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華野的情況,就知道為啥中野挺進大別山時為何把重武器扔掉

2020-12-24 陣匠

1947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年的防禦作戰後,解放戰爭的戰局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但山東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已經成了蔣介石的下一步作戰計劃中的擊打目標,以重傷人民解放軍並摧毀解放區。毛澤東把視線放到了全國,決定實施「以主力打到外線去, 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的作戰計劃,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從中央突圍,跨過黃河,進入大別山,對中原地區進行經營,以化解國民黨發起的主要進攻,並促進了中原地區的解放,使得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進入了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是建立在數次失敗的基礎上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進入反攻階段重要的戰略部署,這是一次大膽的軍事冒險,甚至是賭博,如果中途發生什麼緊急狀況很有可能導致我軍覆沒,他們跨過了大江大河,這些天然的防線已經讓解放軍倍感壓力,在這同時,還要隨之提防敵軍的進攻,在行進過程中幾次陷入敵人的埋伏,情況危急,劉伯承、鄧小平就是我軍戰場上的指揮官,也是我軍士兵的精神支撐, 劉伯承那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名句就是在這次行動中總結出來的,經過全體戰士的艱苦奮戰,我軍將國軍牢牢甩在身後,衝出一條血路,完成此次戰略轉移。

千裡躍進大別山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為之後的戰爭起到了很好的影響,大別山有優良的地理位置,連通了三個省,戰略地位和軍事價值顯著,大別山還是革命老區之一,方便得到群眾的支持,敵軍也沒有侵佔到這裡,我軍倘若能夠在大別山成功建立根據地,完全可以成功達成東懾南京,西逼武漢的態勢,有效控制敵方兩個核心地點,讓敵軍勢力不敢輕舉妄動。另外,大別山是山地,海拔較高,一些技術先進的槍械反而不適合在這裡使用,這樣的地勢對防守的一方是很有利的,大別山離長江也近,便於之後進攻計劃的實施。還讓國民黨部隊也只能跟著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區域耗費時間,也就沒有餘力去進攻山東和陝北解放區。

在中原野戰軍,按照原計劃渡過黃河以後,一舉將國民黨四個整編師,全部殲滅。四個整編師,整整五萬多人,打得那叫一個漂亮,不過,卓越戰績的背後,中野軍自身的損失也很大,兵力和武器裝備等也都有了較大的缺口。而此時,雖然,華野的五個縱隊也組成了西兵團與中野匯合,但此時西兵團自身也有較大的損失,用自身難保去形容也不足為過。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挺進大別山的命令還是落在了中野軍的身上,剛剛由華野五個縱隊組成的西兵團,則前往魯西南地區。而在部隊接受命令,且執行的時候,有一件事情弄得很多人都非常疑惑,大部隊在撤退的時候,不僅將手中的重型武器給一一破壞掉,並且還埋入了地裡面。可是當時與中野會師的西兵團,明明也是缺口無數,那既然最終都扔掉了,幹嘛不送給西兵團作為補給呢?

西兵團作戰的核心是牽制住國民軍隊的主力軍,主要採取遊擊戰這類型的靈活打法,為粟裕率領的中野爭取更多時間以紮根大別山地區,而且解放軍通常都在白天蟄伏,以避免敵軍帶來的損失,夜晚則高速連續行軍。並且作為西兵團遊擊戰區的魯西南地區佔地面積較大的是沼澤地,以及黃河泛濫區域。到處都是泥水,解放軍的雙腳就經常泡在裡面,在只能光腳作戰的情況下,各種水泡出現在了戰士們的腳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在使用重量較大的武器,說實在的可能只會加快奪走人們的生命,這些重型武器會讓士兵們負重更大,甚至會導致行軍速度變慢而遭到敵人更猛烈的攻擊,所以在情況已經如此惡劣的時候,戰士們的負重能少一點是一點。

也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設想,若中野大軍沒有提前進入大別山而選擇的是挺進豫皖蘇這樣的地區,並利用分段式躍進的方式,向敵軍的腹地出擊,是否會更好一點。其實當時的解放軍指戰員也想到過這個方式,這是一步奇招但也是一步現招,但採用這種方式將帶來更多的危險和困難,豫皖蘇敵軍高度警惕,而國民黨的大部隊也是在魯西南虎視眈眈,若選擇分段式躍進,就還需要足夠充足的兵力來遏止來自於身後的危險,於是還得要削減追兵數量,但此時的西兵團已經承擔了過多的壓力,這樣的情況下再去增加負擔,到頭來連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被壓倒了。

