他向我父子倆問了很多事,談及家庭人口、農田、林地以及家裡的生活情況,用筆記本一一記錄下來。

然後要我父親帶路繞我家幾圈,把我家的飲用水、糧倉、豬牛圈還有我們吃、住的地方都看了個遍,最後還要求我們把家裡人的戶口本、土地證等所有證件一一拍照,當時我對他們這些舉動感到困惑,好奇的問:

「歐叔你照這些幹什麼用呀?」

他當時也只是微微一笑說:「不了解你家,怎麼能幫助你們呢?」我老爹留他們吃夜飯,他們也不肯,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不禁感到疑惑。

沒過幾天,歐叔給我家送來了一桶菜油和一板雞蛋,並拉著父親地手說:「這是我自己的一點心意,請收下,以後家裡有什麼困難,儘管說,我會盡力給你們提供幫助和解決……」

楊庭洲的奶奶

這一場景很是讓人感動,人走了父親還在自言自語,「好人哪!真是好人。」

沒過幾天,我父親接到歐叔打來電話說,扶貧小組和村委會根據我家眼前的困難,向上級申報給我父親一個護林員的名額,月薪800元,叫他到村委辦公室籤協議。

這一下可把老頭子樂壞了,激動的趕緊往村活動室跑去。很多年都沒喝酒的父親,今天終於開戒了,籤完協議,父親特意從街上買了一些酒肉,一家人比過年還開心,美美的吃上一餐。

