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45歲貧疾而死,一生孤獨而自由,生前寂寞、身後聲名鵲起

2020-12-24 叨叨哥說電影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王小波

1997年的4月11日,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在家中去世,年僅45歲。這個有趣的靈魂走了,卻點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種。

王小波走了,走得很落寞。被人發現時,王小波身邊還有未完成的著作,牆壁上還留著牙齒刮過的印跡,看上去死得特別痛苦。

曾有人評價道,王小波將會和魯迅一樣地影響幾代人,並且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

23年過去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句「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而把「變得有趣」作為人生目標。

「王小波的名字是一個接頭暗號,我們靠他來辨別對方是否同類。」從此文壇上失去了一位奇人,這也是文壇的 一大損失。

01、《黃金時代》:原子彈般的語言,直擊大眾的心臟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這是王小波《黃金時代》裡的名句。

王二是土流氓,髒話常掛嘴邊,生猛不怕錘,陳清揚來自城市,是北醫大畢業的知識分子,不光與王二不搭,甚至與整個建設兵團都格格不入,但他們最終在那個荒唐時代發展出了「偉大友誼」。

很多人一開始是把《黃金時代》當作小黃書來看,那些露骨的描寫,讓人忍不住的想入非非,可能正是因為性的本能往往被世俗所禁錮,所以人性的解放與自由也總是從身體開始。

王小波說,黃金時代是他的寵兒,二十歲寫到四十歲,不多的文字,飽含了他二十年來對人生的反思。

王小波創造出一種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證明自己無辜,便傾向於證明自己不無辜。如果我不能證明我的存在,那我就去證明我的不存在;如果不能證明我的清白,那就去他媽的清白。

王小波從寫作中思索人生的意義,他用直接大膽的語言,去詮釋愛情、性、以及人生,他的文字裡除了幽默,更多的是對現實的思考、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性的坦誠與直白,他用出人意料的筆調,為我們展示了生命以及人性的真與美,從而直抵我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

02、王小波:孤獨和寂寞,像是與生俱來。

王小波出生於書香門第,卻也經歷了文革時代的洗禮和重造,這些經曆日後都出現在了他的作品裡,也影響了他人生的走向。

十二歲那年,還在讀小學五年級的王小波寫了一篇作文被選作範文,在學校中廣播,王小波的小學語文老師對他寫作能力印象頗深,王小波也就此與文學結下緣分。

在哥哥王小平眼中,弟弟王小波身上帶有強烈的孤獨感。

那時候,王小波還很小,有一次,他去幼兒園接園時,老師甚至問他王小波的智力有沒有問題,因為當時同齡的其他小朋友都是活潑愛動的,唯獨王小波在籬笆根底下一蹲就是半天,「不言不語,呆呆地往外看」。

「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個東西上,然後就陷入冥想,中斷了對外界的反應。」王小平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

在王小波留給李銀河的文字中,有一句這樣寫,之所以愛她(李銀河),是因為她對他「那種山呼海嘯的響應」

對此,李銀河的解讀是:「一個人在想像的世界裡跋涉,王小波的內心非常孤獨,那個時代,理解他的人比較少。

03、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微笑。」

那時的王小波還是一名工人,而李銀河卻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報社當編輯。在世俗的眼裡,這樣的兩個人,有著天差地別。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相愛。

第一次感受愛情的甜蜜時,王小波說:「我和你就好像兩個小孩子,圍著一個神秘的果醬蘸,一點一點地嘗它,看看裡面有多甜。」充滿勇氣時,王小波說:「當我跨過沉淪的一切,向著永恆開戰的時候,你是我的軍旗。

王小波之於妻子李銀河的生命,是一個浪漫騎士般的存在:如果你願意,我就永遠愛你。如果你不願意,我就永遠相思。

這些飽含赤誠浪漫又不乏幽默可愛的情話全都出自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書信。映照了木心先生那句「從前,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王小波不光一生只愛她一人,並愛得一發不可收得浪漫,愛得發了瘋似的熱烈。他用那孩童般的誠摯與天真,還原了純粹愛情的本來面目。

