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不忘初心,讓強國夢綻放在新長徵路上——國慶期間首都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展覽側記
新華社記者
數百件國寶級文物成為主角,安靜地將故事娓娓道來,在細微中透出偉大;英烈牆上的姓名如同一盞盞明燈,照耀著艱難的歷史,也照亮中國的未來。國慶節期間,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展覽在國博、軍博分別舉辦,十幾萬人走進展廳,聆聽革命歷史,傳承長徵精神,堅定強國信念。
在國家博物館「信念·精神·傳承——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型館藏文物展」上,展出了毛澤東在陝北接受斯諾採訪時戴過的紅軍八角帽、周恩來長徵時用過的望遠鏡等「國寶級」文物,並首次展出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印製的《贛、皖、浙、閩四省交界圖》等109件文物。
走進展廳,最不起眼的一件文物放在一個小紙盒裡。這是兩株風乾了的小草,說明牌上寫著,這種4.5釐米高的植物,因開黃花而被紅軍戰士起名叫「黃花草」。
「黃花草」是紅軍過草地時的「主食」。為保證安全,紅軍宣傳隊採集了許多野菜的樣品,向戰士們宣傳哪些有毒哪些無毒。「黃花草」其實也有毒,但反覆燒煮後毒性減弱,食用不會有生命危險,只會感覺四肢無力。
1936年7月1日,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紀念日,開完慶祝會後,紅軍第二七四團戰士劉毅和幾個戰友一起採「黃花草」充飢,並特意留下一些放在隨身攜帶的小盒中保存。走出草地後,這些野草一直伴隨劉毅行軍作戰,鼓勵他艱苦奮鬥,不忘長徵。1975年10月,在參觀「紀念長徵勝利四十周年展覽」後,劉毅將珍藏近四十年的「黃花草」捐贈。
類似「黃花草」這樣「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展品至少有80件,紅軍戰士熊啟文的一封家書、12歲的楊世才參加長徵離家時留給母親的「川陝布幣」……策展人江琳說,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每一件留存下來的文物都是奇蹟的見證,希望通過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重溫長徵精神。
於細微處見證偉大。對長徵一直有著濃厚興趣的波蘭女孩瑪利亞頻繁與展品合影,說要把它們展示給波蘭的朋友看。「在我們心中,長徵一直都很神秘。這些文物,讓我親眼見證了長徵的偉大。」
於苦難中尋找光明。在一幅名為《草地情》的油畫面前,70歲的王文琪推著坐在輪椅上的77歲的李錫華久久不願離去。「這幅畫充滿了對犧牲戰友的傷感與悲痛。但你看那滿天烏雲中,依然還是透出了亮光,讓人感覺革命依然有希望。」
於犧牲中傳承精神。「沒有人會想到,廚子竟然還能被餓死。」站在一口大鍋前,在北京一餐廳打工的90後女孩蔣東潔被深深地震撼了。這口行軍鍋屬於紅三軍團的一個連隊。在長徵中,9名炊事員全部因飢餓和勞累犧牲,全連其他戰士卻無一人因飢餓而倒下。「他們的戰爭雖無硝煙,卻同樣壯烈恢宏。這激勵著我,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要踏實幹好工作,奉獻他人。」
許多人從紀念長徵展覽中重溫初心。1日至7日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散客以及團體近6萬餘人次參觀了軍事博物館的「英雄史詩,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展」,留言近千條。北京退休職工孫立邦留言道:「不忘初心,我們在新的長徵路上前行……中華民族的強國夢綻放於新長徵路。」
長徵精神更激勵著青年人不斷前行。正在北京讀大學的趙雲龍說:「作為一名大學生黨員,重溫歷史,銘記過去。讓我們時刻牢記長徵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時刻牢記黨員的責任與義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記者毛偉豪、孔祥鑫、孫蕾、王修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