如果要問到,當初為何會選擇讓劉鄧大軍進擊大別山的問題,據悉,起初的時候中央軍委計劃的是,部隊從華中,華東兩支野戰軍中抽調一部分組成相對完善的一支隊伍出來。不過由於當時的國民黨大舉進攻山東,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國民黨軍當時已經將原本計劃對付劉鄧大軍的王敬久集團調整步伐,去到了山東戰場,華野軍方面壓力巨大,原計劃採用多線分兵作戰的華野軍,也就無法順利完成,所以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5月4日,中央軍委改變了原本的計劃,決定派出相比之下作戰壓力較小的劉鄧大軍獨立進攻中原,去往大別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然而,在劉扥大軍受到命令以前,他們的主要作戰方向是往豫西,不是中原地區的大別山。

中央進過深思熟慮後制定並下達了「實施中央突破,挺進大別山」的作戰計劃以後,劉鄧也對南進這個策略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其中一個方面,野戰軍也算是有所進展,但是還遠遠不夠。實際上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實行「中央突破」才能有效保護面對敵軍主力部隊的山東和陝北,減輕這兩個地區的壓力,把戰場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讓敵人的兵力分布得到改變。最後的效果也證實了,挺進大別山的成功實現不僅是圈住了20多萬的敵軍,減弱了敵方對其它地區的控制,最為關鍵的一點,我軍不再被迫防守,拉開了反攻的序幕。

毫無疑問的是,在淮海戰役開始前,幾乎沒人會料想到,此戰會演變成一場雙方上百萬人的鏖戰。其中,挺近大別山之後的劉鄧大軍,採用的戰略遊擊與戰爭整體走向而言作用很大。不僅順利的打破了國軍的封鎖線,並且,還將華中國民黨精銳部隊困在了大別山,弄得國民黨軍一下子變得被動起來,也不敢再抽調太多部隊東進參與圍攻華東野戰軍。而要是當時挺進大別山的作戰計劃沒有被實施,或許後來的淮海戰役也就不會打響了。綜上所述,儘管躍進大別山這一行動,使得中原野戰軍有了不小的損失,但也正是因為此舉的成功,才讓我們看到了全國解放的希望。

現在去回顧解放戰爭那段時期,好像已經是很古老的事情了,但又似乎就發生在昨天,那一個個場景似乎也鮮活起來,伸手就能輕易觸碰。牢記歷史,需要做到學習過去的經驗,用這些經驗去更好的生活。數不清的革命烈士犧牲了,歷史告訴了我們過去是怎麼樣的,我們也就更應該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鬥。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是為了更多人民能更好的生活,將人民主體地位作為第一要義,突出以人為本,保護人民正當權益,使人能夠從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發展,堅持發展為人民更好生活的目的,倡導人民為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把發展的福利惠及每一個人民,做到這些,不管未來遇到什麼危機或者變化,我們都有能力應對,成為「常勝將軍」。

