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的醬園傳奇

2021-02-13 郵城女人

醬園,最早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作為出售醬品,調味料的作坊、商店,開設在城市或者集鎮裡。上規模的醬園人員分工明確:「先生」類的經理、帳房、批帳、發貨、學徒;「司務」類的醬油司務(釀造醬油)、敲壇司務(檢修缸壇)、竹器司務(修理竹器)等等。他們各司其職,維繫醬園的正常運作。

「前店後坊」——醬園最為普遍的布局。店堂按照右醬左米(右邊溼櫃,左邊幹櫃)陳設,溼櫃出售酒、鹽、醬、醋、醬菜、腐乳、豆腐乾,以缸罐陳列、散打為主;幹櫃售賣米、面,罐裝食品為主。後坊分醬作、酒作、醋作、腐乳作、豆腐乾作等五作,作場上排滿了上醬缸,缸裡放著醬油、醬菜,每隻醬缸還配有一個尖頂箬葉蓋。天晴的時候,醬缸敞開著在陽光下暴曬,雨天的時候,就遮上箬葉蓋防雨。遵循「循環利用」的原則,醬可製成醬油,又可做成醬菜;用米釀酒、釀醋,用酒可制腐乳,腐乳又可做成豆腐乾。醬園,既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事象,也是平民百姓食事生活的物質基礎,承擔著人們對醬,以及醬油、醋、腐乳和醬菜等各種醬製品的需求。它以城市、集鎮中生活的人群為基本消費對象,在家庭手工傳統的模式中維繫了數百年之久。

建國前,高郵的醬園就有「曹寶善」、「陸三元」「王萬豐」、「連萬順」、「張二房」、「陳華記(民國初年,陳寶森在繼承陳西樓茶幹作坊的基礎上開創)」「震興」、「老大生」、「趙鼎元」等字號,後除「曹寶善」、「趙鼎元」停業外,其它醬園都各自專長的產品出售。如「王萬豐」的香醋,又稱「米醋」,外銷滬、寧和裡下河各縣;「張二房」的陳瓜酒;「連萬順」的茶幹;「震興」的燒酒;「老大生」的醬貨等,獲利頗豐。後來興起的「利農社」,店主孫石君,善於經營,店面越開越大,資本越來越雄厚。此外,「德豐」、「益美」、「震太恆」、「大順」、「永興」、「洋記」等也能做到自產自銷,零售批發。外加一些半產半販的中、小店,開啟了高郵醬園的一段傳奇。

早在清代,高郵的醬醋業就已十分發達,開設於乾隆年間的「曹寶善醬園」,以其所釀的香醋,幾乎壟斷了高郵城的香醋市場。宣統二年,曹寶善所產的香醋被送往南洋勸業會參加會展,可謂榮耀加身。

但是,後因制醋師傅失足掉進醋鍋裡身亡,曹家老闆將當月生產的醋潑向街頭,百姓認為不吉利,便不再購買曹寶善醬園的醬醋,曹寶善從此衰退直至倒閉。同一時期,能與曹寶善香醋相媲美的,還有臨澤所產的香醋。清代中葉,鎮上的醬醋坊有好幾家,其中又數仇恆順家最優。仇恆順多年經營醬醋生產,尤以制醋聞名。他精研前人制醋技藝,不斷探索,反覆試製,終獲特獨奧秘。其醋香味純正,酸甜爽口,深受一方百姓喜愛。後來,仇恆順舉家遷往鎮江,於是就有了如今天下皆知的「恆順香醋」。

主打陳瓜酒的「張二房糟坊(醬園)」,從乾隆年間開始。所產的酒近似丹陽黃酒,其性溫和,其味醇厚,可泡藥治病,過去患筋骨痛風溼痛的患者,不怕路遠跑到張莊買酒泡藥治病,裡下河一帶的婦女分娩都以陳瓜酒代替姜艾湯。宣統元年(1909年),陳瓜酒也被送往南洋勸業會參展,擴大了「張二房」的知名度。發展到後來,高郵城東大街吉升醬園和東臺劉七巷的永盛酒店都是他的分銷店,一直延至1939年抗日戰爭期間,先遭日寇火燒張莊又因土匪搶劫,不得已停產關門。

清朝年間,比較出名的鄉鎮醬園,還有鹹豐年間開設的三垛「陸三元醬園」。「陸三元」常年生產銷售豆腐、麻油、豆瓣醬和豆粉等,出售貨物總要給人家免費添點,麻醬油醋等都要習慣地外加一點。製作各種貨物,不求出貨率,但求好質量。鄉裡鄉外信譽口碑好,每日出貨量大,其特有的經營理念——「薄利多銷」,「貨不停留利自深」,讓醬園延續了幾代,一直到集體化方告結束。

