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引路,鄉村振興崛起「樣板群」
遊客在美麗鄉村示範村鄒城市石牆鎮上九山村遊覽。(□資料圖)
□ 本報記者 楊學瑩 李振 毛鑫鑫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山東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深入謀劃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在推進過程中,山東始終注重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搭建鄉村振興典型示範平臺,做好「點、線、片、面」結合文章。通過實施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美麗村居「四一三」行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創建、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等一系列舉措,全省湧現出一批好做法、蹚出了不少新路子,讓幹部群眾學有榜樣、行有示範、幹有目標,帶動了整體工作提升。
典型帶動效應顯現,美麗鄉村「星火燎原」
蒼翠的鐵蕨山下,遊客們在老房子下興致勃勃地留影;停車場上,外地車輛進進出出。6月20日、21日,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後石溝村遊人如織,不少人專程來這裡的影視基地「打卡」。
後石溝村是山東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重要指示,依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因地制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尤其是2017年全省全面啟動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後,一大批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典型湧現出來。2000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及更多的市、縣級示範村遍布齊魯大地,樹立起可參考、可借鑑的樣板。
「美麗鄉村示範創建,關鍵在於過程。創建只是『藥引子』,為的是撬動各方積極性,共建共享。」省農業農村廳社會事業促進處副處長王娜介紹。像後石溝村,2017年入選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後,實施了道路硬化、外立面改造、村口節點綠化等環境提升工程,村容村貌顯著改善。3年來,村莊陸續吸引外部投資4000多萬元,打造成鄉村影視拍攝基地。
美麗鄉村,乾淨漂亮只是「面子」,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是「裡子」。7大類68項指標的創建標準中,不少是要求「軟實力」的,如村規民約完善、民主決策落實、「三會一課」規範、群眾對黨組織書記滿意度高等。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桓臺縣起鳳鎮辛泉村把傳統美德寫進村規民約,共建共享共維護的理念深入人心。村民胥桂蘭多年來無償管護村莊綠化,「俺不知道啥叫示範村,但俺知道街邊的花草俺得每天澆水。」
「要求『內外兼修』,為的是給鄉村留下持久發展的能力。現在很多美麗鄉村都成了旅遊目的地,一看村莊管得井井有條、令人信任,村裡的農產品賣得都比外頭貴。」王娜說。
美麗鄉村創建,不光選基礎好的「優等生」。不少經濟薄弱村,甚至是貧困村,在創建中實現了「逆襲」,其帶動效應更顯著——
莒縣庫山鄉仕家溝村原是省定貧困村,經過幾年創建,不僅一躍成為省級示範村,還吸引附近2個社區共15個村加入丹參、黃芩種植銷售,共同走上了致富路;濱州市級示範村博興縣陳戶鎮北相村也曾是省定貧困村,如今他們依託合作社建起3個蔬菜大棚,周邊村民紛紛前來學習參觀;省級示範村棗莊市臺兒莊區張山子鎮丁莊村吸引鄉土人才返鄉創業,僅晟凱佳電子一家企業落戶,就帶動本村及周邊用工50餘人……
「我們在調研走訪時發現,一個鄉村創建成功了,周邊村的老百姓會看著羨慕,倒逼本村跟人家學。」王娜說,典型的帶動效應已經顯現。後進學先進,一村帶一片,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正在「星火燎原」,成為齊魯大地的亮麗底色。
串起「點線片面」,崛起「樣板群」
在美麗鄉村示範村創建多層次、廣布點的基礎上,山東統一布局、資源整合,探索成線、成片地推進區域「五大振興」,讓樣板的輻射面更廣、帶動力更強,把一個個「亮點」連成一道道風景。
鄉村振興,要彰顯特色,切忌千篇一律、千村一面。2018年,山東組織開展美麗村居建設「四一三」行動,提出集中打造膠東、魯中、魯西南、魯西北4大風貌區,布局建設膠東海濱、沂蒙山區、黃河沿岸等10條風貌帶,培育300個地域文化鮮明、建築風格多樣、田園風光優美的美麗村居建設省級試點。一個個試點村居通過因地制宜、整體規劃,串聯起一條條風格統一又不失個性的風貌區、風貌帶。
青紅瓦頂錯落有序、磚石牆體交相呼應,鄒城市香城鎮泉山溝村把空置老屋打造成魅力民宿,極具魯西南傳統地方特色,令遊客流連忘返。「由專業團隊來村進行精細化設計,一戶一策,不破壞房屋原狀,木門木窗『修舊如舊』。遊客說,傳統就是特色,能找到鄉愁。」泉山溝村黨支部書記陳濤說。
