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 博山醬園的那些歷史

2021-02-07 美食博山

點擊上方↑↑ 美食博山訂閱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小編微信:msboshan

投搞:msboshan@163.com 廣告:13365330683 


博山醬園業,馥茂齋是首創的第一家,開業於清朝末年,1935年轉讓給房東孫拱之,改名為桂林醬園。馥茂齋資本是濟南鹽商提供,廠址在大街南頭,前店後廠,專營醬菜、醃菜、醬油、食醋,由於質量穩定,馳名遠近,生產經營逐年上升,缸容增加到2000多個,仍不能滿足需求,又在大街中開設了北馥茂醬園,增加缸容400多個,釀造食醋用料按照洛口的辦法,原料是用高粱麥曲,軟醅分解、固體成熟,色、香、味俱佳,醬醃菜中「水百工」最為出名,具有營養豐富,質脆鮮美,風味好的特點。群眾稱它「馥茂齋鹹菜」。

馥茂齋以後,先後開業的大小戶有30多家,分布在孝婦河兩岸。馥茂齋改名桂林醬園後,除經理田錫三外,共他人員全部留用,產品質量保持不變。以後相繼在銀子市街開設的瑞豐恆、在魚市街開設的元吉醬園,因產品質量差,沒有競爭力而收了廠。在西門裡開設的復豐恆,在沿河街開設的茂泰興,技術力量薄弱,經營不善,也收了廠。在西冶街北頭開設的裕記醬園,雖資金充足,生產經營很好,因郵電大樓興建,無處搬遷,也收了廠。在稅務街北頭開設的德昶醬園,東家是地主孫寶森,1946年,鬥爭孫時,把它分給了群眾。桂林、金堂等23家,1956年1月26日參加了公私合營醬菜商店(附表)。

附表:參加公司合營醬菜商店的商號

點擊圖片可放大







醬園可分釀造和醬醃菜兩大部分。釀造有:醬油、食醋、甜醬、豆腐乳、豆豉、豆醬。醬醃菜有醬菜、醃菜等。

醬醃菜習慣上分為鹽漬產品、糖醋漬產品、蝦油漬產品、半乾醃產品、醬油漬產品、醬漬產品,其它產品七大類。醬醃菜具有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便於保管的特點,有調劑淡旺季蔬菜供應矛盾的作用,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佐食佳品,「水百工」屬於鹽漬產品,以馥茂齋最為出名。香椿芽香味醇和,「夾山芽子」最佳,產品以色澤鮮亮、鹹度適宜、無筋骨、無落葉、不黴爛為佳名。糖醋蓑衣屬於糖醋漬產品,在春、秋、冬三季生產,喜吃者多,銷量甚大。蝦油柿子椒屬於蝦油漬產品,由於蝦油不足,生產時斷時續。「醬蘑菇」屬於醬漬產品,頗色鮮亮,鮮嫩柔軟,有清香味。八寶豆豉,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還有不少品種需要刀切加工,配上小料下缸醬漬、如包瓜包椒八寶菜等,外形美觀,風味獨特。

醬醃菜所需要原料,以蔬菜為大宗,選料比較講究:

1.蘿蔔:可加工成鹹菜、醬菜、糖醋漬菜等,主要是綠皮蘿蔔,俗稱水蘿蔔,要求順直不彎,無傷損、無劈口、無糠心、不腐爛。



2.苤藍:選料要求無損傷、無劈口、無蟲傷、不腐爛。

3.辣疙瘩:本地也叫大頭菜、芥菜,可用來做鹹菜或半乾鹹菜,以萊蕪產的最好,臨淄次之。

4.地環:又名甘露、草石蠶、寶塔菜、螺絲菜等,由陽信、萊蕪等地採購來製作,色白,肉質脆嫩、味清淡,用於醬漬或蝦油漬。

5.黃瓜:本地黃瓜以春黃瓜為主,選料要求,每斤3-4條,個頭均勻,身直不曲,無大頭,鮮嫩無種。

6.茄子:主要用來加工醬蘑菇,要求個頭均勻,鮮嫩無種,加工期在每年七月份。

7.辣椒:可分為「菜椒」和「幹椒」兩種。菜椒中的柿形辣椒製做鹹辣椒和醬包椒,用幹辣椒做辣椒醬、辣椒粉等,還將其作為調味料,用於辣泮幹鹹菜。菜椒、柿形大青椒,選個頭均勻,果皮厚、肉質多、味辣、無損傷、無蟲口。




