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自由」的危機:一場反傳統的美國大選(2)

2020-12-16 三聯生活

「新政自由」的危機:一場反傳統的美國大選(2)

2016-06-27 15:49 作者:劉怡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26期

「川普現象」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標誌著以經濟幹預和文化多元化為特徵的新政自由主義在誕生整整84年之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而即將到來的,將是一場特殊的反傳統式選戰。

新政自由的意義

在1986年出版的政治史經典《美國歷史的周期》中,自由派歷史學巨擘小阿瑟·施萊辛格(曾任甘迺迪總統的特別助理)提出了關於美國政界主導性政策潮流和政黨重組的周期輪替理論。按照他的看法,由於「人性天然包含有不滿於現狀的特質」,美國聯邦政府的總體政策取向總是依據大眾心理的變化,在推進公共目的和滿足私人利益之間做周期性搖擺。前者表現為自由主義,後者表現為保守主義,通常以30年為一個完整的搖擺周期。而作為周期輪替開始標誌的關鍵性大選(Critical Election),還會造成兩大主要政黨之間力量對比和選民基礎的重大變化,從而對整個政黨體系加以重構。

2016年4月19日,民主黨建制派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出席在紐約舉行的「初選之夜」集會。次日她宣布在這個東海岸重要票倉勝出

從1800年民主共和黨候選人傑弗遜在第四屆總統大選中擊敗聯邦黨人亞當斯,到1968年大選後共和黨佔據整整24年的上風,美國政黨體系在不到170年間經歷了6次重構,與施萊辛格的周期理論大致吻合。而對整個20世紀美國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變化,莫過於1932年大選期間由羅斯福首倡的新政自由主義(New Deal Liberalism)。它在經濟政策上表現為國家幹預市場和激進的就業刺激舉措,在社會思潮和對外政策上表現為對「四大自由」的張揚,在選民基礎上則以銀行和石油資本家、基層公務員、工會、藍領工人、少數族裔(黑人、天主教徒、猶太人)、溫和派、南方白人以及知識分子組成的「新政聯盟」作為支柱。儘管「新政聯盟」在1968年大選中因南方選舉人堅持種族隔離政策、並最終倒向共和黨而解體,但勝出的尼克森在社會福利、環保、工資和價格管控、外交等問題上的路線實際上延續了新政自由主義的基調,從而將「溫和自由」繼續維持了13年,直至1981年裡根上臺。

裡根及其繼任者老布希的12年執政期被視為保守主義的黃金年代,市場至上和減稅、WASP(白人盎格魯-撒克遜裔新教徒)價值觀以及鷹派外交這三項保守派「原初教義」在整個80年代興旺一時,一度令自由派倍感壓力。但事實證明,主要受益於「冷戰」升級這項外因的保守主義復興浪潮既不足以催生新的社會共識,大規模減稅和巨額軍費開支帶來的經濟低迷也足以令選民憂心忡忡。在1992年大選中,打出嘲諷式口號「關鍵是經濟,傻瓜!」的民主黨候選人比爾·柯林頓不僅在太平洋沿岸各州取得大捷,還一舉攻下WASP傳統的大本營新英格蘭地區全部6個州,使兩黨勢力的影響力範圍再度遭遇重構。相比之下,新保守主義代言人小布希在2000年大選中僅僅是依靠頗具爭議的佛羅裡達州重新計票才擊敗了戈爾,在準戰時氛圍下的2004年大選中也依舊沒能贏得太平洋沿岸或新英格蘭地區的任何一個州。換言之,和80年代的裡根一樣,若無反恐戰爭這項外部因素左右,小布希根本不可能贏得8年的執政期;而這兩位保守派總統的政策在任內雖然產生過驚人的影響,卻都不具備可持續性。

從1933年羅斯福第一次執政到2017年歐巴馬的第二任期結束,整整84年間,白宮真正由「原教旨」保守主義者控制的時間不過短短20年(裡根以及布希父子的5屆任期);其餘幾位總統無論其黨派歸屬如何,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政自由主義的影響。究其原因,20世紀美國自由派政治家對所謂「美國式生活方式」內在優越性的強調,與始於獨立戰爭的例外主義傳統以及美國在全球的領導權的運行方式高度契合,具有邏輯上的自洽性。而新政自由主義對族群融合、文化多元以及文明溝通重要性的反覆強調,恰好迎合了上世紀90年代以降的全球化潮流,影響甚至進一步擴散到歐洲和亞洲。

作為「自由領導者」(Liberal Leadership)模式的倡導者和頭號踐行者,美國政府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都熱衷於鼓吹自由貿易,樂於通過世界市場進行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的輸出。儘管經過70年代的力量重組,民主黨在貿易問題上的公開口徑變得較為審慎,但恰恰是在柯林頓和歐巴馬這兩位民主黨總統任內,華盛頓與亞洲-西太平洋地區的貿易在規模和層次上都有了質的提升。加上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的一個較長時段內始終掌握著製造業的技術優勢和全球第一的軍事力量,白宮更傾向於建構一套開放性的全球政治-經濟秩序,以體系而不是單個國家的力量去支撐美國霸權。