相關焦點

  • 中野挺進大別山,重武器為何寧可扔掉也不給華野?華野是啥情況?
    解放戰爭還未完全爆發之時,外線製作方針就已經被中共中央制定出來了,作為當時的重要作戰方針,其關鍵內容之一就是挺進大別山,在解放軍向著大別山前進的過程中,我軍遇到過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但好在劉鄧大軍率領的中原野戰軍最終成功突圍。
  • 中野挺進大別山,重武器為何寧可扔掉也不給華野?看看華野啥情況
    關鍵時刻,西兵團,也就是由華野組成的兵團趕來與中野匯合。但是西兵團也損傷嚴重,在此前的戰鬥中,一縱、四縱都遭受了嚴重減員,因此無法再進行大規模作戰。除了一縱和四縱之外,三縱、八縱、十縱在此前的戰鬥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損耗。但就在此時,中央軍委已經下達了向大別山前進,將國民黨軍牽制住,不讓其離開豫皖蘇地區的命令,中野只能繼續向大別山進發,與剛匯合不久的西兵團分開。
  • 中野挺進大別山之前,為何把重武器就地掩埋,而不給其它部隊?
    讓劉鄧大軍也就是中原野戰軍,集結髮起進攻並且挺進大別山,設立革命根據地。自劉鄧大軍艱難渡過黃河後,大別山與他們當時所在的魯山存在1000多裡的距離,這遙遠的路程中不僅要克服多種自然障礙,還可能被敵軍圍追堵截,危險係數極大。
  • 挺進大別山是對是錯?紅軍打三年,中野為啥半年就不行了?
    文/孤寂寒光1947年下半年,為了完成解放戰爭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的任務,中原野戰軍從中原解放區千裡躍進大別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半年後中野從大別山出來時候人數只是原來的一半。同樣在大別山,紅軍28軍竟堅持了三年。這其中有什麼緣由呢?為何武器精良的中野卻不如當年的紅軍?無論是中野的劉伯承還是紅軍28軍的高敬亭都是我軍名將,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指揮水平上絕對不存在高低的問題。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中野在大別山不能像紅軍那樣自如呢?我們先看看兩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背景。1934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之後,紅軍開始了長徵。
  • 白崇禧為何能稱小諸葛?中野12萬大軍挺進大別山半年後僅剩6萬人
    看看中野從大別山出來時還剩多少人就懂了。1947年7月初,為了完成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多人突破黃河防線,發起了魯西南戰役,經過近一個月的激戰,消滅敵軍9個半旅6萬餘人,由此拉開了千裡躍進大別山的序幕。經過艱苦轉戰,打破了國軍的圍追堵截,在10月末的時候終於在大別山站住了腳跟。
  • 中野挺進大別山,13萬人半年打的就剩五萬人,為何還說是一場勝仗
    在中原戰場亂作一團的時候,毛主席突然命令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之所以命令這樣一支重兵集團進入大別山,是因為大別山區是中國中東部地區的要害部位,這裡東部就是南京,西面挨著武漢,南扼長江,是國民黨政權統治最穩定,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毛主席在這個地方放十幾萬人進去,而且還紮下了根,無疑是在國民黨軍的心腹地區捅了一刀。
  • 同樣是在大別山作戰,紅28軍堅持了三年,為何中野半年就頂不住了
    日本投降後,解放戰爭爆發,1947年下半年,為了完成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中野12萬大軍渡過黃河,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我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然而僅僅半年之後,中野就從大別山撤出了,部隊也僅剩下了6萬多人。那麼同樣是在大別山作戰,紅28軍堅持了三年,為何中野半年就頂不住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華野全殲74師,半年後74師重建,中野六個縱隊卻沒殲滅其一個旅
    根據1946年軍委會對各部隊在抗戰時的表現,評出了五支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分別是74軍,18軍,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支部隊也被稱之為是國軍五大主力,其中74軍由於戰鬥力強悍,被譽為五大主力之首。解放戰爭初期,整編74師給華東野戰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華野很多將領都吃過這支部隊的虧。
  • 華野全殲74師,半年後74師重建,中野六個縱隊沒殲滅其一個旅
    根據1946年軍委會對各部隊在抗戰時的表現,評出了五支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分別是74軍,18軍,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支部隊也被稱之為是國軍五大主力,其中74軍由於戰鬥力強悍,被譽為五大主力之首。 解放戰爭初期,整編74師給華東野戰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華野很多將領都吃過這支部隊的虧。
