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源於這幾天平臺推送的幾條問答,有一條關於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回答的內容裡,幾乎千篇一律的說圍城之外的人想進去,圍城之內的人想進來,大概就是這樣的話,如同一個模子套出來的一樣。
我就納悶,難道當我們離開了學校,讀書怎麼還像是在學校一樣,標準答案只有一個!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一個關於學習的討論話題,當然我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這只是一個客觀的討論,說我們上學時學習的方式和國外完全不一樣,國外很多課堂上是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更多的是啟發和討論。
前幾天有在短視頻裡看到馬雲說的一段話,和我們剛才討論的話題如出一轍,他說未來是需要智慧的時代,我們曾經過去幾十年「教」的工作做的很好,但是「育」卻沒有,育就是培養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是一把智慧的鑰匙。回想起剛才的話題是不是讓我們有點心頭一顫。
《圍城》這本書是,錢鍾書用了自己人生最頂峰的時期寫的一本作品,他在後期竟然說他無法提筆再寫一篇長篇小說,那種語氣就像是一種無法超越,當時創作《圍城》的那種才華一樣的感覺,雖然他在一些文章中談起圍城這本書,如同大多數說的「圍城之內的人想出去」的那樣,我覺得即便是他自己親口告訴我們的,也不代表這就是圍城所要表達的最核心。
而我所喜歡的就是方鴻漸他們一起去湖南三閭大學的那一段內容,在楊絳的回憶錄裡我也讀到過,楊絳也喜歡這一段內容,其實這段內容是很有代表的一段內容,這一段才是一段真正能詮釋「圍」的意義的內容。
大家可以細品一下,方鴻漸和趙辛楣孫柔嘉他們一上船,「圍」就開始了,而這個「圍」更像一個動詞,包圍的「圍」。而我們很多讀者只讀出了名詞的味道,從他們一上船,方鴻漸和趙辛楣談起了方鴻漸的傷疤,就是唐曉芙,方鴻漸試圖掩蓋,於是就和孫柔嘉講了一個奇怪的大鯨魚的故事,那個故事看起來很離奇,大鯨魚差點把方鴻漸做的船給吃了,而當時孫柔嘉的表情很出乎人的意料,竟然是似乎很相信的樣子,就像我們年輕時談戀愛,女方很崇拜男方一樣。
而這時的孫柔嘉其實就是那條大鯨魚,她就要把方鴻漸吃掉的意思,也是孫柔嘉在試圖「包圍」方鴻漸,這個意思在趙辛楣嘴裡也說了出來。
辛楣說,『一個大學畢業生會那樣天真幼稚麼?孫小姐就像那條鯨魚,張開了口,你這糊塗蟲就像送上門的那條船』。
最後孫柔嘉的父親書信,都屬於她包圍意圖的一部分,結果是她如願以償的和方鴻漸結婚,書中這種圍的情景有很多,包括三閭學校的人際關係的包圍,還有方鴻漸的人生之圍等等。
方鴻漸結婚之後,感到孫柔嘉與之前完全不一樣的時候,還特為的問孫柔嘉,關於船上的這段談話內容,這說明方鴻漸已經明白了一些事情,錢鍾書就是用這種方式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圍城》。
所以《圍城》這本書,我所讀到的「圍」並不是你們說的那個「圍」,而對圍不同的理解,卻完全代表著這本書的藝術水平,圍城不在於圍城本身的存在,而在於圍和與之對立掙扎的整個過程。
文:餅子
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讀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