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博山鹹菜

2021-02-16 心語拉呱

博山是一座美食之城。博山的主食多冠有「博;菜餚也是如此,博山酥鍋、博山炸肉、博山豆腐箱、博山春卷、博山卷尖;連鹹菜也是:博山酸鹹菜、博山油辣菜、博山辣熗絲……

「博山」就是一個品牌。

博山人不但菜餚做的精緻,就連小小的鹹菜也做的非常好。別人視鹹菜為小菜,博山人能把鹹菜做成了菜餚,還會把菜餚變成小鹹菜。席間上來一盤菜品,是菜餚、還是小鹹菜,我也分的不那麼清楚。

博山人吃飯喝酒總離不開鹹菜。不管在哪裡吃飯,只要聽到有人問:「你這有啥鹹菜啊」?

那肯定是博山人!

童年時候的博山,人們的生活雖然拮据,但是山城裡的小吃、小菜卻很多。博山人熱衷各種拌鹹菜、炒鹹菜,就算家裡沒菜了,拿出個大疙瘩來,切吧切吧,炒吧炒吧,拌吧拌吧,就是一盤精美的下飯菜!

博山鹹菜,數量之多、品種之繁,讓人眼花繚亂,百吃不厭。

一說起博山鹹菜。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博山酸鹹菜」。它和潮汕酸鹹菜、四川泡菜、韓國泡菜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獨特配方和醃製手法。

博山酸鹹菜使用的菜品很廣泛,只要是纖維豐富的蔬菜都可以被淹成酸鹹菜,不過,水果一般不放入缸裡。

這博山酸鹹菜醃製並不複雜。先將鹽放入水中在火上燒開,然後關火涼透水備用。把紅蘿蔔、甘藍、黃瓜、皮辣、萵苣等用水洗淨控幹,然後放進缸去,在放上點花椒,喜歡吃辣的扔上幾個幹紅辣椒即可,醃製三、五天,即可食用。

醃製三天以內的叫神仙菜,速淹速吃,不發酸。醃製一周至十天左右的才叫酸鹹菜。經過乳酸菌發酵後的酸鹹菜,吃起來脆脆的、辣辣的、酸酸的,特別開胃。

撈出的酸鹹菜,切成片狀,上火炒肉片,是絕好的下酒菜。老博山人還常「泡煎餅湯就酸鹹菜」。

博山酸鹹菜最大好處是隨吃隨醃。醃好的還沒有撈完,新鮮的菜又放進缸了。放菜的同時順手撒上一點鹽,保持著鹹菜水不鹹不淡,鹹中略淡。

記得博山人醃鹹菜,大戶人家用的是琉璃爐上替下來的硝罐,小戶人家用的是酸廠替下來的硫酸罈子。

老鹹菜缸是博山人的一寶!

博山人對於鹹菜的熱衷程度不亞於大魚大肉。記得我四十多年前在博山居住時,那時候每個家庭都不那麼富裕,但置辦年下菜卻從來不含糊,傾其所有、傾其所能。不管平時吃的如何,年下一定要吃到最好飯菜。

除了炸肉、炸魚、做酥鍋外,這炒鹹菜是必備的一道涼菜。年下菜上席時,第一道冷盤就是炒鹹菜。

博山人做菜大致上八九不離十,但用材、配料、刀法、火候卻各有千秋。俗話說:「博山酥鍋,一家一個樣」,這年下炒鹹菜也是如此,沒有一個規定的菜譜。所用的食材多有多放,沒有不放。

我們家是「外來戶」,且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所以,這炒鹹菜是最簡單的。一般是從西冶街北頭的益堂門市部買個鹹辣疙瘩回來,母親把它和去皮的皮辣切成菱形薄片,然後辣疙瘩片入水浸泡衝洗去鹹。木耳泡上,再把泡好的花生米、杏仁、大青豆去皮,上火把它們嗆掠一下(青豆須煮至八成熟)。挑瘦豬肉切成塊丁,入鍋放花生油把肉丁炒至八成熟,然後把剩餘食材放入鍋內爆炒瞬間即出鍋。

    一般炒這一次鹹菜至少有五六斤,炒好後涼透裝入盆中扣好,放到天井裡的磨盤上,用石頭壓好,以防有外來的貓狗偷吃。

    人家吃飯講究的人是油燒熱入蔥姜熗鍋加上肉絲煸炒出香味,加少許甜醬放入汁湯,放入準備好的花生米、杏仁、青豆、木耳、海米等,再加上皮辣或辣疙瘩菱形片(有的是切成絲)稍炒片刻出鍋成菜。我們家不太那麼講究。

