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春歷史簡介
長春市地處東北邊陲。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肅慎族生活過的地方。漢至西晉為夫餘國屬地。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餘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歸上京路隆安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在長春設立其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
2000年1月17日中共長春市常委會討論通過《紀念長春建城200周年活動總體方案》,確定1800年7月8日為長春建城紀念日,道光五年(1825年),長治所北移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修築木板城垣。光緒十四年(1888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1913年3月,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
1925年設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和長春開埠局合併,並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籌建長春市。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臺。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為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雙陽縣、九臺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實施市管縣體制。
「文革」期間,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8月31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998]18號文批覆撤消九臺縣,設立九臺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並賦予相當副省級的經濟管理權限。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縣級)。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的發文(中編[1994]1號)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覆(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縣級)。
1995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吉林省調整長春市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1995]65號),撤銷長春市郊區,設立綠園區;撤銷雙陽縣,設立雙陽區;二道河子區更名為二道區。 至此長春市形成了轄6個區(南關、寬城、朝陽、二道、綠園和雙陽區),3個縣級市(九臺、榆樹和德惠市),1個縣(農安縣)的行政建置格局。
2.長春各朝建制
(1)[長春廳]為了管理流入蒙古遊牧地的漢人,嘉慶五年五月戊戌(1800年7月8日),清政府在郭爾羅斯前旗境內設長春廳,治所在今新立城,置理事通判管理漢人事務,史稱「借地設治」。
廳是清政府對地方行政級別的稱謂,當年的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和巡檢各一名。通判衙門的職責是「彈壓地方,管理詞訟,承辦一切命道案件」。長春廳的首任理事通判叫六雅圖,蒙古人:巡檢叫潘玉振,漢族人。當時因為是借地設治,當地的蒙古牧民和外來的八旗人都不歸其管轄。長春廳的設治,吸引了大批的關內流民到伊通河沿岸肥沃的土地上安家落戶,當時長春廳的管轄範圍到今天九臺區境內的沐石河,西到今天的大屯鎮附近,南到新立城水庫,北到農安境內。
廳下又設懷惠、沐德、撫安、恆裕四鄉,後又增設農安鄉,成為五鄉。在這種情況下,長春廳官員、蒙古王公與漢族流民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關係。長春廳官員只對漢人進行「審斷詞訟」,不能干涉蒙古王公事務;蒙古王公在長春廳轄境內「設櫃收租」,不能過問漢人「詞訟」;境內的漢族流民,則承受著蒙古王公和滿族貴族的雙重壓迫。
新立城地勢低洼,交通不便。道光五年(1825年),清政府決定將長春廳治所北移至寬城子。寬城子原是一個較大的集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自長春廳遷入後,發展很快,迅速成為墾區行政中心。同治四年(1865年),由於馬傻子義軍攻打長春,城內商賈出資,建了一頗不規則的城垣。
這個城垣南北兩公裡,東西3.5公裡,大致為南起今大馬路端現長春大橋,向西面經全安街到民康路,沿民康路向西北至西三道街雙橋子一帶,再向北穿過四道街、平治街經今第七中學東側向東北,至大經路同長春大街交接處,再沿長春大街向東,穿過大馬路、永長路至東門裡路,然後南折,順東門裡路東側的伊通河西岸臺地向西南至大馬路南端。全長約10公裡。最初用木板修築,高3米,設4門。
1897年改為磚瓦結構,高8.25米,寬6.6米,6個小門。東為崇德門,南為全安門,西為聚寶門,北為永興門,西南為永安門,西北為乾佑門。6個小門是:小東門、小西門、馬號門、東北門、東雙門、西雙門。
