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寂寒光
1947年下半年,為了完成解放戰爭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的任務,中原野戰軍從中原解放區千裡躍進大別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半年後中野從大別山出來時候人數只是原來的一半。同樣在大別山,紅軍28軍竟堅持了三年。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為何武器精良的中野卻不如當年的紅軍?
無論是中野的劉伯承還是紅軍28軍的高敬亭都是我軍名將,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指揮水平上絕對不存在高低的問題。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中野在大別山不能像紅軍那樣自如呢?我們先看看兩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背景。1934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之後,紅軍開始了長徵。大別山地區只留下高敬亭的紅28軍。經過幾年的時間,紅28軍憑自己的兩千多人消滅了國民黨三萬多人,連衛立煌都拿這支紅軍沒有辦法。而在抗戰爆發後,紅28軍被整編進了新四軍,隨後國民黨部隊進駐大別山。
在解放戰爭中,由於1946年國民黨憑藉兵力、裝備優勢對解放區全面進攻,我軍被迫在內線應戰。經過一年的戰鬥,整個解放區被打爛了。據陳再道回憶:「前幾個月在冀魯豫地區拉鋸式的戰鬥,打過來,打過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豬、羊、雞、鴨幾乎全打光了。地裡種不上糧食,部隊沒飯吃,怎麼能打仗。當時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財政收入,絕大部分都用於軍費開支。」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黨決定將部隊開往外線,而中野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穿插進大別山,可以說是一項壯舉,一次軍事奇蹟。那麼,為啥中野堅持不下去了呢?首先,面對的對手不同。紅28軍面對的對手是國民黨第11路軍、第25路軍。這些地方武裝裝備差,且不熟悉山地作戰,還有一點「養寇自重」的嫌疑。哪裡打得過常年在大別山地區經營的紅28軍。
而後,在紅28軍撤出大別山,國民黨中山地作戰精銳桂軍進駐了大別山,情況自然不同。在桂軍進駐大別山之後,在大別山採取了保甲制度。所以,在中野再次進入大別山之後,發現完全沒有群眾基礎。甚至還經常被一些鐵桿聯保主任給舉報,可以說完全是客場作戰。
再有,中野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的氣候。進入夏季大別山多雨,戰士穿的布鞋幾天就會泡爛。如果穿草鞋,又不太適應,很多人因此腳上磨起了泡。由於氣候和飲食問題,很多士兵都得了病,非戰鬥減員極其嚴重。而且,在進入大別山的時候很多重武器都丟棄在了黃泛區,中野戰鬥力大減。雖然中野在大別山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但是卻拖住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