大年三十年夜飯,炒鹹菜、酥魚鍋、炸春卷、豆腐箱赫赫上桌,家人圍在一起,品嘗的不是味道,是心情。

小時候,在博山常聽老人哄小孩時會說:「一二一,一二一,辣疙瘩鹹菜炒肉皮」。這「辣疙瘩鹹菜炒肉皮」光聽說過,沒有見有人吃過。我曾查過不少史料,也不見有記載。

據傳說,早時候人們還不知道豬肉皮比豬肉的營養更高,做菜的味道更好。一般是買了豬肉剩下肉皮,那屠戶心疼,就把肉皮去毛煮熟後,拿涼水浸一下,然後切成丁,再放上去皮的熟花生米和疙瘩鹹菜同炒。不想十分可口,周圍的鄰居都效仿,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年下的「炒鹹菜」。

在博山,這辣疙瘩鹹菜的吃法最多。生拌辣疙瘩鹹菜是最常吃的方法。把辣椒、辣疙瘩鹹菜切細絲,先用清水浸泡洗洗鹹菜絲退退鹽,撈出瀝瀝水,再把香菜切段,加上香醋、香油及味精作調料,放在小盆裡拌拉一下,上盤可食。

也可以把食材剁成綠豆粒大小的碎末,味道不減,食慾更強。只是千萬不要再加鹽了,那會把你齁壞的。

把醬醃好的辣疙瘩皮,一塊一塊的片下來,撒上五香粉,晾至半乾即可使用。吃到口裡筋道有嚼頭,越嚼越香。它有個漂亮的名字叫「五香疙瘩肉」。

還有那辣疙瘩用刀從不同方向切成片組,然後撒上辣椒粉。辣味滲進鹹菜,嚼一口又辣又鹹,香辣味撲鼻,是絕好的下飯鹹菜。

皮辣,是博山人的俗名,學名叫苤藍。博山人多用於炒菜或涼拌菜,用來醃鹹菜的也不少。把它去皮切成厚片,往鹹菜缸裡一扔,過幾天撈出來即吃。

博山的豆豉鹹菜,吃著是豆豉味,看著是鹹菜樣,兩者兼有,別具風格。博山人晚秋開始做,一直吃一冬天。

做博山豆豉鹹菜要先絲豆子。挑選上好的黑大豆用溫水泡到豆子鼓起來,然後上鍋煮熟。再找一敞口的罈子底下放一層曬乾的黃蒿,把涼透後的黑豆放到黃蒿上,再用一層黃蒿蓋在豆子上,讓黃蒿把黑豆包起來,黃蒿上面再蓋幾張菠蘿葉,壇口不要蓋的太緊,把罈子放到一個暖和的地方,但不要太陽直曬。約麼十天左右黑豆表面會長出一層白白的醭,這說明豆子絲好了。

這時,就開始製作豆豉鹹菜。先把洗好的當地青蘿蔔切成兩公分左右的小方塊,再把蘿蔔放置陶壇內(蘿蔔一層鹽一層)煞水,一般三天左右蘿蔔就會蔫吧。然後,找個盛豆豉用的罈子或罐子,一層蘿蔔一層絲豆碼好。壇內裡面最好摻雜點熱水浸泡後去皮的花生仁和杏仁,上面放點幹桔子皮絲,把熬好的花椒鹽水涼透後倒入壇內,再倒上一小杯高度白酒,壇口密封五到七天豆豉就可以吃了。

做好的豆豉鹹菜色澤漂亮,清香味美,鹹中散發著黃蒿的香味,吃起來半脆半軟,這特色的美味佳餚只有在博山才能享用的到。

在童年的記憶裡,當走在博山那鋪著青石條塊的胡同裡,時而會聽到「賣油辣菜嘮,紅豆腐!」的吆喝聲,聲音由遠而近……

抬頭望去,是挑著擔杖的老者蹣跚而來,擔杖一頭拴著個不太大的罈子,另一頭是用棉布包著的沙鍋或小木桶。叫賣聲粗沉而深著,「賣」字出口很慢很慢,中間舌頭在嘴裡輕輕繞個彎,「油辣菜」調逐漸升起,然後「嘮」象吐氣一樣慢慢降下調來,音拖的超過六十秒,隨即迅速脫口「紅豆腐」!聲音頓時斬住。

這叫賣聲宛轉悠揚、餘音繞梁,讓人情不自禁而駐足翹首撩蓋探望,在如此水墨畫般的美景中,小菜還未品到,情已濃,人已醉。

博山油辣菜是這樣做的。選用上好的芥菜頭,切去根部,清洗乾淨,然後切成細絲,加入少量醋和糖,稍加搓揉後,放入密封的罈子內,最好在辣絲上面放幾片生青蘿蔔片,把罈子置於陰涼乾燥處,悶制三至四天就可以食用了。注意開壇取菜時不要沾油,不然易發黴。開壇次數不要過多,免得辣味跑掉。

