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園,最早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作為出售醬品,調味料的作坊、商店,開設在城市或者集鎮裡。上規模的醬園人員分工明確:「先生」類的經理、帳房、批帳、發貨、學徒;「司務」類的醬油司務(釀造醬油)、敲壇司務(檢修缸壇)、竹器司務(修理竹器)等等。他們各司其職,維繫醬園的正常運作。
「前店後坊」——醬園最為普遍的布局。店堂按照右醬左米(右邊溼櫃,左邊幹櫃)陳設,溼櫃出售酒、鹽、醬、醋、醬菜、腐乳、豆腐乾,以缸罐陳列、散打為主;幹櫃售賣米、面,罐裝食品為主。後坊分醬作、酒作、醋作、腐乳作、豆腐乾作等五作,作場上排滿了上醬缸,缸裡放著醬油、醬菜,每隻醬缸還配有一個尖頂箬葉蓋。天晴的時候,醬缸敞開著在陽光下暴曬,雨天的時候,就遮上箬葉蓋防雨。遵循「循環利用」的原則,醬可製成醬油,又可做成醬菜;用米釀酒、釀醋,用酒可制腐乳,腐乳又可做成豆腐乾。醬園,既是中國飲食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事象,也是平民百姓食事生活的物質基礎,承擔著人們對醬,以及醬油、醋、腐乳和醬菜等各種醬製品的需求。它以城市、集鎮中生活的人群為基本消費對象,在家庭手工傳統的模式中維繫了數百年之久。
建國前,高郵的醬園就有「曹寶善」、「陸三元」「王萬豐」、「連萬順」、「張二房」、「陳華記(民國初年,陳寶森在繼承陳西樓茶幹作坊的基礎上開創)」「震興」、「老大生」、「趙鼎元」等字號,後除「曹寶善」、「趙鼎元」停業外,其它醬園都各自專長的產品出售。如「王萬豐」的香醋,又稱「米醋」,外銷滬、寧和裡下河各縣;「張二房」的陳瓜酒;「連萬順」的茶幹;「震興」的燒酒;「老大生」的醬貨等,獲利頗豐。後來興起的「利農社」,店主孫石君,善於經營,店面越開越大,資本越來越雄厚。此外,「德豐」、「益美」、「震太恆」、「大順」、「永興」、「洋記」等也能做到自產自銷,零售批發。外加一些半產半販的中、小店,開啟了高郵醬園的一段傳奇。
早在清代,高郵的醬醋業就已十分發達,開設於乾隆年間的「曹寶善醬園」,以其所釀的香醋,幾乎壟斷了高郵城的香醋市場。宣統二年,曹寶善所產的香醋被送往南洋勸業會參加會展,可謂榮耀加身。
但是,後因制醋師傅失足掉進醋鍋裡身亡,曹家老闆將當月生產的醋潑向街頭,百姓認為不吉利,便不再購買曹寶善醬園的醬醋,曹寶善從此衰退直至倒閉。同一時期,能與曹寶善香醋相媲美的,還有臨澤所產的香醋。清代中葉,鎮上的醬醋坊有好幾家,其中又數仇恆順家最優。仇恆順多年經營醬醋生產,尤以制醋聞名。他精研前人制醋技藝,不斷探索,反覆試製,終獲特獨奧秘。其醋香味純正,酸甜爽口,深受一方百姓喜愛。後來,仇恆順舉家遷往鎮江,於是就有了如今天下皆知的「恆順香醋」。
主打陳瓜酒的「張二房糟坊(醬園)」,從乾隆年間開始。所產的酒近似丹陽黃酒,其性溫和,其味醇厚,可泡藥治病,過去患筋骨痛風溼痛的患者,不怕路遠跑到張莊買酒泡藥治病,裡下河一帶的婦女分娩都以陳瓜酒代替姜艾湯。宣統元年(1909年),陳瓜酒也被送往南洋勸業會參展,擴大了「張二房」的知名度。發展到後來,高郵城東大街吉升醬園和東臺劉七巷的永盛酒店都是他的分銷店,一直延至1939年抗日戰爭期間,先遭日寇火燒張莊又因土匪搶劫,不得已停產關門。
清朝年間,比較出名的鄉鎮醬園,還有鹹豐年間開設的三垛「陸三元醬園」。「陸三元」常年生產銷售豆腐、麻油、豆瓣醬和豆粉等,出售貨物總要給人家免費添點,麻醬油醋等都要習慣地外加一點。製作各種貨物,不求出貨率,但求好質量。鄉裡鄉外信譽口碑好,每日出貨量大,其特有的經營理念——「薄利多銷」,「貨不停留利自深」,讓醬園延續了幾代,一直到集體化方告結束。
到了民國,高郵醬園的新生力量崛起。既「曹寶善醬園」之後,「王萬豐醬園」扛起了高郵醬醋業的領軍旗幟。「王萬豐」字號,創建於清同治年間。始創人王友竹,起初運銷花布酒類,傳至王祥甫發展醬園,繼又擴展醋坊、槽坊、除繼續販運高粱大曲和大麥酒外,還自製佛手露酒等花色酒類,並生產小磨麻油,由於該行業比較穩健,加上王家經營重視質量,管理嚴密。經過多年積累,生產規模日益擴大,資金實力也逐步雄厚,逐漸成為行業的老大。產品除銷售本地外,運銷上海、蚌埠、天長、五河、泰州、姜堰、海安、興化、東臺、大豐等地,並出口南洋群島各地。民國初年,所產的香酸滴醋與佛手露酒,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被列為三等品。
後「王萬豐」由其(王祥甫)子王雍白、王煥之 、王軼群兄弟掌管,另一子王天民又在南門大街開設了「益美醬園」,規模擴大。建國後不久,王雍白、王煥之、王軼群先後逝世,店務其孫王麟章負責,直至全行業公私合營成立「高郵醬醋廠」。
民國20年,高郵遭遇特大洪水,城內蔬菜緊缺,但促進了「王萬豐醬園」醬菜的銷量,這引起了孫石君創辦醬園的興趣。他在磨坊、油坊的基礎上製作醬醋,並在稅務橋大街(北門大街北段)開設了「利農社醬園」。兩年內又分別在東大街(人民路)草巷口、城內中市口、南門館驛巷開設了分店,成為唯一可與「王萬豐」爭雄的醬園。「王萬豐」擅長制醋,「利農社」先是主打醬油,開創了用豆餅制醬油的先例,後又研製出糯米制醋,受到業內一致好評。隨著抗日戰爭爆發,社會不安定以及地方苛捐雜稅增多,1942年,孫石君相繼關閉了東大街、城中、南門的三個門市部。高郵第一次解放後,他在鎮江開辦了「天工醬醋廠」,並將主要精力放在上面。此後的「利農社」則由孫石君的代理人和職工經營,一直到公私合營成立「高郵醬醋廠」。
1956年,高郵的醬園逐漸走向了公私合營化,「高郵醬醋廠」、「臨澤醬醋廠」相繼成立。大大小小的醬園被組織起來,資源整合、生產共享,高郵香醋及醬類產品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到了90年代,國家經濟市場化,企業虧損資不抵債。隨著醬醋廠的轟然倒下,高郵的醬園完全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它們本是數百年商業和手工業競爭中留下的精品,更是沉浮於時光的記憶。醬園的誕生、發展和存在是一段傳奇,值得去想起,更應該再繼續……
文 / 排版 | 雨朱 圖 | 味乎
校對 | 龍博士 王子卿
文中部分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