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的未來定位應該是鄉村旅居

2020-09-06 世外富春



根據過往國外發達國家旅遊發展規律,在後工業革命時代,必然引發鄉村旅遊革命。鄉村旅遊源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城市失去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環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負面影響。正是由於人們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使人類失去棲息地,鄉村旅遊才受到城裡人青睞,成為旅遊發展的新熱點。鄉村旅遊發展是風頭正勁,但隨著全域旅遊的推進,未來鄉村旅遊不可能是景區化發展,不可能是觀光為主。中國未來的鄉村旅遊發展方向和定位應該是鄉村旅居。


中國鄉村是未來最稀缺的旅遊資源


一、從陶翁的《歸園田居》,看中國鄉村的旅遊資源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5首,其中之一有這樣的句子:「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系列《歸園田居》恰恰是對耕讀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古代農村是耕讀鄉村,秉承耕讀傳家,勞作滋養身體,讀書修身養性,由此形成古代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良性循環的模式。就旅遊資源來說,中國社會的封建時代較之於歐美封閉而漫長,其最具典型的形態是農耕經濟,最直接的外在表現是田園風光和鄉土風情。


這首詩的後幾句是:「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種直抒胸臆的感情表露,在傳統農業時代,其回歸自然的期盼是熱切的;在後工業革命時代,更有現實意義,其不僅是反映了現代城裡人嚮往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鄉村情懷和鄉愁情結。


這首詩足以說明,中國的鄉村有我們所渴求的旅遊資源,既然有所求,定然有所依。


二、從傳統的耕讀文化,看中國鄉村的資源價值


中國文化對於歐美國家一直是神秘的,而鄉村則是中國的文化秘境和集聚點。


鄉村不僅有陶淵明筆下浸潤於古老土地的鄉村情境和美好意蘊,更有沉澱在骨子裡的、濃厚的農耕文明和精神。事實上,中國5000年的文明就是鄉村主導的文明,現今尚保留下來的近300萬個古村落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密碼,承載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態和文明歷史。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離開鄉村就無法解讀中華文明。


中國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著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築群,而是被中國文化浸潤滋養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學、教育、民俗等多種因素的複合生命體,是千百年來人們耕讀生活的棲息地,寄託著鄉民居住、勞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關係與情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鄉村建築和田園在內的人文與自然形態是鄉村文化活的載體。這樣說來,鄉村真正的價值是中國文明、文化之根,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個可以深沉對視的有生命的老人,更難得的是,有的還珍存著人類童年時代未泯滅的初心。


在偏遠的黔東南,其少數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他們的文化風俗,就是中華民族童年生活方式的一種保留。如:部分苗族人仍使用著我們4000年前的太陽曆;姊妹節、茅人節堪稱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侗族大歌、多聲部情歌、水鼓舞、東方最古老的鬥牛節等,則以歌舞傳承著文字沒有記載下來的古代先民的傳奇和歷史。許多少數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樣一種無憂無慮、淳樸快樂的生活方式,是兒童時代才有的。


在古徽州地區,徽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深切揭示了東方社會形態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古代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元素,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


另外,現在客家人的語言恰恰是古代中國的漢民族語言。


三、從歐美的莊園或農莊,看中國鄉村的獨特資源稟賦


我們還是從田園詩說起。歐洲古代的田園詩是古希臘的忒俄克裡託斯首創的,他描寫西西里美好的農村生活和自然風景,同樣清新可愛;且其田園詩直接影響了後世歐洲帶有貴族傾向的詩歌,也就是說最終沾染了貴族氣,而沒有了原生的鄉村所本來內生的原真的生活氣息。而這恰恰與歐洲的鄉村社會變遷有關,因為中世紀後的鄉村已經變成了貴族的莊園。


歐美的鄉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莊園,就土地成分而言,這些莊園或者是領主的私有地,或者是農民的份地,而那些豪華的城堡並非平民居住的地方,農民居住的僅僅是異常簡陋的茅舍。一個上層與底層社會群體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完全割裂的社會形態,是不會融合併孕育出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文化的,說到底,歐洲鄉村只剩了一個鄉村的殼兒,其實就是一個農場主居住的地方,裡面已經沒有鄉村生活,生活在那裡的是貴族化的農場主。儘管人們同時生活在一個大的空間裡,但精神與物質明顯出現了疏離和脫節。


