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前身是釀酒廠(李昌隆攝)
松煙以設計產業做出自己特色
華山,醒得很早。四、五點天才蒙蒙亮,就見很多大媽阿姊繞著園區慢跑或在大樹下做甩手操。華山,睡得很晚,夜晚從Legacy「傳」渲洩出來的樂音,漫延到光點電影館都散場了仍不止歇,還有上班族窩在小酒館喝一杯,非得閒扯到半夜才肯甘願離開。
華山,全年無休。不只建物內的各種展演一檔接著一檔,就連草皮都有戲,閒坐野餐的、擺pose拍婚紗的,甚至踩在腳下的泥土都飄出淡淡酒香味。站在八德路園區入口處望華山,你看得出來它以前是臺北酒廠?
臺北酒廠,怎麼會變成「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從歷史來說,華山前身是創建於1914年的日本「芳釀社」,當時是臺灣最大的製酒廠之一。二次大戰後被政府接收,更名臺北酒廠,直至1987年酒廠遷移,才從熱鬧變閒置。從地理而言,它可是黃金地段,就算不懂金融財務,也知道它很適合蓋豪宅或商辦大樓。總之,政府不蓋豪宅不代表不知這是塊肥肉,財團不設法建商辦不代表忽略這個金雞母。
然而,這世界上就是有這種「好運」,識貨的人是站在華山酒廠這邊的。
文化人力爭——酒廠變藝文區
1997年,金枝演社闖入荒煙蔓草的酒廠首演《古國之神──祭特洛伊》,一群喜愛表演藝術的文青坐在破舊倉庫,欣賞歌仔戲結合希臘戲劇的表演,因場域加持引發的魅力,觸動每個觀賞者的靈魂。未料,第二天導演王榮裕被以「竊佔國土罪」逮捕。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及當年還是單純文化人的前臺北市副市長李永萍等人,迅速展開救人、保地運動,這個事件後來促成「華山藝文特區」的設立。
你一定以為沒事了,酒廠變身藝文特區安然無恙。沒想到「立法院」相中這塊地,李永萍因此決定出來選「立委」,透過「立院」運作保住華山藝文特區,後來包含松山煙廠、臺中20號倉庫等工業產房遺址,託華山的福氣,一次性地都保存下來。
連虧5年——華山開始獲利
你覺得華山藝文特區提供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空間,應該沒事了。未料理想被現實打敗,2007年,華山由臺灣文創董事長王榮文接手,正式定名「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你覺得,華山找到一個有很好文化背景的成功企業家經營,真的沒事了。實情是,王榮文第一年就賠錢。在此同時,李永萍剛好接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進行西門紅樓、松山煙廠文化園區改造。王榮文跑去找李永萍,問說松煙園區若開了把人潮分去如何是好?
王榮文營運華山的辛苦,是因為世界各地並無類似「官有民營文化園區」的先例,要顧到藝術使命又要自擔盈虧,只能摸索嘗試。李永萍當時建議王榮文,務必搞清楚華山營運的方向,同樣松煙也要做出自己特色來,兩者有區隔又相互成長。
這幾年華山朝綜合性園區發展,打造一個讓文創、跨界藝術與生活美學等競技的創意江湖平臺,成就品牌、引領趨勢,不但吸睛也開始吸金,終於在經過5年的慘澹經營後,於去年轉虧為盈,獲利2千多萬元新臺幣。
李永萍在「立法院」推動華山園區保存時,松山煙廠也同時保存下來,然而,松煙園區的處理跟開發卻晚華山好幾年。做不成的原因,一部分在於民間企業不知如何修古蹟。
基地古蹟分開——松煙順利BOT
有過處理華山經驗加上在「立法院」研究過BOT(build - operate - transfer的縮寫,意為建設 - 經營 - 轉讓),那時的臺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內在的成熟歷練跑出來,她很清楚地把園區分AB兩區,A區指制煙廠、1至5號倉庫及荷花池等,由文化局編預算修復;近市民大道的6至15號倉庫基地屬B區,採BOT發包,單獨進行文創產業事務。管理部門將BOT案得到的土地權利金,設為文化發展基金,拿它來支應園區修復古蹟及管理等財務。並結合國內設計與文創產業資源,形塑文化創意產業及設計產業聚落,期能打造臺北市成為亞洲創意設計的中心都市。
2013年,誠品進駐擁有廣大腹地和綠地的松煙園區,以「跨界 · 實演」的經營定位,引進許多名店,像是著名麵包師吳寶春開在臺北的第一間麵包店、全臺第一家黑膠唱片館,再加上附近的阪急百貨、新光三越以及BELLAVITTA等高端商業,讓擁有文創優勢的松煙園區,成為東區文創旅遊新地標。至此,再看華山再逛松煙,你看到了什麼?
