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流感的孩子不少,流感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高熱,反覆發熱也是家長最擔心的事。我們在臨床上會遇到一些小兒發熱經過正確治療幾天後發熱不退或者退後一兩天又發熱的情況。
如果我們用藥合理、又沒有明顯併發症的時候還會發熱,那我們就應該從小兒的飲食起居方面找找原因,看看是否屬於中醫裡的「食復」現象。
01
「食復」的含義
其實 「食復」這個詞雖然現代人能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就有對「食復」的詳細論述。在《黃帝內經 素問 熱論》篇第三十一:「帝曰:病熱當何禁之?歧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這段話翻譯成現在的語言意思就是:「黃帝說:熱病有什麼禁忌呢?岐伯說:當病勢稍衰退時,吃肉食,病即復發,多進食則發生遺證(遺:病名,熱病後期餘熱未清,因多食而引起再度發熱的病症)。這些都是熱病應當禁忌的。」從《內經》這段文字來看,古人就已經很重視熱病後的正確飲食調理。
02
「食復」的發病機理
那麼「食復」的發病機理是什麼呢?患者熱病期間,脾胃處於相對虛弱的狀態,運化無力,雖然經治療熱退了但是脾胃功能沒有恢復,消化吸收功能大為減弱。
強行進過多食物或者過食油膩都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容易造成食滯化熱,導致發熱加重、或者餘熱不清,甚至一些患兒發熱消失一兩天後又重新發熱。可見,熱病患者的正確飲食調理尤其重要。
03
「食復」的病例
「食復」雖然古人早就明白告訴我們,但是現代人並不能都認識到這一點。筆者在臨床中多次發現這種因為飲食調理不正確導致患者發熱退後又再次發熱的情況。
某患兒,5歲,因為高熱咳嗽兩天來診,給予治療兩天後熱退,體溫恢復正常,餘輕微咳嗽,患兒高熱期間胃口差、飲食明顯減少,退燒後患兒胃口好轉。
家長看到孩子想吃東西,於是退熱一天後中午就給孩子煮雞蛋吃,孩子食慾好連吃了三個雞蛋,結果當天晚上12點後孩子又出現高熱,咳嗽加劇。後經再次治療兩天後恢復正常,本來已經交待孩子的家長要飲食要清淡,誰知道孩子的爺爺以為病全好了,讓孩子在中午和晚上都吃了不少肉,當晚兩點多孩子再次發熱,因為沒有其他表現,考慮「食復」。
看到孩子的舌苔厚膩,在給予退熱藥同時給予消食化積的保和顆粒口服兩天,孩子恢復正常,由此可見,此患兒因為食雞蛋和豬肉構成了「食復」的條件。
其實「食復」不僅是指發熱,對於咳嗽、腹瀉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都有很明顯的影響,只是發熱病例最常見。
04
「食復」的預防
既然「食復」對發熱 的影響這麼大,那麼該如何來避免呢
第一,我們就要注意發熱期間不能吃的一些東西,中醫認為的「發物」和油膩的食物都要禁止食用,比如、海鮮、魚蝦、香菇、桂圓、雞、鴨、牛羊肉之類,再如姜、薤、花椒、胡椒等調味品屬於辛溫之品也不宜食用。
第二,我們選擇可以吃的東西,簡單的說就是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稀粥、青菜,尤其粥類可以養胃。高熱患者多容易傷陰,注意補充一些梨、綠豆、蓮藕等滋陰之品,但是注意不能食用冰凍食品。
總之,患病時候正確的飲食調理可以有效防止「食復」的發生,需要引起我們醫生和患者的共同重視。
喜歡我,就點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