城內建有12條街路,城外有護城河,繞城而過,注入伊通河。舊城區的建成,對長春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寬城子舊城周圍,迅速興起了卡倫、萬寶山等10幾個集鎮。寬城子舊城由地方墾區中心進而發展成為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寬城子舊城建於封建社會末期,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交通的發展,城門和城牆無遺蹟可辨了。
(2)[長春府]光緒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決定將長春廳升為長春府。這一時期,長春城市建設進展很快,在舊城區的基礎上,又新建了4塊街區。
中東鐵路附屬地。甲午戰爭後,沙皇俄國攫取了中東鐵路的築路權,1898年動工修建哈爾濱寬城子段鐵路,1889年至1901年在長春二道溝一帶修建寬城子火車站,強佔了552公頃土地,成為沙俄的附屬地。附屬地內建有廣場、停車場、貨物處、水塔、兵營、商店、學校、俱樂部和俄國人住宅等。中東鐵路附屬地是沙俄的勢力範圍,享有行政、司法等特權。
沙俄努力的侵入,激起了長春人民的反抗。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長春義和團縱火燒毀了寬城子車站和俄人住宅。長春府官員大為震驚,知府謝汝欽「親往鎮撫」。在清政府與沙俄的勾結下,長春義和團很快被鎮壓下去。俄國人乘機擴大勢力範圍,強佔了石碑嶺和陶家屯兩個煤礦,大肆掠奪長春煤炭資源。
(3)[長春縣]1913年(民國二年),民國政府將長春府改為長春縣,面積2028.6平方公裡,人口55.7萬人。民國之初,東北政局複雜多變,社會動蕩不穩,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軍閥各自擁兵自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安定奉天省(今遼寧省)後,便企圖兼併吉、黑兩省。1917年(民國六年),孟恩遠拒不離任,組織吉軍在長春一帶準備抵抗。
經徐世昌幕後調解,「奉吉暗潮」暫告平息。1919年(民國八年),駐長日軍挑起「寬城子事件,駐長吉軍撤退,投靠張作霖。孟恩遠被迫下臺,吉林省終為張作霖所控制。
清末民初時期,長春城市發展很快,迅速成為東北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鐵路通車前,每天有2000多輛大車往返長春。鐵路通車後,城市交通職能擴大,通往瀋陽、哈爾濱、吉林的貨運量大幅度增加,每年運出去的木材、大豆數量均居東北首位。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在長春開工廠,辦商店,傾銷洋貨。
表面上看,長春城市是個整體,實際已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由清王朝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府和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勢力共同管理,長春變成了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3. 列強的蠶食
(1)南滿鐵路附屬地。日俄戰爭後,沙俄被迫將長春以南的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長春成了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界點。1907年,日本在長春頭道溝與二道溝之間修建火車站(今長春站),切斷了長春舊城區與寬城子車站之間的聯繫,使沙俄勢力孤懸於西北一隅。
日本帝國主義再擴大附屬地,先是藉口解決用水問題徵購土地,繼而又以綠化為名盜買西公園(今勝利公園),接著乘「奉郭戰爭」之機吞食土地,附屬地的面積由508公頃擴大到676公頃。
南滿鐵路附屬地同中東鐵路附屬地一樣,都是「國中之國」。日本帝國主義在「附屬地」駐紮憲兵隊、鐵道守備隊,設有警察署和滿鐵事務所。日本商人在附屬地內開設商店、旅館、酒館、妓院和賭場,憑藉特權走私販毒、窩藏盜匪、販賣槍枝彈藥,南滿鐵路附屬地成了罪惡淵藪。
(2)長春商埠地。為清政府所建,是清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又矛盾又勾結的產物。日俄戰爭後,日本帝國主義以執行《中日會議東三省善後事宜條約》為藉口,要求清政府開放東北16個城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長春奉命開埠。
商埠地建在舊城區與滿鐵「附屬地」之間,佔地400公頃,建有16條馬路和34條街巷。開埠前長春只有傳統手工業,開埠後民族工商業迅速興起,與日俄等帝國主義勢力進行著激烈地競爭。經過近10年的建設,商埠地內共建有商號1488戶,銀行、鐵莊88戶,醫院、茶館、戲園62戶。商號密集,店鋪林立,車水馬龍,頗盛一時。
(3) 吉長鐵路用地。清末,東北中部逐漸形成了吉林、長春兩個經濟區。為把兩個經濟區連接起來,清政府修築了吉林長春鐵路。1909年動工,1912年通車。為適應鐵路運輸需要,清政府在長春伊通河東岸修建了吉長火車站,(今長春東站),佔地100公頃。日本帝國主義以貸款和提供技術為誘餌,控制了經營權,吉長鐵路變成了南滿鐵路的一條支線。
4.偽滿歷史
