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法國旅遊的朋友們,大概沒有不奔著皇宮城堡去的,像凡爾賽、楓丹白露和盧瓦河谷那些赫赫有名的城堡群,更是不容錯過的好去處。而當我們真正站在城堡裡,面對一屋子的豪華內飾時,或多或少會有些一籌莫展——這麼多東西,看不懂,怎麼辦?不要慌,毫釐團隊今日為大家準備了一套法式家具鑑定入門級裝逼指南。帶上這個指南再去逛城堡,看那些琳琅滿目的家具與光華璀璨的水晶吊燈,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說不出個所以然啦!
談法式家具,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東西方美學和地理環境的差異,西方人並不像我們在製作家具時以木材的天然肌理為美,他們的家具裡沒有黃花梨、金絲楠木或紫檀木,相反是不那麼名貴的橡木、胡桃木和白楊木。古董市場裡歐式家具的價格也不是根據木材品質的優劣來確定,而是按照製作工藝與華麗程度來區分。(是的,他們就喜歡bling bling的東西)
那麼現在讓我們從中世紀開始談吧。
中世紀
說到中世紀,教堂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西方藝術與東方藝術一樣,建築、家具、室內設計與生活用具等各領域在美學層面也環環相扣。因而在了解中世紀的家具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認識幾個代表性的建築紋飾:
圖片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分別對應了哥特早期(1160-1300)、中期(1300-1400)和晚期(1400-1500),這些建築紋飾也被廣泛應用於教會與宮廷貴族的家具之中:
因此判定中世紀家具非常簡單,只需要看家具裡有沒有哥特拱頂或耶穌受難之類的聖經故事淺浮雕就可以啦!當然擁有以上兩種元素的家具也可能屬於19世紀的新哥特時期,這裡就需要更紮實的專業知識與更犀利的眼光來加以辨別了。作為一枚只想安靜地裝個逼的青年,你也不用緊張,要知道,中世紀時期歐洲的大部分資源都掌握在教會與宮廷手裡,世俗用途的家具外形比較簡單,也相對而言更容易鑑定。譬如當時就非常風靡一種X形狀的椅子,這貨長這樣:
有時也長這樣:
平民階層用的箱子幾乎沒有任何裝飾,下圖舉個慄子:
是不是很好鑑別呢?
裝逼關鍵詞:哥特(請與殺馬特哥特文化相區分)、聖經故事、X形椅
文藝復興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隨後擴散至歐洲各國。當時歐洲各國的家具多仿製義大利,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法國亦如此。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非常流行一種高背椅,叫Sgabello:
Sgabello / Attributed to the Workshop of Giuliano da Maiano(1432–1490)and Benedetto da Maiano(1442–1497)Florence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New York
上圖為佛羅倫斯早期的Sgabello,造型非常簡潔,坐上去應該不怎麼舒服。到了威尼斯,這貨變得鑲金帶鑽,異常華麗:
Sgabello / 1560-1600 / Venice
而法國人學習的,正是威尼斯的這種風格:
Sgabello / France
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式衣櫥,與Sgabello一樣,也是主打華麗風,裝飾以古希臘神話故事雕刻為主,與當時的繪畫遙相呼應。讓我們來看幾張圖:
從上述圖片中,相信大家已經發現了這些衣櫥的共同特點:除了雕刻紋飾極度繁複以外,它們的裝飾圖案是嚴格對稱的,而「對稱性」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式家具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這一時期的桌子也受義大利的影響頗深,桌面通常可以摺疊,桌腿則由「H」形的橫木連接,如下圖所示:
裝逼關鍵詞:Sgabello、對稱性、古希臘神話故事雕刻、H形橫木
路易十三
十六世紀是法國的戰爭時期,胡格諾戰爭(又稱宗教戰爭,1562-1593)整整持續了半個世紀,人民一度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宮廷貴族和匠人們無心在藝術方面動腦筋,因而法式家具在風格上並沒有什麼創新。到了路易十三統治期間,政治穩定,局勢清明,宮廷木匠們從義大利和弗朗德勒地區的藝術風格中汲取靈感,開始探索自己的道路。這一時期的家具整體造型質樸簡單,風格上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判斷方法也非常簡單,只要看它們的桌腿就可以啦!一般而言,這一時期家具的桌腿都是以螺旋形、小圓柱或念珠狀旋轉,桌腿之間依然由「H」形橫木連接,有時橫木也呈對角線形,橫木的中心往往會有花瓶或陀螺形狀的木頭裝飾。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直接看圖吧:
路易十三喜歡的東西,差不多就長這個樣子了……
裝逼關鍵詞:螺旋形桌腿、造型質樸
路易十四
到了路易十四時代(1638-1715),法國國力日漸強盛,其在歐洲的政治影響力,大有我天朝當年八方來朝的氣勢。然而當時的藝術中心仍在義大利,歐洲各國在繪畫、雕塑與建築方面莫不以義大利為馬首是瞻。(在這裡忍不住插句題外話,現在的土豪天堂瑞士在18世紀開始轉行發展金融業以前,在歐洲可是出了名的貧困國家,當年的瑞士人民都是以壯丁的形式出現在各國幫忙修路鑿湖,譬如凡爾賽宮裡的瑞士湖,就因瑞士人修建而得名。反觀如今法瑞兩國國情,不得不感嘆真是風水輪流轉啊)
