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學》途徑驅動的生物玻璃-肽水凝膠作為動態和自修復基質

2021-01-18 Hydrogel

【背景介紹】

在過去的十年中,再生醫學在從組織替代到組織再生的顯著範式轉變中,需要明智地設計能夠模仿天然組織的結構和功能特徵的智能支架,從而在體內產生積極的癒合反應。最近,生物活性玻璃(生物玻璃,BG)已經成為潛在的生物材料,顯示出在假體醫療植入物和藥物輸送中作為骨水泥材料的有趣應用。由於較低的二氧化矽含量(<60%),bg材料顯示出令人感興趣的生物活性,從而產生了不同形式的羥基磷灰石(hap),最終通過形態和生物固定促進了自然粘附。但是,與合成的羥基磷灰石相比,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學特性優越,因為生物活性玻璃的溶出產物上調了控制成骨的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更高的骨形成率和機械強度的提高。強度和結構完整性。

【摘要】

肽水凝膠最近已成為設計組織工程中合成支架的潛在生物材料。最近,CSIR-基因組和整合生物學研究所Munia Ganguli和納米科學技術研究所Asish Pal等研究人員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Pathway-Driven Peptide–Bioglass Nanocomposites as the Dynamic and Self-Healable Matrix論文。他們展示了肽兩親物1的路徑控制自組裝,以提供動力學控制的納米纖維(1NF)和熱力學穩定的扭曲螺旋束(1TB)。這些具有不同持久性長度的超分子納米結構可促進原位礦化,從而產生模板化的生物活性玻璃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可吸收,介孔和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骨支架。1TBBG是具有優異性能的材料,其開孔網絡結構百分比較高,這是通過非橋連和橋連氧的比例獲得的。根據流變學研究,該水凝膠複合材料顯示出出色的動態和自愈性能,尤其是1TBBG的彈性模量幾乎可與天然骨相媲美。在模擬體液中孵育後,生物玻璃複合材料說明了結構和拓撲控制介導的可調節的生物活性反應,可誘導多相磷酸鈣以及磷酸八鈣和碳酸鹽羥基磷灰石的沉積。最後,這種時空複合材料促進了剛度控制的成骨細胞與細胞的相互作用,以支持U2OS在水凝膠基質中的生存,從而突出了它們作為成骨細胞生長的基質的潛能,可延長培養時間並在3D骨組織建模中發揮作用。

作者嘗試對超分子肽自組裝進行結構控制,進而直接調節所得生物玻璃複合材料基質的性能,並最終影響骨再生。因此,衍生自簡約模型肽Fmoc-VFFAKK的動力學控制納米纖維(1NF)和熱力學穩定的扭曲螺旋束(1TB)分別用作設計生物玻璃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的模板(示意圖1)。納米複合材料的詳細結構研究是通過先進的顯微鏡和光譜技術進行的,

示意圖1. 肽兩親物1的分子結構及其在水中驅動的自組裝至產量納米結構1NF和1TB的過程。

進行SEM可視化原位礦化和最終將生物活性玻璃沉積到肽1NF和1TB的多孔三維纖維網絡中(圖1A,B)。在130°C的溫度下,所有樣品的輕微重量損失(<10%)歸因於表面物理吸附的水分子的損失(圖1C)。1NFBG和1TBBG的孔特徵通過氮吸附來評估– BET產生的解吸等溫線(圖1D)。使用BJH方程可知,平均孔徑從3.8 nm(1NFBG)降低到3.3 nm(1TBBG)(圖1E),這可能是由於1TBBG中相對於1NFBG的無機物礦化程度更高。結果也導致了1TBBG的更高的孔體積和表面積。

圖1.

記錄在4000至400 cm-1的波數範圍內的FTIR光譜用於洞察1NFBG和1TBBG樣品礦化過程中不同鍵的參與。在生物玻璃複合物形成時,肽的特徵性醯胺I和醯胺II峰向更高的波數移動。因此,金屬離子與胺基酸部分的螯合分別導致醯胺I和II在1632和1536 cm-1出現峰(圖2A)。此外,Si–O–Si的特徵峰(在1075 cm–1處拉伸,在465 cm–1處彎曲),矽酸鹽網絡的環狀結構(798 cm–1)和P–O(619 cm– 1)在995 cm–1處與Si–O(非橋接氧)結合,表明生物玻璃已摻入肽水凝膠中。此外,通過拉曼光譜闡明了基於NBO和橋聯氧(BO)的1NFBG和1TBBG生物活性肽複合物的原子結構(稱為Qn)(圖2B,C)。

圖2.

