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彈丸之地的日本為什麼稱自己為「大日本帝國」?

2020-12-16 國際視訊

從古至今,日本一直被我國視為彈丸之地。在我們中國人的印象中,日本不管是在國土面積上還是日本人的身高,體型上都很小。但日本人總喜歡稱自己為大日本,這讓很多人很不解 ,下面讓我來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歷史淵源。歷史上日本一直是我國的附屬國,而我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無一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例如,大秦帝國,大唐帝國,大明帝國等等。日本受我國文化影響極深,所以在形態意識上也想成為『大日本』,『大和民族』。(但他們怎麼叫都改變不了他們小的事實!)

第二,強勢崛起。自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迅速使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並成功擺脫了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成為東亞地區一個擺脫西方列強國家統治而重新『獨立』的國家。隨著國力的日漸強盛,日本逐漸成為東洋第一強國。在軍事實力上與一些西方列強相比也毫不遜色。強大的實力讓日本變得膨脹起來。日本人想『連幾個島嶼組成的英國都敢號稱大英帝國,我堂堂日本國豈不應該叫大日本帝國啊』!

第三,軍國主義。二戰時期,日本靠著其較強的軍事實力,迅速佔領了越南,泰國等等亞洲國家。對外擴張的輕易成功,要日本人變得肆意妄為起來,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當時的日本不管是在經濟上,工業上還是軍事上都屬於強國,又是軸心國的核心成員之一,叫個『大日本帝國』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正是日本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瘋狂的軍國主義讓日本昏了頭,覺得自己勢不可擋,再加上日本對於土地的極度渴望,竟炮製和拋出建立囊括亞洲、澳洲及太平洋諸島的殖民大帝國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其侵略鐵蹄踐踏了東亞、東南亞各國,更妄圖與德、意法西斯分霸全世界,不斷膨脹的「大日本帝國」,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終於在1945 年8 月迅速崩潰敗亡,最後『大日本帝國』就變成了日本。

