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保安腰刀背後,是80多道工序的千錘百鍊

2020-12-25 隴上非遺

原創:馬韞菲

去年10月在第七屆成都國際非遺節上,甘肅館內有一個項目格外引人注目,無論什麼人經過,都要站下仔細查看一番。有很多人更是愛不釋手,記得在21上午,甘肅館內來了一位河南省政府某機構的領導,不僅向傳承人了解該非遺產品的歷史,還詢問了發展情況。這個吸引人的非遺產品,就是製作精美的保安腰刀。

刀在中國傳統的十八般兵器裡排名第一,也是人類最早最普遍的冷兵器之一。在甘肅省的積石山縣有一種刀很有名氣,與維吾爾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戶撒刀並稱為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這便是著名的保安腰刀,目前,其製作工藝已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

追溯歷史,保安族人冶煉鋼鐵,打制金屬器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腰刀的出現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227年,成吉思汗東徵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定居在保安城以後,他們中許多從事手工業者開始了加工經營活動,主要有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保安腰刀也就此誕生。

在此次成都國際非遺節上,甘肅館的一個展柜上擺放著上百把腰刀,小的僅有七八釐米,長的也有七八十釐米。由於保安腰刀由刀體、刀鞘、刀柄三部分組成,人們都會打開刀鞘一探究竟,有些刀刃上面刻有類似水波紋,甚是精美大氣。站在展櫃後面的便是保安腰刀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尕主麻,他話不多,但是說起保安腰刀的點點滴滴卻滔滔不絕。據他介紹,這些刀刃上的紋理叫黃河水流紋,是保安腰刀最經典的紋路。

小編與他的交談中得知,他是地地道道的保安族人,家住積石山縣大河家鎮,他們家祖輩都是制刀大師,而他已是家中第四代傳承人了。據他介紹,保安腰刀有800多年的歷史,可以用作宰牲工具、削果皮,還能作為餐具削吃羊肉等,它不僅是保安族人民重要的生活用具,也是別致的裝飾品、收藏品,更是一種文化象徵,是保安族最璀璨的一張文化名片。

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展柜上一把把精緻的保安腰刀,但其華麗的外表下是多達八十多道的製作工序,和制刀者身上那一道道或淺或深的疤痕。設計、鍛打、淬火、鑲嵌、砸鉚……一道工序都不能少,這過程中燙傷、劃傷都是不可避免的。馬尕主麻的右手至今還留著一條四五釐米長的疤痕,這是他曾經在學習制刀過程中不小心被拋光機劃傷的,除此,他身上小的燙傷不計其數。

說起保安腰刀的鍛造過程,是相當艱辛的,將2釐米厚的鋼筋打薄到2毫米,其間需要人力不間斷地捶打,或一兩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常常是腰酸背痛,加上面對高溫的鋼筋,時常汗流浹背,鍛制一把腰刀非常耗時耗力。經過八十多道工序,最後才能打造出造型優美、線條明快、裝潢考究的保安腰刀。」馬尕主麻說。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鍛制的保安腰刀深受人們的喜愛,還遠銷阿拉伯、蒙古等國。

「我特別喜歡讀書,但當時家裡困難,生活的負擔全部落在父親一個人的肩上,讀完小學我就輟學了,一心想幫父親分擔壓力,從12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學習製作保安腰刀了,從簡單的拉風匣開始,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成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說起學習製作保安腰刀的初衷,馬尕主麻顯得很無奈。

不過,現在他有一個制刀工廠,有二三十名員工。今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的刀廠以「扶貧車間」的形式,帶動當地十一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加入產業發展,解決了他們的生計問題。馬尕主麻說:「我的目標是讓扶貧車間真正發揮好脫貧增收的作用,讓這些貧困戶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談到保安腰刀的傳承,馬尕主麻表示,這些年,每年都有人想跟著他學習,他都是來者不拒,悉心傳授制刀技術,「我就想把蘊含著本民族文化的腰刀工藝傳給更多的人,讓人們通過保安腰刀認識保安族以及保安族的文化。」除此,他還積極參加各類非遺展會,在他的努力下,保安腰刀跟隨他走遍了全國各地,讓更多的人認識了保安腰刀。