從1931年長春淪陷到1945年長春光復,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長春達14年之久,長春市變成了殖民地城市。這個時期,長春城市建設進展很快,而長春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日,長春淪陷。由於長春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地價便宜,軍閥勢力和沙俄勢力影響小。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決定把長春作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妄圖以此為中心,推行其殖民政策,控制整個東北。長春淪為偽國都後,城市性質和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偽國都是日本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偽滿洲國出籠後,在長春建立了龐大的中央機構。從溥儀「登極稱帝」的偽皇宮,到偽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都,特別是日本關東軍大本營,均裹以威嚴雄偉的近代化建築,竭力顯示偽國都的政治尊嚴和殖民統治氣勢。
日本侵略者採取「內部統轄」手段,在偽皇帝身邊設「御用掛」,指導和監視溥儀行動;任命日本人擔任偽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控制偽國務院的一切活動;推行「次長制」,由日本人擔任各部副職,掌握實權。
而這一切皆聽命於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司令部成為主宰偽滿洲國的太子皇。在它的操縱下,一系列殘害東北人民的《國家防衛法》、《治安警察法》、《暫行保甲法》、《暫行懲治叛徒法》、《暫行懲治盜匪法》、《思想矯正法》等法西斯法律,在長春炮製出籠,並從長春推行到東北各地,長春市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推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中心。日本殖民統治的根本目的在於掠奪,而從事策劃掠奪勾當的主要機構則是它們的「特殊會社」。滿業、滿炭、滿拓等90餘個「特殊會社」的總部大都設在長春,高踞主要先遣的顯赫位置上,偽國都成了「特殊會社」的天下。
日偽統治者稱這些會社為「國策會社」,通過它們攫取路權,強佔海關,壟斷金融,控制產業,掠奪東北資源。位於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的偽滿中央銀行,就是日本侵略軍在搶奪東三省官銀號、邊業銀行、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等中國金融機構基礎上,成立起來的控制東北金融活動的主要機構,各種掠奪東北資源的陰謀活動,均由這些「國策會社」策劃,長春市變成了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統制」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權化東北民眾的文化中心。日本侵略者在偽國務院總務廳內設弘報處,由它統管東北文化事業,製造和宣傳反動輿論。把傀儡政權說成是「獨立國家」,把法西斯統治說成是「王道樂」,把掠奪壓榨說成是「共存共榮」。通過它所控制的新聞廣播、電影製片,推行愚民政策。
為了泯滅東北人民的民族意識,使之成為順民,日本侵略者在偽都「新京」設立了「建國大學」、「陸軍軍官學校」和「大同學院」等一批高等學校,培養日偽「中堅官吏」,在偽滿帝宮內廷修建了一座「建國神廟」,供奉起日本的天照大神,把它奉為偽滿的「建國元神」,成為偽皇帝的「新祖先」。
又在南嶺等地修建了「建國忠靈廟」、忠靈塔,奉祀「日滿英靈」,強迫東北人民參拜,不拜不敬者,處以1年~7年徒刑。
為體現偽都「新京」的中心地位,偽滿政權利用東北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物質資源,採用20世紀30年代的先進技術,加緊偽都城市建設。東北淪陷期間,偽都「新京」共築路804萬平方米,鋪路363萬平方米,安裝煤氣管道25萬米,配水管道365公裡,排水管道521公裡。
總計建成主幹道10條,次幹道73條,巷間道143條,圓形廣場10處;開闢鐵路線5條,航空線6條,市內公共電汽車線路45條;修建公園10處,綠化面積10.8萬平方米;新建樓房43143棟,建築面積774.5萬平方米,長春市迅速成為東北著名的近代化城市。
偽國都的近代化建設是伴隨著城市的殖民地化而實現的,處處反映出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偽都建設前夕,日本侵略者曾驅逐數千戶農民,毀滅了近40座村落,在城市邊緣製造了新的貧民區。
日本侵略者只注重新區建設,不考慮舊區發展,任其破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新區的電力、煤氣、供水、排水、電訊、綠化等近代化設施應有盡有。中國人居住的舊區則望塵莫及。日本人居住的新區自來水普及率為99.9%,中國人居住的舊區不到30%。煤氣幾乎全部集中在新區,全市煤氣用戶中,日本人煤氣用戶佔99.3%,中國人煤氣用戶僅佔0.7%。
偽滿當局規定,「日系住宅」標準分6個等級,一等100平方米,二等86平方米,三等68平方米,四等45平方米,五等38平方米,六等25平方米。「滿系住宅」標準分3個等級,一等38平方米,二等25平方米,三等20平方米。一等標準的「滿系住宅」,相當於五等標準的「日系住宅」,差別懸殊,判若兩個世界。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侵佔了中國東北。