接下來,使用動態振蕩流變實驗研究了水凝膠及其複合材料的機械強度。天然肽納米結構的特徵頻率掃描實驗表明,水凝膠強度對結構具有影響,其中1TB具有比1NF更高的G'模量(圖3A)。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與1NF和1TB天然水凝膠的機械響應的比較顯示,原位礦化的生物玻璃水凝膠的G'值比相應的天然肽水凝膠的G'值增加了2倍以上(圖3B)。此外,採用動態振蕩流變學來定量評價自愈性能。它涉及連續監測儲能模量,同時拉緊凝膠直至失效,然後恢復以確認凝膠的自愈特性(圖3C)。當將1TBBG凝膠塊緊密貼近時,它們會在幾秒鐘內彼此自粘,而無需使用任何外部治癒劑。通過三個周期的0.1和100%應變的交替變化來研究1TBBG的觸變性,這三個周期在去除高應變後顯示了網絡的瞬時自恢復(圖3D)。

圖3.

由於1TBBG的機械剛度更接近天然骨,並且與1NFBG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響應,因此進一步選擇了1TBBG作為複合凝膠以監測穩定性模式。與對照生物玻璃水凝膠複合材料相比,通過監測暴露於SBF,胰蛋白酶和SBF中的胰蛋白酶的水凝膠的機械性能,可以評估15天內肽複合材料1TBBG的穩定性(圖5A)。所有樣品在細胞毒性水平方面均表現出內部變化。儘管如此,發現所有物質的總體生存力都高於85%,因此表明水凝膠對兩種細胞系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圖5B)。同樣,作為礦物質化生物玻璃模板,模仿極簡肽兩親物的ECM有助於軟組織和硬組織細胞的相容性。

圖5.(A)比較條形圖,顯示了在用模擬體液(SBF),胰蛋白酶以及不同濃度的SBF和胰蛋白酶的雞尾酒溶液處理後,1TBBG凝膠在0.1%應變和10 rad/s下的儲能模量(G')時間間隔為1天,7天和15天。(B)相互作用48小時後,針對U2OS和HaCaT細胞系的天然水凝膠1NF和1TB以及相應的生物玻璃複合材料1NFBG和1TBBG的MTT分析。(C,D)1NFBG和(E,F)1TBBG孵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成像的U2OS細胞的形態顯示了U2OS細胞系隨時間的擴散形態。(G)天然肽水凝膠構建體的示意圖。

為了進一步驗證肽水凝膠複合材料是適合組織發育的生物材料,通過長時間放置大量細胞來評估材料的細胞毒性。因此,將大約一百萬個使用二乙酸螢光素(FDA)和碘化丙啶(PI)的預染色U2OS細胞接種到水凝膠中,並進行了14天的監測(圖6)。兩種水凝膠複合物均表現出細胞附著和維持作用,反映了在14天的較長培養時間內水凝膠的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細胞在2D或在組織培養的聚苯乙烯燒瓶中以單層形式生長,而據報導,水凝膠在整個過程中支持多層或3D細胞生長,並使細胞與基質的分離最小,從而表明它們是出色的生物材料。因此,由於肽1模擬天然ECM,這種基於肽的水凝膠製成的3D構建體可能是用於骨癌建模和相應抗癌藥物反應的可行底物。

圖6.FDA/PI分析圖像描繪了U2OS細胞與水凝膠複合物(A,B)1NFBG和(C,D)1TBBG在0和7天的不同時間間隔的相互作用。

【總結】

作者展示了一種簡約的肽兩親物設計,該介導物通過溫度驅動的自組裝介導,將其結構從納米纖維調節到與膠原蛋白螺旋非常相似的扭曲螺旋束。這種途徑驅動的自組裝肽納米結構可作為生物活性玻璃原位礦化的模板,並控制其結構功能特徵。與納米纖維相比,扭曲的螺旋束在生物玻璃表面上賦予了更高比例的NBO部位,從而增強了其羥基磷灰石的礦化功效。纖維的束縛和連續的生物礦化增加了水凝膠網絡的剛度,從而導致扭曲的束模板生物玻璃水凝膠複合材料具有接近天然骨骼的有效機械響應。最佳的成骨活性證實了超分子水凝膠複合物作為骨細胞利基的實用性。該複合物在基質微環境提示的情況下具有機械強度的變化。這種具有拓撲,結構和機械控制的介孔,動態,可自愈的生物材料可以作為骨組織工程應用的植入物塗層的潛在候選者。

