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相馬的故事發生在山西平陸古虞阪道)
早就聞知「伯樂相馬」的故事,卻不知道這一典故就出自山西省運城地區。在平陸縣張店鎮虞坂村至鹽湖區磨河村,翻越中條山有一條崎嶇險峻的古道,人稱:「虞坂道」。傳說一直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隨著遠古原始部落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崛起於河東(現運城地區)一帶的堯舜部落急需向黃河之南擴張。於是舜令禹開鑿了這條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水經注》云:「虞城北對長坂二十裡,謂之虞坂。」在春秋戰國時,虞坂道是晉出豫陝,潞鹽外運的唯一通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虞坂道上。
《莊子·釋文》:「伯樂,姓孫名陽,善馭馬。」《石氏星經》:「伯樂,天星名,主典天馬,孫陽善馭,故以為名。」
數千年前的上古典籍,記載了「伯樂相馬」的最初出處:傳說中,伯樂是上天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玉皇大帝的「弼馬瘟」。在我國春秋中葉,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出了一個叫孫陽的人,因善於育馬和相馬,所以被冠以「伯樂」之銜,久而久之,人們反而把他的真名淡忘了。
古傳說中,把「伯樂」歸為二十八宿裡掌管馬匹的神祗,反映出在農耕時期,馬在人們生存環境裡的重要性。到孫陽的春秋年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部族間徵戰的軍事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的人們根據功能把馬分為六種:種馬(繁殖用)、戎馬(軍事用)、齊馬(儀仗用)、道馬(拉貨用)、耕馬(犁田用)、駑馬(雜役用)。孫陽正是在此大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古虞阪道上馱鹽隊)
虞坂古道這條曾經咽喉般的古鹽道廢棄了。古鹽道上殘存的兒女窩遺址、挖刮廟殘墟、摩崖壁石刻、鎖陽關城垛,以及古鹽道石坂路上那深深的車轍印痕,都在向我們無言地傾述著歷史的滄桑。2008年,為配合開發旅遊資源的需要,磨河村邊新聳立起兩座高六米的白色大理石雕塑——「伯樂相馬」,唯有它以一種全新的姿勢,穿越了歲月的時空,進行著頑強地歷史講述。
最早記述「伯樂相馬」故事的是戰國時的黃歇,就是歷史上那個著名的為楚北伐滅魯的楚相春申君。他在《戰國策·楚策》中寫道:「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膚潰,漉汗灑地,白汗交流,中坂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俯(應為人字旁一個免字)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來自民間的敘說更為通俗易懂親切生動:
虞國的國君,也有說是楚國的國君,慕名請伯樂孫陽為他選買一匹千裡馬。伯樂孫陽向國君說,千裡馬極為稀少,找起來很不容易,需要普天下去尋訪,請君王不要著急。伯樂孫陽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都跑遍了,可仍是一無所得。於是,伯樂孫陽來到了這條古虞坂道上。因為虞坂道是潞鹽外運,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往來運鹽車馬很多。一天,伯樂孫陽在虞坂道上發現,一匹馬拉著一輛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走。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不由得直上前去。