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孩子們還沒有開學,每個家庭的隔離都做得很好,常見的兒童春季傳染病(例如: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支原體感染等等)都非常少見。
但是,梁醫生仍然在線上接診了一些發熱的孩子,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他們的發燒呢?今天,梁醫生就跟大家分享幾個近期引起兒童發熱的比較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
4月齡女性嬰兒,腋溫 38℃
發熱前12小時接種肺炎13價疫苗
第一案例中的4月齡孩子,發熱是出現於接種疫苗後的12小時,發熱為低熱,除了發熱以外,孩子其他情況都良好。我們會將這一位孩子的發熱與接種疫苗相關聯。
經過連續的觀察,12小時後也就是接種疫苗24小時左右,孩子的體溫就下降至正常,沒有其他任何的表現,孩子就恢復正常了。
有研究發現,接種肺炎13價疫苗後有高達24.3%-36.5%的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其中絕大多數(23.6%-34.9%)為輕度發熱(38-39℃),疫苗引起的發熱一般會在接種疫苗後48小時內好轉的哦!
案例二
5月齡男性嬰兒,體溫39.1℃
第一個案例中的孩子發熱的原因是接種疫苗,那麼差不多年齡的第二個孩子是不是也是接種疫苗導致的呢?
疫苗導致的發熱,絕大多數都是輕度發熱,中度以上的發熱比較少見,以肺炎疫苗為例,引起中度發熱(39℃-40℃)的比例1.1-4.4%,高熱(>40℃)更加罕見(0.1-1.0%),因此,即便是接種疫苗後,如果是39℃以上的發熱,首先懷疑的也不是疫苗後的發熱,需要尋找其他的原因。
我仔細詢問了孩子的情況,這個5月齡的孩子上一次接種疫苗是在1周前,因此可以首先排除疫苗接種引起的發熱。孩子一直在家中,沒有接觸過生病的人,除了發燒以外沒有其他症狀(咳嗽、流鼻涕、嘔吐、腹瀉等等),那麼孩子發熱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時候,我建議家長做一個尿常規化驗,很快尿分析結果出來——尿路感染。經過治療後孩子順利恢復。
為什麼我首先給出化驗小便這個建議?
在3-24齡特別月是6月齡以下,沒有感染源的>39℃以上發熱的嬰兒中,尿路感染的比例很高,未行包皮環切術的男孩尿路感染的發病率為10-25%,因此我們會建議小嬰兒特別是6月齡以下的發熱的嬰兒,首先進行方便、快速並且性價比高的尿液化驗來除外尿路感染。
案例三
1歲2月男性兒童,體溫38.6℃
前兩個發熱的孩子年齡都比較小,這第三個相對大一些的孩子的發熱又是什麼原因呢?第三位孩子也是一直在家,沒有接觸任何生病的人。除了發熱也沒有其他任何的表現,食慾和精神狀態都一切如常,這位孩子我是如何考慮的呢?
這時候我給出的意見是:化驗小便,如果尿液分析結果正常,持續護理和觀察48-72小時,觀察皮膚是否會有出疹的情況。
孩子的尿液檢查正常,持續觀察48小時後,孩子的發熱間隙延長,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現,因此我建議繼續觀察至72小時,72小時後孩子的體溫好轉,全身出現了皮疹,最後診斷——幼兒急疹。
幼兒急疹是由人類皰疹病毒-6等多種病毒引起的出疹性疾病,通常表現為持續發熱3-5日後驟然熱退,隨後出現皮疹。
就像很多人描述,幼兒急疹是出疹後才能診斷,很難在發熱時提前判斷。我為什麼會在這個孩子的發熱期間就高度懷疑他是幼兒急疹呢?
這是因為我應用了概率的方法。在這「全面隔離」的事情,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發生概率很低。但是引起幼兒急疹的病毒不同,成人的口腔中可能長期攜帶引起幼兒急疹的病毒,因此,這一時期出現幼兒急疹的概率會上升。
為什麼讓孩子在家中持續觀察呢?
1、我是孩子的家庭醫生,從孩子出生後的情況我都非常了解;
2、孩子沒有基礎疾病病史,既往沒有得過幼兒急疹;
3、孩子所有的疫苗接種都是按照我為他制定的方案接種,孩子已經接種完全所有針對細菌感染免疫保護的疫苗(肺炎疫苗、B族溶血鏈球菌疫苗);
3、孩子除了發熱以外沒有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表現;
4、孩子的精神狀態以及一般情況良好;
5、接下來的觀察中我會隨時在線一直陪伴著家長;
6、媽媽是一位學習型的家長,記錄與觀察都非常仔細。
三個兒童發熱案例有三種不同的原因,實際上引起兒童發熱的原因有很多,有輕也有重,需要醫生從孩子的年齡、性別、病史以及體格檢查中諮詢分析小心甄別。即使是幼兒急疹這種良性疾病,在疾病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高熱(>40℃),甚至因為高熱導致的抽搐的情況。
家長應該學習兒童發熱的護理和觀察和常見兒童急救的處理的知識。當孩子出現發熱時,應該仔細的記錄並觀察,這樣才能為醫生的診斷提供詳細的病史從而幫助醫生更加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