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是一座美食之城。博山的主食多冠有「博;菜餚也是如此,博山酥鍋、博山炸肉、博山豆腐箱、博山春卷、博山卷尖;連鹹菜也是:博山酸鹹菜、博山油辣菜、博山辣熗絲……
「博山」就是一個品牌。
博山人不但菜餚做的精緻,就連小小的鹹菜也做的非常好。別人視鹹菜為小菜,博山人能把鹹菜做成了菜餚,還會把菜餚變成小鹹菜。席間上來一盤菜品,是菜餚、還是小鹹菜,我也分的不那麼清楚。
博山人吃飯喝酒總離不開鹹菜。不管在哪裡吃飯,只要聽到有人問:「你這有啥鹹菜啊」?
那肯定是博山人!
童年時候的博山,人們的生活雖然拮据,但是山城裡的小吃、小菜卻很多。博山人熱衷各種拌鹹菜、炒鹹菜,就算家裡沒菜了,拿出個大疙瘩來,切吧切吧,炒吧炒吧,拌吧拌吧,就是一盤精美的下飯菜!
博山鹹菜,數量之多、品種之繁,讓人眼花繚亂,百吃不厭。
一說起博山鹹菜。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博山酸鹹菜」。它和潮汕酸鹹菜、四川泡菜、韓國泡菜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獨特配方和醃製手法。
博山酸鹹菜使用的菜品很廣泛,只要是纖維豐富的蔬菜都可以被淹成酸鹹菜,不過,水果一般不放入缸裡。
這博山酸鹹菜醃製並不複雜。先將鹽放入水中在火上燒開,然後關火涼透水備用。把紅蘿蔔、甘藍、黃瓜、皮辣、萵苣等用水洗淨控幹,然後放進缸去,在放上點花椒,喜歡吃辣的扔上幾個幹紅辣椒即可,醃製三、五天,即可食用。
醃製三天以內的叫神仙菜,速淹速吃,不發酸。醃製一周至十天左右的才叫酸鹹菜。經過乳酸菌發酵後的酸鹹菜,吃起來脆脆的、辣辣的、酸酸的,特別開胃。
撈出的酸鹹菜,切成片狀,上火炒肉片,是絕好的下酒菜。老博山人還常「泡煎餅湯就酸鹹菜」。
博山酸鹹菜最大好處是隨吃隨醃。醃好的還沒有撈完,新鮮的菜又放進缸了。放菜的同時順手撒上一點鹽,保持著鹹菜水不鹹不淡,鹹中略淡。
記得博山人醃鹹菜,大戶人家用的是琉璃爐上替下來的硝罐,小戶人家用的是酸廠替下來的硫酸罈子。
老鹹菜缸是博山人的一寶!
博山人對於鹹菜的熱衷程度不亞於大魚大肉。記得我四十多年前在博山居住時,那時候每個家庭都不那麼富裕,但置辦年下菜卻從來不含糊,傾其所有、傾其所能。不管平時吃的如何,年下一定要吃到最好飯菜。
除了炸肉、炸魚、做酥鍋外,這炒鹹菜是必備的一道涼菜。年下菜上席時,第一道冷盤就是炒鹹菜。
博山人做菜大致上八九不離十,但用材、配料、刀法、火候卻各有千秋。俗話說:「博山酥鍋,一家一個樣」,這年下炒鹹菜也是如此,沒有一個規定的菜譜。所用的食材多有多放,沒有不放。
我們家是「外來戶」,且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所以,這炒鹹菜是最簡單的。一般是從西冶街北頭的益堂門市部買個鹹辣疙瘩回來,母親把它和去皮的皮辣切成菱形薄片,然後辣疙瘩片入水浸泡衝洗去鹹。木耳泡上,再把泡好的花生米、杏仁、大青豆去皮,上火把它們嗆掠一下(青豆須煮至八成熟)。挑瘦豬肉切成塊丁,入鍋放花生油把肉丁炒至八成熟,然後把剩餘食材放入鍋內爆炒瞬間即出鍋。
一般炒這一次鹹菜至少有五六斤,炒好後涼透裝入盆中扣好,放到天井裡的磨盤上,用石頭壓好,以防有外來的貓狗偷吃。
人家吃飯講究的人是油燒熱入蔥姜熗鍋加上肉絲煸炒出香味,加少許甜醬放入汁湯,放入準備好的花生米、杏仁、青豆、木耳、海米等,再加上皮辣或辣疙瘩菱形片(有的是切成絲)稍炒片刻出鍋成菜。我們家不太那麼講究。