至於歐洲的鄉村,有人說多麼美麗。但我要問,一個沒有鄉情風俗和健康人文內蘊的鄉村,如何給人一種愜意、閒適、平和的感受和體驗?它們的美麗,對於國人,頂多就是一種異質化體驗,事實上,無論哪個境外的鄉村,對我們國人都是有吸引力的,因為我們不常見,但論人文風情,中國的鄉村是無可比擬的。


中國與歐美鄉村出現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西方文明是斷層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從古代工商業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城邦文明開始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文明。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最美、最具有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城市在歐洲,但世界上壽命最長、最完善、最成熟的鄉村定然在中國,中國的鄉村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這樣說來,中國鄉村的價值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整個世界,中國的鄉村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遺產。


這也是國外遊客特別喜歡中國鄉村的原因。中國鄉村不僅對中國人有吸引力,對外國人更充滿魅力。近年來,歐美甚至韓日國家的遊客,專往中國最偏僻、最封閉的地方拍跑,甚至一頭扎進我國一些幾乎沒有怎麼開發、還處於原生狀態的鄉村,而非那些已經開發成熟的景區。他們所追逐的就是迥異於城市環境的生態和生活,所體驗的是中國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總之,中國鄉村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離開鄉村無法解讀中華文明。中國鄉村的價值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整個人類,那是我們生活的淨土,我們靈魂最後的棲息地,我們共同的家園。鄉村人文是無比豐厚的、活態化的遺產和財富,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從工業文明角度看,這可能是一種愚昧的生活方式;但從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現代旅遊角度講,卻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資源,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鄉村風景宜人,空氣清新,適合人群居住。鄉民從事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耕作,民風淳樸,形神有序,節奏舒緩。鄉村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有久違的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生活的這種閒適性,正是當下休閒旅遊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遊資源。


鄉村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現代化農業的弊端,探索走向另一種後現代化農業,這就是回歸自足家庭農業、小規模的自然生態農業。都市消費開始追逐穿粗布衣,用手工作坊物品,吃自己種的有機糧蔬。這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時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並也在國內蔓延開來。


一、鄉村生活方式的被動適應性,導致傳統文化的自信缺失


其實,就在前不久,小規模的自然生態農業還一直是中國農民的極普通的生活;也是在前不久,我們突然就發達富裕起來,於是便義無反顧地摒棄了傳承千年的生活。


曾經有一個關於城裡人和鄉下人的冷笑話,廣為流傳。農村人對城裡人說:


俺們剛吃上糖,你們又尿糖了;俺們剛吃上肉了,你們又改為吃菜了;俺們剛把青菜上的害蟲滅掉,你們又愛吃蟲子啃的青菜了;俺們剛吃上白面饃的,你們又改吃五穀雜糧了;俺們剛開始用老玉米餵豬了,你們又把它當補品了;俺們剛把破褲子扔掉,你們又開始在褲子上剪洞了;俺們剛吃飽穿暖了,你們又減肥露臍了;俺們剛有點錢買睡衣,你們又開始裸睡了;俺們過節剛能回趟老家,你們過節又開始旅遊了;俺們剛不想種地了,你們又鑽進山窪找野趣了;俺們剛去城裡逛公園了,你們又來體驗農村生活了;俺們剛不用爬山尋草藥了,你們又攀巖蹦極了;俺們剛開始盯上城裡的房子了,你們又開始移居鄉下了。


從表面上看,鄉下人跟城裡的生活水平差距好像一直在拉大,但從本質上看,還有生活態度、生活節拍的不同,這裡當然也有一個時代運轉程序的問題。深層次裡,還有一種社會進步意識,亦即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


往深裡說,我們好像永遠在走極端,從「五四」砸孔家店,到「文革」破四舊,再到改革開放舊村改造,以及當下的新農村建設,對於鄉村傳統文化的破壞從無間斷。


現在,城裡人首先再一次回過神來,像外國人一樣眷戀著鄉村,向鄉村回歸。城裡人總是在先行一步,而我們鄉下人的觀念,好像永遠落後一個節拍只不過,這種鄉村生活已經在原點上有了前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鄉村生活,傳統中有現代,淳樸中有真情,平淡中有真趣,原真中有舒適。