路易十四在凡爾賽裡琢磨著,不行,我是太陽王,哪能成天跟在義大利後面混?我們大高盧要有自己的風格。於是御旨一頒,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裝飾紋飾就出現了:
圖一看上去很對稱是不是?若再仔細看看,你便會發現圖案的左右兩邊其實並不完全相同,這就是路易十四的御用裝飾藝術家Jean Berain故意玩的小小手段了——他把不同的元素組合在一起,以達到一種對稱的視覺性假象,而當人們細究下去,又能發現許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以上兩種紋飾幾乎百分百無死角地出現在了路易十四時期的家具中,而要分辨路易十四時期的家具,除了找這兩樣紋飾,還有種更簡單的方法,那便是——看誰的金子多!那些體積龐大的,一看就有炫富嫌疑堆滿金箔綴有象牙的,bling bling閃瞎你雙眼的,八九不離十就是這個時期了。
用整塊銀打造的桌子,現藏於凡爾賽宮。看出來路易十四有顆任性的心了……
裝逼關鍵詞:怪面飾、垂飾、花環飾、隆重華麗、細木鑲嵌(Marqueterie)
攝政時期
路易十四去世以後,年幼的路易十五接過了父親的權杖。和中國一樣,在歐洲,年幼的國王登基後改朝換代也需要經歷一段攝政王時期,而腓力二世(奧爾良公爵)則是路易十五的攝政王。攝政時期(1715-1723)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在藝術史裡一般會被人忽略或與路易十五時期的洛可可風格混為一談。作為一篇負責任的裝逼指南,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挑出來單獨講的。
言歸正傳,對於攝政王本人,本指南在此不多作介紹,想深度裝逼者請自行谷哥或者度娘。我們來談談他統治期間的家具風格。
攝政時期只有八年,但攝政風格卻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從1700年開始,一直持續到路易十五自行統治期間的1730年,可以說,攝政風格是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風格之間的轉變時期。這一時期的法國宮廷裡,來自中國的影響已經在逐漸滲透了:家具從粗重華貴開始變得小巧精緻,線條由直線開始變得柔和,最重要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安樂椅。
安樂椅 / 攝政時期
裝逼關鍵詞:安樂椅、轉變時期
路易十五
終於寫到大家喜聞樂見的路易十五了,個人覺得這是法國家具史上最美的一個時期(1710-1774)。當然,這是出於一個東方人的視角,法國人可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華麗的路易十四才是真愛,是法國曾經國力強盛的歷史見證。(現在該醒醒了……)
但凡對藝術史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洛可可(Rococo)這個名詞,它甚至一度成為了法國藝術的代名詞,風靡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Rococo」在法語裡嚴格來說是不存在的。在法國博物館裡說「Style Rococo」,驕傲的高盧人只會對你投來輕蔑的一瞥,但若換成「Style Rocaille」,裝逼指數瞬間+1。
這個時期無須多做介紹,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便是「中國風」。當時歐洲人痴迷於東方藝術,從中國和日本大量進口漆器,漆畫木板在歐洲由木匠切割後再進行組裝,並加以鍍金鑲邊裝飾,倒也別有一番風味。這一時期的整體藝術風格都偏女性化,家具線條柔和,裝飾細膩繁複,是收藏歐洲古董家具的中國藏家們可以考慮入手的時期。
裝逼關鍵詞:中國風、女性化、曲線、漆器、洛可可藝術
路易十六
十八世紀這場短暫的中國風颳過之後,法國人又迅速回到了對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審美再提煉中來。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在其統治早期也曾是洛可可藝術的重要推動者,但總體上法國家具的審美全面進入了新古典主義時期(1775-1790):線條重回筆直,造型乾淨利落,桌腳一般模仿羅馬柱的形狀,以示對古典主義精神的致敬。
裝逼關鍵詞:直線、簡潔、新古典主義
路易十六統治後期,法國爆發了大革命,隨後他與瑪麗皇后被推上了斷頭臺,法國的封建君主制度從此結束,而法國城堡裡的古典家具陳設也到此基本告一段落。本指南行文至此,應該可以幫你應付大部分法式古典家具的基本風格判定了,如需了解更多專業知識並獲取逼格進階的打開方式,請持續關注我們公眾號的內容。
Ps:本裝逼指南同樣適用於歐洲其他國家。歐洲各國藝術風格的演變只在年代上有些錯落,技術層面是大同小異的,唯一例外的是坐落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的北歐四國(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這四國的古典家具相當天真可愛,以後我們會有專題介紹文章,敬請期待。
文 / 恩以
圖片來自網絡
合作或媒體轉載請聯繫公眾號
或郵件聯繫:haoli-official@outlook.com
微信號:haoliart
「毫釐與您分享世界各地藝術趣聞」
長按並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