對這樣一個金融、信息產業和重化工業異常發達的國家來說,只要維持海外市場、原材料供給和投資機會的長期開放,資本增值的速度就可以獲得確保。換言之,在把經濟開放作為一種公利(Public Good)兜售甚至強加給全世界的同時,美國也在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繁榮源泉。而在最近25年的全球化進程中,美國對貿易和資本流通自由的強調,甚至還被賦予了某種道德含義——按照託馬斯·弗裡德曼在他那兩部廣為人知的作品《理解全球化》和《世界是平的》中的說法,全球化意味著軍事衝突的消弭、有效的國家協調和合作機制、惠及更多人口的持久經濟繁榮以及超國家的人類共同利益。而新政自由主義,恰恰以其一貫的對經濟相互依賴和文化多元化的鼓吹,呼應了這種道德敘事。

對新政自由主義者而言,歐巴馬的兩個任期在精神內核上延續了90年代柯林頓政府提出的全球化主題,同時藉助醫療改革法案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一系列監管和改革措施,返回到了羅斯福新政之初強化政府對市場幹預的傳統。在國際層面,儘管美國的經濟、軍事和政治硬實力有所衰退,但並未喪失自由領導者的地位,對小布希任內成本高昂的單邊主義政策也做了適當的補救和調整。因此在2010年,當前柯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教授(Joseph Nye,Jr.)為《外交事務》雜誌撰寫題為《美國權勢的未來:縱論支配與衰落》的文章時,依然不無倨傲地宣稱:「國家不同於個人,其壽限無法提前預見。羅馬在從權勢巔峰跌落後仍能保持其支配地位達300餘年之久,在此期間,沒有哪個新崛起的國家能將其壓倒。」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一場應對氣候危機的「羅斯福新政」,和背後的宏觀經濟學起義
    綠色新政,這個得名於「羅斯福新政」的美國夢,不僅重塑了美國乃至歐洲對氣候政策的想像,而且由於它需要巨大的公共投資,也促使一派源自凱恩斯主義的非主流宏觀經濟學思想向主流經濟學發起正面挑戰。2019年2月7日,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特茲在「綠色新政」決議案發布會上發言。
  • 美國大選之後的民意分裂與信任危機
    美國大選之後的民意分裂與信任危機  12月7日,美國國防部透露稱,當選總統拜登的過渡團隊於7日聽取五角大樓情報機構的簡報。自11月23日,美國總務署向拜登團隊告知可正式啟動交接程序以來,相關交接工作正在逐步展開。
  • 歐巴馬模擬羅斯福新政破危機 網絡談話拉攏民心
    歐巴馬模擬羅斯福新政 網絡談話拉攏民心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當美國新當選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嘗試解決美國面臨的諸多難題時,開始意識到與民眾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那是他力量的真正源泉。因此,他正有計劃地向羅斯福總統學習,通過網絡與民眾建立起親密關係。
  • 美國大選結果已經不重要,專家:可能會在有生之年看到美國解體
    隨著美國大選臨近,川普和拜登也將展開更加激烈的較量。美國2020大選將在29日晚迎來首場總統辯論,川普和拜登免不了一場"唇槍舌戰"。 RT網站9月28日刊文《無論誰在11月贏得大選,美國已經處於政治和社會徹底崩潰的邊緣》。
  • 一場特大山火,燒穿了美國的「自由真相」,更大危機正在襲來?
    美國加州近日又是山火肆虐,無數加州人民無家可歸,但消防隊卻為何遲遲不作為?實際上關注新聞的朋友都知道,美國加州發生大火早就不是一次兩次,他們今年有大火、去年有大火、前年也有大火……以至於他們的大火已經燒到「世界有名」,搞不好還有外地遊客專門去加州看點亮夜空的「自由大火」。就火災的原因來看,雖然加州政府為了好聽說是「野火」,但全世界都知道——90%以上的大火都是人為原因。
  • 2020年中考歷史預測:美國危機與種族歧視
    三、 大危機中的美國 1、經濟大危機 (1)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 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導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
  • 美國大選最新支持率 歷屆美國大選前後股市表現
    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大選將迎來投票日,這是本周最重磅的風險事件。最大的未知數是選舉結果是否會馬上揭曉。  提前投票繼續創造記錄,已經至少有9000萬美國人投了票,基本上保證了大多數選票將在選舉日之前投出。
  • 美國大選就是一場「撕逼大戰」和富人們的權錢遊戲
    美國的總統大選其實更像一場揭短大會,最後入住白宮的人不一定是政治綱領最鮮明的,而是那個醜聞最少、抗打擊能力最強的人才會笑到最後。當年歐巴馬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沒錢交醫保,所以要多收富人的稅,這其實就是一種平等的主張,但很明顯破壞了富人們的自由,按照富人們的理解,窮人有窮的自由,憑什麼讓自己給窮人交醫保呢?
  • 2020年美國大選什麼時候結束 美國大選票數統計選票結果公布時間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日電 美國當地時間10月最後一天,2020年美國大選進入最後72小時衝刺。  深陷新冠疫情、經濟衰退、種族問題等多重危機的美國,政治分化、社會分裂現象在大選年進一步惡化,示威、抗議、衝突、騷亂頻發。11月3日選舉日在即,郵寄投票等大選相關爭議可能再添「導火索」。