現在,我們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村,這個過程好像又過渡得太快了,因為我們的發展速度快。幸運的是,中國的鄉村化生活有底蘊、有傳統、有基礎,雖然在有錢任性的年代,不加控制的建設造成了破壞,但還沒有傷到骨子裡。


事實上,所謂生活方式愚昧,只是傳統的認識偏差,即使具有現代意識的歐美人也是不認同的,而恰恰是他們最為追崇的。這種資源在歐美國家沒有的,否則,有些外國人也不會蹲在中國的鄉村田野上,一呆就是一天;住在鄉村的農戶家一住就是一年。


鄉村需要改變的僅僅是一些不衛生、不文明的陋習,對於耕讀文化則是需要珍視和傳承的。鄉村應該對自己傳承千年的文化有一種自信,城裡的回歸人也應對鄉村傳統文化心存敬畏,那是我們共同的文化之根。


令人欣慰的是,城裡人對鄉村精神生活的價值觀念已經轉變,隨著城裡人的回歸,也在帶動鄉村人文意識的覺醒。


二、鄉村旅遊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後才是一種旅遊方式


當旅遊遇上鄉村,鄉村旅遊便以一種生活化的旅遊方式來到我們面前。


中國古代農村是耕讀鄉村、耕讀傳家,勞作滋養身體,讀書修身養性,由此形成古代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良性循環模式。在世界農村向自給自足、社區、家庭、生態回歸的時代,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鄉村生活可以與城市生活做差異化的分工。


未來鄉村旅遊要承擔起鄉村物質和精神空間存續的重任,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個性,追求與自然、生態、文化的共融,在本質上是精神相對穩定、心靈有所安放和寄託的狀態,是從事創造性勞動和詩一般生活的空間。適合那些從事文化創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適合老人孩子,以及節假日到鄉村放鬆身心的城市人,可同時為城市生活空間的優化擴展、城市生活質量的品質提升。


當中國的鄉村遇上生活化的旅遊,鄉村旅遊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後才是一種旅遊方式。旅遊化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導,會讓鄉村和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回應有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以鄉村旅居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可以將居住和旅遊融為一體,提高人的生命質量,達到生活和工作無間相融的生命狀態。


從旅遊角度講,中國鄉村有人們渴望的原生態的風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未來最大的旅遊產品,不僅僅是鄉村景觀,還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樸純真,恬淡靜謐,原汁原味,知足簡單,有故事、有親情、有交流。鄉村不僅是一個生產糧食的地方,還是一個離大自然最近,可以醫治現代工業文明創傷的地方,許多難以治癒的城市病都在鄉村生活中得到康復。鄉村生活的這種閒適性,正是當下休閒旅遊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遊資源。


鄉村不僅對城裡人有誘惑力,對外國人更是如此。中國文化對於歐美國家一直是神秘的,而鄉村則是中國的文化秘境和集聚點。這樣的產品才能與城市交換,才能為外國人所鍾情。


鄉村旅遊對於國人,是歷史之旅、心靈之旅和朝聖之旅,對於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則是文化之旅、探秘之旅和風情之旅。


旅遊生活化開啟鄉村旅居模式


休閒旅遊的主要目的是修身養性。從觀光旅遊發展到休閒旅遊,最典型的旅遊方式就是度假,與觀光旅遊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訴求不同,休閒度假者往往在一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以體驗原居住環境所沒有的異質化的生活方式,這種旅遊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休閒成為常態,旅遊就成為一種休閒方式;當鄉村旅遊成為時尚,鄉村旅居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鄉村旅遊未來必定走向鄉村旅居時代。


一、休閒時代的旅遊者追逐個性化,標準化的東西令人生厭


現代人做事易流入標準化的濫觴,標準化的表現方式就是統一化、規範化、制式化,這原本是法治社會的通病,說到底是管理者的一柄權杖。如管理部門對於旅遊景區,它需要這樣一個東西去度量、約束和規範,說得冠冕堂皇點,是為了服務質量。


但作為旅遊活動的主體——旅遊者,除了景區必備的基本的標準化範式,對於整個旅遊活動,真的就需要這種全方位的標準化服務嗎?


