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副理事長邱正生
21世紀,文化創意產業以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影響全球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發展新經濟的突破口。為打造臺灣文創產業發展,臺灣文化部門接續推動華山、松山、臺中、花蓮及嘉義、臺南等文創產業園區並給予定位。
如華山被定位「文創產業、跨界藝術與生活美學風格」、臺中園區「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副理事長邱正生指出,「政府不要管太多,要尊重民間形塑園區的力量。」
園區特色由市場決定
邱正生長期關心及投入文化藝術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推動臺北藝術節、臺北電影節,負責規劃、執行的文創空間包括臺北市西門紅樓、電影主題公園、松山文創園區等。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文創園區的特色應該是在發展過程中由團隊去試出來的,且由市場決定。「經營園區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楚的價值觀」。如他管理紅樓,先從「尊重當地歷史脈絡」開始。
紅樓位於西門町。早年西門町街區有紅包場、撞球場及冰宮、民歌餐廳,也是刺青街、女僕店等另類次文化發源地,甚至現在最流行的「創意市集」模式也從西門町開始。代表流行新潮氣氛的西門町是爺爺年輕時候、爸爸年輕時候、任何一個人年輕時候都會想去朝聖的所在。
邱正生探索了解後認為,「紅樓要開放空間給年輕人使用」。找到方向後的紅樓,邀請年輕的創意藝術家在前廣場熱鬧擺攤。未料一試成功,根本不用宣傳,全臺灣年輕人都知去紅樓看創意市場,是紅樓場域靈魂之所在。
三面向檢視文創園區
因為對紅樓空間運用意義清楚,邱正生要求團隊創意市集不可以因為商業收入考慮隨意停辦。除了颱風天,全年無休,少數特例如大明星F4配合政府到紅樓宣傳觀光,考慮西門町是日本人來臺觀光的門戶,很多日本人來追星,不得不才讓市集休一天。
「有些空間的運用是去回顧適合做什麼,再把它引進來發展;有些是在發展過程中摸索調整出來找到。」邱正生指出,這幾年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都很關注文創園區規劃與發展,然而,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價值定位及功能上是否對臺灣文創產業發展起平臺作用?對市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與意義?這些都值得深思。
邱正生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來實現對創意產業發展的助推作用。一是文創園區應該是以扶植或聚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前提的產業聚集區或發展平臺;二是文創園區必須是會展演的發表;三是文創園區是市民文化生活體驗的綜合場域。
華山文創園區有Legacy音樂、方文山小店等以集合小的文創品牌商品為基礎的文創通路品牌店,假日也有以年輕創作團隊為主體的創意市集,但邱正生認為整體性仍嫌不足,「文創園區不只聚集產業,還要扶植髮展,讓新創團隊從工作室變品牌。」
「華山身為文創園區一哥、臺灣文創櫥窗,要給全球華人看什麼?」「看年輕人創意能量、也看聚集文創產業的多樣性。」邱正生認為,園區若有經典品牌、年輕新創以及市集活動,會是一個很完整的群聚扶植髮展平臺,可惜華山至今未引進法藍瓷、陶作坊、夏姿之類的臺灣經典文創品牌。多樣性也包括飲食文化,華山每月幾十萬人流,園區多數賣義大利餐。為何不引進類似春水堂、趣活、Tode foufou既是原創設計又是自行開發通路的臺灣品牌商店?
華山文創園區是市民熱愛的休憩場所
文創品需展現能量場域
在文創產業群聚集扶植平臺功能方面,邱正生指出,松山園區在精華區未發揮能量,場地使用率不足。松山園區提出原創基地概念,辦理原創基地節整體策劃和效果都不錯,133號合作社以甄選文創領域NPO社團進駐,是否能真正帶動產業發展,尚待觀察!
