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21:59:09 來源: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3日訊 (記者 胡高彤)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12月23日下午,濟寧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濟寧引領區」新聞發布會。
三年來,全市各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牢記總書記關於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堅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引領區目標定位,堅持「全域、統籌、融合」,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強化舉措、集成政策,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泗水龍灣湖、鄒城大束、金鄉魚山3個片區入圍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片區,兗州區、金鄉縣榮獲全省2019年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一等縣。在省對市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2018、2019連續2年獲得全省第2名的好成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鄉村產業振興碩果纍纍
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加強,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年新建高標準農田58萬畝,累計達到560萬畝,佔基本農田的75%。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49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50萬畝,分別佔全省9.4%、12.5%。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100萬畝,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450萬噸以上,2020年預計480萬噸。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培植,任城苗木、兗州糧油、曲阜設施果蔬、泗水甘薯、鄒城食用菌、微山淡水漁業、魚臺稻蝦、金鄉大蒜、嘉祥種業、汶上蘆花雞、梁山魯西黃牛等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品牌強農質量興農成效顯著,5家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39家品牌企業產品納入省知名品牌名錄。2019年「濟寧禮饗」榮登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地市級)第七名。有效「三品一標」認證數量785個。11個縣市區全部通過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農產品例行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我市獲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資格。農村產業融合加快推進,共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19個,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2個。
鄉村人才振興化繭成蝶
在全省率先開展「鄉村振興合伙人」試點,8月25日,全省鄉村人才振興工作推進暨「鄉村振興合伙人」現場會在濟寧召開。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建成大豆、大蒜、食用菌、淡水漁業等院士工作站25家,成立市級農業創新服務團隊23個,與中國農科院聯合成立了黃淮海現代農業研發推廣中心。支持農民參加技能培訓,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8萬人,年新培訓轉移就業農民4.1萬人,每年為返鄉農民工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3億元。
鄉村文化振興風生水起
全域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成縣市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4個,鎮街分中心156個,村居實踐站4480個,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5.8萬餘場次,曲阜市、兗州區被確定為全國試點,汶上縣被確定為省級試點,濟寧新時代文明實踐「123」工作法得到中宣部領導肯定。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縣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現全覆蓋,文明達標村覆蓋率98.4%,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儒學講堂覆蓋率分別達到100%、50.7%。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啟動實施旅遊業新舊動能轉換「1311」工程:著力打造培育10文化旅遊特色小鎮、30個旅遊特色村、10個康養基地、100個研學旅遊示範點。深入開展農村移風易俗活動。大力整治婚喪事大操大辦,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基本實現婚喪事宜規範化、民間習俗文明化、移風易俗常態化。
鄉村生態振興成效凸顯
強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出臺了《濟寧市農村無害化廁所管護意見》,全市共改造農村廁所133.5萬戶,佔全省改廁量的十分之一,經驗在全省住建系統推廣;在全省率先制定《濟寧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方案》,垃圾分類實現所有涉農鄉鎮街道全覆蓋;積極探索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特許經營+城鄉一體」模式,今年投資23億元,重點治理環南四湖、沿大運河、黃河等行政村,年底前完成2984個行政村、覆蓋率達50%;農村路網提檔升級工程達到1600公裡。
鄉村組織振興有力有效
今年重點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四雁」行動,從退役軍人、機關幹部和返鄉創業人員公選村書記206名。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濟寧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實施意見》,投入2000萬元支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土地流轉、農機服務等集體經濟項目,全市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2773個,全市行政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過5萬元,10萬元以上村3414個、佔比84.1%。
鄉村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在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市6648個村組全部成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鄒城市改革經驗入選農業農村部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經驗。鄒城、嘉祥2個縣市獲批全省農村改革試驗區。汶上縣獲批國家宅基地改革試點縣。積極引導土地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市流轉土地面積405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51%,全市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60%以上。加快培育增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三年行動計劃,目前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15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63家、市級646家。全市農民合作社18397家、家庭農場23994個、社會化服務組織7429個。
在具體工作中:
堅持規劃引領
制定了《濟寧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構建形成市委1號文件、鄉村振興1個整體規劃、5個工作方案、多個支持政策的「1+1+5+N」政策體系,搭建起推進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
開展示範創建
在抓好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的基礎上,重點實施鄉村振興「322」工程,圍繞運河文化帶、泗河綠色發展帶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黃河灘區、微山島片區、尼山片區3個示範片區,20個示範鄉鎮、200個示範村布局鄉村振興示範點。累計創建省市級示範區14個,其中金鄉魚山片區、泗水龍灣湖片區、鄒城大束片區3個片區被批准創建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泗水龍灣湖片區納入省政府聯繫點。
注重製度創新
在基本完成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改革的基礎上,抓住國家和省農村改革試驗重要機遇,圍繞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拓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成功爭取汶上縣納入國家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鄒城和嘉祥納入首批省農村改革試驗區。
強化統籌整合
設立市級重大專項,把涉農資金納入鄉村振興「資金池」,2019、2020年財政列支專項資金19億元、統籌整合涉農資金105億元用於鄉村振興。同時積極引導金融、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振興。
夯實基層基礎
積極開展省「千名幹部下基層」「萬名幹部下基層」,組建66個鄉村振興服務隊、843名隊員和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結合,形成推進鄉村振興多方合力。
堅持典型引導
圍繞鄉村五大振興,認真總結典型經驗做法,積極宣傳推廣,形成了一批可學習、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典型。鄒城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梁山縣鄉村振興「菱花模式」得到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肯定,嘉祥城鄉供水一體化入選首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汶上縣苑莊鎮探索農村閒散土地盤活利用新路徑、兗州區管家口村黨支部領辦企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經驗做法得到省委、市政府領導的多次批示和充分肯定。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是「十四五」發展的開局之年,下步,要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美麗宜居鄉村和打造齊魯樣板引領區目標定位,堅持「全域、統籌、融合」,聚焦重點、精心謀劃、高位推動、創新方法,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開展,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做出濟寧貢獻。工作中重點抓好6項工作:
深化拓展鄉村振興示範創建
按照省市縣「三級聯創、梯次推進」的思路,從「點線片面」四個層面發力,推進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打造工作。
紮實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圍繞鄉村振興紮實實施鄉村產業提升、全域美麗創建、文明新風引領、鄉村善治助推、農民增收促進「五大」行動。
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著力做好「穩、特、融」三篇文章。穩定加強糧食產能建設,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450萬噸以上。加快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打響「濟寧禮饗」品牌,打造一批產值超100億元、1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文化康養等新興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加快創新鄉村社會治理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基層管理服務創新,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持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化鄉村治理「十鎮百村」示範創建,紮實開展移風易俗。
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加快推進村級經濟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提升縣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管理水平,加快土地流轉和產權交易。紮實推進鄒城、嘉祥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啟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動汶上縣國家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穩慎開展。
強化鄉村振興支撐保障
創新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大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扶持力度,對全市重點示範區進行重點扶持。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督導調度力度,認真做好省對市、市對縣鄉村振興考核工作,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