這匹馬見伯樂孫陽走近,突然昴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伯樂孫陽從聲音中立即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好馬。伯樂孫陽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上它。但用來拉車,它卻還不如一匹普通的馬。你把它賣給我算了。」駕車人想想,這匹馬骨瘦如柴,拉車又沒有力氣,吃得還挺多,就同意把它賣給了伯樂孫陽。伯樂孫陽牽著馬來見君王,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新的好主人。這匹馬似乎聽懂了伯樂孫陽的話,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嗵嗵作響;又引頸長嘯一聲,聲音洪亮,如黃鐘大呂,直達雲霄。君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殿,一見伯樂孫陽牽得馬瘦弱不堪,認為這怎麼可能是一匹千裡馬呢?不高興地對伯樂孫陽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去為我尋找,可你看看你給我牽回的馬,連走路都弱不禁風,怎麼還能上戰場?伯樂孫陽說,這確實是一匹千裡馬,只因為一直讓它拉車,餵養又不精心,所以瘦成這個樣子。你只要精心調理,不出半個月,它就會是另外一副模樣。君王聽了伯樂孫陽的話,將信將疑,就命馬夫牽回皇家馬廄去試試看。果然不久,馬變得神採奕奕,君王跨馬揚鞭,只覺得兩耳生風,眨眼間的功夫,馬已經跑出百裡之外。果然是一匹千裡馬。
(伯樂相馬圖)
虞坂道上「伯樂相馬」的典故,深深打動了歷朝歷代那些「空懷經天緯地才,難償濟世報國心」的文人士大夫的心。
那個曾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名句的元好問,來過虞坂道後,情深意長地寫下《虞坂行》一詩:「虞坂盤盤上青石,石上車跡深一尺。當時騏驥知奈何,千古英雄淚滿臆。……孫陽騏驥不並有,世萬億中時有一。乃知此物非不逢,轅下一鳴人已識。我行坂路多閱馬,敢謂群空如冀北。孫陽已矣誰汝知,努力鹽車莫稱屈。」
隨著日轉星移時空置換,人們對「伯樂相馬」的認識,已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內涵,衍生升華出許多成語典故:如以「驥服(伏)鹽車」、「駿骨牽鹽」、「騏驥困鹽車」比喻生不逢時,身處困厄,才華遭到壓抑;用「鹽車絕足」、「虞坂騏驥」、「鹽車駿」比喻用非所才,糟蹋埋沒人才;用「伯樂一顧,價增三倍」、「伯樂之廄,匠石之圃」、「一顧重」、「一顧榮」比喻被重用後的感恩載德心理;用「牝牡驪黃」、「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來形容「馬」不可貌相,不拘一格用人才,等等。
(山西平陸古虞阪道)
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秦穆公問伯樂:「你快到退休年齡了,你的後代中可有接班人?」 伯樂說:「相馬之術,不能光看外表,注重的是內在。稍一看走眼,就錯失了千裡馬。我的兒子,選個一般良馬還湊合,要讓他選跑得飛快,蹄下不揚塵,負車不留轍的千裡馬可就力不從心了。有一個曾與我一起挑擔打柴的九方皋,此人的相馬本事,絕不在我之下。」
秦穆公接見了九方皋,讓他去尋找千裡馬。三個月後,九方皋牽著一匹黑色的母馬,來復君命。秦穆公問:「什麼樣的千裡馬?」回答:「一匹黃色的公馬。」秦穆公不高興了,召見伯樂質問說:「看看你給我推薦的人,連是個公馬母馬,什麼毛皮顏色也分辨不清,還能相出什麼千裡馬!」
伯樂感嘆地對秦穆公說:「啊喲,九方皋的相馬水平竟然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實在是勝過我千萬倍乃至無以數計。他的相馬,是重馬的氣質而忽略馬的外形,對馬一些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統統視而不見;而只是辨認那些帶有實質性的特徵。只有九方皋這樣的相馬,才能找到真正的千裡馬呀!」後來證實,果真是一匹千裡馬。
(九方皋相馬圖)
