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有山有水,亭臺樓閣、竹林草地、花卉盆景,一應俱全。說起中山公園,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南門?醒獅球?還是動物園?中山公園的亮點實在太多,因此許多人反而忽略了「腳下的一道景觀」——橋。中山公園的橋有11座之多,不知你是否有認真數過?
中山公園的橋各具形態,小巧玲瓏,橫跨在原來的魁星河、鹽草河、蓼花溪上。它們連接園北的鳳凰山,園南的魁星山及園中的大面積草坪、竹林、榕蔭;接連園中的動物園、兒童遊樂園、花展館、茶樓等。中山公園的橋,兼具我國江南園林橋梁建築與西洋橋梁建築的特點,呈現出造型與風格的多樣化,很值得品味。
中山公園現有長橋一座,叫玉帶橋;短橋10座,分別是,東辰橋、涵春橋、荷庵橋、廷洽橋、蓼花橋、鼎足橋、西瑞橋、曉春橋、星河橋及平安橋。實際上,許多短橋本沒有名字,大部分名字是方文圖先生於上世紀90年代命名的。
中山公園諸橋位置(《老廈門手繪地圖》)
以地理方位命名:東辰橋—西瑞橋
如果你是一位匆匆的過客,每天西門進,東門出,必經的只有兩座橋,一座是東面的東辰橋,一座是西面的西瑞橋。
東辰橋
中山公園東門在市府大道拓寬的時候拆除了,如今為一個開放式的入口,繞過中山紀念碑就到了東辰橋。東辰橋是一座方拱橋,沒有亭臺,沒有欄杆,中規中矩,粗獷平實。
西瑞橋位於公園西門邊。西瑞橋的橋身就如同羅馬式建築中的簷頂,由潔白的大理石雕成。橋頭和橋尾四根筆直的羅馬柱使得西瑞橋就像一座歐式宮殿,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以原有溪河命名:蓼花橋—荷庵橋—星河橋
未建中山公園之前,有魁星河、蓼花溪、荷庵河等數條河流溪水從此流過。當時中山公園的設計者周醒南巧妙的將這些天然水系與中山公園的景觀融為一體。不但公園裡的水是活水,在雨澇時,公園的水系還起到了排洪的作用。
但文革中掀起的填河造地建「人民廣場」行為,大大縮小了公園的水面,納洪功能喪失。原本的河流小溪早已消失,中山公園中的部分橋名卻沿用了原有河溪的名稱。
從東門進入,過了東辰橋左轉彎,一帶綠水呈現在眼前,水上有橋曰蓼花橋。橋名出自蓼花溪,源於萬石山,流經現在的蓼花路,在廈門日報舊址一帶打了個彎,逶迤進入到公園內,溪水再經過鬥涵,流入篔簹港。這是幾十年前的事了,自從建了萬石水庫,蓼花溪就斷流了。
民國時期的蓼花橋
荷庵橋顧名思義應在荷庵河上,坐落在今動物園內,是園中曲率半徑最小的拱橋,接近半圓形,玲瓏小巧,煞是好看。
星河橋坐落在由兒童樂園西進南樂館的路上,以前橋面用籬笆封鎖,裡面是苗圃。現在闢為園林,供遊人伸胳膊壓大腿。星河橋的命名應該與曾經園內著名的魁星河有關。魁星河的大部分水域在文革期間被填平建成了「人民廣場」。
以人名命名:曉春橋—君廷橋
中山公園舊橋中屬「曉春橋」最具規模和特色,仿杭州西湖「玉帶橋」而建,橋以當年商界名流洪曉春捐建命名。曉春橋原長35米,寬6米,有石階上下,是中山公園最著名的景觀之一,出現在無數的老照片中。舊橋毀於文革,而如今的曉春橋是1985年異地新建的,新橋僅6米,連接南半園與花展館,與老橋風格迥然不同,算個迷你小橋吧。
曉春舊橋(解放初期)
廷洽橋位於兒童樂園南邊,舊稱「鐵橋」。橋前有塊石碑,上面記載著同安馬巷人(現翔安)林廷洽在南洋創業有成,不忘鄉梓,囑咐他的兒子林金殿特地在中山公園內造了這座橋,以志對家鄉的情感。中山公園以他的名字命名,稱之為「廷洽橋」。
民國時期的廷洽橋
僅存的長橋: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舊稱「彩虹橋」,北接公園北門,南連兒童娛樂園,仿北京頤和園「玉石橋」而建,橋長約34米,橋面寬約8米。舊橋中部建有石柱支撐的垂簷方亭,兩端有七重五彩石牌坊。1959年新建三孔石橋,橋上共有28個柱頭,橋面的中部為斜坡,兩邊為臺階,便於行走。橋上雕刻古樸優美,欄下更有鏤空「祥雲」雕飾,發揮著藝術點綴的作用。
解放初期的玉帶橋
三方向的橋:鼎足橋
鼎足橋
短橋中最具特色的莫屬鼎足橋,一橋三通,鼎足而立。東北一端通動物園,西北一端通娛樂園,東南一端即辛亥革命紀念碑,接連公園東入口。橋下河道貫通,橋上一亭三柱,稱「鼎足亭」。
解放初期的鼎足橋
通向花展館的橋:涵春橋—平安橋
涵春橋
涵春橋位於花展館西側。走過此橋,移步花展館,園中之園可詩畫,根藝巨作令人嘆,隔望環水居中的棕櫚島,疏朗有致,椰樹婆娑,艘艘遊船由此而發,悠哉樂哉。
平安橋
這座橋很小,它是花展館內的小橋,約五米長,是由公園東部進花展館的必由之路。
以上11座是中山公園現存的橋。1967年到1969年「文革」時期,中山公園南半園絕大部分精華建築被毀,包括南大門、地球醒獅儀、南紀念碑、薔薇亭、司令臺、曉春橋、千秋架、噴水池等等,魁星河填為平地。許多舊橋也同時因此消失,令人唏噓不已。
中山公園舊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