所以,在我們看來的日本總是把自己稱為『大日本』不僅與我國的文化和日本本國的國力有關。同時也與日本人的自卑心理和他們對土地的強烈渴望有關!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什麼稱自己的老公為「旦那」?
    日語裡的「丈夫」一詞有好幾種說法,對別人稱呼自己老公的時候,要說「主人(しゅじん)」或者是「夫(おっと)」,稱呼別人的老公的時候,要說成「ご主人(しゅじん)」,叫老公時就是「あなた」或者直呼其名。不過如果我們常看日劇,會發現人們更常用的是另一個說法——「旦那(だんな)」。
  • 吳尊的家鄉汶萊,為何會從昌盛的大帝國萎縮成現在的彈丸之地?
    吳尊的家鄉汶萊,為何會從昌盛的大帝國萎縮成現在的彈丸之地?汶萊地處東南亞,而東南亞北接中國,往西借信風能前往印度和阿拉伯,又特產昂貴的香料,這可是做生意得天獨厚的地方。馬六甲帝國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和東西方做著生意,強盛一時。
  • 古人為什麼稱日本為「扶桑」?
    至於為什麼會叫日本為「扶桑」,因為中國古代傳說東方有個地方叫扶桑,那裡有一種傳說中的神木,叫扶桑樹,太陽就從那上面升起來的。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日本正好在中國東邊,所以,當時就認為日本就是扶桑國了。從「日本」的字面意思來看,「本」字,具有草木本根的涵義;以「日本」為名,就寓有太陽、太陽樹本根之所在的意思。在日本島上的古代列國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稱的國名或族名,這正是以太陽所在的神樹之地而自命。日本人的這種觀念,反映出上古時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種宇宙結構觀念。
  • 解讀日本帝國衰亡史 太陽旗是如何隕落的?
    同樣作為戰勝國的公民,約翰·託蘭卻選擇了從日本人的視角去切入對太平洋戰爭的觀察,這並非僅僅是因為有他的日本妻子及其家人所提供的幫助,而是他嘗試去認真思考一些為歷史偶然和歷史必然所絞合勾連的問題:一個彈丸之地的國家為何要對珍珠港發動自殺性的進攻,從而使自己與一個國力十倍於己的敵人決一死戰呢?日美兩國間的戰爭是不是不可避免和非打不可呢?
  • 日本九大帝國大學
    NO.2京都帝國大學  京都帝國大學(1897年設立,今京都大學)  京都大學(KyotoUniversity)簡稱京大,是繼東京大學之後成立的日本第二所國立大學。首爾大學校建校以來,一直領導著各學術界的發展,並培養出了一批社會各界領導人物,享有「韓民族最高學府之稱」。  2006年首爾大學校迎來了建校60周年,學校為發展成為以研究為中心的大學,頒布了長期發展計劃,又制定了21世紀中長期發展計劃並正在推進中。
  • 日本人很不解:為什麼中國人能夠擁有那麼大的國土?
    說起中國和日本,兩者之間在文化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更有學者指出,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源自於中國,但在諸多方面又有著許多的不一樣,而這其中最直觀的就是兩國國土面積上的差異。 我國的陸地國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裡,日本的陸地國土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公裡,這相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 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為什麼現在叫做日本?
    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古代,日本人被稱為倭人,為什麼叫倭呢?
  • 老照片:彈丸之地的日本為何厲害?一個餓死的法官讓人們深思
    當時,360萬在外侵略的軍隊以及350萬海外僑民一擁而歸,600萬人失業,大量人口出生,沒飯吃,吃不飽,是日本侵略別國的報應之一,也是他們最先感受到的痛苦。據日本教授福井紳一在《重讀日本戰後史》一書中寫到,「那個時代,如果遵守法律,人就無法活下去,在物價高抬的背景下,人們在焦土上的黑市中,不依靠國家,而是憑藉自己的力量頑強地活著」。
  • 日本、韓國領土面積小,國名為何反而稱大?
    不過無獨有偶,在歷史上,咱們東亞的另外一個國家,也曾經在國后里加了這麼一個大字,那就是曾經的大日本帝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日本人很膨脹,很飄,膨脹到什麼程度?日本人制定的憲法叫做大日本帝國憲法,從1936年開始,俗稱小日本的日本,在官方文件上開始使用大日本帝國這個國號,看著地圖上小小的日本卻標註著大日本帝國,非常的違和。
  • 日本為什麼要把這個中國人供奉在神社裡,他為日本做了什麼?
    ——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77,閱讀約2分鐘饅頭,是中國人熟悉的食品,從古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沒想到,我們的鄰居日本也喜歡包子,並把它視為一種珍貴的食物,連他們的天皇都稱讚它。饅頭作為我國特有的產品,是何時傳到日本的?這還得說說北宋詩人林靜茵的第七代傳人。是他把饅頭傳到了日本,他被日本人尊為日本饅頭的創始人。元朝的時候,因為有一個叫龍山德建的日本僧人到中國來玩,龍山德建回去的時候,他手下的一個俗家弟子林靜茵也去了日本。到日本後,林靜住在奈良,成為京都建仁寺的主持。
  • 《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見證日本興衰史的390幅風景明信片
