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曾經有一座大通醬園

2020-12-11 長春晚報

醬油,如今是家家廚房裡必不可少的基礎調味品,但在百餘年前,東北是沒有醬油的。清末,紹興醬園從業者以親帶親、友攜友的方式,將醬園開到了全國各地,東北人也是從那時開始吃上醬油的。在長春,百年鼎豐真的創始人就是浙江紹興人張啟發,張啟發在開辦鼎豐真南貨店(鼎豐真創建時的名稱)的同時,也在包括長春在內的東北主要城市開設醬園。本期老長春,我們為您講述老長春醬園的故事。

浙江紹興自古有「三口大缸」之譽,這三口大缸分別是酒缸、醬缸、染缸,說的是當地極具特色的傳統釀造業和手工業。從清末到近代,隨著紹興人在全國各地做生意,他們將這些製造技術也帶到了當地。近日,本報記者及通訊員採訪到了在長春創辦鼎豐真的張啟發的後人張金先和張素娥,他們向記者介紹了家族在東北、特別是長春,開辦醬園的歷史。

戰亂中的醬園

多數紹興人從東北轉回關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在東北開設醬園的紹興人轉回了關內,他們有的去了天津,有的去了西安、蘭州,還有的去了成都、昆明和香港,在那裡繼續經營醬園。張金先兄妹談到紹興人在各地開醬園的往事,自豪地講,可以說大半個中國的醬園都是紹興人開的,各地醬油釀造技術都是紹興的技師提供支持的。家鄉紹興人多地少,出來做生意的人很多。一般來說,凡是出來打工的人,幾年後,回去都能蓋得起房子,只要沒有不良嗜好,錢都能帶回老家去。當地人鄉情濃,爺爺張啟發在東北的生意幹起來後,家鄉每年都有一二十人過來,鄉親再帶鄉親,一二十年的時間,東北三省,各地都有紹興人開的醬園。通過這種方式,紹興人陸續把醬園開遍了全國各地。經歷了最初的輝煌,偽滿時期,特別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物資短缺,醬園的經營變得艱難起來。1945年光復後,國共雙方又開始內戰。張氏家族擔心時局變遷,便舉家回遷紹興。1947年,張毓瑚將長春源泰醬色廠轉給店員李學善經營。1956年,公私合營後,張氏家族在東北大地開設的民族手工業醬園生意,就此告終。但在吉林,1956年,曾經的大通醬園與通泰泉老醋店等幾家醬園企業合併成立吉林市醬園總廠,原大通醬園的特號母油高醬一直被保留至今。

長春歷史上的第一家醬園

大通醬園

1910年,張啟發在吉林市開辦大通醬園,地址在當時的二道碼頭16號(和龍街附近),是當時吉林城內最大的釀造廠。也是在1910年前後,張啟發把家遷到了長春,在長春大馬路和三馬路交會處開設鼎豐真南貨店,這是百年老字號鼎豐真的肇始。1912年,張啟發在長春開大通醬園,這是長春歷史上的第一家醬園。據張金先講,醬園初創時,只是一個由四五個人經營的小作坊,但醬油在各地往往剛開始賣,便被搶購一空。據爺爺張啟發講,開辦醬園是一項十分艱苦的事,每每初創一處醬園,他都和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東北的優質大豆,加上家鄉師傅精湛的釀造技藝,使各地「大通醬園」釀造的醬油,深得百姓喜歡。張啟發在經營時,始終堅持「顧客至上,信譽第一,保證質量」,這也是大通醬園不斷在各地開設新址,最終發展成百年老字號的原因。張啟發在東北各地開設的醬園,獨資的有五六個,其餘多為合股,如在哈爾濱與人合股開辦的同興醬園。各地醬園所僱用的師傅、工人都是紹興當地人。此外,看到張啟發在東北發家致富,不少鄉親也來投奔他,來到東北的紹興人,有資本的自己開醬園,或與人合資開醬園;沒有資本的在醬園裡打工。當時,長春的醬園幾乎都是紹興人開的。據張金先和張素娥兄妹介紹,他們的父親,也就是張啟發的長子張毓瑚,於1935年前後,在今天亞泰大街與長春大街交會處以北的原永長路22號開設源泰醬色廠,這座醬色廠初創時有幾十口大缸,二十多名工人,是前店後廠的老式手工作坊,這在當時的老長春,已經是一座相當規模的醬園了。