「怎麼就不喊幹部來家吃飯啊?政府對我們這麼好,幹部對我們這麼好。」奶奶問。

老爹一再解釋,「喊不來,拉也拉不來呀!」可奶奶還在念。

這一夜老爹和我都喝醉了,酒中老爹也在念,「遇到貴人了,歐幹部真好。」。

不久我家又收到一筆先建後補項目的養牛補助4000元。2018年的大球蓋菇種植剛收成結束,扶貧小組幹部緊接著上門發動參加黑木耳的種植培訓。

楊庭洲父親楊朝聰出門放牛

經過與歐叔一年多的接觸交談,我明白了「等、靠、要」解決不了脫貧,要致富裕、靠智慧、靠拼博。

今年2月份,經過我們村扶貧領導小組的推薦,我小夫妻兩來到浙江省玉環市五金公司務工,月工資三千多元,全家走上了脫貧道路。

這裡我忠心的感謝扶貧攻堅幹部,感謝黨的好政策。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一定努力奮鬥,奔小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貧困遇「貴人」 脫貧迎幸福丨劍河縣磻溪鎮磻溪...
    我叫楊庭洲,今年24歲,是劍河縣磻溪鎮磻溪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朝聰之子。一家6口人,家裡有80多歲的奶奶和年過五旬的父母,妻子與我同年,女兒一周歲。我老爹留他們吃夜飯,他們也不肯,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不禁感到疑惑。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我家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步入了大學生涯,在此期間,享受了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讀書不花一分錢,減輕了家裡很大的經濟支出。  後來還享受了5萬塊錢的小額貼息貸款,一年可以得到4000元錢,這對於一個貧困家庭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及時緩解了家庭經濟。
  • 「我的脫貧故事」偉大的母親 偉大的祖國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年松,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人。在我4歲時家中的頂梁柱,父親不幸發生意外去世。於是,媽媽一人含辛茹苦地帶著我們兄弟姐妹生活,因此也沒法外出務工,導致家庭極為困難。  那年我讀高中,媽媽盯著我說:「老三,你要爭點氣啊,好好讀書等出來考工作,我就放心了。」這話更堅定了我繼續讀書的夢想。  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完成所有學業。記得剛考上大學時,全家為學費、生活費著急。村「兩委」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幫助我去縣教育局資助中心申請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讓我能夠安享晚年丨劍河縣磻溪鎮磻溪...
    我叫周規凡,是劍河縣磻溪鎮磻溪社區村民。   我與妻子已年過七旬,前些年家裡的經濟水平還是可以的,那時候家裡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婚。大兒子夫婦和小兒子三人在外務工,我們就在家照顧三個乖巧懂事的孫女,一家人其樂融融。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當時我已身患糖尿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家裡僅靠我妻子到處打零工、政府低保維持家庭生活,兩個小孩在校讀書,家庭生活異常貧困。田景奎向幹部們介紹自己的工作情況2019年,我家的收入就增加了2萬多元,加上低保金、公益性崗位工資、合作社項目分紅及各種補償款,家庭人均收入超過了脫貧標準,2019年實現了脫貧摘帽,不拖全縣的脫貧工作後腿。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書記的「心事」|劍河縣磻溪鎮盤樂村第一書記...
    他家患病人員多,實際勞動力嚴重不足,收入不達標,去年沒能脫貧,今年你們可要把他家納入低保對象啊!」「鍾總,這是我的幫扶對象,他家的情況很特殊、很困難,請關照一下,給他安排個崗位做點事,不管做什麼都行,工資少點也沒關係。」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丨劍河縣柳川鎮展刁村...
    這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展刁村群眾為我們幫扶幹部唱的一首酒歌。從中,我感受到了幫扶工作的溫暖。  我是劍河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員姚鈞。脫貧攻堅戰役開展來,我始終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開展各項工作。作為一名幫扶幹部,一路走來,群眾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
  • ...故事」村裡來了個「宣傳員」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網格員楊柳珍
    我叫楊柳珍,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的網格員。2018年5月,因工作需要,來到了劍河縣最偏遠的鄉村,平岑村。2019年3月,我成為平岑村網格員。入村後,我帶著一個村情日記本,向村主任了解村中基本情況,一一記錄。由於我會使用本鎮的侗語與群眾交談,在走訪過程中,可以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群眾對我這個本地妹子異常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真扶貧」丨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
    「龍隊長,你是我見到的工作最負責最認真的駐村幹部。」這是我所在村的幾位老黨員和老百姓見到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叫龍安江,是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剛到屯州村,從上一任隊長手中接過屯州村脫貧攻堅隊的戰旗時,心中感覺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 「我的脫貧故事」改廁改圈迎來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正誼村村民...
    我叫潘萬枝,是劍河縣磻溪鎮正誼村的村民。我家現有3口人,我與妻子如今都六十多歲,兒子退伍後,就長期到省外打工,逢年過節才能回來看我們。因為我家只有孩子一個勞動力,我老兩口年老體衰,無法務工,家裡生活很是拮据,也因此被評為的貧困戶。
  • ...故事」我願再次為父老鄉親服務|劍河縣磻溪鎮興岑村網格員王振
    我叫王振,是劍河縣綜合行政執法局派駐磻溪鎮興岑村網格員。在得知我又回到了離別曾經工作6年的地方再次為父老鄉親服務,我很是高興。剛入村時,過去6年的村寨模樣在腦海中慢慢的記憶起來,那時村裡的面貌雖然已有很大的改變,但貧困的面貌依然存在,髒亂差現象依然嚴重,怎麼改變老百姓的思想覺悟,改善村寨視覺貧困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網格員必須做好思想定位,及時轉換角色適應新崗位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村民幸福 一切都值得|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駐...
    這是平鳩村硬化路面投入使用時,老支書對我說的話。我叫邰昌銀,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2019年3月至今,我按照縣黨建辦和磻溪鎮黨委的統一安排部署,帶領工作組來到平岑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智 讓生活幸福如「蜜」丨劍河縣返排村脫貧...
    我叫石萬達,是貴州黔南劍河縣返排村脫貧攻堅隊隊長。2019年7月,我第一次踏上了前往返排村的路。從劍河縣城到返排村,要先坐車再坐船。路途遙遠且輾轉,用「跋山涉水」來形容都不為過。  當時,我的心情就像客船駛過江面而泛起的漣漪般澎湃而激動,但同時,看到返排村如此困難的交通情況也讓我心中明白了扶貧任務的艱巨,但也更加堅定了心中的扶貧信念。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深知飢餓和貧困的感受,所以我來到返排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辦法讓這裡的貧苦群眾吃得飽、穿的暖。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病根」脫貧才有希望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堡村...
    我叫曾濤,現任共青團劍河縣委副書記,2017年9月,受組織委派擔任柳川鎮柳堡村駐村第一書記,後又兼任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柳堡村由柳堡、柳落兩個村組成,共有329戶1426人,其中貧困戶103戶427人,由於4個自然寨地理位置較為分散,全村「苗家」「客家」雜居生活導致村級矛盾糾紛多,再加之貧困發生率高等因素,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初到村時,複雜的工作環境讓缺乏駐村工作經驗的我犯了難。通過細緻走訪摸排,我了解到村裡貧困的主要「癥結」在於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產業發展效果不佳、群眾缺乏脫貧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在這期間,我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的關懷,享受到了國家的許多扶貧政策。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們家可以當「股東」。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光臨」我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父親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參與合作社利益分紅,坐著也能賺錢,家人別提多開心了。
  • 「我的扶貧故事」你的認可就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丨劍河縣磻溪鎮正誼...
    我叫楊秀橋。是劍河縣磻溪鎮正誼村的第一批網格員。未入村就聽說這是個「問題村」,不好開展工作,群眾戾氣重。彭良學戶是我網格裡包保幫扶的七戶之一。我第一次走訪他家,對人不理不採的,滿肚子牢騷。  家中那條大黑狗,因我常常來往,也接納了我,每次我來都親暱地搖動尾巴,我儼然成了他們家的一分子。同事開玩笑說,貧困戶家的狗都不叫了,你工作也算做到家了。  環境衛生整治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的棘手問題之一。潘萬枝家室內外衛生髒、亂、差最是典型。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做「城裡人」也做「自家人」丨劍河縣磻溪鎮平鳩村網格員王鑫坂楊
    我叫王鑫坂楊,是劍河縣磻溪鎮平鳩村的一名網格員。平鳩村作為磻溪鎮三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扶貧任務十分艱巨。王鑫坂楊(左)走訪貧困戶基本情況摸清後,如何隨時、更清楚掌握貧困村民的收入狀況又成為擺在我面前的另一道難題。  首先要收集貧困戶的收入證明,給他們算一筆帳,對於沒有到達脫貧標準的貧困戶,找到適合的方案,切實解決他們的收入難題。
  • 「我的脫貧故事」人窮志堅 自力更生謀脫貧丨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
    我叫田維裡,今年50歲,是劍河縣岑松鎮溫泉村村民,家裡只有母親和我兩個人。   以前,因為我言語殘疾,無法與人交流,加上我母親年老體衰,導致我家日子過得很艱辛。  2019年3月,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下派到我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兼幫扶幹部的潘成譯幫助我申請了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收入400元。   後來,幫扶幹部潘成譯還幫助我家協調杭州東西部扶貧協作劍榮菌業產業項目分紅籤約,每年可獲分紅10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閃爍脫貧「新光」丨劍河縣南寨鎮新光村...
    我叫王勤靈,是劍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南寨鎮新光村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網格員。新光村是南寨鎮深度貧困村之一,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38.06%。新光村村幹部們在找水源我和隊員通過多次入戶走訪交談,一來二去,群眾就和我們拉近了距離,心中的隔閡也消除了,有什麼想法也願意和我說。特別讓我感動的是一個叫萬俊宇的幫扶戶,他是一名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