    本書《繪葉書中的大日本帝國》(日文版原書名《絵はがきの大日本帝國》)所利用來作為日本近代「大日本帝國史」解讀材料的繪葉書(圖像明信片),也正是非文字資料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十九世紀後半,由西方結合郵政制度所創造出來的繪葉書,在江戶末期、明治初期傳到日本。當時日本傳統的「浮世繪」已經是庶民與貴族喜愛的畫作。
  • 世界那麼大,日本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中日交流源遠流長,然而到了近代,日本卻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在痛斥日本侵略中國的可恥行徑之後,不免有些疑問,世界那麼大,為什麼日本要來侵略中國?倒幕派贏得了勝利,開始對日本進行改革,史稱「明治維新」,日本開始全面學習歐美先進科學技術。在日本打開國門之後,日本人才發現,世界如此之大,而日本卻是如此的渺小。這種心理落差,激發了日本的欲望。尤其在日本得知,與日本相似的島國英國,竟然是世界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激發了日本的雄心壯志,亦或者說「狼子野心」。
  •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作為巖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帝國時期》介紹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歷史。1890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1952年,則是《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本卷承續上卷《明治維新》,全面回顧了改革之後的日本走向現代化、深度融入世界和不斷發起、參與戰爭的歷程。這段歷史不僅給日本,而且給中國、亞洲乃至世界都帶來了影響至今的深刻變化。
  • 為什麼韓國敢在名字中「大」這個字?反而中國與美國都沒有
    在幾千年後,居然有一件與"夜郎自大"異曲同工的趣事,國土面積面積還沒有我國浙江省面積大的韓國,卻敢叫大韓民國。要知道,近百倍於韓國國土面積的中國名字裡都沒有一個"大"字,那麼韓國到底為什麼敢自稱大韓呢?
  • 中國助推舊日本帝國復活?
    本周,日本二戰後最大的軍艦、滿載排水量2.7萬噸的準航母下水。新艦沿用了舊日本帝國海軍主力艦艦名「出雲」,下水儀式在舊日本帝國軍歌《軍艦進行曲》中進行,艦艏處一面舊日本帝國時期的「旭日旗」迎風飄揚,這些都是明白無誤的宣示:無論世界怎麼看,中韓怎麼說,日本仍自顧自地加緊舊日本帝國的復活。
  • 朝鮮半島:從大韓帝國到日本殖民地
    1.大韓帝國韓劇《國王:永遠的君主》中,編劇想像力大開,設計平行世界中的大韓帝國在政治制度上實行君主立憲制,不存在南北分裂,朝鮮半島同屬於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政治首都在首爾,經濟首都在平壤;在經濟上實力雄厚,GDP排名世界第四,在半島北部蘊藏著豐富的稀土資源,掌握著眾多國家的經濟命脈;在韓日關係上,仍然延續了日韓長期不和的基調
  • 日本7所帝國大學,留學首選!
    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吧~這7所大學都是什麼,為什麼叫做帝國大學?學校於1886年被更名為帝國大學,這也是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帝國大學。1897年,易名東京帝國大學,以區分同年在京都創立的京都帝國大學。1947年9月,正式定名為東京大學。東京大學是日本的最高學術殿堂,畢業生中包括8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沃爾夫獎得主、16名首相和21名(帝國)國會議長等。2018年2月,2018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發布,日本東京大學排名第8位。
  • 日本的亞洲觀:欲取代以中華帝國為主導的東亞華夷秩序觀
    東亞核心區長期以來由中華帝國為主導,以其先進的文明影響和吸引著邊緣地區,但由於中國主導的東亞華夷秩序是以君臣之禮來維繫的,並不具備強權政治的穩定性,當中國出現孱弱之相時,曾經以中國為榜樣的日本則迅速強大,並一心想取代中國成為東亞核心區的支配力量。
  • 國家神道與天皇崇拜,舊日本帝國為何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從古至今,世界各國的政體中,有這麼有一種政體較為特殊:政教合一。這指的是政治領袖同時兼為宗教領袖,或者宗教領袖同時兼為政治領袖的政體。這種政體比較古典,事實上政教分離是現代政治學的一項基本原則,這道理也很簡單,因為以客觀的態度對待客觀事物、科技與宗教分開、政治不受特定宗教勢力擺布,這是形成現代社會的基本土壤,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 中國父母養大的日本孤兒,當得知自己是日本人後,他將何去何從?
    中國父母養大的日本孤兒,當得知自己是日本人後,他將何去何從?在1840年,英國的火炮轟開了中國塵封已久的大門,讓原本在西方國家眼裡一直都是強大富庶的中國,赤裸裸的展露在世界面前。看著西方國家在中國的為所欲為後,原本就不甘心臣服於中國的日本,也將自己的鐵蹄踏進了這個曾經既畏懼又尊敬的國土。從甲午戰爭開始,中國和日本近代以來的宿怨便拉開了序幕,那個曾經一度被忽視的彈丸之地,用它的鐵蹄一點一點地踐踏著中國的尊嚴。在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抗爭中,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支支壯麗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