「闖關東」的貨郎

把醬油技藝帶到東北

今年92歲的張金先是張啟發的長孫,從小總聽爺爺講述創業的艱辛,他對爺爺「闖關東」創業的經歷非常了解,他介紹了爺爺到東北創業的經過。張啟發於1874年生於浙江紹興紫紅山村一個窮苦人家,童年便失去父母,由兄嫂養大;13歲去做學徒,家裡共有兄弟四人,張啟發排行老四。家道艱難,張啟發十八九歲便開始在家鄉搖著貨郎鼓,挑著挑擔做小買賣。有一天,張啟發挑擔在一家茶館旁休息的時候,聽館內有一剛從東北回來的師爺正在向鄉親們介紹自己在關外的見聞,他聽到東北氣候寒冷,百姓相對富庶,感覺如果把家鄉的東西販運過去,肯定能「發財」。回家後,張啟發就找了幾個要好的親朋商量,要到東北去「淘金」。而這時的張啟發和鄉親們還是第一次聽說「奉天」(今瀋陽)這個稱呼,對東北的認知可以說是非常少。在這種情況下,幾個人就出發了,他們的目的地是當時的奉天。幾個人從紹興到上海,換乘木帆船,輾轉到遼寧營口上岸,之後,換乘馬車直奔奉天。到了奉天,人生地不熟,但幾個人做小買賣還是有經驗的,於是就擺了兩年地攤,有了一定積蓄。在奉天生活的張啟發發現這裡人們炒菜沒有醬油,但盛產黃豆——製作優質醬油的好原料。他就動了開醬園的心思。說幹就幹,張啟發懷揣著夢想,返回老家紹興,請了釀造醬油的師傅,又置辦了一些工具,於1905年前後,在奉天開辦了第一家醬園,取名為「大通醬園」。之後,他又把「大通醬園」開到了吉林、長春、樺甸和公主嶺。

