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附近的一顆恆星上探測到了致命的耀斑

2020-12-18 校外快訊

來自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證明,附近恆星半人馬座Proxima Centauri上的周期性爆發,使得它不太可能在其行星上找到生命。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此前的研究表明,位於距離半人馬座僅4.2光年的紅矮星普羅西馬星有兩顆行星。其中,半人馬座Proxima Centauri b位於宜居區,也就是說,它與恆星的最佳距離是液態水存在的最佳距離,這是生命起源的關鍵條件。

鑑於半人馬座是一顆寒冷的小紅矮星,這意味著它的宜居區離恆星非常近,比水星離我們的太陽更近。這使得其行星非常容易受到危險的電離輻射的影響,這種輻射可以摧毀所有的生命。

2017年,天文學家首次記錄了半人馬座的強大耀斑,比太陽最大的耀斑還要強大一個數量級。但目前還不清楚這種耀斑是否與日冕物質拋射有關,日冕物質拋射將大量電離等離子體和電磁輻射發射到太空中,對所有生命的危險性遠遠大於耀斑本身。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西澳大利亞扎德科天文臺和NASA的TESS太空望遠鏡的光學數據、賽丁斯普林天文臺的2.3米ANU望遠鏡進行光譜觀測,以及澳大利亞國家科學與應用研究協會(CSIRO)的複雜射電望遠鏡ASKAP(AustralianSquare Kilometre Array Pathfinder)。

他們最終設法捕捉到了信號彈和一系列相關的無線電脈衝。

半人馬座上觀測到的耀斑和接收到的射電信號不相關的概率是12.8萬分之一。

"我們的太陽在我們所謂的日冕物質拋射過程中會定期發出電離粒子的熱雲,"Zeke解釋說。- 但鑑於太陽比半人馬座和其他紅矮星要熱得多,我們的可居住區離太陽表面很遠,這意味著地球離這些事件相對較遠。此外,地球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行星磁場,保護我們免受這些強烈的太陽等離子體爆發的影響。"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用來可靠地確定系外行星是否有磁場。作者認為,其中一種方法是尋找像在地球和木星周圍觀測到的極光。

但即使有磁場,考慮到M級矮星周圍可居住區行星的恆星接近度,也不足以保護它們

科學家的計算結果表明,半人馬座和其他紅矮星附近的任何行星都會受到對生命有害的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的嚴重影響。