不盡然。現代旅遊已開啟休閒度假模式,休閒度假必須給人以自由空間,使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得到最大的釋放,其訴求便是差異化、人本化、異質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製化,遊客喜歡有個性化氣質的旅遊地,異質化的旅遊體驗永遠是最高追求,這與旅遊景觀價值的排他性、壟斷性、唯一性是一脈相通的。但對於旅遊主體與客體、管理與服務,這兩種不同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


旅遊生活化不再滿足於大眾化旅遊產品,而更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休閒化的旅遊經歷,通過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獲得愉悅。這是一種旅居,而不再是簡單的旅遊,如果說賓館是解決旅遊住的問題,那麼當下流行的民宿是較為接近旅居的一種業態,以莫幹山為代表的民宿,應該是鄉村旅居思潮的生動案例。但還是沒有完全融入原住民的生活。


從旅行到旅遊,是從小眾到大眾的進步;而從旅遊到旅居,則是從大眾到小眾的回歸。只不過,這種回歸是高端的、閒適的和更加個性化的,有時甚至是特殊定製的。這是旅遊者消費心理走向成熟的結果。


有誰會說,在鄉村柵欄上爬滿牽牛花的農家小院裡,懶坐在帶著苔痕的、小狗小貓環伺的石桌旁,享受用乾柴和發黑的鐵鍋炒制、用帶著老繭的雙手捧上的香椿炒雞蛋,就沒有一種溫情的生活感受?這種親情化的服務和生活化的體驗,需要有一個標準嗎?如果有服務員穿著制式的衣服,用生硬僵化的語言、笑容和動作服務,我是不喜歡的。在這種特定氛圍下,我寧願看到鄉民淳樸、憨直的表情和鄉俗。


現在國家已經提倡所謂工匠精神,其產品是恆久的、永續的。但我不理解的是,對於景區,為什麼要整齊劃一推行標準化?有些景區是可以的,有些就未必;有些標準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有些環節是可以的,有些也未必。我不反對試驗區,但對示範區不太感冒,對於旅遊景區,都去推行什麼林林總總的標準,到頭來,有可能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千城一面!當下的千景一面已然形成。


先是造城,這就不用說了;隨後是造小鎮,南方水鎮是自然形成、原汁原味的,但在北方乾旱地區,真就會可以建成天人合一、具有水鄉風情的水鎮嗎?現在輪到鄉村了,當鄉村都像一個模子倒出來的時候,我們逛了這個村,還想去下一個「店」嗎?


全國都在搞旅遊,縣縣搞,全域搞,但旅遊真的適合每一個縣的每一個角落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一場運動走向另一場運動,歷史總是在循環往復,改不了的臭毛病,有錢了就任性!但當整個社會都任性的時候,危害性就大了,「文革」就是個反例,足以讓我們警醒100年!


二、鄉村與城市功能性不同,鄉村旅遊的確切定義應是鄉村旅居


休閒旅遊是一種旅遊化的生活方式,鄉村旅遊的生活化特徵更為明顯。


鄉村作為迥異於都市的悠閒、寧靜、生態、傳統的自然文化環境,承載著旅遊轉型升級後的高層次的市場需求,是新的耕讀生活棲息地,是未來城鄉人共同的家園,因此,鄉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區,然後才是生態、綠色、低碳性質的其它產業區,其首先關注的應是生命質量。


從城到鎮、到鄉、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強化;生產功能本來就弱,但現在有強化的態勢,今後應逐步弱化才對,這是社會進步、人類覺醒的必然結果,歐美的鄉村發展已經證明,其莊園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產業的投資強度與產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責任,勞動力應在城裡從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於鄉村,那是養心、養生、養老的地方。