參考文獻:doi/10.1021/acs.chemmater.0c03757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膠體學等領域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或投稿請後臺聯繫編輯。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華諾生物:研發自修復水凝膠材料,滿足創傷修復領域醫械耗材需求
    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材料,水凝膠在人體組織和器官修復損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華諾生物自主研發的自修復水凝膠具備快速自修復、高拉伸性、高彈性、抗壓性強、操作性強、可注射、可列印、可塑形等優勢和特點,可用於創傷止血、組織粘合、骨修復等臨床場景。
  • 《ACS 材料快訊》新加坡俞璟綜述:生物電子學功能導電水凝膠
    導電水凝膠在生物電子學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可以僅使用導電聚合物(例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或聚苯胺(PANI))合成導電水凝膠,作為水凝膠基質的主要成分或將導電添加劑(例如導電聚合物,碳納米管(CNT)和金屬納米線)摻入現有的非導電水凝膠基質中。導電水凝膠由於具有適當的電子,機械和化學特性,有可能成為生物電子領域中傳統無機材料的替代選擇。
  • 阿爾伯塔曾宏波院士《材料化學》似生物組織可自我保護柔性水凝膠
    當前的應變增強材料的設計策略主要依賴於使用具有螺旋結構的半柔性聚異氰肽(PIC)束或通過膠凝劑分子的自組裝製備的半柔性纖維,其具有固有的應變增強特性。但是,複雜的準備方法和數量有限的候選人限制了他們的應用。考慮到合成聚合物的各種合成途徑和可調功能,非常需要使用柔性合成聚合物來開發用於模仿生物組織的新型功能性水凝膠。然而,在合成的柔性水凝膠中很少觀察到應變強化行為,相反,當變形時,它們通常趨於軟化。
  • 《大分子》自修復加工的離子導電超分子水凝膠,用於柔性電子設備
    【科研摘要】導電,自修復和粘合水凝膠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具有重要意義。導電自修復水凝膠最重要的性能是在室溫下有效恢復電氣和機械性能,並具有持久的耐久性。這裡,MUI充當超分子交聯劑,而鐵離子充當明膠和PSS官能團之間的離子交聯劑。水凝膠顯示出優異的拉伸性和出色的離子傳導性。動態氫鍵以及離子和金屬配位相互作用的可逆性使水凝膠具有自修復能力,強附著力和快速的電性能恢復能力。事實證明,Fe3+濃度的變化會影響水凝膠可加工性的時間窗口,並允許調整水凝膠的機械性能和離子導電性能。
  • 生物玻璃是什麼
    生物玻璃(bioglass) 能實現特定的生物、生理功能的玻璃。將生物玻璃植入人體骨缺損部位,它能與骨組織直接結合,起到修復骨組織、恢復其功能的作用。生物玻璃是佛羅裡達大學美國人 L.L.亨奇於 1969 年發明的。其主要成分有約佔45%Na2O、佔25%CaO與25%SiO2和約佔5%P2O5。
  •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JACS》燃料驅動循環反應的可編程水凝膠
    同時,很少有研究表明在燃料驅動的反應循環中使用生物合成催化劑來控制組裝過程中的超分子的順序和性能。在非平衡系統,催化劑對(預)燃料釋放和活性進行編程可精確的控制動力學,但因為非常困難在反應循環中使用催化劑來產生燃料構建基塊,催化控制合成的非平衡系統實際案例少之又少。
  • 骨骼的"終極"替換材料是什麼?"玻璃"成了首選
    湯普森的中級解決方案是打造世界上第一款玻璃植入物,將生物玻璃做成一個薄板,從患者眼睛下方插入眶底。使用玻璃這樣一種自然脆性材料來修復如此微妙的東西似乎有些違反直覺。但這不是普通的玻璃。在過去十年中,外科醫生使用粉狀的生物玻璃修復骨裂,這種生物玻璃看起來就像砂礫泥,能夠修復骨骼上的小裂縫。自2010年以來,同樣的粉狀生物玻璃已經普及,被用於各種具有牙齒修復和保護作用的牙膏中。在刷牙過程中,生物玻璃溶解並釋放出與礦物結合的磷酸鈣離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物質能夠慢慢刺激牙齒再生長。
  • 新型生物玻璃可望修復部分軟骨組織
    新華社倫敦5月12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帝國理工學院12日發布了一種新型生物玻璃材料,這種材料具有與人體軟骨組織相似的特性,不但可望促進某些受損軟骨組織再生,還有望替代部分軟骨組織。  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與義大利的米蘭比可卡大學同行合作,利用新的合成技術製造出這種生物玻璃。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西安交大開發出新型檸檬酸基生物活性水凝膠材料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雷波課題組開發了一類新型檸檬酸基生物活性水凝膠材料,該材料具有穩定光致發光、可注射、自修復、溫敏性、pH響應性等多功能特性,有效實現對腫瘤局部的微環境響應性治療和自修復材料降解的無損示蹤能力,成果發表於Biomaterials。