相關焦點

  • 保安族:80多道工序,他們用匠心傳承腰刀文化
    保安族:80多道工序,他們用匠心傳承腰刀文化 2019-09-05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非遺傳承人講述保安族腰刀千錘百鍊的故事
    馬尕主麻表示,不同於傳統刀具,一把保安腰刀的製作少則需要40多道工序,多則要經歷80多道工序。家庭作坊式的加工製作是最常見的打刀模式。如今,保安人在延續這種方式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將家庭作坊打造成了專業的工作室。馬尕主麻正在製作保安腰刀。
  • 馬尕主麻:讓保安腰刀代代相傳
    「這把腰刀是2007年,我和父親耗時3天,燒了500斤碳,經過『夾鋼』『淬火』等多道工序錘鍊而得,這讓失傳已久的『黃河流水紋保安腰刀』鍛造技藝得以延續。」馬尕主麻說。據歷史記載,保安族先民善於打制兵器,在甘肅臨夏一帶「安家落戶」後,其後代以打刀為生,習慣延續至今。
  • 積石山縣冶灑力海: 用一生堅守「保安腰刀」
    73歲的保安族人治灑力海是一名鐵匠,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安腰刀鍛制技藝傳承人。黃昏的暮色中,積石山縣保安腰刀產業園區內,依次排列的保安腰刀生產區,一個個打鐵爐中火光緋紅。治灑力海用一個大鐵鉗子,將一個燒紅的鐵棒從火爐中取出來,掄起鐵錘朝著燒紅的鐵棒連續敲打。
  • 保安腰刀,總是那麼迷人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是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傳統手工技藝,屬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安族腰刀煅制流程複雜,最多可達80道工序,主要工序有鍛制、雕刻、刀柄製作、刀鞘製作等。保安人打制腰刀的歷史久遠,腰刀的出現與元代的軍事活動密切相關。1227年,成吉思汗東徵時,把部分來自中亞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這部分色目人與當地蒙、漢、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鄰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族。定居在保安城以後,他們中許多從事手工業者開始了加工經營活動,主要有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保安腰刀也就此誕生。
  • 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保安腰刀
    文/康橋保安腰刀是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保安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與戶撒刀、英吉沙刀並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他們中有許多人從事手工業生產,當時的鐵匠主要製作土槍、弓箭等,一脈相承的冶鐵技術使他們掌握了高超的制刀技藝,工藝十分複雜,工序多者達80多道,少者也有三、四十道。保安工匠所制腰刀鋒利無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其中以折花刀最具代表性。
  • 特寫:香港「00後」邂逅800歲保安腰刀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蘭州9月28日電40歲的保安族腰刀商人馬尕主麻拿著小錘,反覆鍛打鐵片和鋼片。電光石火間,刀坯初現雛形。30多名遠道而來的香港中學生緊緊圍著他,有的舉著相機,有的拿筆記錄,個個看得入神。
  • 英吉沙小刀,保安腰刀,戶撒刀,這三大名刀,你知道哪一個?
    比切糕更具民族特色的維吾爾族英吉沙小刀,製作工藝相當繁瑣的保安族保安腰刀,選女婿都相當看重的阿昌族的戶撒刀,這三種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三大名刀。英吉沙小刀造型精美,紋飾秀麗,刃口鋒利,這是英吉沙小刀的特徵,也是英吉沙小刀能在眾多刀具中出名的重要因素。
  • 為何明清腰刀鞘鞘頭有方有圓?
    所以搜索雁翎刀,首先找到的就是瀋陽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那把清太宗皇太極的御用雁翎腰刀。當時除了覺得看起來很好看以外,就疑惑為什麼刀鞘是方的?而筆者印象中的類似形制的腰刀都是圓鞘的。▲圓鞘腰刀然後就發現清代雁翎刀有大量都是方鞘的,甚至有朋友認為方鞘的就是清代的雁翎刀,圓鞘的就是明代的雁翎刀。為此還和筆者辯論了很久。
  • 保安族除了美麗的腰刀,還有神奇的口頭文學
    「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為「保安回」等。保安族的祖先是元朝、明朝(公元13世紀至17世紀)在青海同仁附近駐墾的蒙古人與色目人,到明朝時建立保安城而得名。 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畜牧業和手工業,很早就會冶鐵的保安人,有著高超的制刀技藝,他們製作的腰刀鋒利耐用,精緻美觀,在州內外享有盛名,「保安腰刀」也成為臨夏州的一張名片。
  • 做一把油紙傘 需要70多道工序
    做一把油紙傘 需要70多道工序 2015/05/12 06:09 來源:溫州晚報 瀏覽:3116
  • 工廠探秘|IQAir空氣淨化器背後的72道工序
    時至今日,大多數IQAir的用戶都還會好奇:o 為什麼IQAir HealthPro 250的濾芯壽命,能在市場上無可比擬地超過國標84倍多?o 為什麼北京人民大學醫院呼吸科裡的IQAir能夠堅挺使用16年,並依舊高效運行?
  • 公園道一號:保安毆打環衛工 物業至今無說法
    8月6日,科學大道雪松路附近的鄭州高新區「公園道一號」小區因向路面傾倒建築垃圾,被環衛工人「退回」至小區門口的事,引發兩名小區保安對兩名環衛工人拳打腳踢。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陳思【憤怒】20多歲保安毆打六旬環衛工致老人肋骨骨折據了解,兩名當事保安分別為20歲、25歲。
  • 3年280多道工序 重慶匠人打造一把角弓(圖)
    280多道工序,3年周期,守著一份清貧,傳承一項技藝。對匠人李青陽來說,薪火相傳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   在剛剛結束的九龍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中,重慶南派角弓製作技藝被列入九龍坡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清朝的皇宮侍衛,腰刀為什麼都必須反著佩戴?
    而在他們兵器選擇上,也是有講究的,比如要求一律反著佩戴腰刀,這是為什麼呢?這樣佩刀關鍵時刻能拔得出來嗎? 其實清朝前期的勇士腰刀並不是一直反戴的。道光年間,有一位叫做奕賡的侍衛寫了本《侍衛瑣言》,其中記載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清朝侍衛的佩刀都是正帶,刀柄朝前,刀尖在後,但到了乾隆後期,佩戴方法就截然相反。
  • 滿清腰刀,做工精緻的殺伐利器!
    我們現在所說的清刀一般指的是腰刀(佩刀)等。 其形制除了沿襲明代刀劍特點,也受到多國文化交流的影響,有些更會帶有印度、土耳其及蒙古等地的特色。清刀集古今之特色,攬中外之精華,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