兩人的靈魂彼此契合、彼此吸引。在李銀河看來,王小波的思想猶如一口活泉,永不枯竭,他的靈魂永遠滋滋作響。更難得的是,兩個人把這種相愛的激情持續了終生。

04、生前寂寞,身後聲名鵲起。

作家劉心武說:

「王小波是一個內向的,平和的,對他人也平等的,靈魂豐富多彩的,特立獨行的寫作者」,「他以幽默的角度表達出對歷史進程的『看穿』,常令我有醍醐灌頂的快感。」

高曉松多次在節目中流露出對王小波的崇拜,他說:

「以我有限的閱讀量,王小波在我讀過的白話文作家中絕對排第一,並且甩開第二名非常遠,他在我心裡是神一般的存在。」

魯豫更是高贊王小波的文字,有著無堅不摧的那種破壞力,但也有著超強的癒合力和喚醒力。

在話劇中,演過陳清揚的史可認為,王小波曾經是他們的代言人,甚至是精神領袖;而陳清揚竟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是他們的夢中情人。

王小波的文學創作獨特,富於想像力之餘不乏理性精神,特別是他的「時代三部曲」。「時代三部曲」由三部作品組成,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在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劇精神和幽默風格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並透過故事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制。故事背景跨越各種年代,展示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王小波最過人之處,是隨心所欲地穿梭古往今來的對話體敘述,並變換多種視角。

現在,王小波這套典藏版的「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現在只要96.85元,走進王小波的世界,親眼探尋一場屬於一代人的「黃金時代」。

一頓飯錢,就可以與有趣的靈魂相遇,享受一場完美的精神盛宴,何樂而不為呢?