到了民國,高郵醬園的新生力量崛起。既「曹寶善醬園」之後,「王萬豐醬園」扛起了高郵醬醋業的領軍旗幟。「王萬豐」字號,創建於清同治年間。始創人王友竹,起初運銷花布酒類,傳至王祥甫發展醬園,繼又擴展醋坊、槽坊、除繼續販運高粱大曲和大麥酒外,還自製佛手露酒等花色酒類,並生產小磨麻油,由於該行業比較穩健,加上王家經營重視質量,管理嚴密。經過多年積累,生產規模日益擴大,資金實力也逐步雄厚,逐漸成為行業的老大。產品除銷售本地外,運銷上海、蚌埠、天長、五河、泰州、姜堰、海安、興化、東臺、大豐等地,並出口南洋群島各地。民國初年,所產的香酸滴醋與佛手露酒,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被列為三等品。

後「王萬豐」由其(王祥甫)子王雍白、王煥之 、王軼群兄弟掌管,另一子王天民又在南門大街開設了「益美醬園」,規模擴大。建國後不久,王雍白、王煥之、王軼群先後逝世,店務其孫王麟章負責,直至全行業公私合營成立「高郵醬醋廠」。

民國20年,高郵遭遇特大洪水,城內蔬菜緊缺,但促進了「王萬豐醬園」醬菜的銷量,這引起了孫石君創辦醬園的興趣。他在磨坊、油坊的基礎上製作醬醋,並在稅務橋大街(北門大街北段)開設了「利農社醬園」。兩年內又分別在東大街(人民路)草巷口、城內中市口、南門館驛巷開設了分店,成為唯一可與「王萬豐」爭雄的醬園。「王萬豐」擅長制醋,「利農社」先是主打醬油,開創了用豆餅制醬油的先例,後又研製出糯米制醋,受到業內一致好評。隨著抗日戰爭爆發,社會不安定以及地方苛捐雜稅增多,1942年,孫石君相繼關閉了東大街、城中、南門的三個門市部。高郵第一次解放後,他在鎮江開辦了「天工醬醋廠」,並將主要精力放在上面。此後的「利農社」則由孫石君的代理人和職工經營,一直到公私合營成立「高郵醬醋廠」。

1956年,高郵的醬園逐漸走向了公私合營化,「高郵醬醋廠」、「臨澤醬醋廠」相繼成立。大大小小的醬園被組織起來,資源整合、生產共享,高郵香醋及醬類產品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到了90年代,國家經濟市場化,企業虧損資不抵債。隨著醬醋廠的轟然倒下,高郵的醬園完全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它們本是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精品,更是沉浮於時光的記憶。醬園的誕生、發展和存在是一段傳奇,值得去想起,更應該再繼續……