◆來源:長春晚報微信綜合 記者:趙娟 通訊員:魏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謝謝

本期編輯:彬彬

相關焦點

  • 東北歷史:長春曾經有一座六國飯店,為啥黃了?
    然而,很多長春市民不知道,長春也有一座六國飯店。 那麼,長春六國飯店檔次如何?為啥黃了? 這個飯店非常豪華,地上四層,地下一層,有客房200餘套,是當時北京最高的洋樓之一。 1925年,隨著六國飯店地位的提高,原有建築無法滿足需要,對飯店進行了擴建;這次擴建非常保守,幾乎完全保持了原有造型,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高了一層。
  • 燃氣股午後異動拉升 長春燃氣、大通燃氣漲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4日訊 午後,燃氣水務板塊異動拉升,截至發稿,長春燃氣、大通燃氣等2股漲停,貴州燃氣漲逾7%,南京公用、佛然能源等漲逾5%,洪通燃氣、東方環宇等漲逾4%,勝利股份、皖天然氣、新天然氣等漲逾3%,其他多股不同程度跟漲
  • 大通古鎮遊記
    這大通古鎮,就是這樣。曾經在自己的夢中,不止一次地想像過你的樣子,但是當我真真正正地靠近你時,我還是被你的風景給震撼住了,目光裡的大通古鎮,就像是一幅古典的水墨畫,就這樣立體地呈現在這銅陵大地上,一座座古老的房屋,就是你高聳起的風骨,於滄桑的厚重之中,彰顯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 老北京文化:「南宛」烤肉宛、天源醬園以及桂馨齋醬園的故事
    後來,齊白石先生在其88歲大壽日,又畫贈送題有「步寒松柏同精健,知是無生壽桃送烤肉宛,畫中題字:「仁者多壽。」可見,齊白石先生與烤肉宛之情深。歷經三百年,烤肉宛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其烤肉間裡紫銅打制的烤爐頗為矚目,是天橋的老藝人打制。爐上的烤炙子系康熙年間的老古董,相傳有三百年的歷史,稱得上是烤肉苑的鎮店之寶。
  • 漸行漸遠的長沙老醬園
    除了這些,大多醬園還兼作釀酒和做香乾豆腐腐乳等豆製品,可謂品類繁多琳琅滿目,是舊時百姓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東西。粗粗算起來,醬園產品有數百個花色品種,因為每一個類別的產品就有很多小品種。比如醋,在清代便有米醋、麩醋、高粱醋;白醋、陳醋、老陳醋;香醋、燻醋、大紅醋等;醬油有元滴油、衝滴油、頭油、頂油、秋油、原油、子油和母油等;醬醃菜也是品種繁多,按大類分有醬蘿蔔、醬辣椒和醃菜(泡菜)等。
  • 萬通醬園七十年
    按舊時的說法: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國人烹調講究色和味,醬是少不了的,解放前青島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幾十家醬園,僅西鎮就有十幾家之多。萬通醬園的創建青島建置之初,當地就有醬園出現。於是,一批加工醬菜的醬園醬坊應運而生。到上世紀30年代,據《膠澳志》記載青島的醬園就達60餘家,外地商人紛紛帶來南北的名品,一時間花色品種增多,產品紛呈,青島醬園業迎來了鼎盛時期。這其中的代表就有浙江紹興商人高鏡榮和他的「萬通醬園」。紹興以酒缸、醬缸、染缸的「三缸文化」著稱,民間素有用豆瓣醬釀造醬油的傳統和秘方。
  • 高郵的醬園傳奇
    醬園,最早出現在明代中葉以後,作為出售醬品,調味料的作坊、商店,開設在城市或者集鎮裡。上規模的醬園人員分工明確:「先生」類的經理、帳房、批帳、發貨、學徒;「司務」類的醬油司務(釀造醬油)、敲壇司務(檢修缸壇)、竹器司務(修理竹器)等等。他們各司其職,維繫醬園的正常運作。「前店後坊」——醬園最為普遍的布局。
  • 安豐古鎮---醬園
    舊時的一條七裡長街,計有大小醬園二十多家,僅南石橋大街抬鹽巷附近就有三家,住在街後兩河邊的居民有時燒菜燒到一半還差醬油,總可以一出巷子就能在醬園店打到醬油,不耽誤燒菜,很是方便。醬園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是僅三間門面的店,醬貨是指的大醬園店,如北玉街上的許慶餘等。規模大的大抵是前門開店後門作坊,並僱有二三師傅徒弟。
  • 「中華老字號」大有豐醬園等待新活法,承載百年記憶的老廠房...
    李大有的名字與《易經》六十四卦之一的「大有」卦名巧合,有氣運充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因此李大有創辦的醬園一開始就亮出「大有豐醬園」的商號。由於經營有方,商運通達,李家醬園生意不斷壯大,在亳州相繼發展成「春陽齋」「紫陽齋」「大有豐」「大有厚」等四家商號分店。
  • 老字號——「六必居」醬園