  • 如何押注三個月後的美國大選?一場前哨戰正在激烈展開
    來源:環球外匯網原標題:如何押注三個月後的美國大選?一場前哨戰正在激烈展開!據彭博社報導,現在或許已經到了交易員們押注美國總統大選市場動蕩前景的關鍵時刻。外匯衍生品市場上的頭寸表明,11月的大選將伴隨著波動性的飆升。目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會阻礙大選的進行。美國利率市場也顯示出動蕩加劇的可能性,但股票期權市場的表現則更為平淡。
  • 美國大選會影響中美關係,但一場大選無法決定「世界第一vs第二」的...
    眼下距離11月3日美國大選最終投票日僅有兩周不到的時間,對於美國乃至整個世界而言,這「最後的兩周」註定將在更加劇烈的動蕩中度過。 而對於中國而言,這種「動蕩」蘊含的負面意味也將更加濃重:早已篤定把反華視作競選主要籌碼的川普在這兩周之內再不在「反華」上搞點事,那簡直是對不起他自己。
  • 美國大選2020在幾月 2020美國總統選舉日期
    在民意分裂加劇的美國、陷入政治僵局的以色列、社會運動不斷的法國、國內局勢不穩的玻利維亞和委內瑞拉,以及韓國、斯裡蘭卡等國,各自的選舉都有哪些看點?  美國大選:川普能否連任?  美國大選定於11月3日舉行。除總統選舉外,國會、部分州長和海外屬地總督以及地方立法機構也將換屆。
  • 美國大選2020在幾月?美國大選時間2020具體時間
    北京時間上周五,美國大選最後一場總統辯論舉行,川普和拜登就疫情、國際關係等問題爭論不休。在最後一輪辯論後,美國大選也將進入最終的衝刺階段。  本周將是美國大選前的最後一周,11月3日將是最終大選日,因此在本周大選結果的前景或將更為清晰。
  • 張召忠預測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 拜登概率大嗎
    根據美國實行總統制,每4年都會舉行一場總統大選,而今年正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對於今年誰會當上新美國總統總統,這個問題引起了熱議!然而,現在張召忠預測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了,認為川普會連任,也就是說川普會再當4年總統。
  • 【美國大選最新消息】拜登勝選,美國大選落敗者如何退場
    兩位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正在尋求籌集至少6000萬美元,以資助川普就大選結果提出的法律挑戰。 當地時間11月6日消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最大城市費城選舉辦公室預計不會在當天晚上公布更多計票細節,因為清點剩下的選票將更具挑戰性。費城選舉官員目前正在處理剩下的約2萬張郵寄選票,這些選票因籤名問題或損壞等各種問題需要審查。此外,估計還有1.5萬到2萬張現場臨時選票需要處理。
  • 2020美國大選結果公布時間 美國大選如何影響股市?
    美國大選結果對股市的影響  美國大選塵埃落定,中國市場復甦深化  美聯社報導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獲得美國總統大選勝選,拜登也發布勝選演講。這一變化,對中國市場意味著什麼?我們在前期提示過如果拜登勝選中國市場將如何反應,其中核心是「復甦深化」的主線將進一步深化。
  • 儀式性實踐:對美國總統大選敗選演說的話語分析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說:「這並不意味著任何選舉問題或憲法危機,按照現行憲法和選舉制度,不管輸的候選人是否承認敗選,選舉結果都將決定下一任美國總統。」大洋彼岸的英國《衛報》也評論道:「儘管會給大選帶來不確定性,但從法律角度而言,選舉人團票的統計結果是一錘定音的,所以川普是否承認敗選並不重要。」
  • 美國大選2020結果公布時間 美國大選2020時間線一覽
    2020年總統大選的重要日期:  9月29日:第一次總統辯論,凱斯西儲大學和克利夫蘭診所,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辯論原計劃在印第安納州的聖母大學舉行,但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該學校取消了主辦權。  10月22日:第二場、也是最後一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貝爾蒙特大學,田納西州納什維爾。
  • 範磊:一場事關新加坡「未來」的大選
    如今,新冠疫情肆虐,新加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公共危機,第四代領導團隊在疫情應對中的表現雖然可圈可點,但也因早期政策搖擺和疫情的蔓延而引發了不少批評。為此,李顯龍特別強調:「將和國務資政、多位資深部長和第四代領導團隊傾盡全力帶領新加坡走出危機,決心把一個完好無損,運作良好的新加坡移交給下一個領導團隊。」「扶上馬、送一程」的這一幕似曾相識。
  • 從大趨勢看美國大選
    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終於塵埃落定:當地時間12月14日,美國選舉人團投票結果,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以306票對232票擊敗川普,正式宣布勝出。在諸如社會福利、為海外擴張事業掏腰包等重要政治議題上,這些新近獲得投票權的工人階級和女性選民與原先的中上層選民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由此導致了自由黨的衰落和工黨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