大年三十年夜飯,炒鹹菜、酥魚鍋、炸春卷、豆腐箱赫赫上桌,家人圍在一起,品嘗的不是味道,是心情。
小時候,在博山常聽老人哄小孩時會說:「一二一,一二一,辣疙瘩鹹菜炒肉皮」。這「辣疙瘩鹹菜炒肉皮」光聽說過,沒有見有人吃過。我曾查過不少史料,也不見有記載。
據傳說,早時候人們還不知道豬肉皮比豬肉的營養更高,做菜的味道更好。一般是買了豬肉剩下肉皮,那屠戶心疼,就把肉皮去毛煮熟後,拿涼水浸一下,然後切成丁,再放上去皮的熟花生米和疙瘩鹹菜同炒。不想十分可口,周圍的鄰居都效仿,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年下的「炒鹹菜」。
在博山,這辣疙瘩鹹菜的吃法最多。生拌辣疙瘩鹹菜是最常吃的方法。把辣椒、辣疙瘩鹹菜切細絲,先用清水浸泡洗洗鹹菜絲退退鹽,撈出瀝瀝水,再把香菜切段,加上香醋、香油及味精作調料,放在小盆裡拌拉一下,上盤可食。
也可以把食材剁成綠豆粒大小的碎末,味道不減,食慾更強。只是千萬不要再加鹽了,那會把你齁壞的。
把醬醃好的辣疙瘩皮,一塊一塊的片下來,撒上五香粉,晾至半乾即可使用。吃到口裡筋道有嚼頭,越嚼越香。它有個漂亮的名字叫「五香疙瘩肉」。
還有那辣疙瘩用刀從不同方向切成片組,然後撒上辣椒粉。辣味滲進鹹菜,嚼一口又辣又鹹,香辣味撲鼻,是絕好的下飯鹹菜。
皮辣,是博山人的俗名,學名叫苤藍。博山人多用於炒菜或涼拌菜,用來醃鹹菜的也不少。把它去皮切成厚片,往鹹菜缸裡一扔,過幾天撈出來即吃。
博山的豆豉鹹菜,吃著是豆豉味,看著是鹹菜樣,兩者兼有,別具風格。博山人晚秋開始做,一直吃一冬天。
做博山豆豉鹹菜要先絲豆子。挑選上好的黑大豆用溫水泡到豆子鼓起來,然後上鍋煮熟。再找一敞口的罈子底下放一層曬乾的黃蒿,把涼透後的黑豆放到黃蒿上,再用一層黃蒿蓋在豆子上,讓黃蒿把黑豆包起來,黃蒿上面再蓋幾張菠蘿葉,壇口不要蓋的太緊,把罈子放到一個暖和的地方,但不要太陽直曬。約麼十天左右黑豆表面會長出一層白白的醭,這說明豆子絲好了。
這時,就開始製作豆豉鹹菜。先把洗好的當地青蘿蔔切成兩公分左右的小方塊,再把蘿蔔放置陶壇內(蘿蔔一層鹽一層)煞水,一般三天左右蘿蔔就會蔫吧。然後,找個盛豆豉用的罈子或罐子,一層蘿蔔一層絲豆碼好。壇內裡面最好摻雜點熱水浸泡後去皮的花生仁和杏仁,上面放點幹桔子皮絲,把熬好的花椒鹽水涼透後倒入壇內,再倒上一小杯高度白酒,壇口密封五到七天豆豉就可以吃了。
做好的豆豉鹹菜色澤漂亮,清香味美,鹹中散發著黃蒿的香味,吃起來半脆半軟,這特色的美味佳餚只有在博山才能享用的到。
在童年的記憶裡,當走在博山那鋪著青石條塊的胡同裡,時而會聽到「賣油辣菜嘮,紅豆腐!」的吆喝聲,聲音由遠而近……
抬頭望去,是挑著擔杖的老者蹣跚而來,擔杖一頭拴著個不太大的罈子,另一頭是用棉布包著的沙鍋或小木桶。叫賣聲粗沉而深著,「賣」字出口很慢很慢,中間舌頭在嘴裡輕輕繞個彎,「油辣菜」調逐漸升起,然後「嘮」象吐氣一樣慢慢降下調來,音拖的超過六十秒,隨即迅速脫口「紅豆腐」!聲音頓時斬住。
這叫賣聲宛轉悠揚、餘音繞梁,讓人情不自禁而駐足翹首撩蓋探望,在如此水墨畫般的美景中,小菜還未品到,情已濃,人已醉。
博山油辣菜是這樣做的。選用上好的芥菜頭,切去根部,清洗乾淨,然後切成細絲,加入少量醋和糖,稍加搓揉後,放入密封的罈子內,最好在辣絲上面放幾片生青蘿蔔片,把罈子置於陰涼乾燥處,悶制三至四天就可以食用了。注意開壇取菜時不要沾油,不然易發黴。開壇次數不要過多,免得辣味跑掉。
也有的人家在鍋中倒入少許花生油 ,燒熱後放入八角、蔥花爆香,再放入芥菜絲,開大火快速翻炒,注意不要炒的太熟,趁熱裝壇,立即封口,讓壇內的溫度自然降下來,約一夜的時間就可以吃了。