大家不要錯過這套價優、實惠又有料的好書,喜歡的朋友們,點擊文字下方連結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王小波45歲貧疾而死,一生孤獨而自由,生前寂寞、身後聲名鵲起
    ——王小波1997年的4月11日,王小波因突發心臟病在家中去世,年僅45歲。這個有趣的靈魂走了,卻點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火種。王小波走了,走得很落寞。被人發現時,王小波身邊還有未完成的著作,牆壁上還留著牙齒刮過的印跡,看上去死得特別痛苦。
  • 王小波45歲貧疾而死,一生孤獨而自由,生前寂寞、身後名聲大振
    1997年,年僅45歲的王小波離開了人世,被發現時,他的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從國外急匆匆趕回來的李銀河悲痛欲絕,做了個重要的決定。李銀河在悲痛之餘決定讓王小波在死後也堅持他特立獨行的文人風骨。
  • 梵谷37歲自殺,王小波45歲病亡,為何生前潦倒死後被封神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在37歲的梵谷自殺的一百餘年之後,遙遠的東方,一位年僅45歲的作家病亡了,他叫王小波。當時的許多知名報刊,已經接納了王小波,他的隨筆得以出現在許多影響力巨大的報刊上,但專業文學期刊仍然對他視而不見。直到1997年4月11日,45歲的王小波病亡,也沒有獲得他的那些同行的認可。
  • 王小波:寫了29年「黃色小說」!生前籍籍無名,死後卻受「追捧」
    ——王小波。歷史從來不缺生前寂寞,死後才出名的人,例如梵谷,例如卡夫卡,例如王小波。在文壇上,王小波無疑是個獨立特性的存在。他的文字讓人覺得如清風拂面,但又覺得諷刺到極致。他洞察人世,又從未停止探索人間的腳步,有些人人都知道但都不說的話,他說了,他認為人們應該去追求自由,應該去包容不同的思想,有些話如果不說,就是在損害正義。有人評價王小波說,如果他還在世,是足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說起來,他生前時小說連出版都不能夠,死後卻被追捧。這不知是遺憾,還是一種諷刺。
  • 王小波45歲去世,弟弟王晨光緊隨其後
    ,因心臟病發作突然在家中猝死,年僅45歲,再無法用他喜愛的文字去敘寫這世間的種種。人各有各的不幸,可相同的是,王小波和他弟弟都不能死得安然,在死前都經受了巨大的痛苦。死後出名,被奉為「教父」,總好過生前死後都像人世間一粒從未被人注意的塵土。我們相信,他的一生雖然寂寞,但是無悔。
  • 45歲王小波痛苦離世,葬禮無一同行送行,死後2年被多人追捧
    1997年4月的一個凌晨,年僅45歲的王小波獨自在郊外的寫作室去世。在英國做訪問的妻子李銀河接到電話馬上回國,在機場到回家的路上,去接李銀河的同事對她說了一句話,李銀河瞬間虛脫了。同事說,小波是個詩人,他走的也像個詩人。而實際上王小波不只是個詩人,他更是一位小說家。
  • 王小波:20年寫一部「性愛小說」,生前是「洪水猛獸」,身後封神
    而王小波由此感悟到:人生也是如此,再生猛勇悍,倔強桀驁的人,在生活中緩慢受錘,被生活修理,最後就變得像受了錘的牛一樣。王小波就是一頭犟牛,一生任性,最終也在生活的重錘下倒地。王小波的作品也是一樣。兩個人的人生也是一樣。生前寂寥,身後爆紅。王小波花20年時間打磨的作品《黃金時代》,由於作品熱衷於「性愛」描寫,被視為「洪水猛獸」不被主流媒體認可和接受。雖然,《黃金時代》1992年在臺灣出版,同年在香港出版,王小波因此獲得第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但是他的作品脫不掉「性愛小說」的標籤,在國內依然沒有出版社敢於發表。
  • 寫了20年「黃色小說」的王小波撞牆而死?生前悲哀,死後意外爆紅
    生前寂寞,死後暴紅直到去世,王小波在內地都沒有正規發表過一部長篇小說,也沒有獲得過任何文學獎項,報刊轉載率也是零。而死亡,成了一條分界線。在中國文壇,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作品本身說不了話,作品再好,沒有事件加持,仍然出不來。
  • 王小波45歲暴病離世,用牙咬牆,牙縫鑽灰,朋友卻說:走得很詩意
    1996年,王小波曾接受義大利獨立紀錄片導演安德利的採訪,這也是現存少有的王小波生前的影像資料。在採訪中,安德烈曾經問王小波對死亡的看法是什麼?王小波淡然一笑,說目前還沒有考慮過死亡的事。詩意,這可是王小波一生都在追求的夢想。在王小波去世的那個晚上,他給自己的好朋友劉小陽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提到自己將要出版的一本雜文集,也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 王小波45歲猝死,生前不受同行待見,死後作品卻火了
    王小波45歲猝死,生前不受同行待見,死後作品卻火了,他是幸運的「看到白灰牆上,留下了他牙咬過的痕跡,牙縫裡還留有白灰。為什麼?為什麼他獨自掙扎,而聽到他慘叫的人,卻沒有幫忙送他去醫院?哪怕聽見的人去報警也好啊!」
  • 王小波《黃金時代》辛辣的10句話,看完或許改變你的下半生
    1997年,王小波在寫作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捲曲著自己的身體,不斷的掙扎,直到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他的身邊沒有一個人,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雖然他只活到了45歲,短短的一生,但無數的現代人,卻還在讀著他的書,討論這裡面的思想。