8.萵苣:適於醬漬的一種叫做「鞭杆子」。要求無蟲口、無病斑、不裂口、表皮纖維不老化,內部肉質脆嫩、無損傷、不腐爛、不空心。

9.胡蘿蔔:選用俗名叫金耙齒,個頭均勻,頗色鮮紅,表皮光滑,無分杈和裂口。

10.大蒜:(附蒜苔),醃製主要是白皮蒜。蒜苔也是醬園加工的原料。選料要求:蒜頭個頭均勻,鮮嫩肥胖,皮嫩色白,蒜苔新鮮脆嫩,不爛不蔫。



11.生薑:用於淹漬或醬漬。生薑要求鮮嫩、肥胖,無病傷,不凍爛。

12.芹菜:要求鮮嫩質脆,以順直實秸為最佳。

13.甜瓜(包瓜皮甜瓜):醬園使用的是專門一種,名包瓜甜瓜,在小滿至立秋之間,當瓜長到七成熟時採摘。選料要求:皮呈嫩綠色,橢圓形,每斤3-4個,個頭均勻,無蟲口,不腐爛。

14.椿芽:一般在穀雨季節,以頭茬椿芽最好,肥胖鮮嫩、無老筋、無脫葉。

除蔬菜外,其它醃製原料有:石花菜,用於配製小菜用。海帶,用來做海帶絲、海帶卷、海帶包。花生米,用於醬漬和配製各種餡料。杏仁,可加工成醬杏仁和配製各種餡料。核桃,可加工成醬核桃仁和配製各種餡料。 



醬醃菜的傳統名產品,除馥茂齋「水百工」外,泰豐李順之採用了釀造醬油與燒化學醬油混合生產的醬油(金鼎商標)暢銷本地和外地,在此基礎上,泰豐又增添了瓶裝蘑菇醬油、蝦子醬油、裝潢美觀,味道超群,深受歡迎。豆腐乳也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發酵食品,主要品種有紅方(醬豆腐),青方(臭豆腐)以及蝦子、五香、玫瑰、桂花、甜辣等特種風味腐乳。

 腐乳在發酵過程中,微生物產生的酶可以使大豆蛋白分解成多種胺基酸。胺基酸味鮮,再加上用含有黃酒、白酒、米醪、紅曲、面黃、砂糖等輔料配成的湯加以調味,就可使醬豆腐的味極鮮美而營養豐富。