蒙陰縣桃墟鎮安康村,保留老門樓、女兒牆和石頭房、石頭牆原樣,打造形成沂蒙山區山地丘陵型的特色村居風貌;威海環翠區張村鎮王家疃村,聚力塑造膠東特色風貌,推進傳統村居保護與現代生活共融共生,打造形成具有濱海特色的美麗村居……如今,山東已開展2批156個美麗村居試點建設,以此為節點,一條條風格特色鮮明的風貌帶漸漸清晰。
上午在朱家窪村採摘就餐,下午去裡峪村體驗戶外運動,晚上回八樓村體驗民宿,入夏以來,去九女峰片區休閒遊,成為泰安及周邊城市居民的熱門選擇。依託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區建設,岱嶽區道朗鎮19個村莊各揚所長,形成相互借勢、協同發展的鄉村集群。
長期以來,泰山西麓山區交通閉塞,發展滯後。2018年,岱嶽區將地域相鄰、產業相輔、優勢互補的19個村,串聯成整體發展集群九女峰片區,並聘請國內頂尖規劃專家團隊,編制了片區總體規劃和6個重點村規劃。「各村不再各自為戰,而是依據自身特色錯位布局。」道朗鎮農辦主任張連軍介紹,以文旅板塊為例,山下大眾休閒、山上文旅體驗、深山高端康養,立體化格局拓展了村莊的旅遊消費空間,遊客停留時間拉長,村莊收入增加。19個村中,省定貧困村北張村的村集體收入從2015年的8000元增至2019年的19.5萬元,今年有望突破30萬元。
「2017年下半年起,街道連續舉行十多次示範區創建培訓班,為的是在各村之間凝聚抱團發展,共同振興的共識。」張連軍說。兩年來,各村從不理解到全力支持,村與村之間的壁壘加速消融,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去年以來,九女峰片區建成12公裡的九女山路,從四個方向打開了片區迎賓通道;建成15.2公裡柏油連村路和25.6公裡環山路,將19個村串珠成鏈,打破了制約片區發展的交通瓶頸。
區域統籌、抱團突破,示範帶動作用不斷放大。包括九女峰片區在內,目前,我省首批40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區正在加速創建。我省計劃,到2022年,創建省級示範區100個、市級示範區200個、縣級示範區300個。以其為載體,探索鄉村振興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統籌推進區域「五個振興」。
勇當「試金石」 探出新路徑
鄉村振興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典型的使命不僅是樹樣板,更是探路子,探索鄉村振興的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提供可學習、可借鑑的經驗。
2018年,山東實施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支持10個縣、100個鄉、1000個村探索創新多元模式和成功經驗。新泰市,就是其中一個示範。
6月23日,山東泰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泰基地的有機茶園裡,55歲的石萊鎮北官莊村民馬新廠,正領著40多位鄉親給茶樹根部覆蓋銀黑雙面地膜。泰茶農業在新泰流轉了4萬多畝土地,其中也有馬新廠家的14畝地。除了拿流轉費,馬新廠還在基地當管理員,管理著570畝茶園。他常年領著40多人幹,去年,他管理收入20多萬元;忙季4個多月,鄉親們的平均務工收入近1.5萬元。
泰茶農業董事長劉孝平是新泰市石萊鎮北官莊人,原來在外地從事房地產開發,2012年返鄉創業。眼下,泰茶農業的「良心谷」茶葉、菊花、中草藥等產品都通過了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有機認證。出口國外,一朵金線黃菊能賣到30元。去年,基地銷售收入近2億元,帶動用工最多時超1萬人。
新泰市發改局局長王業訓告訴記者,在新泰,像泰茶農業這樣5000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有24個,經營者多數是返鄉創業的本地精英。引進工商資本,特別是回引本地英才返鄉創業,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是新泰鄉村振興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有「中國第一牛縣」之稱的陽信,最近牛產業又有新突破:5月1日,鴻安集團在內蒙古投資建設的肉牛交易市場正式開業,1個多月交易額就突破1億元。鴻安和陽信億利源在當地建設了肉牛養殖基地,還將引進高檔肉牛品種,建設屠宰加工廠、冷鏈物流等項目。跨省打開大市場,既能助力當地產業扶貧,也有利於解決陽信牛源不足、養殖成本攀高等問題,為陽信牛產業發展拓展了巨大空間。
「堅持綠色生態理念,突出特色優勢產業,是陽信抓鄉村振興的鮮明路徑。」縣長劉藎一說。在陽信,秸稈、牛糞變成了有機肥,有機肥種出了優質農產品。縣裡扶持肉牛、鴨梨、民俗文化、古典家具等特色優勢產業,僅肉牛產業鏈就帶動了12萬人就業。
像新泰、陽信這樣,越來越多的縣、鄉、村,在實踐中探索著適宜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如諸城深入推進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全面提升「三生三美」水平;平度確定了以組織振興為引領,「兩融合兩促進」路徑打法;蒙陰以生態振興為引領,走出生態為本、農業為基、農商文旅共融的特色發展之路……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的腳步越來越堅實,道路越來越寬廣。