也有的人家在鍋中倒入少許花生油 ,燒熱後放入八角、蔥花爆香,再放入芥菜絲,開大火快速翻炒,注意不要炒的太熟,趁熱裝壇,立即封口,讓壇內的溫度自然降下來,約一夜的時間就可以吃了。

油辣菜風味獨特,吃的時候若淋上幾滴香油和香醋,其味酸、辣、鮮、香,色白如雪,入口脆生清爽,剛一品味頓時辣味鑽鼻嗆嗓,瞬間七竅皆通,辣味稍過,清香的芥菜味接踵而來,讓你有了還想再來一口的期望,十分誘人食慾。若有張小米大煎餅卷上油辣菜,就著一碗棒槌糊肚,那標準的山城美味,保準你愛不「釋」口。

香椿鹹菜是北方地區一大特色。博山屬於山區,山地的香椿味道更濃,更好吃,尤其是頭茬香椿,是最搶手的。記得每到春天,我們就跑到西山裡農戶家裡買香椿,最便宜的時候僅幾毛錢一斤。母親把買回來的香椿洗乾淨晾乾後,先把根部用醋蘸一下,再一層一層的撒上鹽,在鹹菜罈子碼好。夏天吃涼麵時,剁碎了撒上在碗裡,那香味無與倫比。

博山的醬鹹菜也是非常出名,如醬瓜蔞、醬黃瓜、醬皮辣、醬萵苣、醬八寶菜等等。尤其是那醬瓜蔞,是把剛長大的嫩瓜蔞的瓤摳掉,填進花生米、核桃仁、龍鬚菜、皮辣丁、辣疙瘩丁等食料,然後放入香醋、白糖、料酒等調料,過去一般是用甜醬或豆瓣醬混合醬油醃製,現在多數是用醬油直接醃製。

博山的醬園業,馥茂齋是第一家。開業於清朝末年,1935年轉讓給房東孫拱之,改名為桂林醬園。馥茂齋資本是濟南鹽商提供,廠址在大街南頭,前店後場。專營醬菜、醃菜、醬油、食醋,由於質量穩定,馳名遠近,生產經營逐年上升,缸容增加到2000多個,仍不能滿足需求,又在大街中開設了北馥茂醬園,增加缸容400多個,釀造食醋用料按照洛口的辦法,原料是用高粱麥曲,軟醅分解、固體成熟,色、香、味俱佳,醬醃菜中「水百工」最為出名,具有營養豐富,質脆鮮美,風味好的特點。博山人稱它為「馥茂齋鹹菜」。

它在西冶街景德東斜對面有個小門頭,我們西圩的人常到這裡買醬菜和甜醬。

說起博山醬菜,不得不說這甜醬。甜醬:也叫甜麵醬,是由麵粉製作而成的。由於麵粉經過發酵後產生糖類物質,會有蔗糖的甜味,所以叫做甜麵醬。這種醬適合生吃,小蔥蘸醬、烤鴨用醬、涼拌菜一般是用甜麵醬。博山醬菜就是利用這醬的特點,醃製出來的醬菜鹹而不齁,甜而不膩,性之溫和,適合各階層人士食用。南方人不至於因為齁鹹而嫌棄,北方人不至於因為鹹甜而撇嘴。

另外,博山的黃豆醬也是醃製醬菜的最佳良好選擇。黃豆醬是由純大豆發酵而成,不含麵粉的黃豆醬適合蘸生蔬菜、做炒菜配料或做大醬湯配料。含麵粉的黃豆醬(將65%的黃豆洗淨蒸熟至糊狀,然後與35%的麵粉混合拌勻後發酵製成)適合烹製各種菜餚,或用來做炸醬麵。

沒有被研磨的黃豆醬,醬裡含有整粒或半粒豆瓣的稱為豆瓣醬,這種醬味純鮮濃,一般用於涼拌菜或做烹調的配料。但用於醃製醬菜也十分受歡迎,尤其是醬黃瓜,一般是使用豆瓣醬或甜醬醃製,這是博山特色。

博山的鹹菜很多,吃法和做法更多,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北方人冬天都醃製蘿蔔乾,一般是撒辣椒麵;博山人除了撒辣椒麵,還會撒五香面、花椒麵,現在還會撒孜然面。

把切好的辣疙瘩鹹菜用熱水汆一下,醬油用鍋熱開了放涼,再把菜放進去,過一會兒就成了油燜鹹菜。

把洗好的青辣椒切成段放在罐子裡,鍋裡用油炸一下花椒,再放上醬油燒開,趁熱倒在辣椒上。這不是虎皮辣椒,這是博山熗醃辣椒。

不知道您吃過蝦醬醃鹹菜嗎?