博山製作的腐乳,色澤鮮豔,有濃鬱的醬香味,嘗之細膩,入口即化,無酸苦等異味。

醬醃菜的包裝,用荷葉、槲葉包好,用白線捆好,增添一種植物芳香。

豆腐乳的容器,有大壇存儲,數量多,還有小壇,叫豆腐乳罐,可裝豆腐乳十塊,封裝好了,用以贈親朋,比較方便。

本文來自博山文化研究院,選自李障天 閻象吉編:《淄博經濟史料 》, 1990年

相關焦點

  • 博山鑼鼓的那些道道!
    博山鑼鼓,係指在博山地區城鄉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鑼鼓。它是由若干鑼鼓段聯綴而成的,形式結構比較完整的民間打擊樂組合。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可單獨地進行演奏。氣勢磅礴、節奏多變、音色明亮、歡快起伏,頗具特色。
  • 博山,炒鹹菜
    博山物產豐富,博山人生活富足。
  • 記憶中的博山鹹菜
    博山的主食多冠有「博;菜餚也是如此,博山酥鍋、博山炸肉、博山豆腐箱、博山春卷、博山卷尖;連鹹菜也是:博山酸鹹菜、博山油辣菜、博山辣熗絲……「博山」就是一個品牌。博山人不但菜餚做的精緻,就連小小的鹹菜也做的非常好。別人視鹹菜為小菜,博山人能把鹹菜做成了菜餚,還會把菜餚變成小鹹菜。席間上來一盤菜品,是菜餚、還是小鹹菜,我也分的不那麼清楚。
  • 【宅在家學做翰林營養菜譜】博山清炸排骨
    博山清炸排骨
  • 老北京文化:「南宛」烤肉宛、天源醬園以及桂馨齋醬園的故事
    說到烤肉,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韓國烤肉,但在北京有名的還要說到「南」中的「南宛」—烤肉宛,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北京經營烤肉最早的字號,現位於西城區宣武門內大街。烤肉宛的創始人是一位姓宛的人,最初,他在宣武門一帶用手推車賣牛羊肉。後來,宛家的第二代在車上安置了烤肉炙子,賣起了烤牛肉。
  • 博山美食知識大掃盲!【精】
    博山傳統的風味小吃,來自民間,紮根鄉土,以其淳樸自然的本色、醇香濃重的真味、風格迥異的個性、以及層出不窮的變化,體現出博山飲食的本性。  博山地區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很有特色。博山醬園始於清末,「豐茂齋』』是第一家,有多種醬醃製品。所產「水百工」最出名,至今老年人對此菜念念不忘。「百工」是百道工序之意。將芥辣疙瘩醃到一定程度後,剖開填料纏封漬醃,其間倒缸晾曬多次,時逾三年乃成。百工菜脆成含甜,色澤鮮嫩,醬香撲鼻,細嚼有五辛之味,是老少皆鹹宜的佐餐小菜。  博山過去的醬菜業很發達,曾達30餘家。糖醋漬、蝦油漬的各類蔬菜製品以及腐乳製品很多。
  • 博山商會創建人——首屆會長石冠英先生
    前些日子去舅表哥家討回了一本書,也打聽了表哥所記憶中、舅舅說過的那些事情。博山那些學者,長者該是對"石冠英″有所考究吧?    說起博山石家醬園的"石廣大″老先生,大家都不陌生,不知他與石冠英有何關聯,也只能從石廣大先生的文章中去了解一下"石冠英″了。石冠英與博山商會文/石廣大 圖/王榮遠     石冠英,原名金魁,清末武庠生。
  • 新昌路醬園弄殺夫奇案
    「梅白克」的名字出典在哪裡我沒考證過,不過南非有一家三四百年歷史的葡萄酒企業美蕾酒莊,其擁有者邁伯格家族的英文寫法就是Myburgh,不曉得和新昌路的這個「梅白克」有沒有關係。新昌路北邊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原有一條著名的「醬園弄」(新昌路432弄),因弄內有著名的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而聞名。1945年這條弄堂發生了一樁殺夫血案,讓醬園弄這條安靜的小弄堂登時聞名上海灘。
  • 博山商會創建人——​首屆會長石冠英先生
    *八陡文集 79篇**********************************************************************************  舅舅留下了許多舊書,有的是課本,有的是京劇的曲譜,也有的是我看不明白的書籍。也只能從舅舅與母親在世時的說詞中,了解點滴。
  • 董建波:浙江平湖老鼎豐醬園發現了一批帳簿
