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臺西鎮 一個日常化的青島平民生活》
原文題目:萬通醬園七十年
作者:劉逸忱
按舊時的說法: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國人烹調講究色和味,醬是少不了的,解放前青島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幾十家醬園,僅西鎮就有十幾家之多。
萬通醬園的創建
青島建置之初,當地就有醬園出現。到德日佔領時期,大批農村勞動力湧進青島,他們收入微薄,僅靠成菜佐食。於是,一批加工醬菜的醬園醬坊應運而生。到上世紀30年代,據《膠澳志》記載青島的醬園就達60餘家,外地商人紛紛帶來南北的名品,一時間花色品種增多,產品紛呈,青島醬園業迎來了鼎盛時期。
這其中的代表就有浙江紹興商人高鏡榮和他的「萬通醬園」。紹興以酒缸、醬缸、染缸的「三缸文化」著稱,民間素有用豆瓣醬釀造醬油的傳統和秘方。當時青島市場上售賣的醬油都是日本生產的化學醬油,這種醬油生產簡單,胺基酸含量低,味道也不鮮美,像食鹽水一樣,老百姓並不買帳。高鏡榮看好青島市場製售醬油的前景,他聯合族弟高鏡甫和同鄉章其楓、王梅軒、馮堯同五位股東共同出資,集資2000元,在嘉祥路、雲南路轉角的平房大院內(嘉祥路66號)開設了這家南派醬園,字號「萬通」,以生產醬油為主。1933年7月8日,萬通醬園在西鎮紅紅火火地開業了。
開醬園是個本大利長的行當。開業之初,醬園有技師2人,職工20餘人,皆為紹興籍。購置大缸100多口及其它所需設備,並自製醬油容器木桶,分100市斤、30市斤和15市斤三種,均用圓蓋密封,僅在上端及下端各留一圓孔,以備裝入和放出醬油之用。因豆瓣醬油生產周期長,約需一年時間,積壓資金太多,兩名技師一人專管醬油生產,另一人則管腐乳生產和醬菜生產,縮短生產周期,以利資金周轉。
「醬油大王」美譽的由來
開業之初,高鏡榮一心想打造萬通的品牌,對質量要求很高,除由技師每道工序嚴格把關外,他還經常親自檢查產品質量和衛生狀態,一絲不苟。 同時對職工能做到賞罰分明,工資和夥食標準都比同業高,還給報銷醫藥費,千活出力的收入成倍地增加,這使得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很高,從早到晚都在努力生產,都想一起創出醬園的牌子。
通醬油麵世後,由於味道好質量佳還不生白醭,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般的醬園採用的都是前店後坊的模式,而萬通醬園除了門市售賣外,還委託各零售小店賒銷,按月結算,並向各餐館推銷。選派兩名店員專管下街送貨,100市斤大桶用地排車送,30市斤中桶和15市斤小桶用自行車送,送貨時將用完的空桶捎回,洗淨後循環使用。過硬的質量加上先進的營銷手段,萬通醬油如高老闆所願在青島創出了上佳的口碑,成為名牌貨,附近各縣的客商都紛紛來青島,用油簍販運萬通醬油回去銷售,萬通醬園的業績蒸蒸日上,被譽為「醬油大王」。
看到萬通醬油銷售得不錯,隨後又有南方人在青島開設了兩家醬園,園址都在西鎮,也都是以生產豆瓣醬油為主,一家是在單縣路的民生醬園,一家是在費縣路的大興醬園。另外本市還有幾十家北方人開設的醬園,都是以醬菜為主,有的兼做醬油,市場競銷激烈,萬通醬油更加注重質量,以質取勝,在同行業中,一直名列前茅。上世紀40年代, 萬通醬油還在嘉興、徐州開設了分號,業務得到長足發展。
「萬通」品牌之爭
在青島第二次被日本佔領時間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收青島期間,因為化學醬油生產周期短,成本低,有利可圖,一些醬園便生產化學醬油,甚至有些住戶也製造化學醬油到市場兜售,造成市場片混亂, 萬通醬園始終堅持生產豆瓣醬油,也維持住了一些老用戶,但銷售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1956年, 萬通與青島的其它醬園作坊被改造合併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釀造廠一青 島市釀造總公司。隨著規模擴大、技術管理的整合,機械化設備的系統運用,結束了過去小作坊間的低層次競爭,國家統購統銷,保證了原材料的供應和市場的份額。在政府的扶持下,青島釀造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再度輝煌起來。
萬通醬園被併入青島釀造二廠,原廠長高鏡亭在此退休後回原籍紹興安度晚年。而萬通系列調味品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萬通」逐漸成為青島市家喻戶曉的優質調味品的著名品牌,「萬通」 米醋、 「萬通」醬油等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然而2007年,一場圍繞 「萬通」品牌歸屬問題的糾紛出現了 ,前身為萬通醬園徐州分號的徐州恆順萬通食品釀造有限公司搶先註冊了商標,並將青島三家生產萬通品牌調味品的企業告,上了法庭,經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島城三家企業被判改名,本市74年的老字號「萬通」最終花落江蘇。作為品牌發源地的青島沒有留住「萬通」品牌無疑是令人遺憾的,也為青島的品牌保護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