鄉村對於都市人來說,是一種純粹的閒居生活,而非填滿商業欲望、熙熙攘攘的旅遊活動。這樣說來,對於鄉村旅遊的定義是不準確的,這既是旅遊發展初級階段觀光概念的固化,又是受到了當前旅遊主導產業形勢下,要政績、走形式、重利益的劣風影響。政府可以跟風,但企業要看遠,農民更要擦亮眼睛。事實上,鄉村哪有那麼多的風景,好的風景早已圈起來成為景區,有的只是生活體驗,聊慰鄉愁罷了。投機者只顧眼前,與民爭利,只有對鄉村心存敬畏者,才能立足長遠,把「鄉愁」文火慢燉,煲得馥鬱噴香,恆久彌遠。


對於鄉村旅遊,我寧願說成是鄉村旅居。我明白,這個觀點是小眾的,但我希望為大眾所接受,起碼一些有鄉村情懷的人已經接受了。因為這個觀念如果端正了,鄉村旅遊發展就有方向。


三、鄉村旅遊的關鍵是留住遊客時間,而非追逐爆棚的人數


鄉村旅遊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後才是一種旅遊方式。其本質是給都市人提供一種不同於城市環境的生活體驗,是入世與出世之間的一種空間轉換模式,也是工作與休閒之間的一種時間緩衝節奏,目的是滿足他們的「世外桃源」情結,消釋他們的「鄉愁」心結。


除了換種環境,更重要的是換種心境,體味土、野、俗、純、真、古的意蘊。箇中意味,有禪茶一味中的「苦、靜、凡、放」之感悟;也有苦中作樂、靜中思睿、凡中尋大、放中求遠之情懷。


基於此,鄉村旅遊是營造一個社區,而非創造一個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景區;是渲染一種與原住民心相印、手相牽的生活氛圍,而非成為「家住對門不相識」的過客;是小眾的、鮮活的、帶有情感色彩的親情,而非大眾的、生硬的、帶有商業氣息的業態和客情。


在這一前提下,鄉村旅遊不是追求遊客的多少,而是留住他鄉人的心。留住心就留住了時間,外鄉人有了快慰,本地人就有了收入。


鄉村生活是全方位的,包括自然和人文兩種原生態。在休閒時代,鄉村旅遊的核心吸引物是原住民,然後才是建築、環境、田園等風物。如果沒有了原居民,就沒有了鄉情、鄉音、鄉俗和鄉禮。


很難想像,一個半城市化的環境,趕走了原住民,來了一群城裡人,如果不是為了工作,這種不接地氣、遠離塵囂、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這不是他鄉人想要的,更不是農民想要的,長遠看,也不是開發商想要的。