相關焦點

  • 一顆恆星被黑洞撕成「義大利麵條」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迄今最近距離圍觀一顆恆星被黑洞撕成「義大利麵條」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2日消息,天文學家通過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望遠鏡觀測到,在2.15億光年外的波江座螺旋星系中,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撕裂併吞噬。這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看到的距離最近的恆星「臨終」燃燒過程。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2日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科學家疑探測到比鄰星發射的神秘無線電信號
    比鄰星是一顆距離太陽最近的小型紅色恆星,距離太陽4.2光年。更令人興奮的是,至少有兩顆行星圍繞這顆恆星運行,其中一顆可能是環境比較溫和的巖石行星,與地球相似。 「突破聆聽」計劃(Breakthrough Listen)是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項目,旨在尋找來自距離太陽最近的百萬顆恆星發出的信號。
  • ...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鄧孝慈】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預期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
  • 302光年外,科學家剛剛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的星球!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花了9年時間(2009年5月至2018年2月)來監測遙遠恆星的凌日信號,即一顆行星從恆星前面經過時會導致亮度下降。克卜勒-1649近日,一個跨大西洋的研究小組最近在克卜勒的檔案數據中發現了一個信號,這個信號以前沒有被探測到。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 當恆星被黑洞吞噬時,潮汐力會將其撕碎,產生明亮的輻射耀斑!
    當一顆恆星被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捕獲吞噬時,潮汐力會將其撕碎,當恆星的物質落入黑洞時,會產生明亮的輻射耀斑。天文學家研究這些「潮汐擾動事件」(TDEs)發出的光,以尋找潛伏在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進食行為的線索。
  • 科學家首次拍到類太陽系恆星系統照片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首次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繞其太陽運行的照片。 科學家至今已經發現了幾千顆地外行星,但公布的都是藝術假想圖,因為拍攝到它們的照片太難了。最近,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終於拍到了兩顆地外行星的照片。
  • 除了耀斑之外,太陽還會爆發納米耀斑,能量超過1000顆原子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眾所周知,太陽是一顆十分活躍的恆星,太陽系內所有行星、衛星和小行星的命運都仰賴太陽。金星、水星和火星受到波及對於我們來說貌似影響並不大,但如果太陽活動波及地球的話,那麼地球上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根據外媒報導,前段時間西班牙科學家發布消息,他們首次證實了太陽納米耀斑的存在。不僅如此,該科學團隊還公布了一些關於日冕層的研究數據。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太陽耀斑,但應該沒有多少人聽過太陽納米耀斑,畢竟這個概念第一次被提出。
  • 國家天文臺發現紅矮星爆發,科學家卻高興不起來
    發表在《arXiv》上的一篇論文顯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一個研究小組和法國天文學家合作,利用興隆天文臺的地基廣角相機(GWAC);在距離地球471光年的位置發現了一顆超冷矮星超強的耀斑爆發,這顆恆星被稱為SDSS J013333.08+003223.7,這次新發現的事件被命名為GWAC 181229A。
  • 科學家發現一顆「特殊又熟悉的」類地行星
    據外媒CNET報導,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 René Heller領導的一項研究對恆星Kepler-160周圍的行星進行了調查,這顆行星距離地球約3000光年。數據顯示, 可能有一顆稱為 KOI-456.04的系外行星繞著這顆恆星運行,這顆行星可能是一顆類地行星。 該團隊周四在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雜誌上發表了這項研究報告。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將KOI-456.04描述為「不僅僅是另一個潛在的宜居世界」,並稱其恆星發出的光線 「很像我們在母星上看到的日光」。這顆系外行星的軌道周期也與地球相似。
  • 年齡最大的恆星比宇宙還大?科學家:或是上一個宇宙留下的恆星
    眾所周知宇宙自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38億年之久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宇宙的形成是由奇點大爆炸而形成的,在奇點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但自從奇點大爆炸之後,宇宙中似乎有了空間區域劃分的概念;時間從那個時候開始了它的流逝,宇宙中一顆接一顆的星體逐漸形成。
  • 科學家首次發現兩個黑洞爭食一顆恆星景象,發生在26億光年外
    憑藉無與倫比的強大引力,黑洞在宇宙中可謂是橫行無忌,凡是它所遇到的天體,都難逃被吞噬的命運,即便是大如恆星也是如此。 在遙遠的宇宙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一起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被認為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爭食」一顆恆星的奇觀。相關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神秘的藍環星雲,為科學家研究恆星合併提供了一個新窗口
    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天體,稱為藍環星雲,這是一個以恆星為中心的氫氣環。這個系統的特性表明,這是兩顆恆星最終消亡的殘餘:一個向內的軌道舞蹈,導致兩顆恆星合併。這一結果為了解許多緊密軌道雙星系統的命運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
  • 距地球29000光年外,一顆活的恆星正在流浪,未來會飛出銀河系
    令科學家迷惑不解的是,S5-HVS1和普通的超高速星截然不同,它是一顆A型恆星,質量大約為太陽的2.35倍,僅有5億年的歷史,內部還在進行氫聚變,可以稱得上一顆「活」的恆星。2006年,科學家觀測到一顆代號為RX J0822-4300的「死亡」恆星速度超過每秒1500公裡,而此前發現的最快主序星是US 708,每秒1200公裡——遠遠比不上S5-HVS1的速度。而且這顆恆得現在距地球約29000光年,這個位置基本在銀河系的中心位置,這裡可是有著銀河系的老大,超大質量黑洞。
  • 在月球上建造巨型望遠鏡真的能發現最早的恆星嗎?
    這臺被稱為「終極大型望遠鏡」的望遠鏡將能輕而易舉地超越同級別的其他望遠鏡,並能觀測到理論上可以預測但從未被觀測到的天體。 這個設想要安裝在月球表面的大型液鏡望遠鏡,可以完成一項其他望遠鏡無法完成的任務:尋找宇宙中第一批恆星的跡象。即使是計劃於2021年10月31日發射的非常強大的、即將到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也無法看到最早的恆星。
  • 一顆比母恆星大7倍的巨行星被科學家首次發現,可能為第二代生命...
    最近科學家首次在一顆白矮星周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這意味著其實在母恆星死亡之後,繞其公轉的行星不受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我們之前講過白矮星是中等大小的恆星,在燃盡所有燃料退去外部包層後,剩下的一個地球大小的冷卻的核,我們的太陽在膨脹成紅巨星以後,最終也將逐漸變成一顆白矮星。
  • 每一次「太陽耀斑」爆發,都相當於上百億顆巨型氫彈同時爆炸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幾乎佔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太陽直徑為139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是一顆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恆星,源源不斷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釋放太陽輻射能,可以說是地球能量的源泉。
  • 科學家推論太陽一半質量集中到了1/64的區域
    太陽是顆熾熱的恆星,怎樣知道它的結構呢?我們當然無法去實際探測,所以目前只能靠猜!當然,對它的猜測是要有理論依據的。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星體,佔了太陽系可見物質總量的99.86%,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已經誕生了約50億年,目前仍在以氫核聚變的方式向外輻射能量,50億年來向外輻射的能量大約消耗了一百個地球的質量,科學家們認為太陽仍然有50到70億年的壽命。
  • 在南半球看到一顆明亮的恆星,揭示了銀河系發生的古老碰撞!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從南半球可以看到星群中的一顆明亮恆星,揭示了我們銀河系在歷史早期與另一個較小的矮星系蓋亞-恩克拉多斯(Gaia-Enceladus)發生古老碰撞的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