「松山文創園區位處臺北市精華區,量體又是華山的兩倍,卻未達到聚集產業、扶植髮展平臺的功能。」松山園區自定「創意實驗室、創意合作社、創意學院和創意櫥窗」等四大策略領航理念,然而學校及職場都有培訓創意人才,臺灣少的是高階管理人才,何況臺灣不缺創意能量,少的是產業輔導機制,是展現臺灣集體文創品牌能量的場域。「創意端跟市場化之間,缺少一個空間和機制讓文創品牌整體被看見被營銷。」如果可以向全臺徵求50至100具代表性文創品牌,來到松山園區一次看盡臺灣文創活力,是多麼powerful的事。
其次,從「會展演平臺」檢視文創園區經營方面,邱正生認為華山會展演很用心,類型多元。例如:符合親子參與的野餐日、年輕人喜愛的啤酒節、結合出版文化的華文朗讀節、展現表演藝術能量的華山表演藝術節、體現視覺藝術創作的藝術365計劃。還有臺灣原創積木展、酒廠藝術季、最具臺灣原創文化象徵符號的霹靂木偶戲藝術大展;從國外引進的展有年輕人喜愛的海賊王、失戀博物館,攝影藝術的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展、普立茲新聞攝影展;還有許許多多大小型的展演活動,不但顯現文化多樣性且具包容性及活力,體現出華山選擇展覽的用心與全面性思維,不是誰出錢多就接受辦展。
相對的松山園區在會展演方面就顯得較區乏整體價值思維,五棟倉庫區過多的日本卡通動畫角色展覽,以及比重過高的國外引進的售票展覽。每年只有富邦藝術基金會的粉樂町、相信音樂號召的犀利趴和園區自辦的原創基地節屬於大型原創性的展演。
再就「市民文化生活體驗」方面檢視,不論是華山或松山園區都已經成為城市居民文化體驗場域,讓市民生活直接可體驗文化生活。
大陸文創園區特有模式
邱正生對大陸文化園區持續關注,並有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大陸的發展情況跟臺灣不同,大陸因為都市發展階段從工業製造業發展快速走向服務業,大量閒置工廠,如紡織廠、化工廠、兵工廠、鋼鐵廠等等要處理。因此舊廠區有兩個基本走向,一種是進行大規模都市更新,另一是舊廠房再運用。每個城市有很多這種量體,幾年發展下來,出現幾種特殊的文創園區現象。
首先,大陸文創園區「產業聚集」,屬於B to B性質,似臺灣科技園區。如「上海八號橋」基地,群聚設計業者。邱正生說,大陸內需市場很大,全球各產業領域的領導品牌或後進團隊搶進大陸市場,聚集於主要的大城市,讓大陸有條件發展出以建立產業聚落為核心的園區發展策略,如動漫、遊戲、設計、藝術、工藝以及畫廊等產業,但這些園區白天進來上班,晚上下班離開,像個工商大樓,無會展演,與市民生活無關聯。
大陸文創園區還有「文化地產」現象。大陸從事文創園區開發通常是地產商、國營企業、原廠區所有者。當他們在舊的工業廠房區土地進行房舍再開發利用,政府會賦予文化項目任務,也就是透過文化項目爭取較優惠的土地開發條件,這邊蓋藝術館,那邊蓋表演廳,其餘周邊土地規劃興建商辦或高級住宅,以體現土地開發利益。再以一部分土地開發利益投入文化設施或文創園區中,支持園區發展。但是現在出現了一些開發商只為得利,當房子賣出去,園區經營的如何已不重要了。
邱正生表示,現在大陸政策轉彎,更重視文創產業,更嚴格要求地產商履行建設文創園區或文化項目的承諾。老小區老房子等棚戶區改造前要提文創項目,文創項目要先啟動做好才會得到開發土地批准。因而,大陸各級官方及開發地產商拚命來臺考察,也在參訪臺灣文創產業發展同時,驚豔華山這種複合式,文化生活體驗的文創園區所迸發出的強大文化藝術能量。
然而,大陸結合文化旅遊的大型主題樂園及大型的地景式表演秀是領先臺灣的。如萬達集團在長白山蓋全球最大室內滑雪場,在雲南西雙版內蓋國際渡假區主題遊樂園,上海市引進迪斯尼樂園,在徐匯區推動西岸傳媒港計劃。邱正生說,大陸因地大人多的確存在有內需市場,造就地產業大量投入經營此種主題樂園式的綜合旅遊與文創園區,但因目前還在項目建設階段,未來能否如美國、日本成熟尚待觀察。
文創園區需要經營理念
「經營文創園區,要看價值觀理念,沒有誰好誰不好或者非如何不可。」邱正生認為,「如果自認是全臺第一文創園區,要拿什麼內容去烘託這個第一?園區內該有哪類具臺灣文化特色的餐飲?園區內該引進哪些文創品牌?在臺灣文創產業扶植群聚效應上該做些甚麼貢獻?」
邱正生說,經營者的主體價值及主張要彰顯,多思考什麼才是臺灣代表的內容?怎樣做對臺灣文創產業發展有貢獻?怎樣才能提供市民最多元精彩的文化體驗?而不是一昧追求坪效與財務數字。
(作者:陳淑英 原載於《兩岸傳媒》大陸版2014.09 圖片來源於《兩岸傳媒》)
………………………………………………
《兩岸傳媒》雜誌是中國大陸第一本跨業界學界的文創傳媒專業期刊,也是海峽兩岸第一本共同編輯發行的文創傳媒專業期刊,是兩岸傳媒業界與學界高端特色的文創傳媒精英雜誌,也是兩岸傳播、文化和文創重要的交流平臺。由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與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聯合出版。《兩岸傳媒》也是創意領導力學院微信公眾平臺的媒體支持單位。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