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這是一道關於中國股市的三段論邏輯題,看看你能否答對:
現狀1:中國股市裡中小盤股票長期顯著跑贏大盤藍籌股票;
現狀2:中國股市裡機構投資者(以股票基金為代表)長期平均更多持有大盤股,而散戶投資者更多持有中小盤股;
推導結果
:持有中小盤股的散戶跑贏市場!(但事實是:
散戶長期跑輸機構和市場!()
為什麼?
這一問題不僅讓散戶投資者很鬱悶,也讓不少財經媒體的記者很困惑。昨天(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高金)舉辦高金金融脫口秀【Finance Talk】,專題研究這一現象的SAIF助理教授遲業光向現場的近30家媒體記者進行專業釋疑。
此次活動由SAIF聯合藍鯨傳媒共同舉辦。在講座中,遲業光從三個方面就機構究竟是如何戰勝市場的進行了詳細闡述。
遲業光首先從中國股市的有效性出發,認為一個有效的市場應該包含兩方面的要素:有效攝取相關信息,有效分析相關信息,即在攝取信息環節要公平、公正、公開,在分析信息環節要及時、準確、到位。而他通過對重要股東二級市場交易的數據分析顯示 ,重要股東的買單隱含著非常多的、看多的、有價值的私有信息,也就是說一部分投資者(重要股東)的信息渠道比普通投資者更先進。
遲業光指出,市場有效性非常重要,一個有效的市場可以促進金融資產的合理定價以及社會資本的合理分配。而中國市場的有效性雖然與過去相比有所提高,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監管當局要通過各種手段保證不同投資者在攝取信息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否則這就是一個不公平的市場。
接著,遲業光開始重點揭示」機構如何戰勝市場,散戶為何賺了指數不賺錢「這一謎團。他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以股票基金為代表)長期跑贏市場,股票基金總回報年化戰勝市場6.50%,扣除費用後還戰勝市場4.75%。這個發現與美國市場的結果大相逕庭,美國股票基金過去20年總回報與市場持平,扣除費用後已經小幅跑輸市場。
遲業光通過追蹤中國A股市場400多家主動管理型和股票型基金從2003年至2015年的持倉動向和收益表現,發現大股東倉位集中度與基金回報有顯著相關性。見以下圖表:
紅色部分顯示T值非常顯著,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這些重要股東他們有非常強的信息攝取能力,大股東為基金經理提供了信息優勢。同時基金經理比散戶更擅長分析信息,對於市值因子具有顯著的擇時能力,在因子盈利時會加大敞口(exposure),在因子虧損時減小敞口。因此機構表現長期顯著戰勝散戶。
面對中國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具有先天、後天等諸多優勢,扮演著一個Smart Beta,Smart Money(聰明貝塔聰明錢)的角色,佔交易量85%以上的中國散戶就只能坐等著被割韭菜麼?
為此遲業光建議,散戶可作更多的被動投資與投資代理,通過購買ETF或者基金定投,最終獲取超越市場平均的收益。這中間需要把握好被動投資與投資代理的平衡,如果散戶沒有時間研究定投,沒有能力篩選表現優秀的基金,不如更多做些被動投資,由基金經理代理。
「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這也是資源的有效分配,市場也會更有序和健康。」遲業光表示。
活動最後,在場媒體記者還就「機構在分析信息上有優勢是中國特色還是在各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散戶被動投資時如何輔以主動行為,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在中國是否有一個比較成熟的土壤,中國市場上機構是否也存在散戶化現象」等問題,與主講嘉賓遲業光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互動和探討。
遲業光教授有關此項研究的論文【Private Information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Evidence from Mutual Funds and Corporate Insiders】(《中國股市不對稱信息的價值與分布:針對股票基金和重要股東的研究》),還獲得了29th Australasian Finance and Banking Conference(亞太金融與
銀行業會議)CFA Institute Research Award一等獎。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責任編輯:郝運 HN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