博山有!

咱們抽時間嘗嘗去。

相關連結:

兒時聽見胡同裡的叫賣聲,老是吧嗒嘴!

博山「啥哈」

博山人哈酒真嗨!

別具風味的博山三大「包子」

博山記憶——打火箸 搋搭火 盤爐子

我和北坦街的故事

兒時的「媽媽頭」, 文雅人叫「地黃」

兒時的煎餅情結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向博山老鄉致謝!)

相關焦點

  • 博山,炒鹹菜
    過去春節一一過年的時候,家家幾乎都要做些年下菜:       發竹筍,泡木耳,炸松肉,炸丸子,炸藕盒,插酥鍋,做醬肉,炒鹹菜……               過去博山年下菜中上席的「第一道冷盤」那就是 炒 鹹 菜,博山春節做的炒鹹菜,可不是外地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
  • 博山,美食之 一碟鹹菜
    點擊上方↑↑美食博山,關注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博山人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 博山池上的美味——炒辣嘎達鹹菜
    點擊上方↑↑ 美食博山訂閱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 教你做博山人愛吃的豆豉鹹菜
    博山人愛做各種小吃,在生活中變著法做些小菜,即豐富了餐桌,又適合口味,即經濟又實惠比如豆豉鹹菜就是其中的一種。我家每年立冬之後都要做些豆豉鹹菜,除了自己吃之外還要送一些給親戚朋友。每天早上來碗荷包雞麵條或泡上個煎餅湯,再來上點豆豉鹹菜可真是舒服可口。老婆是做豆豉鹹菜的好手,每年都是她親手製做,她做的豆豉鹹菜清香可口,鹹淡適中。
  • 博山西冶街記憶
    在頭條上看到網友發的博山西冶街圖片,現代味十足,像個大市場,讓我產生了恍如隔世的感覺,這是西冶街嗎?牌匾上明明確確寫著,看來錯不了,但與我記憶中的西冶街可是大相逕庭。記憶中的西冶街古色古香,一座座青磚灰瓦的小樓精緻典雅,路上鋪的青石被踩得發亮,一切都展示著這個古街悠久的歷史。街道裡還延伸出幾條窄窄的巷子,很有曲徑通幽的味道。當時,我特別羨慕住在這裡的人們,心裡好奇都是什麼人能住在這麼有格調的房子裡。因而覺得這裡的人都特別有文化,有氣質。每次踏入西冶街,就好像進入了一個時空隧道。
  • 記憶中的鹹菜煎臭雞蛋
    從懂事起,我就生活在冷清的家庭中。每到過年過節,別人家都熱熱鬧鬧的,我們家仿佛總是少了一些氣氛。父親年少時就沒有了他的爸爸媽媽,所以從小有些羨慕別人家的爺爺奶奶。父親年輕時學過砌牆,可我記憶中沒有他做工匠的印象,倒是家裡的用來養豬的雜屋確是他砌的,還依稀記得放線時我拿錘子打樁時砸到了他的手,現在房子也扒了,生活了幾十年的房子沒有了,屬於我生命中的記憶沒有了,生我養我的農村也回不去了。 少年時最愛的是媽媽煎的鹹菜臭雞蛋,臭臭的雞蛋煎熟了卻有別一樣的香味。
  • 博山網紅新地標:禹王山居「老顏神」,博山美食一網打盡
    顏神,又是當代博山的古稱。事實上,顏神是博山悠久歷史文化的集成與積澱。當然,想看到只有在近代電視劇中了。博山煎餅,那是相當有名。上大學時,晚上在宿舍裡,吃煎餅啃鹹菜,難忘的記憶。>以豬肉、海魚、豆腐、海帶等等食材為主料,加上鹽糖醋酒,熬製數小時,味道出奇,菜中諸品酥爛而味醇,是為酥鍋。
  • 兒時老博山人的醋溜白菜情,估計80後不知道!!
    關注美食博山,回復鹹菜,查看博山酸鹹菜的醃製方法,回復苦菜鹹菜,查看苦菜鹹菜的醃製方法。回復 炸肉 看「手把手教你做博山炸肉」;回復 高湯 如何調製舊時聚樂村的高湯?回復 煎餅菜 看老博山人用一個煎餅做出五道大餐,絕!!
  • 博山名饌之十二: 博山烤肉
    博山烤肉,博山人亦稱作「燒肉」,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裡載有「炙豚法」,闡述的就是燒烤豬肉的方法。其精湛技藝代代相傳,博山烤肉這一特色名吃就是在這種傳統燒烤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 博山,百姓家的風味小吃