  • 王小波《黃金時代》:在時代的禁錮之下,勇敢追尋愛情與自由
    提起他,人們會本能地想到他的幽默、有趣、天才、自由和浪漫。不過遺憾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他一直如同自己筆下「沉默的大多數」一般蟄居一隅,未曾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1952年,王小波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王小波共有四個兄弟姐妹,在家裡的三個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因此,我們可以在王小波的多部作品中看到他給主人公取名「王二」。很多人不知道《黃金時代》的別稱,又叫「王二風流史」。
  • 王小波辛辣的1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1997年4月的一個凌晨,年僅45歲的王小波獨自在了他的郊外寫作室去世,被人發現的時候,他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地上有牆灰,他是掙扎了一段時間,再孤獨地離去的。對一個作家來說,最大的悲哀就是生前作品無人問津,死後又被萬人追捧,王小波正是如此,讓人惋惜。
  • 23年前深夜,王小波撞頭病亡!身後被捧封神,葬禮無一同行肯送行
    在我心中,王小波不僅只是位作家,還是我的一種親切的喚醒」。13歲開始,她就痴迷上「那個吊兒郎當的老王」了。在當下,單「王小波」三字,都是一件時髦談資。他畢竟如此有名,高曉松都直接將他封神了。王小波,這位「中國的卡夫卡」,當然不乏真心讀者。
  • 死後爆紅的王小波:生前鬱郁不得志,45歲撞牆身亡,葬禮無人相送
    王小波是一位性情古怪的作家,從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來。他習慣運用戲虐的語氣來描述一件事情,他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哀榮,生前鮮為人知,死後聲名遠揚。他在世時,只有少數圈裡人知道他,一生命運坎坷,鬱郁不得志,寫了29年「黃色小說」,生前作品備受冷落,出版遭到拒絕,45歲撞牆身亡,抱憾離世,舉行葬禮時無一同行相送。王小波生前落寞,死後爆紅。1997年4月11日,年僅45歲的王小波獨自一人在郊外的寫作間去世。當被人發現時,他頭抵著牆壁,牆上有牙齒刮過的痕跡。為撞牆身亡。
  • 「體制外」的「文化英雄」王小波,滿足了公眾對「自由」、「理性...
    戴錦華這樣評述「王小波之死」的弔詭之處:「王小波以他的反神話寫作構造了一個新的神話:一個孤獨而自由的個人的神話。這神話甚至在他身後構造著一次對『自由』的祭奠與『慶典』。一個『自由人』的形象,甚至在某種程度淹沒了他作為一個極為獨特的作家的身份。」
  • 王小波:從籍籍無名到聲名鵲起,源於一場非正常死亡
    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曾經說過: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因為就在1997年的4月11日,獨居在北京家中的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猝死,年僅45歲。據王小波同小區的鄰居說,當時正是半夜時分,一聲悽厲的慘叫聲打破了寧靜的黑夜,很多人都因為這聲慘叫打開了電燈想要一探究竟,但隨之而後的平靜讓人們打消了疑慮,重新進入了夢鄉。
  • 王小波:寫了29年「黃色小說」!生前籍籍無名,死後卻受「追捧」
    ——王小波。歷史從來不缺生前寂寞,死後才出名的人,例如梵谷,例如卡夫卡,例如王小波。在文壇上,王小波無疑是個獨立特性的存在。他的文字讓人覺得如清風拂面,但又覺得諷刺到極致。他洞察人世,又從未停止探索人間的腳步,有些人人都知道但都不說的話,他說了,他認為人們應該去追求自由,應該去包容不同的思想,有些話如果不說,就是在損害正義。有人評價王小波說,如果他還在世,是足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說起來,他生前時小說連出版都不能夠,死後卻被追捧。這不知是遺憾,還是一種諷刺。
  • 王小波:寫了29年「黃色小說」!生前籍籍無名,死後卻受「追捧」
    ——王小波。歷史從來不缺生前寂寞,死後才出名的人,例如梵谷,例如卡夫卡,例如王小波。在文壇上,王小波無疑是個獨立特性的存在。他的文字讓人覺得如清風拂面,但又覺得諷刺到極致。他洞察人世,又從未停止探索人間的腳步,有些人人都知道但都不說的話,他說了,他認為人們應該去追求自由,應該去包容不同的思想,有些話如果不說,就是在損害正義。有人評價王小波說,如果他還在世,是足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說起來,他生前時小說連出版都不能夠,死後卻被追捧。這不知是遺憾,還是一種諷刺。
  • 45歲王小波痛苦離世,葬禮無一同行送行,死後2年被多人追捧
    1997年4月的一個凌晨,年僅45歲的王小波獨自在郊外的寫作室去世。在英國做訪問的妻子李銀河接到電話馬上回國,在機場到回家的路上,去接李銀河的同事對她說了一句話,李銀河瞬間虛脫了。同事說,小波是個詩人,他走的也像個詩人。而實際上王小波不只是個詩人,他更是一位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