    醬油瓶貼老鼎豐醬園位於平湖縣城,其社會經濟活動都是在平湖這個「舞臺」上發生的。老鼎豐醬園的生產、經營、管理以及社會活動,都可以看作平湖地方歷史的構成部分,老鼎豐醬園帳簿也保留了近代平湖重要的經濟史資料。
  • 漸行漸遠的長沙老醬園
    在古城長沙醬食行業中,為首的三大類即醬油、醋和醬菜,均數創建於清朝順治六年的玉和醬園為翹楚。在歷史上,長沙醬園業有蘇(蘇州)、南(南京)、本(本地)、浙(浙江)四大幫派,其中以蘇州幫為最有實力,蘇州幫又以玉和醬園為老大。玉和醬園系蘇州釀造大師董玉和公元1649年創立於長沙小西門正街。
  • 博山西冶街記憶
    在頭條上看到網友發的博山西冶街圖片,現代味十足,像個大市場,讓我產生了恍如隔世的感覺,這是西冶街嗎?牌匾上明明確確寫著,看來錯不了,但與我記憶中的西冶街可是大相逕庭。記憶中的西冶街古色古香,一座座青磚灰瓦的小樓精緻典雅,路上鋪的青石被踩得發亮,一切都展示著這個古街悠久的歷史。街道裡還延伸出幾條窄窄的巷子,很有曲徑通幽的味道。當時,我特別羨慕住在這裡的人們,心裡好奇都是什麼人能住在這麼有格調的房子裡。因而覺得這裡的人都特別有文化,有氣質。每次踏入西冶街,就好像進入了一個時空隧道。
  • 【打卡博山】從三個「想不到」,看博山旅遊之火爆!
    魯商·紅葉柿巖旅遊區開放了全長2020米配置五個託馬斯大迴旋的玻璃水漂流,建造了依崖壁順勢而建,最高落差70餘米的七彩懸空玻璃棧道,打造了聲光電技術融合應用的時空隧道,也打開了講述歷史文化故事的齊長城文化長廊,多個獨具特色的網紅打卡地成為代表博山旅遊新名詞
  • 鼎豐醬園的故事,儂曉得伐?古蹟新探帶你了解這段歷史變遷
    鼎豐醬園的故事,儂曉得伐?古蹟新探帶你了解這段歷史變遷 2020-09-12 09: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冶工坊:重現博山琉光璃彩的歷史記憶
    11月4日,「探訪文化名城——首屆中國網絡媒體淄博行」採訪團來到博山西冶工坊,領略博山琉璃之美,展現昔日「珍珠瑪瑙翠,琉璃琥珀光」的博山琉光溢彩之魅。  老街琉璃紅極一時 喚醒傳統藝術之魂  博山琉璃歷史悠久,明朝初年已經為宮廷進貢產品了,清朝時期博山成為全國琉璃生產中心。博山西冶街一帶家家戶戶都以琉璃為業。各種琉璃製品,設計精巧,色彩奪目,可與玉石、瑪瑙媲美。許多工藝品作為朝中貢品,或懸於宮殿大廳,或擺設在書房案頭。
  • 杭州老醬園店
    醬園店,「園」是作坊,「店」為賣堂。清時,「官醬園」是大佬級的醬園店,多數為大牆門,走過天井,店堂軒敞。
  • 博山有三件寶
    於是便將博山的獨特風情總結了『博山三件寶』——大床、地爐和炒瓢。」       接著我又解釋了它的豐厚含義:「大床——博山大漆家具的代表,是文明高雅的象徵;地爐——博山冬季取暖的獨特方法,是資源和智慧的表現;炒瓢——博山悠久飲食文化的代詞,是精美技巧的炫耀。」大家聽了,一起拍案稱絕!這篇就先說說炒瓢吧.
  • 鼎泰豐紙店、稻香村點心店、萬裕醬園……這些松江店鋪獨領風騷,憑...
    以下文章來源於松江微歷史 ,作者愛松江 愛歷史 松江微歷史從這裡讀懂松江,從這裡讀懂上海。記憶中的松江店鋪文/錢明光中山路上的餘天成藥店是上海市最早的中華老字號藥店之一,比蔡同德還早了一年。萬裕醬園位於嶽廟口旁,是一家品種豐富的醬菜專營店。醬菜的存放環境很講究,萬裕醬園的店面總是乾乾淨淨,缸甏總是整整齊齊,每壇醬菜起封后都會馬上加蓋。它最出名的是紫大頭菜,人們不是一片一片吃,而是切成豆塊狀或細條狀吃,顯得很高雅。我們小時候吵架罵人假正經就說「裝什麼紫大頭菜」?可見這萬裕醬園在松江人心中的地位。
  • 炒米湯+晾糕……說說老博山人的消暑利器!
    再說,就是老博山人的心頭好——大魚。這「大魚」一詞,音發出來是「達育」,重音一定要在「大」字,「魚」則用閉口音輕輕一收,像個後綴。雖然重音不在關鍵字「魚」上,但強調它的「大」似乎更有敬意,就像對食物充滿了鄭重其事的念想。反正老博山人一聽到「大魚」,仿佛就聞見了它那略略糟臭的香味,口舌會生津,腸胃就開始蠕動。
  • 高郵的醬園傳奇
    醬園,最早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作為出售醬品,調味料的作坊、商店,開設在城市或者集鎮裡。上規模的醬園人員分工明確:「先生」類的經理、帳房、批帳、發貨、學徒;「司務」類的醬油司務(釀造醬油)、敲壇司務(檢修缸壇)、竹器司務(修理竹器)等等。他們各司其職,維繫醬園的正常運作。「前店後坊」——醬園最為普遍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