    點擊上方↑↑ 美食博山訂閱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 博山,老高的油餅
    點擊上方↑↑ 美食博山,關注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博山人的自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家鄉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 博山烤肉的做法
    點擊上方美食博山訂閱每周20萬人都在看的博山第一媒體,可每天收到關於博山的新鮮事、文化故事,好看、好玩、好吃這裡都有!
  • 博山煎包 | 李昌順
    博山煎包,也稱油煎包。在家庭製作的也稱「水煎火燒」,是起源比較早的山東名小吃。在北魏賈思勰始的《齊民要術》中,「煎」已成為獨立的烹調技法。由此可見煎包確為歷史悠久的地道的博山美食。最有代表性的吃法是剛出鍋的煎包,喝著熱油粉,伴著酸鹹菜或煎包、熱小米粥、佐以大蒜、陳醋食用。        博山煎包的獨特在於制餡。需先製做「花餡」。
  • 騰衝人記憶中的泡飯配鹹菜,你全部吃過嗎?
    對於騰衝人來講,沒有鹹菜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一口平凡到極點的泡飯,配上自家自製的鹹菜,是多少騰衝人的獨家記憶!醃菜簡直就是騰衝人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騰衝的鹹菜中,醃豆腐可以說是首當其衝。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自己醃製滷腐。不過做的不好的話很容易發黴哦~醃製油滷腐的時候大多會用菜葉子封口,再用塑膠袋密封好。在外讀書時,吃不到滷腐,還經常在某寶網購滷腐下飯吃。
  • 盤點博山燒餅、火燒在張店的
    博山火燒以大街張家肉火燒最為人熟知,還有青龍寺火燒、報恩寺火燒比較出名,其次是西溝街38號的火燒店、東門外的肉火燒、神頭腰腿痛醫院對面馬甲火燒。焦莊燒餅就不用說了,它在青龍山北路79號有個焦莊燒餅餐廳,還有多處培訓學校。
  • 誰這麼有才,編得博山飲食順口溜,絕了!
    博山水餃象元寶,皮薄餡美花樣俏,水餃要數石蛤蟆,博山水餃第一家,豬肉海米三鮮餡,銷售市場搶先佔,手工水餃集團建,天下喜歡博山飯。大眾飲食菜煎餅,飯食可口又普通,豆腐粉條加蝦皮,調拌均勻攤餅中,鏖子煎餅火適應,要求味道姜和蔥,博山老人都會作,青年可能就稀鬆。
  • 博山菜:淄博人眼中不可代替的美味佳餚,追尋記憶中的味道
    至明清之際隨著煤炭開採技術的日趨成熟,燒制陶瓷和琉璃製品已經在博山形成規模,享譽海外。南來北往的客商絡繹不絕,接踵而至,山東人自古好客,推杯換盞中進一步促進了博山菜吸收各家之所長,再結合自身特點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博山菜】。
  • 炒米湯+晾糕……說說老博山人的消暑利器!
    再細究,大米是水生作物,性涼,不利於潮溼的夏季,然而炒過的大米則甘溫,有了補中益氣、健脾養胃、除溼、和五臟的功效。更妙的是,炒制過程使大米裡所含的澱粉全部被破壞、分解,變成了活性炭。而這活性炭可以吸附胃腸裡的脂肪,促使它們被排出體外。降脂減肥,簡直是現代人的福音嘛,真是深藏功與名!天知道老博山人家是怎麼學來,又是如何風行開的?
  • 說說 博山醬園的那些歷史
    馥茂齋資本是濟南鹽商提供,廠址在大街南頭,前店後廠,專營醬菜、醃菜、醬油、食醋,由於質量穩定,馳名遠近,生產經營逐年上升,缸容增加到2000多個,仍不能滿足需求,又在大街中開設了北馥茂醬園,增加缸容400多個,釀造食醋用料按照洛口的辦法,原料是用高粱麥曲,軟醅分解、固體成熟,色、香、味俱佳,醬醃菜中「水百工」最為出名,具有營養豐富,質脆鮮美,風味好的特點。群眾稱它「馥茂齋鹹菜」。
  • 鮮美海安丨時光牽絆鹹菜乾 記憶味道紅燒肉
    鮮美海安丨時光牽絆鹹菜乾 記憶味道紅燒肉 2020-06-29 04: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