油辣菜風味獨特,吃的時候若淋上幾滴香油和香醋,其味酸、辣、鮮、香,色白如雪,入口脆生清爽,剛一品味頓時辣味鑽鼻嗆嗓,瞬間七竅皆通,辣味稍過,清香的芥菜味接踵而來,讓你有了還想再來一口的期望,十分誘人食慾。若有張小米大煎餅卷上油辣菜,就著一碗棒槌糊肚,那標準的山城美味,保準你愛不「釋」口。
香椿鹹菜是北方地區一大特色。博山屬於山區,山地的香椿味道更濃,更好吃,尤其是頭茬香椿,是最搶手的。記得每到春天,我們就跑到西山裡農戶家裡買香椿,最便宜的時候僅幾毛錢一斤。母親把買回來的香椿洗乾淨晾乾後,先把根部用醋蘸一下,再一層一層的撒上鹽,在鹹菜罈子碼好。夏天吃涼麵時,剁碎了撒上在碗裡,那香味無與倫比。
博山的醬鹹菜也是非常出名,如醬瓜蔞、醬黃瓜、醬皮辣、醬萵苣、醬八寶菜等等。尤其是那醬瓜蔞,是把剛長大的嫩瓜蔞的瓤摳掉,填進花生米、核桃仁、龍鬚菜、皮辣丁、辣疙瘩丁等食料,然後放入香醋、白糖、料酒等調料,過去一般是用甜醬或豆瓣醬混合醬油醃製,現在多數是用醬油直接醃製。
博山的醬園業,馥茂齋是第一家。開業於清朝末年,1935年轉讓給房東孫拱之,改名為桂林醬園。馥茂齋資本是濟南鹽商提供,廠址在大街南頭,前店後場。專營醬菜、醃菜、醬油、食醋,由於質量穩定,馳名遠近,生產經營逐年上升,缸容增加到2000多個,仍不能滿足需求,又在大街中開設了北馥茂醬園,增加缸容400多個,釀造食醋用料按照洛口的辦法,原料是用高粱麥曲,軟醅分解、固體成熟,色、香、味俱佳,醬醃菜中「水百工」最為出名,具有營養豐富,質脆鮮美,風味好的特點。博山人稱它為「馥茂齋鹹菜」。
它在西冶街景德東斜對面有個小門頭,我們西圩的人常到這裡買醬菜和甜醬。
說起博山醬菜,不得不說這甜醬。甜醬:也叫甜麵醬,是由麵粉製作而成的。由於麵粉經過發酵後產生糖類物質,會有蔗糖的甜味,所以叫做甜麵醬。這種醬適合生吃,小蔥蘸醬、烤鴨用醬、涼拌菜一般是用甜麵醬。博山醬菜就是利用這醬的特點,醃製出來的醬菜鹹而不齁,甜而不膩,性之溫和,適合各階層人士食用。南方人不至於因為齁鹹而嫌棄,北方人不至於因為鹹甜而撇嘴。
另外,博山的黃豆醬也是醃製醬菜的最佳良好選擇。黃豆醬是由純大豆發酵而成,不含麵粉的黃豆醬適合蘸生蔬菜、做炒菜配料或做大醬湯配料。含麵粉的黃豆醬(將65%的黃豆洗淨蒸熟至糊狀,然後與35%的麵粉混合拌勻後發酵製成)適合烹製各種菜餚,或用來做炸醬麵。
沒有被研磨的黃豆醬,醬裡含有整粒或半粒豆瓣的稱為豆瓣醬,這種醬味純鮮濃,一般用於涼拌菜或做烹調的配料。但用於醃製醬菜也十分受歡迎,尤其是醬黃瓜,一般是使用豆瓣醬或甜醬醃製,這是博山特色。
博山的鹹菜很多,吃法和做法更多,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北方人冬天都醃製蘿蔔乾,一般是撒辣椒麵;博山人除了撒辣椒麵,還會撒五香面、花椒麵,現在還會撒孜然面。
把切好的辣疙瘩鹹菜用熱水汆一下,醬油用鍋熱開了放涼,再把菜放進去,過一會兒就成了油燜鹹菜。
把洗好的青辣椒切成段放在罐子裡,鍋裡用油炸一下花椒,再放上醬油燒開,趁熱倒在辣椒上。這不是虎皮辣椒,這是博山熗醃辣椒。
不知道您吃過蝦醬醃鹹菜嗎?
博山有!
咱們抽時間嘗嘗去。
相關連結:
兒時聽見胡同裡的叫賣聲,老是吧嗒嘴!
博山「啥哈」
博山人哈酒真嗨!
別具風味的博山三大「包子」
博山記憶——打火箸 搋搭火 盤爐子
我和北坦街的故事
兒時的「媽媽頭」, 文雅人叫「地黃」
兒時的煎餅情結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向博山老鄉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