相關焦點

  • 休閒農業+鄉村旅遊=鄉村旅居,鄉村旅居運營的五要素
    鄉村旅居的市場其覆蓋應該是大眾化的,也應該是地域化的,同時也應該是與城市旅遊有明顯差異化的。對此,我們應該有明確的認知。 全國各地的鄉村,其鄉村休閒市場規模不同、產品需求不同、質量高低不同,其市場定位、經濟定位、交通定位、民宿定位等皆不相同。
  • 鄉村旅居+田園康養——未來旅遊方向
    談起鄉村旅居,不得不提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是鄉村旅遊,用旅遊來樹立品牌,靠品牌來帶動產業。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城鄉融合,鄉村旅居則是城鄉融合的一個關鍵點。鄉村旅遊主要是「多走多看」,鄉村旅居主要是逗留休閒,換一種生活方式。旅遊生活化,生活旅居化,旅居康養化,鄉村旅遊應該是鄉村休閒,鄉村旅遊未來的開發方向和精準定位,必須是:鄉村旅居+田園康養!
  • 從鄉村旅遊到鄉村旅居的時代轉變
    鄉村旅居是鄉村旅遊發展的高級形式,是鄉村旅遊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為典型的就是近幾年鄉村民宿的崛起,以莫幹山為代表的民宿,應該是鄉村旅居思潮的生動案例。大批農村人口進城、鄉村生態環境惡化、鄉村傳統文化遺失,讓人們嚮往的鄉村變得冰冷。 鄉村首先應該是生活地,然後才是農業生產地與旅遊休閒地。所以鄉村旅居離不開原住民。有了原住民,看到的鄉貌、聽到的鄉音、品到的鄉味、體驗到的鄉情才是鮮活的,有情感色彩的,有靈魂的。鄉村新居民要融入到原住民的生產與生活,才是真正的融入鄉村。
  • 鄉村振興!鄉村旅遊旅居空間的規劃設計!讓鄉村重新煥發生機!
    不管你從鄉村旅遊旅居空間設計的角度處出發,還是從鄉村旅遊旅居經營者經營的角度出發,還是從鄉村旅遊旅居遊客遊玩的角度出發,都會發現原來鄉村的村落是以人為本、自然為本、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我們在鄉村振興時,總會說城鄉結合,但城鄉結合併不是把鄉村改造成城市,所以我們不應該從城市的角度來規劃設計鄉村。
  • 鄉村旅遊將走向鄉村旅居時代
    從觀光旅遊發展到休閒旅遊,最典型的旅遊方式就是度假,與觀光旅遊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訴求不同,休閒度假者往往在一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以體驗原居住環境所沒有的異質化的生活方式,這種旅遊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休閒成為常態,旅遊就成為一種休閒方式;當鄉村旅遊成為時尚,鄉村旅居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當鄉村休閒旅遊成為一種常態,鄉村旅居就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休閒旅遊是一種旅遊化的生活方式,鄉村旅遊的生活化特徵更為明顯。鄉村作為迥異於都市的悠閒、寧靜、生態、傳統的自然文化環境,承載著旅遊轉型升級後的高層次的市場需求,是新的耕讀生活棲息地,是未來城鄉人共同的家園,因此,鄉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區,然後才是生態、綠色、低碳性質的其它產業區,其首先關注的應是生命質量。
  • 旅居、鄉村旅居:旅遊行業的下一個風向標
    等到疫情相對穩定的時候,國家逐步開放旅遊旅居,我由旅遊旅居筆者的身份轉變成了遊客,由以前的寫在路上,改成了玩在路上。,因為我國老年人人口逐漸增多,大量退休人員會投身於旅遊旅居當中,很顯然,傳統觀光旅遊明顯不適合老年人,節奏太快,身體吃不消。
  • 旅居、鄉村旅居:旅遊行業的下一個風向標!
    等結束了晨跑,到民宿庭院中吃上一份鄉村老鄉準備的早點,喝上一杯好茶,與鄉村老鄉聊一聊當地的民俗景色,聊到自己感興趣的景色之後,便可以輕裝上陣,去轉一轉當地鄉村你所感興趣的景色。這種感覺,這種體驗,筆者認為遠遠要大於節假日人擠著人的傳統觀光旅遊。
  • 鄉村旅居的緣起、背景與實踐
    當時,筆者之所以在政界、學界、業界大搞鄉村旅遊的情勢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大膽提出「鄉村旅居」的概念,主要基於「概念定義偏差會導致市場定位失準」的憂慮。事實也確實如此,並造成了「鄉村旅遊」的一些亂象。一、鄉村旅遊概念偏差導致「七失」問題任何事物,其概念定義務求精準,因為概念反映本質,進而決定發展方向、策略和路徑。鄉村旅遊的定義如果不準確,就會導致政府的失職和失策,以及市場定位、主題定位、形象定位、功能定位、產品定位、產業定位的失當,在實質操作層面,直接導致了開發目標、路徑和策略的偏差。
  • 鄉村旅遊旅居:鄉村「老」東西,城市「新」玩意!鄉村集市:趕集
    ,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行,鄉村全域旅遊旅居也隨著政策一同前行。全新的鄉村與旅遊旅居的融合,形成了各種不斷創新迭代的產品,鄉村集市,已然成為了城市人來到鄉村旅遊旅居的特色體驗。,其中鄉村休閒旅遊旅居成長最為突出。
  • 當文化遇見鄉村,文化鄉村旅遊,鄉村旅遊「文化範」的體驗方式