1932年3月9日,日本正式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以溥儀為「執政」,以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年號「大同」。下設偽民政部、軍政部、財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交通部、立法院、監察院、參義府等機構。
1934年3月,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第三次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行政建制
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劃小省份,分而治之的策略,對地方政權機構多次進行改組。
1934年10月,日偽將遼、吉、黑、熱(熱河省)4省劃分為10省,即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濱江省、三江省、間島省、安東省、錦州省、黑河省;又將內蒙興安省(偽滿建制)的4個分省,提升為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東省、興安北省。總計14個省。1937年,再置東安、北安2省。1941年,又置四平省。至此,日本將東北肢解為17省。
偽滿皇宮
在美麗的吉林省省會長春市的東北部,有一座與現代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建築群,它就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和溥儀及其后妃「皇家悲劇」的歷史見證保留下來,經吉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長春市重要的旅遊觀光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實現其稱霸亞洲的野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並迅速佔領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十四年的殖民統治。日本侵略者為遮人耳目,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傀儡,於1932年3月9日,在長春吉長道尹衙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
4月3日,把「執政府」又遷至原吉黑榷運局及其鹽倉所在地(即今偽滿皇宮)。日本侵略者為適應其侵略政策和滿足溥儀稱帝的欲望,1934年3月1日,把「滿洲國」 改為「滿洲帝國」,「執政府」 改為「帝宮」。溥儀作為「滿洲帝國皇帝」,遵照日本關東軍的旨意和安排,裁可了數以千計的反動法令,發布充滿恥辱的反動詔書,在這裡度過了十四年的傀儡生涯。
偽滿皇宮佔地面積13.7萬平方米,西側為禁衛軍營房、跑馬場,中部為宮廷主體部分,東部為「皇帝」專用火車線。宮廷主體部分有東西兩重大院。西院以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兩部分。中和門以北為外廷,是溥儀辦公處理政務、舉行典禮和宮廷辦事機構的所在地。
主要建築有興運門、宮內府、日本憲兵室、勤民樓、懷遠樓和嘉樂殿;中和門以南為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日常生活的區域,主要建築有寢宮緝熙樓、中西膳房、茶房、西御花園、植秀軒、暢春軒等。東院的主要建築是1938年日本人給溥儀修建的「同德殿」,此外還有東御花園、建國神廟、防空洞、遊泳池、書畫樓等附屬建築。
縱觀偽滿皇宮主體建築風格各異,既有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磚木結構建築,又有歐洲哥德式樓房,還有東洋式殿閣,充分顯示出偽滿洲國的殖民地色彩和偽滿皇帝的傀儡性。
偽滿皇宮原為吉黑榷運局官署舊地,始建於1914年。1932年4月3日,充任偽滿洲國「執政」的溥儀遷居此處,成為偽滿洲國執政府。當時主要建築有溥儀的寢宮緝熙樓、辦公樓勤民樓等。
1934年偽滿洲國改稱「滿洲帝國」,溥儀成了「皇帝」,執政府改稱宮內府,也叫帝宮,俗稱皇宮。同年秋,修建了懷遠樓、清宴堂。
1936年至1938年,同德殿建成,東花園初步落成,內有花壇、假山、遊泳池等建築設施。
1939年在同德殿東南約30米處,御用防空洞修建完畢,並在其上方堆土成山。
1940年嘉樂殿落成,它是偽滿宮廷舉行大型宴會的場所。同年,在御用防空洞南側,修建了「建國神廟」,系溥儀第二次訪日迎回天照大神並供奉之專所,與此同時還修建了祭祀府。
1945年8月11日,溥儀倉惶出逃,除建國神廟被日本關東軍縱火燒毀,僅餘基石外,偽滿皇宮內其它建築尚完好無損。
1945年至1947年,偽滿皇宮被國民黨所辦松北聯中佔用。其間勤民樓、懷遠樓二樓被焚毀。
1948年,國民黨六十軍繼松北聯中解散後進入偽滿皇宮做為軍營。遺址內部受到嚴重破壞。
1949年至1982年,偽滿皇宮先後被東北重工業機械學校(後改為汽車廠技工學校)、吉林省文化幹校、省政法幹校、省農業展覽館、省軍區教導大隊、長春市非金屬第二材料試驗機廠、吉林省博物館等單位使用。
1982年8月,長春市非金屬第二材料試驗機廠遷出,偽滿皇宮陳列館恢復建制。修復西院建築後,1984年偽滿皇宮正式對外開放。
2001年10月,吉林省博物館遷出,東院主體建築歸屬偽滿皇宮博物院,並於2002年5月28日完成了一期復原工程,同日對外開放。
#長春#圖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紕漏請您原諒,主頁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