伯樂孫陽通過長期的相馬實踐,曾得出一句八字真經:「降顙蚨日,蹄如累曲」。伯樂孫陽有一個不成器的兒子,由於孫陽名聲大振,自然就有好事者認為「龍生龍,鳳生鳳」,攛掇孫陽的兒子也子承父業,不愁混碗飯吃。孫陽的兒子就按其父所言的相馬經驗:有一個形如兔頭長面窄頰的頭部,有四隻狀如小磨盤而曲線流暢的蹄子,認為這就是選千裡馬的標準。在《藝林伐山.卷七》中記載:孫陽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伯樂的兒子,不求甚解按圖索驥,找千裡馬找回來個癩蛤蟆。伯樂哭笑不得,知其子愚,只好苦笑著自我解嘲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
孫陽兒子這段只求形似,不顧實質的相馬故事,無疑對後世之人有著警示作用。柳宗元正是出於對這種「按圖索驥」現象的感概,在《觀八駿圖》一文中發出這樣的話語:「然而世之慕駿者,不求之馬,而必是圖之似,故終不能有得於駿也。」
(漫畫《伯樂相馬》)
在虞坂道沿途多處,我都看到了韓愈的《馬說》一文。世人大概認為,這是對「伯樂相馬」最好的詮釋: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韓愈的《馬說》,寫於他在長安坐了十年冷板凳時期。他正是通過對千裡馬之不遇伯樂,哀嘆了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滿腹經綸卻得不到施展。
千裡馬成為歷朝歷代文人士大夫寄寓自我理想抱負的載體。即如那個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以「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以自況。韓愈在《馬說》的結尾部分籲呼: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或者是用非所學所專,大材小用,買櫝還珠;或者是「不問蒼生問鬼神」,鳴而無法進行語言的溝通。面對荒誕不經的生存現狀,韓愈只能發出「可悲呀!是天下真無千裡馬嗎?實在是沒有識千裡馬的伯樂呀!」
(韓愈《馬說》)
屈原是我國史載對「千裡馬遭厄」發出牢騷的第一人。這類以馬為喻的牢騷在屈原的文章中隨處可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楚辭·離騷》);「車既覆而馬顛兮,蹇獨懷此異路。」(《楚辭·九章·思美人》);「伯樂既沒,驥焉程兮。」(《楚辭·九章·懷沙》)……
遍觀歷代文人士大夫,在詩詞歌賦中將馬作為象徵主義手法的例證不勝枚舉……
這些連篇累牘的文字,勾勒出了眾多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嘴臉。他們竭盡向統治者權勢人物表達效忠之意,做出一副可憐兮兮「士為知己者死」,「願效犬馬之勞」的奴才相。
即便是那個恃才傲物的李白,也只能是發出 「謬以詞賦重,而將枚馬同」, 「無人貴駿骨,綠耳空騰驤」的哀嘆。《天馬歌》一詩中寫下這樣的字句:「天馬呼,飛龍趨」「天馬奔,戀君軒」……李白在詩中雖然表達著自己「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桀驁不馴。但也終難擺脫「學得屠龍術,貨賣帝王家」的心理潛臺詞。
我只看到在元代詩人王惲的筆下,表達出一種徹底的叛逆精神:「良驥虺聵身自健,不須拭目認孫陽。」良驥寶馬是依仗自身的素質,何須期盼伯樂的火眼金睛。
(山西平陸古虞阪道)
禹王廟拷問「家天下」(上)
禹王廟拷問「家天下」(下)
為省委書記講話狗尾續貂
另闢新域陳徒手
楊子敏辭職
趙樹理批胡風
唐達成「投靠」張光年
唐達成「叛離」丁玲
驚聞邵燕祥「坐化」
馬烽師承周文
光未燃變臉張光年
周揚與丁玲
唐達成觸犯周揚
趙樹理筆下的土改
胡正筆下的土改
馬烽說土改
趙樹理與彭德懷
馬烽忐忑探望落難丁玲
《人民文學》換主編
華國鋒告別陳永貴
鮑昌死不瞑目
馬烽給胡耀邦寫信
馬烽寫長徵觸電
《中國作家》封殺馬烽
告別胡正
眾嘴說王蒙
江青為馬烽拍照
馬烽處理唐達成
陳企霞鋼筋燒烤成木炭
封殺《中國》惹眾議
採訪牛漢
回應丁寧
拆除不掉的南宮記憶
告別南華門
記憶申紀蘭
老爸的「功夫在詩外」
老爸壯懷激烈未盡才
老爸老媽七十四年同船渡
凝神老爸的亡靈
老爸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