    我們站在文化的角度來看,鄉村的旅遊旅居其中心點都是圍繞著鄉村的自身資源以及體驗鄉村的日常生活,來展開運營的。這也是鄉村的旅遊旅居之所以能單獨列出來,並區別於城市旅遊旅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鄉村的文化,才讓鄉村的旅遊旅居發展的如此穩定、順利。如果鄉村沒有了自己的文化,那鄉村旅遊旅居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想一想沒有靈魂的鄉村,其設備之差,城市他不香嗎?因此,鄉村的文化是鄉村旅遊旅居乃至日常發展的靈魂所在,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 河北張家口:借勢借力發展鄉村旅居產業
    明確發展定位。明確建成「首都兩區」、打造「河北一翼」的戰略定位,大力發展冰雪經濟、新型能源、數字經濟、高端製造、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特色農牧七大主導產業,加快建設體育之城、活力之城、康養之城、文明之城、富強之城,致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強市、換道超車的新路。
  • 小眾鄉村旅遊旅居,夏日休閒避暑消暑好去處!進來避避暑吧!
    新型冠狀病毒出現後,旅遊旅居產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好在經過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下,疫情終於受到了控制!等疫情進入「常態化」後,旅遊旅居產業也在有條不紊地恢復著。由於疫情還沒有完全消滅,傳統的觀光旅遊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旅遊旅居大環境。
  • 鄉村旅居度假:休閒+康養
    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二者結合實行最多的,也是最成功的,便是鄉村休閒康養旅居度假。這也同樣是疫情「常態化」後人們最熱愛的旅遊旅居方式。那作為眼下最火的旅遊旅居方式,鄉村休閒康養旅居度假能起到怎樣的作用?難道這能修身養心?讓我的身體重回活力?不急,且看下文分析。
  • 鄉村旅遊「文化範」的體驗方式
    這也是鄉村的旅遊旅居之所以能單獨列出來,並區別於城市旅遊旅居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鄉村旅遊旅居的中心思想,鄉村旅遊旅居的文化。其文化吸引點在於鄉村唯美恬靜的田園風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以及城市人渴望遠離喧囂,回歸自然的真實情感所需。
  • 疫後重啟2.5天休假,鄉村旅居成為「嚮往的生活」
    多地官宣「2.5天休假」模式,拉動城市周邊鄉村旅遊發展。如何從一日遊轉型升級到短時休閒度假旅遊?鄉村旅遊要想挑大梁,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鄉村有人們渴望的原生態的風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有未來最大的休閒產品。這不僅僅是鄉村景觀,還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樸純真,恬淡靜謐,原汁原味,知足簡單,有故事、有情懷、有交流。現階段這種鄉村生活的回歸,已經從高端的小眾化逐漸向中高端的大眾化轉換,其生活質量也有了高層次的品質。這不得不說是社會的一種根本性進步。
  • 鄉村旅居養老,或許是疫情過後唯一能盈利的養老產業
    鄉村旅居養老作為新興的養老模式,將旅遊、居住與康養結合在一起,不用拘泥於可以適用於各種季節、各種地方、各種氣候。讓養老變得可定製化、獨特化,全新化。● ● ●大家都了解的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當今市場的現狀是居家為主、社區機構為輔。
  • 鄉村旅居新時代,如何打造紅色旅遊?
    前言 2019上半年我國鄉村旅遊達到22.9億人次,紅色旅遊佔比較多,且較2018全年提升2.6個百分點。那在文旅融合、鄉村旅居的新時代,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民族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紅色旅遊」,又該如何打造呢?
  • 未來鄉村旅遊「新模式」?田園+養生+ 康養模式
    養生旅遊,是大健康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複合型產業。但更多的是休閒度假旅遊,全域旅遊、鄉村旅遊的重要業態。在田園、在鄉村住下來,有「三避三養三洗」,即:避霾避寒避暑;康療養生,鄉情養神,環境養老;好生態洗心,好空氣洗肺,好食品洗胃。
  • 「旅遊與鄉村發展」桂林陽朔,可以來旅遊,更適合旅居
    」口號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發布公告稱,世界各國的很多鄉村以旅遊業為支柱產業,當前這些鄉村正急切期待重振旅遊業來推動經濟復甦。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7到8月份,鄉村旅遊有序復工復產,鄉村旅遊總人數、總收入均已恢復往年同期的九成多,近郊鄉村遊已成為新形勢下群眾外出遊玩的首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