    北平自製自銷醬菜的叫醬園子,大概最早做醬必定是有自己菜園子的。真正老北平多半有個習氣,喝慣了吳裕泰的茶葉,絕不會改張一元,吃慣了哪家醬菜,就認定哪家,永遠不能更改。為了買四兩醬蘿蔔,能夠不辭辛苦,從西城跑到北城去買,這些都是有錢有閒沒事養成的習慣。
  • 新昌路醬園弄殺夫奇案
    「梅白克」的名字出典在哪裡我沒考證過,不過南非有一家三四百年歷史的葡萄酒企業美蕾酒莊,其擁有者邁伯格家族的英文寫法就是Myburgh,不曉得和新昌路的這個「梅白克」有沒有關係。新昌路北邊在新閘路青島路之間,原有一條著名的「醬園弄」(新昌路432弄),因弄內有著名的特色老店張振新醬園而聞名。1945年這條弄堂發生了一樁殺夫血案,讓醬園弄這條安靜的小弄堂登時聞名上海灘。
  • 長春又添一座新公園!就在...
    長春又添一座新公園!就在...>20日長春日報融媒體記者來到幸福二路附近的山水灣公園公園溼地地貌和生態環境極佳>日軍南嶺地下司令所遺址據現場施工方工作人員董春彥介紹,施工勘察過程中,發現公園地下建有日本侵華遺蹟。
  • 曾經的亞洲第一街,只有1500米長,隱藏著長春最屈辱的記憶
    是拍攝過《英雄兒女》、《甲午風雲》的長春電影製片廠, 還是從這裡駛出的第一輛磁懸浮列車?第一次來到長春,住在松苑賓館,這裡曾經是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一座純日本風格的建築。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春擁有獨特的城市風貌和眾多的歷史遺產,不僅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
  • 說說 博山醬園的那些歷史
    小編微信:msboshan投搞:msboshan@163.com 廣告:13365330683 博山醬園業,馥茂齋是首創的第一家,開業於清朝末年,1935年轉讓給房東孫拱之,改名為桂林醬園。馥茂齋以後,先後開業的大小戶有30多家,分布在孝婦河兩岸。馥茂齋改名桂林醬園後,除經理田錫三外,共他人員全部留用,產品質量保持不變。以後相繼在銀子市街開設的瑞豐恆、在魚市街開設的元吉醬園,因產品質量差,沒有競爭力而收了廠。在西門裡開設的復豐恆,在沿河街開設的茂泰興,技術力量薄弱,經營不善,也收了廠。
  • 東北歷史:長春市長通路清真寺,為啥有一座無字碑?
    在長春市長通路旁,有一座清真寺。在寺中,有一座無字碑。那麼,長通路清真寺中,為啥會有無字碑呢? 清真寺 長通路清真寺的全稱是長春市清真寺,是長春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每逢伊斯蘭教盛大節日,各族穆斯林都會來到這裡舉行慶祝活動。
  • 冰雪長春,魅力之都!長春冬戀,冬醉長春
    這是一座豪情滿懷冷資源轉熱產業的城市——冰雪產業正揚帆;這是一座全民健身投入冰雪運動的城市——百萬學子上冰雪;這是一座一步一景滿眼瓊樓玉宇的城市——冰雕雪塑遍長春;這是一座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雪人的城市——雪人兒伴你過年。
  • 你不知道的官醬園——中華老字號醬園品牌 第一篇
    醬園,又稱「醬坊」,是中國歷史上、城市中製作並出售醬品的作坊、商店。在數千年歷史上,中國人的三餐對醬及醬類食品的依賴甚深,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醬都是家庭勞動的產品,是生活必需品。直到今天,一些「舊情難捨、積習不改」的老年人仍在維繫著自造醬的情結與傳統。
  • 武漢老行當醬園「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
    從最初簡單的鹽漬醃製,到後來的醬園企業的興起,「醬」雖不起眼,卻不動聲色地佔據著人們飲食生活的重要位置,而這樣的醬菜之味,也深深承載著中國人厚重的味覺記憶。醬園一年四季都有生意,春天制曲,夏天曬醬,秋天淋醋、淋醬油,醬菜的醃、醬、泡、曬等隨著季節時令走,難得清閒。到了初冬,蘿蔔大量上市,還要切蘿蔔。
  • 暢遊在大通河畔
    這裡只有在狹窄的山谷裡緩坡而上的景區公路是人工修築的,它沿著每一座山的山腳東拐西繞,人要快歩行走四個小時才能到達位於最西北端的寬闊草甸。這是一條幽靜的小路,抬頭只看見高聳林立的一座座的山頭,頭頂除了山還是山,只有在少數路段能看到一線天際。
  • 從裕長醬園到百年燈塔 青島燈塔釀造110年記(圖)
    而此時,恐怕很少有人會想起百年前那彎曲狹窄的、不時地跑過洋車的芝罘路上的「裕長醬園」、記得曾經輝煌一時而又在改革大潮中風雨飄搖的青島釀造總公司。  如今燈塔釀造已經走過110年的歲月,變化的是時代,不變的是燈塔人對品牌的堅守、對品質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