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位於長江中上遊結合部、湖北省西南部,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時改稱「宜昌」,取「宜於昌盛」之意。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 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連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
宜昌歷史悠久,巴楚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團結使者王昭君的故裡。宜昌是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被譽為「世界水電之都」。
宜昌還以「三國故地」而著稱,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三十六個故事發生在這裡。「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裡,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張飛橫予「當陽橋」,關公敗走「麥城」被擒「回馬坡」等等故事和遺蹟俯拾皆是。這裡還是埋葬關公正身的「五陽」之地,建有氣勢恢宏的關帝陵。同時也是關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風景文化
1.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
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
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半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2.三峽水電站
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三峽水電站,又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位於中國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宜昌市上遊不遠處的三鬥坪,並和下遊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
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遊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自古以來,長江三峽段下行湍急,唐代詩人李白曾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的千古名句。但同時,船隻向上遊航行的難度也非常大,並且宜昌至重慶之間僅可通行三千噸級的船舶,所以三峽的水運一直以單向為主。
到三峽工程建成後,該段長江將成為湖泊,水勢平緩,萬噸輪可從上海通達重慶。而且通過水庫的放水,還可改善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枯水季節的航運條件。不過由於永久船閘分為五級,因此通行速度較為緩慢,理論上過閘要2小時40分鐘,在目前實際運行中,往往需要4個小時以上才能通過。
3.三峽苕酥
三峽苕酥保留了鮮紅苕熟化後的特有香氣和風味,口感酥脆,甜味適中,爽口化渣,老少鹹宜。產品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老少皆宜,包裝古樸精美,地域特色顯著,深受本地市民和來三峽旅遊的中外遊客的青睞。
嘉靖年間,章太后來到三峽夷陵郡遊玩,見當地盛產紅苕,突出啟想。她命夷陵、長陽、長樂(五峯縣)所有食品作坊師傅三日之內做出"吃苕不見苕"的糕點。土家師傅詹多也是作坊的一員,其妻見他三日未歸,便帶煮熟的紅苕偷偷送去充飢;夫妻倆互相推讓,不小心弄破了紅苕皮,摔入餈漿中,詹多忙品嘗餈苕,味美馨香,便靈機一動,悟出了配方。
眾師傅齊心合力,採用紅苕,糯米,雞蛋原料做出了"有苕不見苕"的糕點。太后嘗之,讚不絕口,遂提名為"三峽苕絲糖"。回宮後,她令人把"三峽苕絲糖"記入宮中食譜。後來,詹多特將些配傳於三峽民間,流傳至今。
#宜昌#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非常感謝小夥伴閱讀本文,中國地大物博,已經誕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看到更多有趣的內容就關注一下小編吧,點關注不迷路!小編不定時給粉絲髮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