  • 雙堆集戰役,中野集中全部兵力吃不下黃維,華野帶著重炮緊急增援
    27日,黃維挑選四個師強行突圍,但是在突圍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事情,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是地下黨員,他早就已經控制了這支部隊,在突圍的過程中,廖運周率領110師起義,打破了黃維的軍事部署。戰鬥進行到12月2日,黃維兵團十餘萬人被壓縮在以雙堆集為中心,方圓不足五公裡的狹窄區域。
  • 中野12萬大軍挺進大別山,此人用了3招,半年後中野只剩6萬人出山
    解放戰爭初期,陝北和山東根據地遭受敵人大規模的侵襲,為了更好的應戰, 1947年6月,中野率12萬大軍挺進大別山,沒想到在此遭一人暗算,他使用了3個狠招,半年後中野出山只剩6萬人。人叫白崇禧。
  • 雙堆集戰役,中野華野四個團血拼國軍老虎團,附近部隊被嚇投降
    為了誘敵深入,中野四縱放棄了南坪集,把黃維兵團十幾萬人往中原野戰軍的預設的伏擊陣地內引,最後將12兵團引到了宿縣西南以雙堆集為中心,縱橫約7.5公裡的狹窄地區。 26日,蔣介石命令黃維組織兵力,趁中野的包圍圈並不嚴密,向外進行瘋狂突圍。27日,黃維指揮四個師強行突圍,但是在突圍的過程中,110師師長廖運周率部起義,給了國民黨軍沉重打擊。雖然中野將黃維兵團團團圍住,但是中野在出大別山後嚴重缺乏重武器,攻堅火力嚴重不足,所以又不得不讓華野七縱和華野13縱以及華野特種兵縱隊一部攜帶重武器前來增援。
  • 看中野在大別山的情況,就能找到答案
    別說還真有的,在國民黨大軍敗多勝少的情況下,白崇禧給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施加了很大壓力,讓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無法壯大發展,一直到解放戰爭末期的淮海戰役之時,中野也僅僅只有幾萬人,和其他野戰軍相比人數差遠了。那麼白崇禧是如何對付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的呢?在1947年我軍為了完成經略中原的任務,派遣劉鄧指揮中野主力率軍渡過黃河,進行了千裡挺進大別山的壯舉。
  • 中野走出大別山,六個縱隊傷亡數千人,沒打過重建後的74師一個旅
    但是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這支部隊被華野大軍全殲。整編74師的覆滅在當時解放軍和國民黨軍內部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戰後,再也沒有一支國民黨軍深入解放軍腹地。蔣介石很不甘心自己的第一王牌部隊被殲滅,立刻讓王耀武重建整編74師。
  • 挺進大別山,賞嶽西秋色,第八天
    2020年11月17日,夢想騎行團挺進大別山騎行第八天。昨夜一場秋雨和雷聲打破了大別山天堂寨的寧靜。連續幾日的晴天就此中斷。清晨7點起床,窗外的地面被雨水淋溼,天堂寨風景區被各種樹種植被覆蓋,五彩斑斕,絢麗多彩,山頂和山間被雲烏纏繞,眼前是一幅美麗的水墨畫卷。
  • 整編74師被華野全殲後,粟裕率四個縱隊打國軍這個師,卻損失慘重
    1946年張逢集大戰時,中野集中三個縱隊打整編11師的一個團,不但沒有將其全殲,反而損失慘重。 為了對付敵人的戰法,華野抽調兩個縱隊南下魯南,迎接來犯之敵,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計劃,抽調三個縱隊西出津浦線,轉入外線作戰,剩下的四個縱隊在內線和國軍周旋。當時華野在外線作戰頻繁得手,蔣介石立刻抽調七個整編師後撤,魯中只留下了四個整編師。 在魯中的四個整編師中,胡璉的整編11師位置暴露出來,粟裕果斷抓住戰機,調四個縱隊將盤踞在南麻的整編11師團團圍住。
  • 挺進大別山,賞嶽西秋色,第十天
    2020年11月19日,夢想騎行團挺進大別山小分隊騎行第十天。昨晚下了一夜的雨,清晨終於停了,而且出現了太陽,把金寨縣照耀的更加美麗。早晨7:20挺進大別山小分隊在紅色之旅商務賓館召開了簡短的會議。7:30準時出發,前往一公裡外的梅山水庫。
  • 縱隊以下,為何華野和東野是師,其他野戰軍是旅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根據所處地域不同,我軍在1947年將散居於各地的野戰部隊整編為五大野戰軍,分別是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晉察冀野戰軍。野戰軍下轄縱隊,偶爾根據作戰需要臨時編組為兵團,比如陳謝兵團、陳唐兵團、山東兵團、蘇北兵團、楊羅耿兵團等。
  • 挺進大別山,賞嶽西秋色,一切都在期待中
    夢想騎行團挺進大別山,賞嶽西秋色騎行活動,將在2020年11月10日出發,為了讓此行變得更加有意義,特查閱了大別山相關地理和歷史事件,踏上這片熱土,一切都在期待之中。大別山坐落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處,西接桐柏山,東延為霍山(也稱皖山)和張八嶺,東西綿延約380公裡,南北寬約175公裡。
  • 挺進大別山,賞嶽西秋色,第六天
    2020年11月15日,夢想騎行團挺進大別山小分隊騎行第六天,鷂落坪休整一天,參觀紅二十八軍紀念館和紅二十八軍軍政舊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夢想騎行團挺進大別山小分隊,全體隊員在烈士紀念碑前三鞠躬,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