文 / 排版 | 雨朱 圖 | 味乎  

校對 | 龍博士 王子卿

文中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老北京文化:「南宛」烤肉宛、天源醬園以及桂馨齋醬園的故事
    天源醬園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天源醬園是百年老字號,創辦於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經營歷史,坐落在西單十字路口東南角,創始人是劉湛軒。劉湛軒是當時京城著名「四大當鋪」之一,俗稱「當劉」,原籍為京西八裡莊人。
  • 新昌路醬園弄殺夫奇案
    新昌路北邊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原有一條著名的「醬園弄」(新昌路432弄),因弄內有著名的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而聞名。1945年這條弄堂發生了一樁殺夫血案,讓醬園弄這條安靜的小弄堂登時聞名上海灘。醬園弄殺夫案主角詹周氏原名周惠珍圖片來自網絡醬園弄85號的二房東叫王瞎子,名字叫瞎子,其實不是全瞎,估計高度近視眼。一天夜裡王瞎子聽到樓上房客「大塊頭」詹雲影發出痛苦的驚叫,急忙大聲問:「樓上在做啥?」詹雲影的妻子周惠珍回答:「他又做噩夢了!」王瞎子聽了就沒在意。
  • 京省馳名,味壓江南 玉堂醬園劈荊斬浪的三百年傳奇
    如今,始建於1714 年的玉堂醬園,歷經三百年的歲月滄桑,仍舊持續演繹著百年老號的傳說……官商合作:玉堂醬園規模初具玉堂醬園的創始人蘇州的戴阿堂,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時,發現了「賽過銀窩」的濟寧州,便在南門口運河岸邊買下了一方寶地,開起醬菜鋪,取名「姑蘇戴玉堂」。
  • 從前會做生意的醬園,不僅醬油醬菜好,還管給客人寄存老母雞 -【茶幹】②
    (小編註:高郵有條河叫「大腦河」。曾在張家口工作過的汪曾祺經過考證,認為應該叫做「大淖河」,理由是蒙古語中,有水的地方都叫「淖」,原屬察哈爾省的張家口管有水但沒到湖那麼大的都叫「淖兒」。他認為淖應該是元代留下的叫法。為此還寫了著名的短片小說《大淖記事》、以及大淖河通向高郵南邊大街的一條巷子《草巷口》。後高郵真的把大腦河改名為大淖河。
  • 杭州老醬園店
    醬園店,「園」是作坊,「店」為賣堂。清時,「官醬園」是大佬級的醬園店,多數為大牆門,走過天井,店堂軒敞。
  • 老北京文化:「南宛」烤肉宛、天源醬園以及桂馨齋醬園的故事
    天源醬園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天源醬園是百年老字號,創辦於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經營歷史,坐落在西單十字路口東南角,創始人是劉湛軒。劉湛軒是當時京城著名「四大當鋪」之一,俗稱「當劉」,原籍為京西八裡莊人。
  • 「燕趙老字號」之一:高陽醋醬園
    近日,經中國老字號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審核認定,高陽李石頭燒雞鋪、高陽醋醬園、高陽田家燒雞、高陽陳六口腔榮獲「燕趙老字號」稱號。「燕趙老字號」之一高陽醋醬園「大豐號的布,醋醬園的醋。」「北京有六必居,保定有槐茂莊,高陽有醋醬園。」
  • 青浦文物·阜康醬園
    醬園坐北朝南,磚木結構。青磚外牆,牆高10米,牆上寫有紅色「醬園」兩個大字,牆簷有磚飾。木板門,寬0.99米,高2.98米,門上鑲有銅泡釘353枚。正屋二層,三開間,九架梁,進深10.1米,重簷,簷口有木雕飾,硬山頂,小瓦屋面。2017年被公布為青浦區文物保護點。
  • 新昌路醬園弄殺夫奇案
    老上海的醬園圖片來自網絡新昌路原名梅白克路,也叫梅白格路,北京西路以北原叫蔓盤路,後統稱梅白克路,租界收回以後用浙江新昌名字命名。其實不管梅白克、梅白格、蔓盤,英文都一樣:Myburgh Road。新昌路北邊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原有一條著名的「醬園弄」(新昌路432弄),因弄內有著名的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而聞名。1945年這條弄堂發生了一樁殺夫血案,讓醬園弄這條安靜的小弄堂登時聞名上海灘。
  • 萬通醬園七十年
    按舊時的說法: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國人烹調講究色和味,醬是少不了的,解放前青島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幾十家醬園,僅西鎮就有十幾家之多。萬通醬園的創建青島建置之初,當地就有醬園出現。於是,一批加工醬菜的醬園醬坊應運而生。到上世紀30年代,據《膠澳志》記載青島的醬園就達60餘家,外地商人紛紛帶來南北的名品,一時間花色品種增多,產品紛呈,青島醬園業迎來了鼎盛時期。這其中的代表就有浙江紹興商人高鏡榮和他的「萬通醬園」。紹興以酒缸、醬缸、染缸的「三缸文化」著稱,民間素有用豆瓣醬釀造醬油的傳統和秘方。