  • Nature子刊|Mikos院士萬字長文詳論:骨組織工程材料設計策略
    雖然通常被認為是不可生物降解的,但PEG的性質可以通過廣泛的化學修飾或交聯來改變。此外,聚N-異丙基丙烯醯胺(PNIPAm)是一種溫敏聚合物,可以與其他聚合物共聚或混合,以產生具有熱凝集能力的水凝膠。基於這種方法的幾種生物活性水凝膠已經被開發用於骨組織工程;這些材料可以在室溫下注入缺陷部位,並在體溫下形成原位凝膠。
  • 南京大學胡一橋/吳錦慧綜述:水凝膠在Cancer的研究進展
    本文作者將討論水凝膠的不同大小及其在cancer treat中的遞送途徑,總結幾種水凝膠形成和從水凝膠中drug delivery的方法,並分析水凝膠作為可控drug遞送工具及其未來前景。水凝膠根據尺寸大小可分為宏觀凝膠、微凝膠(0.5–10μm)和納米凝膠(<200 nm)。不同的大小和結構決定了水凝膠的不同功能以及將其用於cancer treat的遞送途徑(圖1)。圖1 不同大小水凝膠對應的cancer treat途徑。
  • 墨爾本大學綜述冷凍凝膠《JMCB》晶體生長大孔凝膠
    水凝膠可模擬細胞外基質(ECM)的凝膠狀性質,因而可作為哺乳動物細胞生長和增殖的支持材料。冷凍凝膠(Cryogels)由於固有的相互連接的大孔結構和易於形成的特性,在組織工程和體外細胞培養領域引起了極大的興趣。
  •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Science》MXene水凝膠超寬範圍電子皮膚!
    然而,迄今為止報導的大多數水凝膠不能同時滿足這些要求,且滯後性非常大。因此,有必要設計出能夠打破韌性-滯後相關性,同時利用高動態工作範圍,快速響應和出色的恢復性能的水凝膠。近期,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報告了一個電子皮膚系統,該系統以乙烯基二氧化矽納米粒子-聚丙烯醯胺(VSNP-PAM)水凝膠作為堅固的彈性基質,以及由2D MXene納米片和1D聚吡咯納米線(PpyNWs)構成的正交彎曲傳感陣列。
  • 谷市場研究 l 可低溫3D列印的超高彈性生物陶瓷骨再生支架材料
    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3)因為該材料主要是PCL,所以羥基磷灰石顆粒被封裝並且沒有暴露在該材料的表面上,這意味著該材料所體現出的表面性質是PCL 材料的,即光滑且不易粘附細胞; 4)為防止在製造後變形或變形,由這類複合材料製成的最終組織工程支架堅硬、易碎;5)水凝膠或細胞材料等對溫度敏感的材料,不能作為該工藝的材料。
  • 華中科技大學發現自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複合物的修復作用
    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起源於胚胎中胚層,具有多能分化潛力,研究表明huMSCs具有修復受損組織的能力。近日,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建立了非人靈長類恆河猴IUA模型,創新性地利用自交聯透明質酸凝膠(HA-Gel)承載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探索其對恆河猴子宮內膜損傷和粘連的雙重修復作用。
  • 軟骨模擬凝膠媲美真軟骨,膝關節問題有望徹底解決
    然而,這種「軟硬結合」的材料難以在實驗室中複製。《先進功能材料》雜誌6月26日報導,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Ben Wiley和Ken Gall等開發了一種凝膠體材料,其強度和耐用性可與真軟骨相媲美。功能凝膠材料看起來很像果凍的遠親。
  • 港中文張立《先進材料綜述》微/納米機器人趨勢,驅動和系統集成
    隨著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功能性納米材料通過應用程式在機器人技術和納米醫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些應用程式具有通過可編程的能量輸入以遙控方式按需執行指定任務的功能。微型機器人的尺寸通常小於1毫米,而納米機器人的尺寸小於1微米。
  • 栽培基質的配方該如何配置?工農廢棄物質能作為栽培基質?
    栽培基質根據基質的成分、性狀可分為無機基質、有機基質和混合基質。有機基質:草炭、鋸末、稻殼、麥秸、稻草、棉籽皮、椰糠等天然或合成的有機材料,具備緩衝能力,能夠持續給植物提供相對穩定的根際環境;無機基質:主要有陶粒、砂、礫、爐渣、泡沫基質、蛭石、珍珠巖等,這類基質一般很少含有養分;混合基質:無機與無機混合、有機與有機混合、有機與無機混合。
  • 基於核酸的組分動態網絡:從基本原理到應用
    基於核酸的組分動態網絡:從基本原理到應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4:06:39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Itamar Willner課題組近日發表綜述,介紹了用核酸化學構建組分動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