從歷史來回顧,不論是華山從酒廠或是松煙從煙廠變身文創園區,當年之所以爭取保存的思維,都不是從「產業園區」的角度去思考。1997年因金枝事件點燃的保存運動、文化人積極推動讓華山脫離「立法院」預定地,都只是著眼於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並確定做文化藝術園區。
腳踩歷史——文化保護意識醒
從活化閒置空間來看,看到的是城市文化保護意識覺醒。不論是華山或松煙,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腳下踩著的是百年歷史。李永萍當年為保華山,曾跟官員辯,金錢不是城市發展唯一目標,只有豐富民眾精神層面,培養文化內涵,才能進而塑造城市品牌。
再說,華山最早取名「藝文特區」,還不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因為文創產業不是製造業,不需要把一批人集中在一起像生產線一樣管理,可是跨領域的資源整合,卻可以一起進行創意發想激蕩,原創的氛圍展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華山引進各種文創產業,有流行音樂,有表演藝術,從最前衛最實驗性最學術性的活動,到商業性質的展演都看的到。王榮文體認跨界創價與創新創業的重要,近年積極建立華山與矽谷、MIT實驗室的網絡關係,希望結合科技與文創,進一步創新創業。有時候來華山,並不為了看展演,而是單純散步,吃飯,享受優美的生活時光。王榮文說,華山帶點野趣,穿短褲拖鞋來都行。
相較於華山的野趣,松煙多點秀氣。不同於華山全部的委外營運,充滿綠樹與水池靜謐的松煙園區,主控權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它是以設計創新、生活美學為主,著重教育的養成,扶植正在發展的團隊,焦點放在紮根,並給藝術家自由的舞臺。在「133號合作社」,有中華室內設計協會、中華工業設計協會、臺灣動漫創作協會等文創單位進駐,設有展場,民眾可與設計師交流。
兩大文創區——引發微妙競合
華山,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ROT案先行,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松煙,是臺灣文創業第一個BOT案,在國際建築大師伊東豐雄加持下,14層樓高的主建築,牆面採弧線,建物內縮設計,與古蹟連成一體,成為臺北市最美的綠寶石。
華山成功的經營模式,成為臺灣文創產業一哥,吸引對岸許多文化單位前來取經;離華山車程很近的松煙園區,提供文化創意產業資源基地讓前來的朝聖者,親身體驗文化元素如何改變我們的氣質。做為全臺兩大指標性的文創園區,可能引發的微妙競合效應,華人文創產業界矚目;可能創造的文化風景,備受民眾期待。
(作者:陳淑英 原載於《兩岸傳媒》大陸版2014.09 圖片來源於《兩岸傳媒》)
………………………………………………
《兩岸傳媒》雜誌是中國大陸第一本跨業界學界的文創傳媒專業期刊,也是海峽兩岸第一本共同編輯發行的文創傳媒專業期刊,是兩岸傳媒業界與學界高端特色的文創傳媒精英雜誌,也是兩岸傳播、文化和文創重要的交流平臺。由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與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聯合出版。《兩岸傳媒》也是創意領導力學院微信公眾平臺的媒體支持單位。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