  • 青浦文物·涵大隆醬園
    蝦油小青瓜、精什錦、寶塔菜、嫩薑片、錦州瓜、人參蘿蔔乾、奶油蘿蔔乾……一碟醬菜,一碗清粥,角裡人的鹹淡人生,全在這裡~朱家角古鎮的涵大隆醬園就是一家釀造醬菜的百年老店以涵大隆為首的一批醬園作坊將釀製的醬菜暢銷各地。醬菜很快就成為了朱家角價廉味美的特色產品。涵大隆生產的各種醬油、醬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雙料醬油分別獲獎,後來又在南洋勸業會和國貨展覽會上分別獲獎。1956年,涵大隆和鎮上另外幾家大醬園合併,組成酒醬合作商店,總稱涵大隆。
  • 安豐古鎮---醬園
    舊時的一條七裡長街,計有大小醬園二十多家,僅南石橋大街抬鹽巷附近就有三家,住在街後兩河邊的居民有時燒菜燒到一半還差醬油,總可以一出巷子就能在醬園店打到醬油,不耽誤燒菜,很是方便。醬園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是僅三間門面的店,醬貨是指的大醬園店,如北玉街上的許慶餘等。規模大的大抵是前門開店後門作坊,並僱有二三師傅徒弟。
  • 大運河的高郵,高郵的大運河
    對高郵而言,大運河就是與生俱來的一部分,隨著風雨侵蝕,朝代更迭,大運河的形成史也如同就是高郵的發展史,不可分割。到此,高郵境內初步形成一縱一橫「丁」字形水上交通格局,為高郵的行政區劃和地方政權的設置提供條件。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來高郵,只因汪曾祺從揚州坐車去高郵,雖是臨時起意,但想去高郵看看的念頭由來已久。高郵在多數人眼中,大概只是一個盛產鹹鴨蛋的地方。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高郵出了一個汪曾祺,去高郵主要為了看看汪曾祺筆下的風土人情。高郵是江蘇省揚州市的縣級市,一個運河邊上的小縣城,西鄰高郵湖,南接揚州。高郵的名字很特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此築高臺、設置郵亭,得名高郵,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郵」字命名的城市。
  • 董建波:浙江平湖老鼎豐醬園發現了一批帳簿
    1986年,浙江省平湖市清理會計檔案時,工作人員在醬園弄原老鼎豐醬園二樓的一間庫房裡發現了一些舊帳簿,之後,這些帳冊由平湖市檔案館收藏,稱為老鼎豐醬園檔案。2002年,浙江省檔案局將老鼎豐醬園帳簿確定為第一批省檔案文獻遺產。2015年,國家檔案局將之評定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
  • 高郵湖紀事
    原創 空橋高郵湖一(今韻)岸遠連芊葦,湖寬任野蓴。鷺鷥初展翅,近水試灘深。高郵湖在揚州之北,湖的成因約為多個淺泊聚成,我在一篇汪曾祺的小說中似讀過。雖然人物及情節近玄乎,卻是真切地記住一首詩來:三十六湖菰蒲香,儂家舊住在橫塘。行舟已過琵琶閘,萬隻明燈影亂長。
  • 老字號——「六必居」醬園
    西鼎和也是一家開了多年的老醬園,以醬苤藍絲出名,醬得透明不說,苤藍絲整齊纖細,更是別家醬園辦不到的。當年慈禧喝玉米糝兒粥,就少不了花椒油炸西鼎和的苤藍絲。中國人有句老話,說同行是冤家。針尖對麥芒,誰家也不肯讓一步。六必居說他家醬園子是明代嘉靖年開設的,有嚴嵩寫的匾額為證。
  • 武漢老行當醬園「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
    從最初簡單的鹽漬醃製,到後來的醬園企業的興起,「醬」雖不起眼,卻不動聲色地佔據著人們飲食生活的重要位置,而這樣的醬菜之味,也深深承載著中國人厚重的味覺記憶。醬園一年四季都有生意,春天制曲,夏天曬醬,秋天淋醋、淋醬油,醬菜的醃、醬、泡、曬等隨著季節時令走,難得清閒。到了初冬,蘿蔔大量上市,還要切蘿蔔。
  • 手繪杭城│鹹香味出醬園店
    家裡大人燒菜時,從灶頭間拿個玻璃瓶子給我們小孩子:「到醬園店兜老酒去!」或是「到醬園店拷醬油去!」小孩子就提個小籃子,把瓶子放裡邊,跑到街上去。從醬園店買來醬瓜、糖醋蒜、醋蘿蔔、什錦菜、大頭菜、生脆瓜、小黃瓜、地藕、榨菜……色澤鮮亮,脆嫩清香,切丁切絲或切條,裝在碟中, 味道蠻好,食慾大增!杭州話叫「顧早飯」,這些醬菜的製造其實可上溯到清代。有時去醬園店,可以看到營業員把帶汁帶滷的醬菜,像豆腐乳、醬豆子之類,用不滲水的油紙包好,再用稻草扎牢。而大頭菜則是三頭串起來,扯根稻草,捆上幾道,打個活結,交給顧客。
  • 長春曾經有一座大通醬園
    清末,紹興醬園從業者以親帶親、友攜友的方式,將醬園開到了全國各地,東北人也是從那時開始吃上醬油的。在長春,百年鼎豐真的創始人就是浙江紹興人張啟發,張啟發在開辦鼎豐真南貨店(鼎豐真創建時的名稱)的同時,也在包括長春在內的東北主要城市開設醬園。本期老長春,我們為您講述老長春醬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