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兩字,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關於廣東香山茶商盧 次倫先生(以下簡稱盧氏)到壺瓶山來創辦「泰和合」茶號,生產「宜紅」茶的故事,目前在壺瓶山這一塊的主流傳說是他在南鎮靠湖北的九臺山開銅礦失敗後寓居宜沙街上,偶然喝到本地白毛尖時動心起念做茶葉生意的(吳恭亮先生的《盧次倫傳》和劉山鎮先生的《映山紅》均持此種說法)。
筆者近日在向泥沙本地故老了解當年泰和合茶號的全貌時,88歲的原泥市衛生院院長徐宗耀老人給筆者說了另外一個版本:
卻說盧氏等廣東商人在湖南石門的南北鎮等地開採銅礦包括前前後後打官司,前前後後持續了幾年,這幾年時間裡,他就喜歡上了本地人產的白毛尖,(白毛尖其實就是農民手工做的毛尖茶),每年都會從本地人手中收不少白毛尖寄回家供家中的親友品嘗(這種可能性完全存在,廣東那地方的人喜歡喝功夫茶,大概在廣東打過工、和廣東本地人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廣東商人最後採礦失敗後,別人都離開了泥市,盧氏卻獨自留了下來,你道他為何留下來,其實他另有目的,他的一位女性前輩,相傳是其姑母,孀居在家,家資豐饒,而且特別喜歡品茶,每年都會叫盧氏專門給她在南鎮農戶家裡訂做幾斤好茶,盧氏一行採礦失敗之後,已經通信告知家裡,這個姑母也知道此事,就寫信告訴盧氏:你那兒茶好,銅礦沒採成,不妨多看看茶葉資源,可以考慮做茶葉生意,如果本錢不夠,我來支持你。
盧氏寓居宜沙期間,對宜沙周圍的茶葉資源做了充分的考察才回香山縣老家,跟這位姑母在內的所有親友做了全盤介紹,最後這位姑母拍板,出資支持盧氏做茶葉生意,不過不是做白毛尖,而是做紅茶,估計與那時香港已割給英國,廣東靠近香港,對世界大勢有了解,知道歐美流行喝紅茶有關,如果是這樣,那麼盧氏這位姑母眼光倒是很遠,這位姑母的拍板,也就誕生了海國流芬的「宜紅」茶。
徐宗耀老先生的這個故事,倒與宜沙本地故老鍾老倌對筆者說的一個也是關於盧氏的故事有暗合之處。
鍾老倌所說的故事是盧氏是受其嬸母資助做茶葉生意,其嬸母交代他,不能只顧自己享受,要多造福蒼生,盧氏把泰和合茶號建起之後,接嬸母來養老,其嬸母來宜沙後,看到規模宏大的泰和合茶號,誤以為是盧氏貪圖享受,非常生氣,一怒之下在盧氏的後背上使勁打了一巴掌,結果三十多年後盧氏去世的原因就是因為後背上長了什麼東西醫治無效才去世。
與徐宗耀老人的說法相同的,盧氏在創立「泰和合」茶號的過程中可能確實得到了其某一位家資豐饒的女性前輩的大力支持,至於盧氏後來確實做到了造福蒼生。
現在壺瓶山集鎮上這位保存下來的「泰和合」茶號成了「宜紅」發源於石門的鐵證,不論宜昌人怎麼論證「宜紅」發源於宜昌,這位「泰和合」茶號宜昌人搬不走也抬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